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兇手隻有b區的門和窗子兩條路了。”
“對,不過可能性依然有四種組合,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對兇手在犯案之前位置的判斷。但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先到這裏為止,因為後來我覺得,腳印、怪人,如此等等,對於這個陽台的線索不多但卻淩亂,缺乏係統,其中甚至還包含著與案件無關的因素,實際上利用這些東西除了得到一些‘可能’和‘應該’之外,我們不能下任何肯定的結論。所以,繩子的問題就成了我的突破口,事實也證明,當繩子之謎解開的時候,什麽兇手走的到底是那條路線根本就不是問題了。”
“到底是怎麽回事,別賣關子了!”
“關於繩子問題,我們討論了不少了,但說來說去,我們問題的焦點無非就是,兇器是四樓陽台上的繩子,而它就眼睜睜掛在死者的眼皮地下,因此兇手沒有充分的時間來利用這個兇器,因此給整個作案過程造成了一種不協調,不保險。因此如果執著於此,這起已經明白地發生了的案件竟然也成為‘不可能’。我甚至不禁想到了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兇器當然還是那根繩子,而死者其實是自殺的!”
聽到這句話,我們都被嚇了一跳。
“你是想說,胡曉磊還是自殺?”程老師說,“那也就不存在什麽兇手了。”
“你在說什麽啊,”我說,“昨晚不是你自己說,他是被人殺死的嗎?”
“是的,但是如果他想要嫁禍給別人呢?他自己給自己造成了不協調的勒痕,讓警察認為是謀殺,再上吊自殺!他死在袁潔學姐的忌日,於是嫁禍給方宏光學長,如此等等,也不啻為一個不錯的主意!至於脖子上的印記,誰知道他會不會在什麽時候偷了學姐的戒指呢!因為如果是他殺,這根繩子實在不是適合利用的兇器呢。”
“你的意思是,他是自殺的?”
“或許,”他搖了搖頭,“但他自殺的地點就顯得不可思議了。這個學生宿舍的陽台不是個合適的地點,因為如果要嫁禍於人,就應該為替罪羊找個簡單易行的犯罪手法,至少要讓大家一看能明白的。我覺得他去吊死在那棵玉蘭樹附近倒是個不錯的主意。陽台上這個手段太麻煩了,即使讓人馬上懷疑到方宏光也會對他的作案手法深感疑惑。”
“你這不是跟沒說一樣嗎?”英才說。
“這是我思考過程的一部分啊,想到這裏,我已經有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如果是他殺,這根繩子的利用總歸是有問題的。預謀殺人卻使用現場的東西做兇器,如果不是有什麽特別的設計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比如說,如果不是這根繩子呢?”
“你說啥?”
“我是說,如果殺死死者的繩子不是死者生前看到的繩子呢?”
“你的意思……”
“對,兇手自己拿了一根繩子!這是一次狡猾的交換!兇手自己帶著繩子,就不再存在拿繩子方不方便的問題了,他隻需趁機用自己的繩子殺死胡曉磊,再解下陽台的繩子,把他吊上去就可以了。”
“可是,”我說,“當時不是說了,勒死他的繩子就是吊著他的那根繩子嗎?可那根繩子明明就是我們陽台上的那種繩子,並且一直繫著的位置還彎彎曲曲,並不像是新換的啊!”
“沒錯,繩子當然還是陽台上的繩子,隻不過用那個陽台上的繩子勒死他並不現實,但用陽台上的繩子勒死他卻不是個問題!”
“你說什麽這個那個的,完全沒聽明白。”
“你沒有聽錯,我的意思是,殺死胡曉磊的繩子來自另外的陽台,而這個陽台——我想大家已經可以猜到了——就是我們二樓的陽台!”
“啊?這是怎麽一回事?”
“首先我們知道,二樓和四樓的窗子是壞掉的,然而,他又知道二樓的窗子可能會有人從那裏出宿舍樓,不太安全,所以他就選擇了二樓作為兇器的來源,四樓作為兇殺的現場。簡而言之,他從二樓取了繩子,到四樓用它殺死胡曉磊,並用他將死者吊起來,再解下四樓的繩子,綁到二樓的陽台上。是的,已經作為兇器被帶到警察局的那根本來是二樓的繩子,而這一根,”葉昭拿出了他從二樓陽台上解下的那根繩子,“才是原來掛在四樓陽台上的那一根!做這種交換的原因也很清楚,因為他想要製造自殺的假象,就必須用繩子勒死他,可是胡曉磊當時就在四樓的陽台上,兇手無法順利利用那根繩子!”
交換!我腦中再次浮現出了這個字眼。
“知道了他的手段,進一步推出他的作案過程也就不難了,”葉昭尖銳的嗓音打斷了我的思緒,“要完成換繩子的行動,就必定要往返於二樓和四樓的陽台之間。而我們知道,我們宿舍樓的結構是陽台和樓梯在樓道的兩端,所以如果在樓內往返,不但由於走出充滿積水的陽台回留下很明顯的腳印,而且也容易被樓道裏出來的人發現。因此,最佳的通道就是陽台的外麵了!兇手隻需要從二樓取到繩子,再爬到四樓等到胡曉磊出現,並且走向a區而背對著他的時候,迅速衝進陽台從後麵將他勒死,吊在陽台的鐵架上,再解下四樓的繩子,從窗子返回二樓的陽台,將其重新係在上麵就可以了。當時的情況,恐怕是楊猛和兇手先後從外麵爬下樓去的。其實英才你的出現對於兇手來說是個意外,既然你看到了發光的繩子,就說明兇手已經在那之前完成了他的工作,而如果你早幾分鍾回來的話,說不定可以親眼目睹一個在二樓陽台上繫繩子的人呢!”
