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麥克阿瑟擔任太平洋西南地區總司令。他對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概念是,應該使用由艦隊支援的空、地打擊力量出奇不意地對幾個主要目標實施大規模攻擊。麥克阿瑟的戰略是,應該把靈活與節約兵力結合起來,在他的部隊不脫離己方的空中掩護之下,沿著前進的軸心線,向幾個重要目標外圍作跳躍進攻。從廣義上講,他謀求用突破敵人內部防線的方法來割裂並摧毀所謂的“大東亞——南海日本帝國”。正是由於缺乏同日本正麵作戰的設施,他建議對日本的堅強據點不做正麵攻擊。對每一次戰鬥,他所謀求的是獲得時機迂迴到敵人後方,打擊其翼側,切斷敵人的補給線。麥克阿瑟的整個作戰理論是拋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種消耗人力的正麵攻擊,回到拿破崙時代的機動作戰。麥克阿瑟採用這一戰略,藉助海空軍力量,運載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越過不重要的島嶼,向深遠縱深的主要目標實施“蛙跳”攻擊,從澳大利亞經菲律賓一直打到日本國土,創造了無數個大步跨躍島嶼的勝利戰例。麥克阿瑟的這一戰略是美軍在太平洋地區取得勝利的關鍵原因之一,避強擊弱的規避戰術使美軍重創日軍,而自己的損失卻不大。
韓戰爆發後,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聯合國”侵朝軍總司令,負責援救朝鮮李承晚政權事宜。南韓的美韓殘軍希望迅速得到麥克阿瑟的增援,麥克阿瑟則考慮得更遠,他計劃率領軍隊在漢城附近的港口城市仁川登陸,以攔腰切斷北韓軍隊的供給線,給北韓軍隊以致命打擊。美軍中陸軍和海軍的作戰軍官及參謀人員都反對這一計劃,當地的駐軍司令也表示反對。但是麥克阿瑟憑藉其超常思維拒絕了將領們的反對意見,並且將進攻日選擇在英法七年戰爭時期魁北克戰役191周年紀念日,即1950年9月13日這一天。他聲稱,當年英軍將領沃爾夫認為,既然陸、海將軍們都認定他的計劃不可行,那麽蒙卡姆(法軍將領)也一定認為他不會那麽幹。現在,既然美軍軍官都認為仁川登陸不可行,毫無疑問,北韓人也一定會那麽想。為了達成登陸的突然性,麥克阿瑟指揮航母分別對南韓東海岸的三陟和平壤外港鎮南浦及清川江口的達陽島進行佯攻,在群山方向實施佯動登陸,同時利用報刊、廣播散布假情報,造成在東海岸登陸的假象。他自己則率10艘軍艦駛進仁川港,稍費力氣便登了陸,然後長驅直入,撲向漢城,粉碎了北韓軍隊對釜山的包圍,迫使其重兵撤回三八線以北。麥克阿瑟又贏得了美軍史上一次罕見的勝利。
麥克阿瑟的軍事才華集中體現在一個“奇”字,出奇製勝是他成功戰例的特點。太平洋戰爭中,“跳島作戰”是他的拿手好戲,這反映了他在戰略概念上的冒險和創新。“跳島作戰”能充分發揮己方的海空機動優勢,既減少傷亡,又讓大批日軍無用武之地,加速戰爭勝利的進程,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韓戰中的仁川登陸,則是麥克阿瑟在戰役層次上指揮藝術的顛峰之作。
除了軍事指揮藝術,麥克阿瑟還是出色的教育家和軍人政治家。他在20年代是西點軍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校長。他擔任校長時正是西點軍校經歷大變革的時代,他給軍校帶來的活力和進行的教育改革到現在還有深遠影響。日本投降以後,麥克阿瑟作為盟國占領軍最高司令,實際是日本的太上皇。他對日本進行徹底的現代化改造,從政治製度到經濟製度,從選舉權到新憲法。雖然此人反共而且改造的是中國的世仇日本,單就他的工作而言,必須承認他是個出色的政治家。
第一坦克手巴頓
在人類的戰爭歷史中,時常湧現出一些能征善戰、所向披靡的天才人物。他們似乎具有與生俱來的鬥誌和勇氣,又不乏渾然天成的指揮才能,所以能在廣闊的疆場上建立不朽的功勳。美國陸軍上將喬治·史密斯·巴頓就是這樣一位光彩奪目的璀璨將星。
1940年6月的一天,一列火車徐徐駛入美國西點鎮的火車站,著名的西點軍校就在這裏。在下車的新學員中,有一位身材高大、體格健壯、碧眼金髮、神色堅毅的青年,他就是日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威名赫赫的喬治·巴頓。
