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將大炮對準了德國在摩洛哥的勢力範圍,這讓德國人大為惱火。該死的法國人一而,再而三的對德國挑起事端,德皇威廉一世大帝,已經到了能夠容忍的極限了。但是由於整個德國的戰征儲備,都尚在進行之中,還遠沒有能夠達到德國作戰部所製定的作戰計劃所要求的一半。
不過這一次德國人就不會像上一次那任由英法俄三國共同欺負自己了,有了與大清的聯姻關係,怎麽也得跟三國叫一下板,不然怎麽對得起自己的“親家“?德國沒有麵子,不就等於大清帝國也同樣在英法俄三國麵前丟了麵子嗎?
於是在法國將艦炮對準阿加迪爾的第二天,德國人也不甘示弱,用駐紮在阿加迪爾作為保護德國人摩利益的幾艘輕型戰艦跟法國人幹耗了起來。這樣一來,歐洲局勢,又一次空前緊張。
如德皇威廉一世所料的是,這一次英國與俄國人再次跳了出來,勸阻雙方不要衝動,應該以摩洛哥的動蕩局勢為重,不要輕意傷了“自家“的和氣。他們不敢像上次一樣,單方麵就直接表露其傾向法國人的意向。畢竟遠在東方的大清帝國,“聽“到這一消息之後,立馬就做出了回應。
大清帝國的回應很老套,但卻不得不令英俄兩國感到忌憚。雖然大清帝國僅僅隻是以書麵的形式,在國際社會上發表聲言,希望普法兩國本著“維護世界和平“的宗旨,盡量克製自己,不要發生流血衝突。
僅僅這樣一句話,也讓英法俄三國很不自在。大清帝是沒有直接向著德國人說話,可是人家的皇儲跟人家的公主“兩情相悅“,都雙宿雙飛地飛到美國去了,你這個時候,跑上台麵來,不陰不陽地說上一句,不希望兩國起衝突,誰知道一旦兩國真的起了衝突,丫到底站哪兒邊啊?
德法兩國也知道現在兩國在摩洛哥大打出手,對自身並沒有太大的好處。眼見著摩洛哥陸軍司令卡迪那的三萬大軍就快要攻進摩洛哥首者菲斯了。摩洛哥其他地方的各地大軍,雖然接到了政府的勤王命令,卻由於不知道德法兩國之間對於卡迪那政府的態度,遲遲不也出兵勤王。
這一耽擱,政府軍就有些汲汲可危的架勢。德法兩國在阿加迪爾僵持了兩日後之後,在英俄等國的“勸說“下,暫時罷手言和,共同出兵,對付叛軍部隊。卡迪那的三萬叛軍雖然裝備“精良“,但仍是一群訓練不足的烏合之眾。
德法與其餘幾個在摩洛哥有利益關係的殖民帝國共同出兵,以保護摩洛哥政府為借口,派出五千餘聯軍,向叛軍發動了猛烈進攻。摩洛哥各地方勢力,見列強並沒有支持卡迪那的意思,便一麵倒地全體出兵,在叛軍背後,發動猛攻。
這樣一來,卡迪那原本一麵倒,勝利在望的情況,一夜之間便成了兩麵受敵,進敵維穀的局麵。列強與政府一麵對叛軍發動猛攻,一麵孤立叛軍,切斷其交通、補給線。叛軍聯絡斷絕,又是後路被斷,被敵人四麵和圍。軍心大亂之下,叛軍紛紛向卡迪那爾倒戈一擊。
這場卡迪那策劃了一年的政府,卻像是一場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場政變風波之中除了大清帝國賣給了卡迪那一大批自己淘汰下來的武器裝備,賺翻了之外,就隻有德國人稍稍占了一點好處。
雖然從繳獲的叛軍裝備上來看,聯軍軍官們知道這些武器可能來自大清帝國。因為德國人沒有有理由在摩洛哥製造****,使其原本就不穩固的利益再受到侵害。而叛軍手中的武器除了大清帝國之外,就隻有與大清有合作關係的德國人有。
排除了德國之後,答案就很清楚了。但是卡迪那的這場政變顯然計劃了很久,不然他不可能有這麽快的速度與效率,幾乎真的將摩洛哥政府推翻了。因此,聯軍肯定這上結武器可能是卡迪那通過什麽密秘渠道,早年向大清帝國購買。
那時候大清帝國還沒有卷入歐洲的紛爭之中,向摩洛哥出售武器彈藥,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並沒有聯想到這次政變,大清帝國也是幕後黑手之一。
卡迪那被自己的部下槍殺在指揮室裏之後,叛軍第二宣布向政府軍以及列強聯軍投降。摩洛哥政變以失敗告終。聯軍整合了摩洛哥陸軍之後,扶起了一位傾向歐洲勢力的政府勢力接替了卡迪那的職位。之後,德法兩國在菲斯通過談判暫時以法國承認德國在摩洛哥的貿易平等地位為條件,結束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曆史小小的轉變,卻讓現實出現了巨大的差距。德國人認為這次法國人破天慌地對德國政府低頭,其中大清帝國的巨大壓力是最大的北鍵所在。因此,德國對法國更加肆無忌憚。雖然在摩洛哥爭取到了同法國相等的地位,但是德國卻並不滿足。
