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他8歲就能閱讀德文、法文、英文、義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等多種文字的書籍,14歲開始寫劇本,25歲發表了後來風靡全球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他完成這部小說,僅用了4個星期的時間。人們稱歌德是個天才,事實上,歌德的才能並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對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萊茵河畔法蘭克福市的名門。父親家資殷厚,作過皇家顧問。母親是法蘭克福終身市長的女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歌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從16歲起,他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可是他對法律沒有興趣,在文學、繪畫和自然科學的學習上倒是花費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創作嚐試,明顯地受到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影響。但就在他走進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時候,一個決定性的轉折出現在他的麵前。


    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境,對於接受法國革命思想來說有近水樓台之便。70年代,這裏成為啟蒙運動的德國支流——“狂飆突進”運動的策源地。在這裏,歌德受到了盧梭、斯賓諾莎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良師——“狂飆突進”運動的領袖赫爾德爾,是他把歌德引導到荷馬與莎士比亞的藝術世界之中,引導到對民間歌謠的收集和學習之中,使這位正在覺醒的天才擺脫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束縛,寫下了諸如《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學博士的學位結束了大學生涯,回到法蘭克福實習法律業務。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學創作之中,先後完成了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利欣根》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持之煩惱》。前者表現了激昂的反封建的鬥誌,對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滿憧憬之情,後者描繪了一個才華橫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維特,雖然熱情奔放,嚮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會的自私庸俗、貴族階級的歧視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壓製和挑剔,使他無所作為,深感孤獨寂寞。而他視之為人的純真質樸的自然本性的化身,並寄以全部熱情和無限崇拜的綠蒂,竟也逃脫不了平庸之氣,順從封建禮俗而犧牲了他們寶貴的愛情。這一切都使維持深感自己與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在無限的感傷、憤懣和絕望之中,他割斷了自己的血管,以自殺的方式與那個“周圍一切都是黑暗,沒有希望,沒有安慰,沒有前途”的世界徹底決裂了。這位青衫黃褲的少年,他的思想和情緒正是當時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緒的最為準確的體現,故而小說一出,頓時激起了巨大的共鳴,一股“維特熱”在廣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從維特的服飾到維特的自殺,一時間摹仿成風,以至為了杜絕不良後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時加上一節序詩,勸青年們“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維特後塵”。這部書信體小說使無數人愛不釋手,就連一生戎馬倥傯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先後讀過7遍。恩格斯說它絕不是“一部平凡感傷的愛情小說”,而是“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批判的功績”。這兩部作品為歌德贏得了德國和全歐的聲譽,使他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


    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樞密顧問官、軍事長官,主持過稅務署,等等。1786年9月,他開始為期數年的義大利之遊,這為他日後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1794年,歌德與席勒相遇,開闢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誼為特徵”的德國古典文學全盛時期。在10年時間裏,他們在創作上互相幫助,各自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在席勒的促進下,歌德創作了他的畢生巨著《浮士德》。兩位文學巨人10年的相處與合作把德國古典文學推向了高峰,並使魏瑪這座小小的公園都城一躍成為當時德國與歐洲的文化中心。


    歌德花了58年時間完成的詩劇《浮士德》,是其一生豐富思想的總結與藝術探索的結晶。當歌德於1831年最終完成此書時,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我以後的生命我可以當作是純粹的賜予了。我是否做什麽或將做什麽現在已經完全無所謂了”。《浮士德》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不斷進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屆百歲、雙目失明時,仍然認為,人生應當“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誌民族優秀傳統的反映。


    俄國文學的始祖普希金


    1820年3月的一天,在皇宮裏,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正在大發雷霆:“應該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亞去!他弄得俄羅斯到處都是煽動性的詩,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誦它們。”“這個人太放肆了,竟敢寫詩咒罵皇帝,應該送他去服苦役。”一個貴族隨聲附和。


    “陛下,他還算是個孩子呢,還不懂事,隻要稍稍懲罰他一下就行了。先讓他吃點苦頭,將來他手中的筆也許對陛下有用呢。”宮廷詩人傑爾查為之求情。


    “那好,就把他流放到南方去,沒有我的允許,不準他回彼得堡。”


    這個引起沙皇震怒的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普希金!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他奠定了俄國文學的基礎,他在多種文學領域——抒情詩、敘事詩、詩劇、小說、散文、童話等都取得了傑出的成績,為後代的作家提供了典範。所以,他被稱為“俄羅斯文學之父”、“偉大的俄國人民詩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


    普希金出身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教養。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中學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讚賞。在皇村中學學習時,受到當時愛國思潮和進步思想的影響,結交了一些未來的十二月黨人(俄國的貴族革命家)為朋友,畢業後到彼得堡進外交部任職。在此期間寫出了《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政治抒情詩,歌頌自由、進步,反對封建農奴製,抨擊暴君專製,表現了開明貴族的理想。普希金的詩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愛,人們秘密地傳抄著,對當時的革命者曾產生過巨大影響。他因此觸怒了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於1820年被流放到了高加索。


    普希金在南俄流放期間,創作了許多抒情詩和浪漫主義的敘事詩,如“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莎拉伊的淚泉”等。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詩作中前輩詩人的影響逐漸消失,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時的普希金已被公認為當時第一流的俄羅斯詩人和19世紀20年代俄羅斯浪漫主義的、熱愛自由的一代人的領袖人物。


    被流放到高加索不久,沙皇又以他的無神論思想為藉口,把他幽禁在他母親的領地米哈伊夫斯克村。這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完成了長詩《茨岡》和歷史悲劇《鮑裏斯戈都諾夫》。後者描寫沙皇鮑裏斯戈都諾夫和冒名為皇太子的修道士格利戈裏之間爭奪皇位的鬥爭。最後格利戈裏取得了勝利,貴族攫取了人民的勝利果實,人民隻有以沉默反抗。高爾基認為“鮑裏斯戈都諾夫是俄羅斯最好的歷史劇,是普希金創作中現實主義的勝利”。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道點世界名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軒並收藏知道點世界名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