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一提這句話我就有氣。什麽叫‘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如果說百米短跑比賽,九秒多鍾一百米就跑完了,這句話還有點用,問題在於,人生是短跑比賽嗎?是幾年之內就把所有一切都燃燒完了,還是打算要過一輩子?有誰見過馬拉鬆比賽真正的高手在起跑線上跟別人爭來搶去的?那些一開始就拚著搶在前邊的,最後有幾個能拿到比賽的冠軍?美名其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式的教育,實際就是在拿孩子們未來的前途做賭注!還說中國足球,國少隊,國青隊,這個層級的中國隊成績都不錯,發揮好的時候,連德國,英國,阿根廷,巴西那樣的足球強國都拚一拚,抗一抗,搞不好還能贏一兩場,但一到了成年隊,馬上就變得慘不忍睹。不要說和那些足球一流強國,就連泰國,越南這樣的亞洲三流都沒有必勝的把握?為什麽?除了弄虛作假,更改年齡以大打小外,小小年紀,教練就用成年人的技戰術標準去訓練、要求他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結果呢,就是中國的青少年球隊以成年球隊的整體打法和其他球隊強調個人發揮的打法進行對抗,獲勝自然沒什麽可怪的。反過來看那些足球強國,青少年球隊的訓練就是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盡情的發揮,技術動作不標準,不要緊,隻要孩子們覺得好,最適全自已就行,至於打法,更是強調個人英雄主義,哪怕球隊輸了,也要求球員盡量展示自已的能力。這樣的結果就是,當人家的球員長大,也開始采用成年球員的打法,中國球員在打法上的優勢不在,而在個人技術方麵的欠缺卻明顯體現了出來,造成的結果就是全麵的潰敗。戰術可以模仿,戰術意識卻不可能模仿,打法可以學習,但對打法的理解卻無法替代。因為在這些球員最需要感受。摸索,認知錯誤的年齡,他們卻用來去記憶有些人認為是正確的東西,而當他們真正需要去掌握那些正確的東西時,腦子裏卻已經塞滿,再也裝不下了任何東西了。”蔡春雨說道。
王一飛沒有作聲,蔡春雨講的這些話他也並不是完全能夠理解,不過隱約覺得其中還是很有些道理的。
“小林光一的木桶理論你應該知道吧?一盤棋的勝負就像是一桶水,水量的多少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條,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蔡春雨從後視鏡中看了一眼王一飛,見他正在咬著嘴唇似在思索,於是又笑著問道。
<a href="http:///"></a>
“嗯,李老師講過。他說,小林光一就是秉承這個理念下棋,雖鮮有華麗漂亮的招法,以至於被武宮正樹戲稱為‘地鐵流’,但他卻以樸實嚴謹的行棋風格稱雄日本棋壇近十年。”王一飛答道。
六超時代是日本圍棋最光輝燦爛的時期,在那個時期,日本棋壇高手輩出,特別以木穀門下五弟子——大竹英雄,加藤正夫。武宮正樹,小林光一,趙治勳和吳清源門下弟子林海峰為最,這六個人幾乎包攬了當時日本棋壇所有重大比賽的頭銜冠軍,無論成績和實力同其他棋手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故此,日本新聞報界稱他們為“超一流”,意指他們的實力超越一流,而這也是‘超一流棋手’這個稱號的由來。
六超棋手,每一位都身負絕技,實力強大,不過論到成績,還是要數小林光一和趙治勳二人最強,
