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死後,太子愛德華繼位。6年後愛德華死去,瑪麗公主繼位。5年後,瑪麗女王又死了。由於愛德華和瑪麗都沒留下後代,伊莉莎白理所當然登上了國王的寶座。


    伊莉莎白執政後首先大力加強君主專製政體,並且鞏固了英國的民族獨立。她召開的第一屆國會就通過了《至尊法令》,宣布女王為英國所有宗教組織的最高領導,全體神職人員必須向她宣誓效忠,不得服從來自國外的權力。這樣,英國國教的地位得到了確立,排除了國外天主教勢力對英國事務的幹涉。伊莉莎白還多次宣稱國王是上帝在民間的代表,所有臣民必須絕對服從。羅馬教皇不甘心英國國教取代天主教的地位,於1570年開除了伊莉莎白的教籍,並企圖推翻她的統治。伊莉莎白針鋒相對,鎮壓了多次相關的叛亂,還拒絕了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的求婚。她的這些舉動,鞏固了英吉利民族國家的地位,得到了英國人民的熱切歡迎。


    伊莉莎白執政期間,英國的資本主義正處在迅速成長的階段。伊莉莎白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實行了許多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她大量出賣教會和王室的土地,把這些土地轉移給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她廢除了禁止圈地的法令,使圈地運動在英國得以迅速展開。她庇護和獎勵英國人的海上劫掠,並把海盜運動視為打擊勁敵西班牙的重要手段。她大力倡導國內國際貿易,並鼓勵向東方擴張。根據有些人的統計,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期,英國從海上劫掠的財物,總價值不少於1200萬英鎊。它們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英國的崛起,使其與老牌強國西班牙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和激化。對此,伊莉莎白積極擴軍備戰,發展了一支強大的海軍,隨時準備發起進攻。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號稱“無敵艦隊”的100多艘艦船大舉進攻英國。伊莉莎白果斷地啟用霍金斯、德雷克等名將,並親自為出征將士發表送行演說,鼓舞士氣。不久,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全殲了西班牙海軍主力。英國的這場勝利使它成了世界頭號海軍大國,直到20世紀它還保持著這種海上霸王的地位。


    這以後,由於國內外市場的開拓,英國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伊莉莎白也迎來了自己統治的全盛時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倫敦一下子成為了歐洲的商業和金融中心。


    伊莉莎白總是勤儉持國。在她早期執政的歲月裏,英國國王政府的財政狀況很好。但是由於與西班牙戰爭耗資巨大,在她晚期執政的歲月裏,國庫狀況不佳。但由於國王政府保持廉潔,整個國家還是比她登基時繁榮昌盛。


    伊莉莎白在位的45年,被認為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國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亞就產生在這個時代。這一成就中當然包含著她的一份功勞:她不顧倫敦地方當局的反對,支持莎士比亞劇院。大哲學家培根也生活在這一時代。但是,這一時期的音樂和繪畫卻不如文學那樣光彩奪目。


    伊莉莎白時代也是英國探險的時代。有開往俄國的探險隊,有馬丁·弗羅比歇和約翰·戴維斯發現通往遠東的西北之路的創舉,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過加州的環球航行,有沃爾特·羅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無意中發現了英國移民的奇遇。


    伊莉莎白的最大過錯也許就是她不願意提出王位繼承人。她不僅一生未嫁,而且總是迴避指定繼承人。這也許是因為她擔心無論誰被指定為繼承人都會很快成為她的危險對手。不論伊莉莎白未提繼承人的理由是什麽,她假如早亡,英國也許會為繼承人問題陷入一場內戰。但是英國是幸運的,因為伊莉莎白一直活到70歲。她在臨終遺囑中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為她的繼承人。雖然這使英格蘭和蘇格蘭並屬於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卻是一個前途未卜的選擇。詹姆斯和他的兒子都是獨裁者,在大不列顛不得民心,結果在該世紀中期爆發了一場內戰。


    無冕之王克倫威爾


    1628年,在英國議會下院,一位約莫30歲的新議員的到來,引起了議員們的注意。他身材不高,紅臉膛,穿著一身裁剪得極不合身的粗毛衣服,說起話來不講究辭令,帶有濃重的土音。同那些穿著入時、談吐文雅的議員站在一起,顯得十分土氣和寒酸。但是,他對查理一世反動統治的抨擊,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日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虔誠的清教徒奧列弗·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1599年生於英國亨廷頓。他年輕時期,英格蘭處於宗教分裂狀態,統治它的國王希望實行絕對的君主製。克倫威爾原是一名農夫、虔誠的清教徒。1628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但為期很短,因為翌年,國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國會。由於與蘇格蘭交戰需要資金,1640年,國王再次召集國會,克倫威爾又任議員。新的國會激烈抨擊宗教迫害、濫徵稅收等暴政,國王無意服從國會,於是,效忠國王的軍隊與效忠國會的軍隊之間的戰爭,在1642年爆發了。


    克倫威爾站在了議會一邊。他返回亨廷頓,組織了一支騎兵隊同國王作戰。在歷時4年的戰爭中,他那傑出的軍事才能使之聲望日隆。在使戰爭出現轉機的關鍵性的馬斯頓荒原戰役中,克倫威爾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646年戰爭結束,查理一世成了階下之囚,而克倫威爾則被認為是議會方麵最成功的將軍。


    但是和平並沒有到來。議會派內部發生了分裂,各派別間在很多問題上達不成共識。這一點被國王知道了,於是轉而求和。但沒過一年,國王潛逃了,企圖東山再起。國王重新糾集了他的軍隊,在保王黨勢力的擁護下挑起了新的戰爭。就這樣第二次內戰爆發了。這場戰爭繼續的結果是克倫威爾擊敗了國王的軍隊,從議會中解除了占多數的溫和派議員,並於1649年1月30日把國王推上了斷頭台。1649年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共和國臨時由一個國務委員會來領導,克倫威爾任國務委員會主任。但是保皇黨分子不久就控製了蘇格蘭和愛爾蘭,支持已被處死的國王的兒子——未來的查理二世叛亂。結果克倫威爾的軍隊成功地占領了愛爾蘭和蘇格蘭。長期連綿不斷的戰爭最終在1652年以保皇黨軍隊被徹底擊敗而告結束。


    戰爭結束,該是建立新政府的時候了。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這個政府應當採用何種憲法形式。這個問題在克倫威爾有生之年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按理說這個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種反對他建立獨裁統治的勢力,但是無論他的權力還是他的聲望,都沒能使他消除他與支持者之間的分歧,說服他們贊同新憲法。原因在於錯綜複雜的教派爭端,使新教如同當年羅馬天主教一樣四分五裂。


    1640年克倫威爾掌握政權以後,國會始終處於一種規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稱“殘闕國會”。起初,克倫威爾試圖與之達成協議,舉行新的選舉。協議未成,克倫威爾於1658年4月20日宣布解散國會。在克倫威爾去世前,國會曾幾度組成,又幾度被解散。曾有兩種不同的憲法被採用,但執行得都不成功。在任期間,克倫威爾依靠軍隊進行統治。實際上,他是一個軍事獨裁者。但是,他曾幾次進行民主實踐,甚至拒絕加冕。這表明,實行軍事獨裁併不是他的初衷,其實他是想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政府。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道點世界名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軒並收藏知道點世界名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