</br>
“對,不過可能性依然有四種組合,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對兇手在犯案之前位置的判斷。但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先到這裏為止,因為後來我覺得,腳印、怪人,如此等等,對於這個陽台的線索不多但卻淩亂,缺乏係統,其中甚至還包含著與案件無關的因素,實際上利用這些東西除了得到一些‘可能’和‘應該’之外,我們不能下任何肯定的結論。所以,繩子的問題就成了我的突破口,事實也證明,當繩子之謎解開的時候,什麽兇手走的到底是那條路線根本就不是問題了。”
“到底是怎麽回事,別賣關子了!”
“關於繩子問題,我們討論了不少了,但說來說去,我們問題的焦點無非就是,兇器是四樓陽台上的繩子,而它就眼睜睜掛在死者的眼皮地下,因此兇手沒有充分的時間來利用這個兇器,因此給整個作案過程造成了一種不協調,不保險。因此如果執著於此,這起已經明白地發生了的案件竟然也成為‘不可能’。我甚至不禁想到了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兇器當然還是那根繩子,而死者其實是自殺的!”
聽到這句話,我們都被嚇了一跳。
“你是想說,胡曉磊還是自殺?”程老師說,“那也就不存在什麽兇手了。”
“你在說什麽啊,”我說,“昨晚不是你自己說,他是被人殺死的嗎?”
“是的,但是如果他想要嫁禍給別人呢?他自己給自己造成了不協調的勒痕,讓警察認為是謀殺,再上吊自殺!他死在袁潔學姐的忌日,於是嫁禍給方宏光學長,如此等等,也不啻為一個不錯的主意!至於脖子上的印記,誰知道他會不會在什麽時候偷了學姐的戒指呢!因為如果是他殺,這根繩子實在不是適合利用的兇器呢。”
“你的意思是,他是自殺的?”
“或許,”他搖了搖頭,“但他自殺的地點就顯得不可思議了。這個學生宿舍的陽台不是個合適的地點,因為如果要嫁禍於人,就應該為替罪羊找個簡單易行的犯罪手法,至少要讓大家一看能明白的。我覺得他去吊死在那棵玉蘭樹附近倒是個不錯的主意。陽台上這個手段太麻煩了,即使讓人馬上懷疑到方宏光也會對他的作案手法深感疑惑。”
“你這不是跟沒說一樣嗎?”英才說。
“這是我思考過程的一部分啊,想到這裏,我已經有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如果是他殺,這根繩子的利用總歸是有問題的。預謀殺人卻使用現場的東西做兇器,如果不是有什麽特別的設計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比如說,如果不是這根繩子呢?”
“你說啥?”
“我是說,如果殺死死者的繩子不是死者生前看到的繩子呢?”
“你的意思……”
“對,兇手自己拿了一根繩子!這是一次狡猾的交換!兇手自己帶著繩子,就不再存在拿繩子方不方便的問題了,他隻需趁機用自己的繩子殺死胡曉磊,再解下陽台的繩子,把他吊上去就可以了。”
“可是,”我說,“當時不是說了,勒死他的繩子就是吊著他的那根繩子嗎?可那根繩子明明就是我們陽台上的那種繩子,並且一直繫著的位置還彎彎曲曲,並不像是新換的啊!”
“沒錯,繩子當然還是陽台上的繩子,隻不過用那個陽台上的繩子勒死他並不現實,但用陽台上的繩子勒死他卻不是個問題!”
“你說什麽這個那個的,完全沒聽明白。”
“你沒有聽錯,我的意思是,殺死胡曉磊的繩子來自另外的陽台,而這個陽台——我想大家已經可以猜到了——就是我們二樓的陽台!”
“啊?這是怎麽一回事?”
“首先我們知道,二樓和四樓的窗子是壞掉的,然而,他又知道二樓的窗子可能會有人從那裏出宿舍樓,不太安全,所以他就選擇了二樓作為兇器的來源,四樓作為兇殺的現場。簡而言之,他從二樓取了繩子,到四樓用它殺死胡曉磊,並用他將死者吊起來,再解下四樓的繩子,綁到二樓的陽台上。是的,已經作為兇器被帶到警察局的那根本來是二樓的繩子,而這一根,”葉昭拿出了他從二樓陽台上解下的那根繩子,“才是原來掛在四樓陽台上的那一根!做這種交換的原因也很清楚,因為他想要製造自殺的假象,就必須用繩子勒死他,可是胡曉磊當時就在四樓的陽台上,兇手無法順利利用那根繩子!”
交換!我腦中再次浮現出了這個字眼。
“知道了他的手段,進一步推出他的作案過程也就不難了,”葉昭尖銳的嗓音打斷了我的思緒,“要完成換繩子的行動,就必定要往返於二樓和四樓的陽台之間。而我們知道,我們宿舍樓的結構是陽台和樓梯在樓道的兩端,所以如果在樓內往返,不但由於走出充滿積水的陽台回留下很明顯的腳印,而且也容易被樓道裏出來的人發現。因此,最佳的通道就是陽台的外麵了!兇手隻需要從二樓取到繩子,再爬到四樓等到胡曉磊出現,並且走向a區而背對著他的時候,迅速衝進陽台從後麵將他勒死,吊在陽台的鐵架上,再解下四樓的繩子,從窗子返回二樓的陽台,將其重新係在上麵就可以了。當時的情況,恐怕是楊猛和兇手先後從外麵爬下樓去的。其實英才你的出現對於兇手來說是個意外,既然你看到了發光的繩子,就說明兇手已經在那之前完成了他的工作,而如果你早幾分鍾回來的話,說不定可以親眼目睹一個在二樓陽台上繫繩子的人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