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在一旁看不下去,衝著爹說:「啥事『吱吱吱吱』的?是知了還是蛐蛐?你好好說嘛!」
娘的話,把我逗樂了,爹也樂了。
娘是不識字的,也可以說隻認識一個字。記得小時候的一天晚上,我和姐姐正在油燈下寫作業,娘在一旁借著燈光納鞋底。突然,娘指著書上的一個字說:
「你舅小時候的書上也有這個字。」
「娘識字啦!」我和姐姐歡呼起來。其實娘也不知那字念啥,那是同學的「同」字。
爹認識的字可就多啦,唐詩他能背100多首。他懂得風水,會看好日子,在鄉親們的眼裏,他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的人。
我喜歡聽爹講故事,但他淨講他小時讀的書上的故事:《孔融讓梨》了,《司馬光砸缸》了,這些故事用白話講聽起來好懂,但爹在裏麵夾上幾句文言文,就有些費解了。
「讓,美德也;讓之於兄弟,美之美者也!」「集豐之產,集豐之財,一舉而讓之可也。」
記得那次爹背《孔融讓梨》中的這些語句時,家裏正買了些桃子。他一手拿一個大的,一手拿一個小的,也算是「形象教學」吧,這我才懂了一些。不一會兒,我就背了下來。雖說有些囫圇吞棗,但「讓」是「美德」,還是懂了。
幾年後的一天,我放學回家,見爹正跟鄰居四叔在爭執什麽。娘告訴我,是為自留地的分界問題。我一下想起了爹教的《孔融讓梨》中的話,便把爹拉到屋裏,給他背了起來:
「讓,美德也;讓之於兄弟,美之美者也。」
還沒背完,爹便樂了,用手輕輕拍了一下我的腦袋說:「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
幾年前,鄰村出了一起殺人案,我本家的一個侄子涉嫌被抓入獄。他的父母認為我在報社工作,會有關係,便天天往我家跑,請爹打電話跟我說說,給他們通通門子。爹聽完後,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
「『知兒莫過父母』,孩子平時又偷又摸,你們還不知道?『莫以惡小而為之』古人說了幾千年了,就算這個不知道,《三字經》上的『子不教,父之過』,你們該清楚吧!」
幾句話把他們說得無言答對。等我回家,爹給我談起這事時,仍有些氣:
「子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他罪有應得!你管也管不了。」
我的兒子上大學了,爹常在人前誇耀:「後生可畏。」假期兒子回家,是爹最興奮的時候。享受天倫之樂,爺孫無話不說,滔滔不絕,有趣有諧。記得他們談到毛主席詞中的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爹對「逝者」的解釋是死去的人。兒子說不太確切,應該是過去的時光。爹便詼諧地說了一句歇後語:
「梁惠王不騎馬——『寡人願安承教』(乘轎)。」
兒子問我爹:「爺爺,讀這些書你是怎麽記住的?」
爹說:「『學而時習之』嘛!」又說,他上學時,先生還用易懂易記的俗話解釋古文。比如《論語》中的「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幾句,就分別有這樣幾句順口溜:「踩著樓台磴磴窄,披著蓑衣去會客,拄著哀杖哈哈笑,急瞪兩眼治不得。」
這有趣的解釋兒子聽著十分新鮮,這是他在大學課堂上聽不到的。爹看他高興,又得意地出了一組字謎,爹背字謎卻像誦詩吟詞,語氣抑揚頓挫:與子別了,天涯人難到,恨春天日暮人又少,欲罷不能了。
吾有口,難分曉,既皂難為白,分地不用刀,從今不把仇人靠,千裏行不如撇去了好。
當然,謎底很簡單,是從一到十這樣簡單的幾個漢字。但,爹卻不簡單。
爹論家國大事精言妙語(圖)
那一年,爹的門牙掉了一顆。(1976年)
爹有一肚子智慧,有一肚子文化。他的智慧是天生的,又是後天擴容的;他的文化一方麵來源於小時候讀的四年書,更多的則來源於一輩子地多學多聽多問多記。文化增添了他的智慧,智慧豐富他的文化。爹喜歡談論外邊的世界,喜歡談論家國大事,家事國事在他的嘴裏談論出來,文化裏頭有智慧,智慧裏頭有文化,智慧和文化裏頭還摻雜著自己的創造和見解。歷史的,現實的,書報雜誌上看的,老百姓嘴裏聽的,自己腦子裏想的,全都融合在一起,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粗看起來東扯葫蘆西扯瓢,細細一琢磨,道道門門,關關聯聯,實際上就是那麽回事。
爹崇拜偉人。在偉人當中,爹最崇拜周恩來和鄧小平。有時三說兩說就扯到他們身上。
你聽,他開始談論國務院了:
「國務院倒不小,就屬國務院大;總理總理,啥也理著。早前的四大宰相之一。總理沒有理不著的事,這我明白。國務院是個了不起的地方,國務院門前站崗的就跟木頭似的,直直地矗在那裏,天安門前也有兩個,我有意看了看。
「我在電影上看過周總理打拍子指揮唱歌。八路軍的歌我還會兩個:『打倒侵略的強盜,建立和平的陣地,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人民的生存,團結起來。英勇向上,消滅敵人,爭取最後的勝利。』『河裏水是黃又黃,東洋鬼子太張狂,昨天燒了王家寨,今天又燒張家莊。』」