為了挑起更大的事端。德國將目光投向了自己了盟國--奧匈帝國。自普奧戰爭之後,奧地利被迫退出了德意誌聯邦,成為了一個獨立於聯邦之外的國家。由於自身的實力被削弱,奧地利在歐洲以及巴爾幹地區的地拉日益下降。
1866年奧地利國王與凶牙利貴族舉行談判,組建了奧匈帝國。雖然形式上奧匈帝國很散亂,擁有三個政府,分別為匈牙利的皇帝、奧地利的皇帝以及一個次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但是兩國的合並,令奧匈帝國瞬間實力劇增。
自普魯士統一的德意誌聯邦,建立德意誌帝國之後,自感再也無法與德國相抗衡的奧匈帝國開始與德國休息外交關係。最後經俾斯麥的努力,奧匈帝國成為同盟同的一員。在德國與法國就摩洛哥利益糾葛不休的時候,奧匈帝國也開始對巴爾幹地我進行滲透。
奧匈帝國向巴爾幹滲透的最大敵人便是俄國人。兩國爭奪的焦點就是塞爾維亞。土耳其的衰弱,使得其在塞爾維亞的統治變得沒有任何的控製力了。因此俄國人趁此機會開始幫助塞爾維亞脫離土其的幫助,也為其自己在巴爾幹地區獲得更大的利益而做準備。
因此引發了克裏米亞戰爭。俄國雖然戰敗,但是塞爾維亞卻獲得了獨立。獨立之後的塞爾維亞,並不滿足於當前的領規模,因此其後又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塞爾維亞一度衰弱,而他想從匈牙利奪回一部領土目的卻沒有達到。
自1874年起,奧匈帝國開始向塞爾維亞進行滲透。由於塞爾維亞與8個國家相領,處於巴爾幹的中部地區,因此塞爾維亞是聯結了西歐、中歐、東歐,以及近東和中東之間的天然橋梁和交叉路口。
因此,誰占領了這裏,也相當於在整個歐洲中間插上了一枚釘子。由於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被大清的阻斷,止步於西伯利亞,無法再向前,因此,俄國人急需在巴爾幹打開一個突然破口。因此塞爾維亞的重要性對於俄國人來說,是空前絕後的。
麵對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野心,俄國人也不甘示弱。俄國一麵全力支持塞爾維亞人民獨立,另一方麵卻又在塞爾維來邊境上屯集大軍,借口如果奧匈帝國幹涉塞爾維亞的內政,俄國將出兵幫助塞爾維亞。
德國人正是看中了奧匈帝國與俄國人的這個弱點,在摩洛哥危機之後,便開始全力地唆使奧匈帝國進軍塞爾維亞。1875年,奧匈帝國占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的首者薩拉熱窩成了奧匈帝國波斯尼亞的首都。
雖然薩拉熱窩集中了幾乎所有的歐宗教的教徒在這裏,但是對於奧匈帝國在這裏的統治,十分的不滿,因此薩拉熱窩的局勢非常不稱定。1876年,為了表示奧匈帝國對於塞爾維亞的“善意“,也為了徹底消化薩拉熱窩的反動情緒。奧匈帝國不斷在薩拉熱窩興起改革熱潮。
但是奧匈帝國這些表麵功夫做得並不到位,雖然奧匈帝國一廂情願意,拿著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但是奧匈帝國卻並不這樣認為,他們還是一如繼往地在薩拉熱窩搞開明改革。在這樣的一種情勢之下,薩拉熱窩興起了一股勢力。他的名字叫做黑手黨。而他的領導人,卻是一個猶太人。
這個組織以解放薩拉熱窩,維護塞爾維亞的獨立為領綱,集結了薩拉熱窩的所有教派的人士。黑手黨人不斷在薩拉熱窩襲擊政府以及政府官員,搞出了一係列的恐怖襲擊事件。僅管奧匈帝國對此非常惱怒,但是為了打消塞爾維亞政府對奧匈帝國的防範之心,奧凶帝國並沒有第一時間派出大量的人手對黑手黨進行剿滅。這個組織不斷在薩拉熱窩壯大。
當奧匈帝國不但表露其對塞爾維亞的野心的時候,黑手黨成員開始集體出動,不斷在薩拉熱窩發動叛亂,襲擊政官。雖然事情影響都很小,但是卻大大的阻礙了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侵略步伐。
不過這一次德國人就不會像上一次那任由英法俄三國共同欺負自己了,有了與大清的聯姻關係,怎麽也得跟三國叫一下板,不然怎麽對得起自己的“親家“?德國沒有麵子,不就等於大清帝國也同樣在英法俄三國麵前丟了麵子嗎?
