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出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麵,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
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繫,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地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音樂劇名家華格納
華格納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他不但是作曲家、指揮家,而且還是劇作家、哲學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所以,華格納不但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歐洲文學史和哲學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1813年5月,理察·華格納出生在萊比錫的一個愛好藝術的警官家裏。出生後不到半年父親就去世了。第二年夏天母親就改嫁給一位多才多藝的戲劇演員路德維希·蓋雅爾,全家遷往德勒斯登。華格納的繼父在德勒斯登的一家劇院中工作。幼年時期,華格納可以自由出人劇院,並經常陶醉在戲劇舞台之中。天長日久,在這位未來戲劇家的幼小心靈中漸漸地點燃了戲劇創作的火種。繼父對華格納很關心,培養了他對繪畫和戲劇藝術的愛好,這使華格納從小就具備了良好的藝術修養,也是他後來創作歌劇時能自寫劇本和歌詞的原因之一。華格納的藝術才能顯露得很早,在上小學時,他就對古希臘神話、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德國民間傳說以及詩歌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音樂方麵他也同樣天賦過人,八歲時就能熟記韋伯的歌劇《自由射手》的片斷,並能在鋼琴上彈奏它的序曲和其它音樂片斷。華格納上中學後開始創作悲劇劇本。15歲時,當他聽了貝多芬的交響樂後,受到了很大的震動和鼓舞,並決心從事音樂事業。1830年,華格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降b大調管弦樂序曲》,可是演出卻遭到了失敗。從此他便決心致力音樂理論的學習。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得到了著名教師萬裏格的悉心指導,掌握了嚴格的作曲理論知識。在這期間,他寫了不少作品,但大都是屬於學生時代的實習創作,其中較為著名的有《c大調交響曲》等。
華格納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在歌劇改革與創作方麵。他一方麵對當時德國歌劇舞台上的義大利和法國式歌劇那種膚淺輕佻的內容與風格抱有反感,一方麵也看到了德國民族歌劇的許多弱點,於是他便以大膽的手法對歌劇藝術實行改革。他以歌劇應綜合戲劇、美術和音樂為一體的觀點為原則,創作了他稱之為“樂劇”的新型歌劇。在這些歌劇作品中,音樂和戲劇等藝術形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一種整體的藝術美感。另外,他在歌劇音樂的寫作中,加強了管弦樂隊的表現力,並獨創了“主導動機”的新手法,使音樂形象變得更具體、更鮮明。華格納創立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音樂劇。
華格納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充滿宗教和神秘主義色彩。華格納一生共寫了十餘部歌劇,其中最著名的有《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羅恩格林》、《湯豪賽》、《紐倫堡的名歌手》、《尼伯龍根的指環》四部曲、《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等等。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許多管弦樂序曲和鋼琴奏鳴曲等作品。
華格納的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特殊意義,他的作品影響巨大,許多作曲家都以他的創作為榜樣。現代“十二音體係”的創建者勛伯格的許多現代音樂寫作手法,就是受華格納的音樂,特別是歌劇《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影響創作而成的。
華格納對後期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起著先導及重要作用,以華格納為首形成了德國歌劇樂派,它的特點是:沉重、浩大、交響性、器樂化比重大,這些與以威爾第等義大利歌劇風格(注重聲樂,輕視器樂)相對立,聲樂部分去掉後,仍為交響樂。其作品強調戲劇衝突,突出調性遊離、破碎感;和聲上強調色彩性,淡化功能性。華格納音樂特點是:以管弦樂隊為其主要表現工具。交響樂由多次重複的主導動機組成。這些動機刻畫劇中的人物、自然現象、人物情感與事件。許多短小的主導動機交替、變形、同時結合,以連續不斷的交響樂形式發展,構成華格納“無窮盡旋律”的特色。歌劇結構要求是:有一個交響曲樂章的統一性,一脈相連地在整個劇中貫徹,由散布於戲劇中許多基本主題組成,這些主題互相對比、互相補充、互相改變、互相交織,各個主題的分離和結合規則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來決定。
俄羅斯樂聖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出生在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一個冶金礦廠的總督察,從小就鼓勵孩子學習音樂。母親愛好音樂,很會唱歌,也會彈琴,因此,他們家庭充滿了音樂氣氛。他自幼便已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但是,家裏的人卻從來沒有想到他將來會成為一個職業的音樂家。
柴可夫斯基8歲時,他們搬家到了彼得堡。他先被送進了一所寄宿學校,10歲時被送進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在學習之餘,柴可夫斯基開始摸索作曲。他還經常在課外學習鋼琴,有機會就看歌劇。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他在司法部謀得了一個職位。在這段時間裏,他並沒有放鬆對音樂的學習和練習鋼琴,參加了許多業餘性的鋼琴演奏會和創作活動。1862年,柴可夫斯基進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從此,他踏上接受真正的專業音樂教育的決定性道路。畢業後,應尼古拉·魯賓斯坦的邀請,柴可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歷時11年之久。但他時常為這妨礙他創作活動的枯燥的講課工作而苦惱,即使如此,他還是創作出各種各樣的優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響曲、交響詩《弗蘭契斯卡·達·利米尼》、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舞劇《天鵝湖》以及《第一鋼琴協奏曲》等。這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第一個時期。