最能把優勢變成勝勢的小林光一是一位真正的勝負師。他一九五二年出生,一九七二年獲“新銳戰”冠軍嶄lou頭角,一九七七年獲得天元優勝,奪得一個大頭銜。一九八四年擊敗加藤正夫,獲得十段冠軍,此後一發不可收。一九八六年十期棋聖戰擊敗已三連勝的趙治勳,棋聖稱號。同年獲三十三期NHK杯冠軍,蟬聯獲得天元稱號,成為五冠王。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三年在10屆至17屆棋聖戰中八連霸,獲得終身名譽棋聖資格。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四年,在十三屆至十九屆名人戰中七連勝,獲得名譽名人資格。一九九三年碁聖衛冕成功,成為六連霸,獲得名譽碁聖資格。
對於這樣一位著名的棋手,凡是學棋者就不可能不知道,對於他的“木桶理論”。更是許多人津津樂道,視為金科玉律的致勝寶典,王一飛少時學棋博覽群書,加之有李飛揚這種對圍棋教育有著獨到見解的明師指點,自然對這套理論知之甚詳。
“嗯,說的對,小林光一把圍棋的各種技術視為製作水桶用的木板,木板重多,其中肯定有短也會有長,而水的特點是低則向,窪則聚,所以當有短板出現時,水就會從缺口處流出,其他的木板再長也沒有用處。所以,他的圍棋思想不是盡全力發揮自已的長處,而是想方設法彌補自已的短處。這種理解你說對嗎?肯定是對的;你說好嗎?那就未必了:假如在往桶裏倒水的時候,我們不是把桶平放著,而讓它傾斜著,讓最短的那一塊向上,最長的一塊在下邊,那麽此時,決定桶裏能裝多少水的就不是最短的那一塊,而是最長的那一塊了。
那麽小林光一錯了嗎?說一位站在當時世界圍棋巔峰近十年的高手對棋的理解是錯誤的。至少我沒那種資格和勇氣。我所說的隻能是,這是小林光一對圍棋的理解,對也好,錯也好,高明也罷,低劣也罷,那都是他自已摸索出來的,那就是他的道,所以他獲得了成功,棋聖八連霸,名人七連霸。碁聖六連霸,三個名譽稱號,這就是證明。而同樣秉承‘好的就是好的’這一信念的阪男榮男卻跟他截然不同,那是一個典型的偏科生,中盤攻殺治孤天下無敵,布局官子卻乏善可陳,如果按照木桶理論,他應該早被同時代別的棋手摸通摸透,輸得一塌糊塗,而實際上,他卻是一代霸者,繼吳清源之後無可爭議的日本棋壇一人。
由此可見,同樣是對棋的理解,就算在最高層次,每名棋手和每名棋手之間也是不同的,讓小林光一去學阪田榮男的路數,肯定是玩不轉,讓阪田榮男不玩中盤白刃戰,學著另人在布局,官子上下功夫,他也不會有六十四個冠軍頭銜。
現在反過來說,什麽是技,什麽是道?剛才說了,技是具體的,可以描述的,可以學習的,它有一個標準,你學是這樣,他學是這樣,就象一加一等於二,除了那些閑得沒事兒的數學家,誰學到最後都是一個模樣,沒什麽新鮮的。而道呢?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你可以去用詞句去形容,也可以用比喻去描繪,但歸根結底,要掌握它還是隻能kao個人自已的領悟。也正因為‘道’不是具體的存在。所以它也沒有最後的終點,而且,隨著人生曆練的增長,棋手對道的理解也會隨之變化,就象加藤正夫,年輕時算路驚人,喜好直線攻殺,能斷則斷,能殺則殺,所以才有了‘劊子手’的美譽,後期,收心養性,鋒芒內斂,攻殺時的凶狠依舊,中間卻多了幾分柔軟變通,成了半目加藤。不要小看這一點點變化,就因為劊子手變成了半目加藤,他一年內連奪五冠,成為世所罕見的五冠王,以至於日本棋院的幹事開玩笑,說安排會見天皇沒有問題,想見加藤正夫很困難,因為他的賽程太緊,抽不出來時間。”蔡春雨笑道。