於是在法國將艦炮對準阿加迪爾的第二天,德國人也不甘示弱,用駐紮在阿加迪爾作為保護德國人摩利益的幾艘輕型戰艦跟法國人幹耗了起來。這樣一來,歐洲局勢,又一次空前緊張。
如德皇威廉一世所料的是,這一次英國與俄國人再次跳了出來,勸阻雙方不要衝動,應該以摩洛哥的動蕩局勢為重,不要輕意傷了“自家“的和氣。他們不敢像上次一樣,單方麵就直接表露其傾向法國人的意向。畢竟遠在東方的大清帝國,“聽“到這一消息之後,立馬就做出了回應。
大清帝國的回應很老套,但卻不得不令英俄兩國感到忌憚。雖然大清帝國僅僅隻是以書麵的形式,在國際社會上發表聲言,希望普法兩國本著“維護世界和平“的宗旨,盡量克製自己,不要發生流血衝突。
僅僅這樣一句話,也讓英法俄三國很不自在。大清帝是沒有直接向著德國人說話,可是人家的皇儲跟人家的公主“兩情相悅“,都雙宿雙飛地飛到美國去了,你這個時候,跑上台麵來,不陰不陽地說上一句,不希望兩國起衝突,誰知道一旦兩國真的起了衝突,丫到底站哪兒邊啊?
德法兩國也知道現在兩國在摩洛哥大打出手,對自身並沒有太大的好處。眼見著摩洛哥陸軍司令卡迪那的三萬大軍就快要攻進摩洛哥首者菲斯了。摩洛哥其他地方的各地大軍,雖然接到了政府的勤王命令,卻由於不知道德法兩國之間對於卡迪那政府的態度,遲遲不也出兵勤王。
這一耽擱,政府軍就有些汲汲可危的架勢。德法兩國在阿加迪爾僵持了兩日後之後,在英俄等國的“勸說“下,暫時罷手言和,共同出兵,對付叛軍部隊。卡迪那的三萬叛軍雖然裝備“精良“,但仍是一群訓練不足的烏合之眾。
德法與其餘幾個在摩洛哥有利益關係的殖民帝國共同出兵,以保護摩洛哥政府為借口,派出五千餘聯軍,向叛軍發動了猛烈進攻。摩洛哥各地方勢力,見列強並沒有支持卡迪那的意思,便一麵倒地全體出兵,在叛軍背後,發動猛攻。
這樣一來,卡迪那原本一麵倒,勝利在望的情況,一夜之間便成了兩麵受敵,進敵維穀的局麵。列強與政府一麵對叛軍發動猛攻,一麵孤立叛軍,切斷其交通、補給線。叛軍聯絡斷絕,又是後路被斷,被敵人四麵和圍。軍心大亂之下,叛軍紛紛向卡迪那爾倒戈一擊。
這場卡迪那策劃了一年的政府,卻像是一場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場政變風波之中除了大清帝國賣給了卡迪那一大批自己淘汰下來的武器裝備,賺翻了之外,就隻有德國人稍稍占了一點好處。
雖然從繳獲的叛軍裝備上來看,聯軍軍官們知道這些武器可能來自大清帝國。因為德國人沒有有理由在摩洛哥製造****,使其原本就不穩固的利益再受到侵害。而叛軍手中的武器除了大清帝國之外,就隻有與大清有合作關係的德國人有。
排除了德國之後,答案就很清楚了。但是卡迪那的這場政變顯然計劃了很久,不然他不可能有這麽快的速度與效率,幾乎真的將摩洛哥政府推翻了。因此,聯軍肯定這上結武器可能是卡迪那通過什麽密秘渠道,早年向大清帝國購買。
那時候大清帝國還沒有卷入歐洲的紛爭之中,向摩洛哥出售武器彈藥,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並沒有聯想到這次政變,大清帝國也是幕後黑手之一。
卡迪那被自己的部下槍殺在指揮室裏之後,叛軍第二宣布向政府軍以及列強聯軍投降。摩洛哥政變以失敗告終。聯軍整合了摩洛哥陸軍之後,扶起了一位傾向歐洲勢力的政府勢力接替了卡迪那的職位。之後,德法兩國在菲斯通過談判暫時以法國承認德國在摩洛哥的貿易平等地位為條件,結束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曆史小小的轉變,卻讓現實出現了巨大的差距。德國人認為這次法國人破天慌地對德國政府低頭,其中大清帝國的巨大壓力是最大的北鍵所在。因此,德國對法國更加肆無忌憚。雖然在摩洛哥爭取到了同法國相等的地位,但是德國卻並不滿足。
為了挑起更大的事端。德國將目光投向了自己了盟國--奧匈帝國。自普奧戰爭之後,奧地利被迫退出了德意誌聯邦,成為了一個獨立於聯邦之外的國家。由於自身的實力被削弱,奧地利在歐洲以及巴爾幹地區的地拉日益下降。
