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像一顆種子落入了托爾斯泰肥沃的心田裏,經過若幹年的醞釀後,終於成為一株參天大樹。這就是《復活》產生的淵源。


    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在世界文壇上,他有廣泛的影響,是不多的幾個泰鬥式人物。他的幾部著作,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作品。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主要反映了俄國從1861年農奴製改革到1905年革命爆發這一段時間裏的現實生活。把他的創作活動和俄國社會革命聯繫起來考察,列寧提出了“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的論斷。


    托爾斯泰出生於一個農奴主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學習,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製的嚐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裏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麵打下基礎。1855年,他來到了彼得堡,不久寫出了自傳體小說《童年》,在當時著名的《現代人》雜誌上發表,使他一舉成名。《童年》得到了當時文學天才屠格涅夫的賞識,二人從此成為一對至交。盡管後來出現過二人險些要用獵槍決鬥的事情,但他們的友誼一直維持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先後創作出了《少年》、《青年》,接著又寫了《一個地主的早晨》。《少年》、《青年》與《童年》被合稱為托爾斯泰的自傳體三部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托爾斯泰對貴族命運的思考和對解決社會矛盾的探索。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隻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之中,後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並結識了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之中。


    1861年農奴製改革後,托爾斯泰一度擔任了地主和農民糾紛的調解人,並在家鄉試辦農民子弟學校,試圖調和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農奴製改革雖然沒有真正解決農民問題,但卻使俄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社會矛盾的變化,托爾斯泰的思想也發生了改變。1869年,托爾斯泰寫成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裏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係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麵,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係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崙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著。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了第二部裏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主要反映了農奴製改革後俄國複雜的社會矛盾。書中主人公列文的一句話生動地說明了這個時期俄國歷史變動的特點:“現在在我們這裏,一切都翻了一個身,一切都剛剛開始安排。”在這本小說上,托爾斯泰的小說藝術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隨著俄國社會矛盾的日益發展,托爾斯泰的思想逐漸轉移到了農民的立場上來,並最後和貴族階級決裂。《懺悔錄》就是他這一時期思想的反映。1881年,托爾斯泰遷居到了莫斯科。這以後,他參加法庭審判,調查平民區,走犯人監獄、法庭、教會,加深了對俄國社會矛盾的認識。後來他自動放棄了伯爵的頭銜,拒絕當陪審官,並按農民的方式來生活。他身穿粗布衣服,腳穿樹皮鞋,每天早起劈柴擔水,開始實踐他的平民思想。有一次,托爾斯泰沿鐵路徒步旅行,在一個三等候車室被一位坐在車上的老太太認作了普通人,她支使托翁為她到候車室取回一個提包,並付給托翁一枚銅板作為小費。當有人告訴那位太太,這位流浪漢打扮的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托爾斯泰時,太太明白自己做下了蠢事,急忙懇請託翁原諒,並要求收回那一枚銅板。托翁回答她:“您幹嘛這麽激動?您又沒做壞事。……這個銅板是我掙來的,我得收下。”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裏,他完成了自己第三部裏程碑式的作品《復活》。《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麵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喜劇大師莫裏哀


    莫裏哀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歐洲最傑出的喜劇家之一,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莫裏哀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蘭,莫裏哀是他的藝名。他生於巴黎一個具有“王室侍從”身份的宮廷室內陳設商家庭,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貴族教育。莫裏哀童年時代常隨外祖父觀看民間戲劇的演出。上中學時,他學習了拉丁文。傳說他曾聽過唯物主義哲學家伽桑狄講學,人們以此解釋他的喜劇中的自由思想。


    長大後,父親要他學法律,繼承他的商業,莫裏哀卻隻想以戲劇為終生事業。1643年,他向父親宣稱放棄“王室侍從”的世襲權利,和一些青年戲劇愛好者一起組織了“光耀劇團”。劇團慘澹經營,莫裏哀還曾因負債而被指控入獄。後來,他不顧當時蔑視演戲的社會風氣和家庭的反對,毅然與夥伴們一起離家出走。1645—1658年,他們走遍法國。在此過程中,莫裏哀長期深入生活,加深了對法國社會的觀察和理解,也磨練了他戲劇藝術的才華。由於他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編寫演出了一係列很有影響的喜劇。最後,莫裏哀作為劇團的領導人重返巴黎,在盧佛宮演出他在外省編寫的《多情的醫生》,非常成功,路易十四因此要“光耀劇團”留在巴黎。此後,他一直在巴黎進行創作演出。


    莫裏哀生活在資產階級勃興、封建統治日趨衰亡的文藝復興時期。他同情勞動人民,筆鋒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貴族,坑蒙拐騙的僧侶,無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學的“才子”,還有靠剝削起家而力圖“風雅”的資產者,利慾薰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貸者。他從各個側麵勾畫出了剝削階級的醜惡形象。他筆下的正麵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諷者的僕人、佃戶、工匠,這些人總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對方當場現形,讓剝削者在觀眾的哭聲中受到批判。


    莫裏哀共留下33部劇作和8首詩。《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學堂》、《太太學堂》、《達爾杜弗》(又名《騙子》)、《堂璜》、《憤世嫉俗》、《吝嗇鬼》等,都是廣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佳作。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道點世界名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軒並收藏知道點世界名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