1885年11月,巴頓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軍人世家。他的曾祖父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位準將,祖父和父親都畢業於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巴頓19歲進入西點軍校。一年級時,因數學不好,留了一次級,但他對橄欖球、田徑、劍術等都很擅長,特別是劍術方麵頗有造詣。巴頓雄心勃勃,相信自己是命中注定的偉大人物,他奮發努力,從不懈怠。他曾在寫給父母的信中說:“隻要今天我能偉大,則明天受苦而死我也甘心。”
巴頓從步入軍界起,就把傑克遜的一句名言作為自己的基本格言:“不讓恐懼左右自己”。他認為這是軍人能夠勇猛無畏的根本因素。巴頓發現自己雖然勇敢,但在危險麵前並非毫無顧慮。於是他決心要進行鍛鍊,克服恐懼心理。騎術練習和比賽,他總是挑最難越過的障礙和最高的跨欄;在西點軍校的最後一年裏,有幾次狙擊訓練,他突然站起來把頭伸進火線區之內,為這件事父親責備了他,他卻滿不在乎地說:“我隻是想看看我會多麽害怕,我想鍛鍊自己,使自己不膽怯。”
從軍校畢業後,巴頓被調往美國第一集團軍任騎兵少尉。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巴頓隨約翰·潘興將軍深入墨西哥鎮壓農民起義軍,1917年初以中尉的身份凱旋歸來。當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被派往法國,在聖米歇爾會戰中表現非凡,被提升為上校,同時因為作戰英勇和訓練坦克部隊有功獲得嘉獎。
經過4年鏖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參戰國人民同慶和平的降臨,而將自己與戰爭融為一體的巴頓卻感到生活失去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年過半百的巴頓好像又回到了年輕時代,他那好戰的心被歐洲的炮火激盪起來,密切注視著戰局。1940年他實現了多年的夢想,奉命到本寧堡組建一個坦克旅,不久晉升為準將,並很快成為美軍的戰車專家,後又升為少將。
1942年11月,在突尼西亞境內的美軍被德軍打得節節敗退,士氣低落。為鼓舞士氣,艾森豪把巴頓調去接管軍隊。巴頓在短短十幾天時間裏,就使美軍的精神麵貌振奮起來。在他的指揮下,美軍開始收復失地,而且每戰必捷。使巴頓名聲大震的是攻占西西裏的戰役,他指揮部隊沿西西裏北岸向麥西納前進,以驚人的速度先於蒙哥馬利進入麥西納並贏得了這一戰役。這一戰役使同盟國和德軍對美軍刮目相看。
正當巴頓在事業上如日中天之際,卻因兩次毆打士兵引起美國軍內和國內的輿論反對,在馬歇爾、艾森豪等人的保護下才倖免撤職。1944年1月,巴頓前往英國參加諾曼第登陸。盟軍登陸後,為了結束緩慢遲滯的推進情況,決定開始發動“眼鏡蛇”行動。巴頓又以其驚人的進軍速度和勇氣把局部性的突破變成了全麵的運動戰,使盟軍終於衝出諾曼第,迫使德軍全麵撤退。接著,巴頓又率領部隊轉戰歐洲大陸,於1945年3月22日到達萊茵河畔,他當夜就強行渡河,直搗希特勒老巢。巴頓外表豪邁直爽,看似作決定不加思索,實際上他決斷前都經過深思熟慮,甚至精確的計算,正是這種精神才使他無往而不勝。
</br>
韓戰爆發後,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聯合國”侵朝軍總司令,負責援救朝鮮李承晚政權事宜。南韓的美韓殘軍希望迅速得到麥克阿瑟的增援,麥克阿瑟則考慮得更遠,他計劃率領軍隊在漢城附近的港口城市仁川登陸,以攔腰切斷北韓軍隊的供給線,給北韓軍隊以致命打擊。美軍中陸軍和海軍的作戰軍官及參謀人員都反對這一計劃,當地的駐軍司令也表示反對。但是麥克阿瑟憑藉其超常思維拒絕了將領們的反對意見,並且將進攻日選擇在英法七年戰爭時期魁北克戰役191周年紀念日,即1950年9月13日這一天。他聲稱,當年英軍將領沃爾夫認為,既然陸、海將軍們都認定他的計劃不可行,那麽蒙卡姆(法軍將領)也一定認為他不會那麽幹。現在,既然美軍軍官都認為仁川登陸不可行,毫無疑問,北韓人也一定會那麽想。為了達成登陸的突然性,麥克阿瑟指揮航母分別對南韓東海岸的三陟和平壤外港鎮南浦及清川江口的達陽島進行佯攻,在群山方向實施佯動登陸,同時利用報刊、廣播散布假情報,造成在東海岸登陸的假象。他自己則率10艘軍艦駛進仁川港,稍費力氣便登了陸,然後長驅直入,撲向漢城,粉碎了北韓軍隊對釜山的包圍,迫使其重兵撤回三八線以北。麥克阿瑟又贏得了美軍史上一次罕見的勝利。
麥克阿瑟的軍事才華集中體現在一個“奇”字,出奇製勝是他成功戰例的特點。太平洋戰爭中,“跳島作戰”是他的拿手好戲,這反映了他在戰略概念上的冒險和創新。“跳島作戰”能充分發揮己方的海空機動優勢,既減少傷亡,又讓大批日軍無用武之地,加速戰爭勝利的進程,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韓戰中的仁川登陸,則是麥克阿瑟在戰役層次上指揮藝術的顛峰之作。