</br>
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繫,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地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音樂劇名家華格納
華格納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他不但是作曲家、指揮家,而且還是劇作家、哲學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所以,華格納不但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歐洲文學史和哲學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1813年5月,理察·華格納出生在萊比錫的一個愛好藝術的警官家裏。出生後不到半年父親就去世了。第二年夏天母親就改嫁給一位多才多藝的戲劇演員路德維希·蓋雅爾,全家遷往德勒斯登。華格納的繼父在德勒斯登的一家劇院中工作。幼年時期,華格納可以自由出人劇院,並經常陶醉在戲劇舞台之中。天長日久,在這位未來戲劇家的幼小心靈中漸漸地點燃了戲劇創作的火種。繼父對華格納很關心,培養了他對繪畫和戲劇藝術的愛好,這使華格納從小就具備了良好的藝術修養,也是他後來創作歌劇時能自寫劇本和歌詞的原因之一。華格納的藝術才能顯露得很早,在上小學時,他就對古希臘神話、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德國民間傳說以及詩歌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音樂方麵他也同樣天賦過人,八歲時就能熟記韋伯的歌劇《自由射手》的片斷,並能在鋼琴上彈奏它的序曲和其它音樂片斷。華格納上中學後開始創作悲劇劇本。15歲時,當他聽了貝多芬的交響樂後,受到了很大的震動和鼓舞,並決心從事音樂事業。1830年,華格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降b大調管弦樂序曲》,可是演出卻遭到了失敗。從此他便決心致力音樂理論的學習。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得到了著名教師萬裏格的悉心指導,掌握了嚴格的作曲理論知識。在這期間,他寫了不少作品,但大都是屬於學生時代的實習創作,其中較為著名的有《c大調交響曲》等。
華格納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在歌劇改革與創作方麵。他一方麵對當時德國歌劇舞台上的義大利和法國式歌劇那種膚淺輕佻的內容與風格抱有反感,一方麵也看到了德國民族歌劇的許多弱點,於是他便以大膽的手法對歌劇藝術實行改革。他以歌劇應綜合戲劇、美術和音樂為一體的觀點為原則,創作了他稱之為“樂劇”的新型歌劇。在這些歌劇作品中,音樂和戲劇等藝術形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一種整體的藝術美感。另外,他在歌劇音樂的寫作中,加強了管弦樂隊的表現力,並獨創了“主導動機”的新手法,使音樂形象變得更具體、更鮮明。華格納創立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音樂劇。
華格納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充滿宗教和神秘主義色彩。華格納一生共寫了十餘部歌劇,其中最著名的有《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羅恩格林》、《湯豪賽》、《紐倫堡的名歌手》、《尼伯龍根的指環》四部曲、《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等等。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許多管弦樂序曲和鋼琴奏鳴曲等作品。
華格納的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特殊意義,他的作品影響巨大,許多作曲家都以他的創作為榜樣。現代“十二音體係”的創建者勛伯格的許多現代音樂寫作手法,就是受華格納的音樂,特別是歌劇《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影響創作而成的。
華格納對後期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起著先導及重要作用,以華格納為首形成了德國歌劇樂派,它的特點是:沉重、浩大、交響性、器樂化比重大,這些與以威爾第等義大利歌劇風格(注重聲樂,輕視器樂)相對立,聲樂部分去掉後,仍為交響樂。其作品強調戲劇衝突,突出調性遊離、破碎感;和聲上強調色彩性,淡化功能性。華格納音樂特點是:以管弦樂隊為其主要表現工具。交響樂由多次重複的主導動機組成。這些動機刻畫劇中的人物、自然現象、人物情感與事件。許多短小的主導動機交替、變形、同時結合,以連續不斷的交響樂形式發展,構成華格納“無窮盡旋律”的特色。歌劇結構要求是:有一個交響曲樂章的統一性,一脈相連地在整個劇中貫徹,由散布於戲劇中許多基本主題組成,這些主題互相對比、互相補充、互相改變、互相交織,各個主題的分離和結合規則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來決定。
俄羅斯樂聖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出生在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一個冶金礦廠的總督察,從小就鼓勵孩子學習音樂。母親愛好音樂,很會唱歌,也會彈琴,因此,他們家庭充滿了音樂氣氛。他自幼便已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但是,家裏的人卻從來沒有想到他將來會成為一個職業的音樂家。
柴可夫斯基8歲時,他們搬家到了彼得堡。他先被送進了一所寄宿學校,10歲時被送進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在學習之餘,柴可夫斯基開始摸索作曲。他還經常在課外學習鋼琴,有機會就看歌劇。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他在司法部謀得了一個職位。在這段時間裏,他並沒有放鬆對音樂的學習和練習鋼琴,參加了許多業餘性的鋼琴演奏會和創作活動。1862年,柴可夫斯基進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從此,他踏上接受真正的專業音樂教育的決定性道路。畢業後,應尼古拉·魯賓斯坦的邀請,柴可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歷時11年之久。但他時常為這妨礙他創作活動的枯燥的講課工作而苦惱,即使如此,他還是創作出各種各樣的優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響曲、交響詩《弗蘭契斯卡·達·利米尼》、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舞劇《天鵝湖》以及《第一鋼琴協奏曲》等。這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第一個時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