老棋手的見解讓王一飛大開眼界,有些話,有些事,隻有曾經達到過那個級數的人說出來才會讓人深思,綿羊講授的獵食技巧隻會讓人發笑,而當老虎發言時,誰再當成玩笑那就是自已犯傻了。
“說到對道的領悟,這就和個人的經曆,知識,和用心程度有很大關係了。為什麽我要稱讚你的父母和老師,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急功近利,急著讓你一步登天,去爭什麽最小入段者之類的虛名,而是堅持讓你完成正常的文化學習,還有《道德經》這類古代哲學經典,不僅打好圍棋的基礎,也打好做為正常社會人的基礎。
人有了知識,就會思考,而知識的多少,也會影響到思考問題的深度和角度,你無法讓一位每天在田裏操勞的農民去理解美國為什麽要打伊拉克,也無法讓一位街頭擺灘賣烤白薯的去製訂國家金融體製改革計劃。相比於其他和你同齡的少年棋手,這就是你的優勢,盡管這種優勢短時間內未必能體現出來,但加以時日,隨著你對局次數的增多,比賽經驗的增加,這種優勢最終會一點點顯現出來,技的追求總有到達盡頭的時候,而對道的領悟則永遠不會有盡頭。”
王一飛沒有作聲,蔡春雨講的這些話他也並不是完全能夠理解,不過隱約覺得其中還是很有些道理的。
“小林光一的木桶理論你應該知道吧?一盤棋的勝負就像是一桶水,水量的多少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條,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蔡春雨從後視鏡中看了一眼王一飛,見他正在咬著嘴唇似在思索,於是又笑著問道。
<a href="http:///"></a>
“嗯,李老師講過。他說,小林光一就是秉承這個理念下棋,雖鮮有華麗漂亮的招法,以至於被武宮正樹戲稱為‘地鐵流’,但他卻以樸實嚴謹的行棋風格稱雄日本棋壇近十年。”王一飛答道。
六超時代是日本圍棋最光輝燦爛的時期,在那個時期,日本棋壇高手輩出,特別以木穀門下五弟子——大竹英雄,加藤正夫。武宮正樹,小林光一,趙治勳和吳清源門下弟子林海峰為最,這六個人幾乎包攬了當時日本棋壇所有重大比賽的頭銜冠軍,無論成績和實力同其他棋手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故此,日本新聞報界稱他們為“超一流”,意指他們的實力超越一流,而這也是‘超一流棋手’這個稱號的由來。
六超棋手,每一位都身負絕技,實力強大,不過論到成績,還是要數小林光一和趙治勳二人最強,
最能把優勢變成勝勢的小林光一是一位真正的勝負師。他一九五二年出生,一九七二年獲“新銳戰”冠軍嶄lou頭角,一九七七年獲得天元優勝,奪得一個大頭銜。一九八四年擊敗加藤正夫,獲得十段冠軍,此後一發不可收。一九八六年十期棋聖戰擊敗已三連勝的趙治勳,棋聖稱號。同年獲三十三期NHK杯冠軍,蟬聯獲得天元稱號,成為五冠王。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三年在10屆至17屆棋聖戰中八連霸,獲得終身名譽棋聖資格。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四年,在十三屆至十九屆名人戰中七連勝,獲得名譽名人資格。一九九三年碁聖衛冕成功,成為六連霸,獲得名譽碁聖資格。
對於這樣一位著名的棋手,凡是學棋者就不可能不知道,對於他的“木桶理論”。更是許多人津津樂道,視為金科玉律的致勝寶典,王一飛少時學棋博覽群書,加之有李飛揚這種對圍棋教育有著獨到見解的明師指點,自然對這套理論知之甚詳。