1866年奧地利國王與凶牙利貴族舉行談判,組建了奧匈帝國。雖然形式上奧匈帝國很散亂,擁有三個政府,分別為匈牙利的皇帝、奧地利的皇帝以及一個次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但是兩國的合並,令奧匈帝國瞬間實力劇增。
自普魯士統一的德意誌聯邦,建立德意誌帝國之後,自感再也無法與德國相抗衡的奧匈帝國開始與德國休息外交關係。最後經俾斯麥的努力,奧匈帝國成為同盟同的一員。在德國與法國就摩洛哥利益糾葛不休的時候,奧匈帝國也開始對巴爾幹地我進行滲透。
奧匈帝國向巴爾幹滲透的最大敵人便是俄國人。兩國爭奪的焦點就是塞爾維亞。土耳其的衰弱,使得其在塞爾維亞的統治變得沒有任何的控製力了。因此俄國人趁此機會開始幫助塞爾維亞脫離土其的幫助,也為其自己在巴爾幹地區獲得更大的利益而做準備。
因此引發了克裏米亞戰爭。俄國雖然戰敗,但是塞爾維亞卻獲得了獨立。獨立之後的塞爾維亞,並不滿足於當前的領規模,因此其後又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塞爾維亞一度衰弱,而他想從匈牙利奪回一部領土目的卻沒有達到。
自1874年起,奧匈帝國開始向塞爾維亞進行滲透。由於塞爾維亞與8個國家相領,處於巴爾幹的中部地區,因此塞爾維亞是聯結了西歐、中歐、東歐,以及近東和中東之間的天然橋梁和交叉路口。
因此,誰占領了這裏,也相當於在整個歐洲中間插上了一枚釘子。由於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被大清的阻斷,止步於西伯利亞,無法再向前,因此,俄國人急需在巴爾幹打開一個突然破口。因此塞爾維亞的重要性對於俄國人來說,是空前絕後的。
麵對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野心,俄國人也不甘示弱。俄國一麵全力支持塞爾維亞人民獨立,另一方麵卻又在塞爾維來邊境上屯集大軍,借口如果奧匈帝國幹涉塞爾維亞的內政,俄國將出兵幫助塞爾維亞。
德國人正是看中了奧匈帝國與俄國人的這個弱點,在摩洛哥危機之後,便開始全力地唆使奧匈帝國進軍塞爾維亞。1875年,奧匈帝國占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的首者薩拉熱窩成了奧匈帝國波斯尼亞的首都。
雖然薩拉熱窩集中了幾乎所有的歐宗教的教徒在這裏,但是對於奧匈帝國在這裏的統治,十分的不滿,因此薩拉熱窩的局勢非常不稱定。1876年,為了表示奧匈帝國對於塞爾維亞的“善意“,也為了徹底消化薩拉熱窩的反動情緒。奧匈帝國不斷在薩拉熱窩興起改革熱潮。
但是奧匈帝國這些表麵功夫做得並不到位,雖然奧匈帝國一廂情願意,拿著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但是奧匈帝國卻並不這樣認為,他們還是一如繼往地在薩拉熱窩搞開明改革。在這樣的一種情勢之下,薩拉熱窩興起了一股勢力。他的名字叫做黑手黨。而他的領導人,卻是一個猶太人。
這個組織以解放薩拉熱窩,維護塞爾維亞的獨立為領綱,集結了薩拉熱窩的所有教派的人士。黑手黨人不斷在薩拉熱窩襲擊政府以及政府官員,搞出了一係列的恐怖襲擊事件。僅管奧匈帝國對此非常惱怒,但是為了打消塞爾維亞政府對奧匈帝國的防範之心,奧凶帝國並沒有第一時間派出大量的人手對黑手黨進行剿滅。這個組織不斷在薩拉熱窩壯大。
當奧匈帝國不但表露其對塞爾維亞的野心的時候,黑手黨成員開始集體出動,不斷在薩拉熱窩發動叛亂,襲擊政官。雖然事情影響都很小,但是卻大大的阻礙了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侵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