除了軍事指揮藝術,麥克阿瑟還是出色的教育家和軍人政治家。他在20年代是西點軍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校長。他擔任校長時正是西點軍校經歷大變革的時代,他給軍校帶來的活力和進行的教育改革到現在還有深遠影響。日本投降以後,麥克阿瑟作為盟國占領軍最高司令,實際是日本的太上皇。他對日本進行徹底的現代化改造,從政治製度到經濟製度,從選舉權到新憲法。雖然此人反共而且改造的是中國的世仇日本,單就他的工作而言,必須承認他是個出色的政治家。
第一坦克手巴頓
在人類的戰爭歷史中,時常湧現出一些能征善戰、所向披靡的天才人物。他們似乎具有與生俱來的鬥誌和勇氣,又不乏渾然天成的指揮才能,所以能在廣闊的疆場上建立不朽的功勳。美國陸軍上將喬治·史密斯·巴頓就是這樣一位光彩奪目的璀璨將星。
1940年6月的一天,一列火車徐徐駛入美國西點鎮的火車站,著名的西點軍校就在這裏。在下車的新學員中,有一位身材高大、體格健壯、碧眼金髮、神色堅毅的青年,他就是日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威名赫赫的喬治·巴頓。
1885年11月,巴頓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軍人世家。他的曾祖父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位準將,祖父和父親都畢業於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巴頓19歲進入西點軍校。一年級時,因數學不好,留了一次級,但他對橄欖球、田徑、劍術等都很擅長,特別是劍術方麵頗有造詣。巴頓雄心勃勃,相信自己是命中注定的偉大人物,他奮發努力,從不懈怠。他曾在寫給父母的信中說:“隻要今天我能偉大,則明天受苦而死我也甘心。”
巴頓從步入軍界起,就把傑克遜的一句名言作為自己的基本格言:“不讓恐懼左右自己”。他認為這是軍人能夠勇猛無畏的根本因素。巴頓發現自己雖然勇敢,但在危險麵前並非毫無顧慮。於是他決心要進行鍛鍊,克服恐懼心理。騎術練習和比賽,他總是挑最難越過的障礙和最高的跨欄;在西點軍校的最後一年裏,有幾次狙擊訓練,他突然站起來把頭伸進火線區之內,為這件事父親責備了他,他卻滿不在乎地說:“我隻是想看看我會多麽害怕,我想鍛鍊自己,使自己不膽怯。”
從軍校畢業後,巴頓被調往美國第一集團軍任騎兵少尉。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巴頓隨約翰·潘興將軍深入墨西哥鎮壓農民起義軍,1917年初以中尉的身份凱旋歸來。當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被派往法國,在聖米歇爾會戰中表現非凡,被提升為上校,同時因為作戰英勇和訓練坦克部隊有功獲得嘉獎。
經過4年鏖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參戰國人民同慶和平的降臨,而將自己與戰爭融為一體的巴頓卻感到生活失去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年過半百的巴頓好像又回到了年輕時代,他那好戰的心被歐洲的炮火激盪起來,密切注視著戰局。1940年他實現了多年的夢想,奉命到本寧堡組建一個坦克旅,不久晉升為準將,並很快成為美軍的戰車專家,後又升為少將。
1942年11月,在突尼西亞境內的美軍被德軍打得節節敗退,士氣低落。為鼓舞士氣,艾森豪把巴頓調去接管軍隊。巴頓在短短十幾天時間裏,就使美軍的精神麵貌振奮起來。在他的指揮下,美軍開始收復失地,而且每戰必捷。使巴頓名聲大震的是攻占西西裏的戰役,他指揮部隊沿西西裏北岸向麥西納前進,以驚人的速度先於蒙哥馬利進入麥西納並贏得了這一戰役。這一戰役使同盟國和德軍對美軍刮目相看。
正當巴頓在事業上如日中天之際,卻因兩次毆打士兵引起美國軍內和國內的輿論反對,在馬歇爾、艾森豪等人的保護下才倖免撤職。1944年1月,巴頓前往英國參加諾曼第登陸。盟軍登陸後,為了結束緩慢遲滯的推進情況,決定開始發動“眼鏡蛇”行動。巴頓又以其驚人的進軍速度和勇氣把局部性的突破變成了全麵的運動戰,使盟軍終於衝出諾曼第,迫使德軍全麵撤退。接著,巴頓又率領部隊轉戰歐洲大陸,於1945年3月22日到達萊茵河畔,他當夜就強行渡河,直搗希特勒老巢。巴頓外表豪邁直爽,看似作決定不加思索,實際上他決斷前都經過深思熟慮,甚至精確的計算,正是這種精神才使他無往而不勝。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