我從來沒聽爹唱過歌,雖說有點跑調,但能唱,就很不錯了,我趕忙說:
</br>
娘的話,把我逗樂了,爹也樂了。
娘是不識字的,也可以說隻認識一個字。記得小時候的一天晚上,我和姐姐正在油燈下寫作業,娘在一旁借著燈光納鞋底。突然,娘指著書上的一個字說:
「你舅小時候的書上也有這個字。」
「娘識字啦!」我和姐姐歡呼起來。其實娘也不知那字念啥,那是同學的「同」字。
爹認識的字可就多啦,唐詩他能背100多首。他懂得風水,會看好日子,在鄉親們的眼裏,他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的人。
我喜歡聽爹講故事,但他淨講他小時讀的書上的故事:《孔融讓梨》了,《司馬光砸缸》了,這些故事用白話講聽起來好懂,但爹在裏麵夾上幾句文言文,就有些費解了。
「讓,美德也;讓之於兄弟,美之美者也!」「集豐之產,集豐之財,一舉而讓之可也。」
記得那次爹背《孔融讓梨》中的這些語句時,家裏正買了些桃子。他一手拿一個大的,一手拿一個小的,也算是「形象教學」吧,這我才懂了一些。不一會兒,我就背了下來。雖說有些囫圇吞棗,但「讓」是「美德」,還是懂了。
幾年後的一天,我放學回家,見爹正跟鄰居四叔在爭執什麽。娘告訴我,是為自留地的分界問題。我一下想起了爹教的《孔融讓梨》中的話,便把爹拉到屋裏,給他背了起來:
「讓,美德也;讓之於兄弟,美之美者也。」
還沒背完,爹便樂了,用手輕輕拍了一下我的腦袋說:「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
幾年前,鄰村出了一起殺人案,我本家的一個侄子涉嫌被抓入獄。他的父母認為我在報社工作,會有關係,便天天往我家跑,請爹打電話跟我說說,給他們通通門子。爹聽完後,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
「『知兒莫過父母』,孩子平時又偷又摸,你們還不知道?『莫以惡小而為之』古人說了幾千年了,就算這個不知道,《三字經》上的『子不教,父之過』,你們該清楚吧!」
幾句話把他們說得無言答對。等我回家,爹給我談起這事時,仍有些氣:
「子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他罪有應得!你管也管不了。」
我的兒子上大學了,爹常在人前誇耀:「後生可畏。」假期兒子回家,是爹最興奮的時候。享受天倫之樂,爺孫無話不說,滔滔不絕,有趣有諧。記得他們談到毛主席詞中的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爹對「逝者」的解釋是死去的人。兒子說不太確切,應該是過去的時光。爹便詼諧地說了一句歇後語:
「梁惠王不騎馬——『寡人願安承教』(乘轎)。」
兒子問我爹:「爺爺,讀這些書你是怎麽記住的?」
爹說:「『學而時習之』嘛!」又說,他上學時,先生還用易懂易記的俗話解釋古文。比如《論語》中的「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幾句,就分別有這樣幾句順口溜:「踩著樓台磴磴窄,披著蓑衣去會客,拄著哀杖哈哈笑,急瞪兩眼治不得。」
這有趣的解釋兒子聽著十分新鮮,這是他在大學課堂上聽不到的。爹看他高興,又得意地出了一組字謎,爹背字謎卻像誦詩吟詞,語氣抑揚頓挫:與子別了,天涯人難到,恨春天日暮人又少,欲罷不能了。
吾有口,難分曉,既皂難為白,分地不用刀,從今不把仇人靠,千裏行不如撇去了好。
當然,謎底很簡單,是從一到十這樣簡單的幾個漢字。但,爹卻不簡單。
爹論家國大事精言妙語(圖)
那一年,爹的門牙掉了一顆。(1976年)
爹有一肚子智慧,有一肚子文化。他的智慧是天生的,又是後天擴容的;他的文化一方麵來源於小時候讀的四年書,更多的則來源於一輩子地多學多聽多問多記。文化增添了他的智慧,智慧豐富他的文化。爹喜歡談論外邊的世界,喜歡談論家國大事,家事國事在他的嘴裏談論出來,文化裏頭有智慧,智慧裏頭有文化,智慧和文化裏頭還摻雜著自己的創造和見解。歷史的,現實的,書報雜誌上看的,老百姓嘴裏聽的,自己腦子裏想的,全都融合在一起,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粗看起來東扯葫蘆西扯瓢,細細一琢磨,道道門門,關關聯聯,實際上就是那麽回事。
爹崇拜偉人。在偉人當中,爹最崇拜周恩來和鄧小平。有時三說兩說就扯到他們身上。
你聽,他開始談論國務院了:
「國務院倒不小,就屬國務院大;總理總理,啥也理著。早前的四大宰相之一。總理沒有理不著的事,這我明白。國務院是個了不起的地方,國務院門前站崗的就跟木頭似的,直直地矗在那裏,天安門前也有兩個,我有意看了看。
「我在電影上看過周總理打拍子指揮唱歌。八路軍的歌我還會兩個:『打倒侵略的強盜,建立和平的陣地,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人民的生存,團結起來。英勇向上,消滅敵人,爭取最後的勝利。』『河裏水是黃又黃,東洋鬼子太張狂,昨天燒了王家寨,今天又燒張家莊。』」
我從來沒聽爹唱過歌,雖說有點跑調,但能唱,就很不錯了,我趕忙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