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哲學以及一切細節,都在他的那本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裏有了充分的說明。盡管此書的出版時間是在1818年尾,但是,這本書的基本概念卻早在差不多4年前就已經在叔本華的腦海中形成了。1816年,叔本華正值28歲。可是,縱觀他後來寫的一切東西,我們不難看出,都是在證實或解釋他在《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裏的哲學思想,在那些著作中,這種哲學思想始終沒有變動,既沒有增加點什麽,也沒有減少點什麽。到了70歲的時候,他心裏仍然讓28歲時的觀念全部給占據著,雖然他在這數十年中,仍然不斷地獲得新的更多的知識,但都絲毫沒有改變過他內心的一切。他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4個方麵,這就是:唯我主義的唯心論、唯意誌論的哲學體係、反理性主義的哲學立場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


    叔本華除了本行哲學之外,還兼習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理學、法律學、數學、歷史、音樂等諸多學術領域,而且行行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且行行他都能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去對待,都能顯出他獨特的個性來。他的音樂才能還受到了大音樂家華格納的讚賞。正如叔本華本人所說:“人類的問題不能單獨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關係連帶著研究,……要把小宇宙與大宇宙聯繫起來看待。”


    叔本華的哲學命運開始並不順利,他的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於1818年出版後,並沒有引起他所預想的轟動,一年半的時間內隻賣出去了140本書,其餘的都報廢了。這使得他心灰意冷,非常傷心,於是他變本加厲地攻擊他的哲學對手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說他們是哲學騙子。之後,他還去了柏林大學,不拿薪俸地講授他的哲學體係,可惜聽課的人太少。與此相同,各大學都不理會其人其書,似乎要證實他的斷言:哲學上的一切進步,都是在學院門牆之外取得的。尼采也說:“最使德國學者惱火的,莫過於叔本華與他們迥然不同。”


    1831年8月的一場霍亂迫使叔本華逃離了柏林,跑到了法蘭克福。這一沉寂便是20個春秋,直到1851年。人們在讀到他的最後一部著作《附錄和補充》時,才恍然大悟,認為叔本華說出了他們的心裏話。他的哲學整整沉寂了30多年。終於,他像一個從一場長期艱苦的戰爭中凱旋歸來的英雄,頓時名噪全歐、譽滿天下。各國人士絡繹不絕地去拜訪他;全國的報章雜誌不斷地登載他的名字;他的信徒們三番五次地為他畫像、雕像,之後當神一般的供奉在屋中,頂禮膜拜。說來也令人難以置信,這其中竟然還有兩位太太曾去造訪過他。叔本華的哲學為什麽會有這樣深遠的影響,如此的魅力呢?這首先應歸功於他獨樹一幟的“意誌哲學”,其次,他那超群的語言才華也功不可沒。叔本華這位素來被稱為極憂傷、極悲觀的哲學家,最後大概是“樂極”地躺在沙發上溘然辭世。


    詩人哲學家尼采


    20世紀的序幕剛剛揭開,尼采就悄然長逝了。今天,新的世紀又開始了,倘若要探溯上世紀西方思潮的源頭,我們發現確實不能撇開尼采。有人說,在上個世紀的思想家中,若要舉出兩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人物,當推馬克思和尼采。他們都不是學院式的哲學家,但卻震撼了整個西方社會意識。


    在西方的哲學史上,尼采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他本身提出“重估一切價值”,對所有的哲學進行批判,但在二次大戰後,自己卻成為批判的對象。人們對他毀譽不一,用不同的觀點對他的思想作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尼采也常常遭到誤解,有人說“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嚴重曲解的現象”。作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滿矛盾的複雜人物,要真正理解他是很不容易的。


    1844年,尼采生於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虞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未滿5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865年,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語言學的尼采,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言學。對於一個牧師世家的子弟來說,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號,後來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敵。與此同時,這個曾經與同學們一起酗酒、浪遊、毆鬥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來。他退出了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1869年,尼採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也許,這位前程無量的青年學者要安心治他的學問了?並不。僅僅兩年以後,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臘悲劇起源的小冊子,同時宣告了尼采自己的悲劇生涯的開始。它引起了轟動,既受到熱烈的讚揚,也遭到激烈的攻擊。在正統語言學界看來,一個語言學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圖古典語言的精妙,卻用什麽酒神精神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全然是荒誕不經”。他遭到了正統語言學家們的激烈批評。尼采發現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學生來聽他的課。


    尼采嚐到了孤獨的滋味。但是,他有他的慰藉方式:叔本華的哲學和華格納的音樂。還在學生時代,尼採在一家舊書店裏偶然地購得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一口氣讀完了。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漫遊在一個願望的世界裏,夢想找到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能夠把他從時代的缺陷中拯救出來,教他在思想和生活中重新變得單純和誠實。正當他懷著如此渴望的時候,他發現了叔本華。他覺得叔本華就像是特地為他寫了這部著作一樣。


    正當尼采陶醉於叔本華哲學的時候,他又發現了另一位天才,他就是劇作家華格納。由於尼采也深愛音樂,所以便被華格納深深地吸引住了。尼采欣賞華格納富有革命性的作品,而且二人都對叔本華懷著一份喜愛和崇敬。


    正是在叔本華和華格納的影響下,尼采寫出了那本得罪德國正統語言學界、斷送自己學術前程的著作。正是在與叔本華和華格納的不斷交往中,尼采發現了他們的不足,也漸漸發現了自己,形成了自己的哲學體係。這些都反映在了尼采後來寫成的、富於影響的代表作《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超越善與惡》以及《權力意誌論》裏了。


    在自己的體係裏,尼采進一步發展了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傾向,他用權力意誌代替了叔本華的生存意誌,並試圖把叔本華的消極絕望的悲觀主義改造為積極樂觀的行動主義。其哲學的意義主要體現為對西方文化的兩大支柱——理性主義和基督教的批判。


    尼採給西方文化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震動,在他之後,人們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理直氣壯地以“理性”動物、“道德”動物自居了,人的虛榮、鄙俗、偽善、平庸的一麵被尼采毫不留情地剝落在人前,讓人無地自容。人們不得不麵對自己的權力意誌這個被掩蓋已久、被壓抑已久的人性中最深刻的東西,無論你是去極力地否定它,還是去勇敢地肯定它,你都會感到內心的震顫,這就是尼采哲學的威力所在。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道點世界名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軒並收藏知道點世界名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