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中國人心目中一個神奇的名詞。每每到了年關的時候,農村就都開始大張旗鼓地‘忙年’,殺豬宰牛,剪窗花、貼福字,熱鬧非凡。所有人都沉浸到一種突如其來的紅火的歡樂之中。從前一到過年,人們就把平時捨不得用的好東西都拿了出來,孩子們總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可口美味,穿到平時穿不到的新衣裳,還能領到壓歲錢,所以,人們大抵以為這就是盼年的目的所在。可是,除去了這些表麵化的東西之外,過年到底意味著什麽呢?
希望和團聚,這似乎才是比衣食更為寶貴的東西。
春節是慶祝春天開始的節日。寒冷的冬天就要結束了,萬物生長,草木蔥蘢,風調雨順的新一年又要來了,太陽正在從遙遠的南半球返回,關於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對於剛剛熬過有一個寒冬的人們來說,是尤為重要的。
另一個關鍵詞是團聚。“春運”也是一個有中國人民創造出來的詞彙,每每到了快過年的時候,華夏大地上就開始了一波聲勢浩大的人口轉移。它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類大遷徙。在40天左右的時間裏,竟有2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約占世界人口的1/3,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將其稱作“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運輸高峰”。可以說,鞭炮可以不放,美味可以不嚐,但家一定是要回的。“家”是個太溫馨的字眼,似乎每個中國人都逃不出它的掌心,為了一次團聚,這些心靈是如此的執著。
隻是一點希望、一次團聚嗎?有時也並不見得那麽容易,比如接下來我們將要提到的人。
城市的春節自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但確實不如鄉間那般紅火,不過雖然如此,那過年的喜氣卻沒有因鋼筋水泥的冰冷而失去溫度,即使在這個漫天飄雪的時節。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冬天遠比現在要冷,即使在春節這樣一個讓人倍感溫暖的節日裏,人們走在街上,還是覺得難以抵禦那刺透棉衣的寒風的侵襲。而下麵將要講述的這個故事則發生在這樣一個寒冷的、飄雪的除夕夜的傍晚。
大年三十,市公安局也放假了,平日裏忙碌的景象也仿佛消失了。那些不分白天黑夜,忙碌於形形色色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之中的疲憊不堪的公安幹警們集體在過去的一年行將結束之時得到了這樣一個能夠悠閑地與平日裏不大見得到麵的家人團聚的機會,即便如此,他們還要在家中隨時待命。當然,公安局的門衛大爺和除夕夜負責值班的幾位同誌除外。
時間已是傍晚,公安局附近的街道兩旁與白天相比是冷清了不少,隻剩下那些紅得刺眼的春聯、燈籠、標語以及遠處鬧市區裏高樓大廈上的七彩霓虹提醒著路人節日的存在,多數店鋪已經關門,大家都回家吃團圓飯了,這段時間是該在溫暖的家中度過的,除夕夜最後的狂歡要等到午夜時分呢。
他正獨自一人在已被白雪覆蓋的路上快步走著,穿著厚實的橄欖色83式警服,手裏提著好幾個袋子,裏麵裝著不少食品——大都是他從家中出來時,母親塞給他的,因為今年的除夕,他要在局裏值班,所以不能和家人一起度過了,陪他等待新年鍾聲敲響的,將是他的同學兼同事以及他的頂頭上司。
當他走到可以望見公安局鐵門的位置時,他看見了一個佇立在雪中的女子。這個人看上去跟他年齡相仿,大概二十多歲,懷裏抱著一個繈褓中的嬰兒,那望著嬰兒的凍得通紅卻始終微笑著的臉告訴他,這分明是一位年輕的母親。為了禦寒,嬰兒被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但這位女子自己身上的衣裳卻顯得十分單薄,隻穿了一身深藍色帶著細碎花紋的薄棉衣,而且她左手的袖子似乎還有些撕裂,裏麵癟癟的棉花也依稀可見。她身上的衣服以及大包小裹表明,這很可能是一位農村來的婦女。但是,她在除夕之夜獨自站在公安局門口是什麽用意呢?是走失了還是有什麽冤情?
他走近了幾步,對方也察覺到了他的存在,抬頭看見了他,頓時那臉上的笑意便蕩然無存了。女子朝著他張了張嘴,仿佛想說點什麽,卻欲言又止,像是有點怕他。
他走上前去,主動打起了招呼:“同誌,都這個時候了,不回家過年,站在公安局門口,是不是有什麽事情啊?”
對方還是看著他,沒有說話。
“不要怕呀,”他見到對方的樣子,就笑了,“不會我長得太嚇人了吧!我是這裏的刑警,叫孔和榮,你有什麽需要幫助的地方盡管說,不是說:‘有困難找警察’嗎?”
對方輕輕點了點頭,說:“警察同誌,我是有事……”
“進去說吧!”孔和榮說著,就跟門衛大爺打了聲招呼,“外麵這麽冷,別把孩子凍壞了!”