“嗯,說的對,小林光一把圍棋的各種技術視為製作水桶用的木板,木板重多,其中肯定有短也會有長,而水的特點是低則向,窪則聚,所以當有短板出現時,水就會從缺口處流出,其他的木板再長也沒有用處。所以,他的圍棋思想不是盡全力發揮自已的長處,而是想方設法彌補自已的短處。這種理解你說對嗎?肯定是對的;你說好嗎?那就未必了:假如在往桶裏倒水的時候,我們不是把桶平放著,而讓它傾斜著,讓最短的那一塊向上,最長的一塊在下邊,那麽此時,決定桶裏能裝多少水的就不是最短的那一塊,而是最長的那一塊了。
那麽小林光一錯了嗎?說一位站在當時世界圍棋巔峰近十年的高手對棋的理解是錯誤的。至少我沒那種資格和勇氣。我所說的隻能是,這是小林光一對圍棋的理解,對也好,錯也好,高明也罷,低劣也罷,那都是他自已摸索出來的,那就是他的道,所以他獲得了成功,棋聖八連霸,名人七連霸。碁聖六連霸,三個名譽稱號,這就是證明。而同樣秉承‘好的就是好的’這一信念的阪男榮男卻跟他截然不同,那是一個典型的偏科生,中盤攻殺治孤天下無敵,布局官子卻乏善可陳,如果按照木桶理論,他應該早被同時代別的棋手摸通摸透,輸得一塌糊塗,而實際上,他卻是一代霸者,繼吳清源之後無可爭議的日本棋壇一人。
由此可見,同樣是對棋的理解,就算在最高層次,每名棋手和每名棋手之間也是不同的,讓小林光一去學阪田榮男的路數,肯定是玩不轉,讓阪田榮男不玩中盤白刃戰,學著另人在布局,官子上下功夫,他也不會有六十四個冠軍頭銜。
現在反過來說,什麽是技,什麽是道?剛才說了,技是具體的,可以描述的,可以學習的,它有一個標準,你學是這樣,他學是這樣,就象一加一等於二,除了那些閑得沒事兒的數學家,誰學到最後都是一個模樣,沒什麽新鮮的。而道呢?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你可以去用詞句去形容,也可以用比喻去描繪,但歸根結底,要掌握它還是隻能kao個人自已的領悟。也正因為‘道’不是具體的存在。所以它也沒有最後的終點,而且,隨著人生曆練的增長,棋手對道的理解也會隨之變化,就象加藤正夫,年輕時算路驚人,喜好直線攻殺,能斷則斷,能殺則殺,所以才有了‘劊子手’的美譽,後期,收心養性,鋒芒內斂,攻殺時的凶狠依舊,中間卻多了幾分柔軟變通,成了半目加藤。不要小看這一點點變化,就因為劊子手變成了半目加藤,他一年內連奪五冠,成為世所罕見的五冠王,以至於日本棋院的幹事開玩笑,說安排會見天皇沒有問題,想見加藤正夫很困難,因為他的賽程太緊,抽不出來時間。”蔡春雨笑道。
老棋手的見解讓王一飛大開眼界,有些話,有些事,隻有曾經達到過那個級數的人說出來才會讓人深思,綿羊講授的獵食技巧隻會讓人發笑,而當老虎發言時,誰再當成玩笑那就是自已犯傻了。
“說到對道的領悟,這就和個人的經曆,知識,和用心程度有很大關係了。為什麽我要稱讚你的父母和老師,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急功近利,急著讓你一步登天,去爭什麽最小入段者之類的虛名,而是堅持讓你完成正常的文化學習,還有《道德經》這類古代哲學經典,不僅打好圍棋的基礎,也打好做為正常社會人的基礎。
人有了知識,就會思考,而知識的多少,也會影響到思考問題的深度和角度,你無法讓一位每天在田裏操勞的農民去理解美國為什麽要打伊拉克,也無法讓一位街頭擺灘賣烤白薯的去製訂國家金融體製改革計劃。相比於其他和你同齡的少年棋手,這就是你的優勢,盡管這種優勢短時間內未必能體現出來,但加以時日,隨著你對局次數的增多,比賽經驗的增加,這種優勢最終會一點點顯現出來,技的追求總有到達盡頭的時候,而對道的領悟則永遠不會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