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從未時走到酉時,差不多行了近4個小時,腿都快走麻了,才走到山腳下。


    回頭看走過一望無際的荒地,喬大夫說,按他所知曉的從此地到州府大致得翻七|八個山頭,不算那種矮坡的小山丘,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山。


    眾人內心頗有些打鼓,一個個心裏頭都緊張的不得了,無不在祈求上蒼讓他們運氣好些,千萬不要遇上什麽凶猛的野獸,最好連毒蛇蚊蠅之類的都不要遇上。


    大家互相安慰著,除了擔心這些足以威脅到生命的野生動物外,再有就是需要考慮到,板車不易在山上行駛。


    進山前的官路如果還算平坦,那麽進山後,大段大段陡峭的上坡下坡路,騾子和牛車就極不方便,特別是遇上坡度很陡的山道,一個不留神,連人帶車翻下山去,那便是極危險的事。


    所以,當眾人行到山腳下時,暫時停下歇上一晚,等第二日天亮後,再上山。


    這樣做不僅考慮到一行人的安全問題,同時也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都說陸行車,水行船,泥行橇,山行檋。


    在山上畜力隻適合背馱一些隨行糧食、衣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如果還照著陸地行車的方式上山,肯定是不行的。


    這不,倒是讓林小月想起了背架。


    那是在她原來那個位麵的曆史長河中,諸多農具見證下,一個民族生活智慧和農耕文明的進程象征。背架子,無疑是一個極特別的存在。


    可以說它承載著農民對土地的深深眷戀和對生活的期望。林小月記得,當時她在看那一期節目時,特別留意了這一件用於勞作工具的製作流程。看似簡單,卻充滿智慧的農具。


    它是由兩根長木條和一塊木板或竹篾編織的網構成,結構簡單但卻異常結實。以前的農夫們將收割的莊稼或柴火,放置在背架上,再用兩根長木條穿過肩膀,將重量分攤在雙肩上。讓原本艱難的任務變得相對容易許多,不僅減輕了人們的負擔,也極大的提高了勞動效率。


    隻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背架子這種傳統農具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也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畢竟,現代化的運輸工具和機械設備取代了傳統的勞作方式,農民們再也不需要肩挑重擔,更加省心省力。


    隻眼下,這一工具恰好適合即將穿行在崎嶇山路、羊腸小道上的她使用。


    不過,當她將自己的想法和家人溝通時,發現這個位麵居然沒有背架子出現過,這裏的人們擔柴火或是裝山貨,用的都是竹簍、竹筐子。


    沒去深究其中的因由,隻在眾人停在山腳下時,林小月借著其他人在忙著搭柴燒火準備暮食的空隙,把林老爹坐著的板車徒手拆成一長條一長條的。


    “哢哢”聲傳出來的時候,周圍人都看傻眼了,想這姑娘莫不是瘋了?


    徒手掰板車,別說這力氣有多大,光這拆板車的動作在這夜暮四合,摻拌著篝火“劈裏啪啦”的聲音響起,就很能唬人。


    “三丫,你……你這是幹啥?你把板車拆了,明個咱們咋上山呀?爹坐哪呀?”


    大姐林大花這兩天已經緩過來不少,無論從自家人,還是鄰裏口中,都聽到不少三丫的壯舉。若不是見三丫的皮囊和對自己母子兩的關切不似半分做偽,還有打小那一身比牛還大的力氣,她都差點誤以為自家三妹被人給掉包了。


    這會見三丫將板車上的物件都卸下來,車軲轆也拆了,就抱著車板在那“哢哢”掰木條子,她就……很震驚。


    當然,不隻林大花,四周所有人全都同款目瞪口呆,茫然不解的表情。


    “車不要了,上山板車不好使,沒得遇到陡坡,連人帶車全都給翻了。所以,我這把板車拆了,改下,做成背架子,到時爹就坐在背架子上,我來背,反正我力氣大,剛好使得上。”


    林小月一邊說著一邊手上動作不停,掰完板車又撕竹杆,撕成一條一條的竹篾,然後拿給坐在一旁空地上的林老爹,比劃著讓林老爹給用竹篾編織成類似馬紮凳的形狀,還有鞭子狀的背係。


    是了,林小月考慮到輕便,以及坐著的舒適性,除了承重部分還是用木條子外,人坐著的l型位置則盡可能采用竹篾編織。如此一來,不僅更舒適透氣,而且,還能起到更好的緩衝減震作用。


    林老爹雖然聽得一知半解,但好在林小月用燒焦的樹枝在地上劃出大致的圖樣,讓他更好的理解背架子的形狀,之後便到了偉大的勞動人民,施展手藝的時候了。


    父女兩一邊做,一邊說,看到不對的地方兩人還停下手中的動作,慢慢拆解,等到婦孺們把暮食做好,這邊父女二人的背架子也做出來了。


    一個多時辰後,手殘黨林小月看著成品,表示對古人的智慧和手藝五體投地膜拜。


    林小月還把林老爹放上去,試著背了兩個來回,弄清楚雙肩和腰部的受力點分布,越發覺得走起路來穩穩當當,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重壓和不適。


    其他幾家人看到,也上來輪流試了試,發現還真的可以,於是匆忙跟著有樣學樣做起來。


    畢竟到了第二天上山,這些板車通通都不能用了,上山下坡風險太大,與其把能帶上的物什都放在竹簍或包袱裏,不如比照著林小月和林老爹做的背架子來得更好用一些。


    於是,這一晚眾人忙得熱火朝天,做完背架子做拐棍,做完拐棍又開始整理帶上的物什,無論是有牛的喬大夫祖孫倆,有騾子的林家人,所有人都得收拾、整理明天上山後帶的物件。


    一切沒必要的都得精減,不然,人的力量就能麽大,你想當板車那般使,能帶上的都往背上堆,不可能的。


    刪刪減減下來,每家每戶的人力能扛的東西有限,可不得扔不少東西,這可把大夥心疼壞了。


    厚衣被褥不要、破衣爛裳不要、就連大的壇子、桶、甚至多餘的碗筷都得扔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別人逃荒我鹹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施安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施安娜並收藏別人逃荒我鹹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