不一會兒,公安局值班室的門開了,那抱著孩子的女子跟在孔和榮的身後走了進來。外麵是寒風刺骨,屋裏倒是十分的溫暖。值班室內有兩個男警察,一位有三十多歲,坐在木質辦公桌後麵的扶手椅上,表情嚴肅,正看著手中的一疊文件;另一個有二十幾歲,戴著黑框眼鏡,坐在門邊的長沙發上,室內角落裏放著一台17寸黑白電視,正在播放的是新聞聯播。
“隨便坐,別客氣。”孔和榮說著,但那女子還是十分拘束。
“這是誰啊?”沙發上的人問他。
</br>
希望和團聚,這似乎才是比衣食更為寶貴的東西。
春節是慶祝春天開始的節日。寒冷的冬天就要結束了,萬物生長,草木蔥蘢,風調雨順的新一年又要來了,太陽正在從遙遠的南半球返回,關於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對於剛剛熬過有一個寒冬的人們來說,是尤為重要的。
另一個關鍵詞是團聚。“春運”也是一個有中國人民創造出來的詞彙,每每到了快過年的時候,華夏大地上就開始了一波聲勢浩大的人口轉移。它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類大遷徙。在40天左右的時間裏,竟有2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約占世界人口的1/3,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將其稱作“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運輸高峰”。可以說,鞭炮可以不放,美味可以不嚐,但家一定是要回的。“家”是個太溫馨的字眼,似乎每個中國人都逃不出它的掌心,為了一次團聚,這些心靈是如此的執著。
隻是一點希望、一次團聚嗎?有時也並不見得那麽容易,比如接下來我們將要提到的人。
城市的春節自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但確實不如鄉間那般紅火,不過雖然如此,那過年的喜氣卻沒有因鋼筋水泥的冰冷而失去溫度,即使在這個漫天飄雪的時節。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冬天遠比現在要冷,即使在春節這樣一個讓人倍感溫暖的節日裏,人們走在街上,還是覺得難以抵禦那刺透棉衣的寒風的侵襲。而下麵將要講述的這個故事則發生在這樣一個寒冷的、飄雪的除夕夜的傍晚。
大年三十,市公安局也放假了,平日裏忙碌的景象也仿佛消失了。那些不分白天黑夜,忙碌於形形色色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之中的疲憊不堪的公安幹警們集體在過去的一年行將結束之時得到了這樣一個能夠悠閑地與平日裏不大見得到麵的家人團聚的機會,即便如此,他們還要在家中隨時待命。當然,公安局的門衛大爺和除夕夜負責值班的幾位同誌除外。
時間已是傍晚,公安局附近的街道兩旁與白天相比是冷清了不少,隻剩下那些紅得刺眼的春聯、燈籠、標語以及遠處鬧市區裏高樓大廈上的七彩霓虹提醒著路人節日的存在,多數店鋪已經關門,大家都回家吃團圓飯了,這段時間是該在溫暖的家中度過的,除夕夜最後的狂歡要等到午夜時分呢。
他正獨自一人在已被白雪覆蓋的路上快步走著,穿著厚實的橄欖色83式警服,手裏提著好幾個袋子,裏麵裝著不少食品——大都是他從家中出來時,母親塞給他的,因為今年的除夕,他要在局裏值班,所以不能和家人一起度過了,陪他等待新年鍾聲敲響的,將是他的同學兼同事以及他的頂頭上司。
當他走到可以望見公安局鐵門的位置時,他看見了一個佇立在雪中的女子。這個人看上去跟他年齡相仿,大概二十多歲,懷裏抱著一個繈褓中的嬰兒,那望著嬰兒的凍得通紅卻始終微笑著的臉告訴他,這分明是一位年輕的母親。為了禦寒,嬰兒被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但這位女子自己身上的衣裳卻顯得十分單薄,隻穿了一身深藍色帶著細碎花紋的薄棉衣,而且她左手的袖子似乎還有些撕裂,裏麵癟癟的棉花也依稀可見。她身上的衣服以及大包小裹表明,這很可能是一位農村來的婦女。但是,她在除夕之夜獨自站在公安局門口是什麽用意呢?是走失了還是有什麽冤情?
他走近了幾步,對方也察覺到了他的存在,抬頭看見了他,頓時那臉上的笑意便蕩然無存了。女子朝著他張了張嘴,仿佛想說點什麽,卻欲言又止,像是有點怕他。
他走上前去,主動打起了招呼:“同誌,都這個時候了,不回家過年,站在公安局門口,是不是有什麽事情啊?”
對方還是看著他,沒有說話。
“不要怕呀,”他見到對方的樣子,就笑了,“不會我長得太嚇人了吧!我是這裏的刑警,叫孔和榮,你有什麽需要幫助的地方盡管說,不是說:‘有困難找警察’嗎?”
對方輕輕點了點頭,說:“警察同誌,我是有事……”
“進去說吧!”孔和榮說著,就跟門衛大爺打了聲招呼,“外麵這麽冷,別把孩子凍壞了!”
不一會兒,公安局值班室的門開了,那抱著孩子的女子跟在孔和榮的身後走了進來。外麵是寒風刺骨,屋裏倒是十分的溫暖。值班室內有兩個男警察,一位有三十多歲,坐在木質辦公桌後麵的扶手椅上,表情嚴肅,正看著手中的一疊文件;另一個有二十幾歲,戴著黑框眼鏡,坐在門邊的長沙發上,室內角落裏放著一台17寸黑白電視,正在播放的是新聞聯播。
“隨便坐,別客氣。”孔和榮說著,但那女子還是十分拘束。
“這是誰啊?”沙發上的人問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