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主人公的自我修養[綜英美] 作者:千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且還記住了。
羅曼有些分心地想。
那是舊約聖經傳道書中的話,而傳道書是署在所羅門名下的作品,開篇即自言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之子,傳道者之言”。
“唔,畢竟是世界名作,‘詩賦、文采和真理中最高的花朵’,閱讀材料裏有選過。”
立香更傾向於了解現在之人,因此即使是英靈們的過去也更喜歡聽他們自己說的版本,而不是記載版本。
所羅門是個例外。因為他在立香記憶裏那個世界從座上消失,想尋覓也無尋覓不到,留下的唯一遺物便是受他影響的連她在內的迦勒底人。本著橫豎再也見不到了的想法,她在這個世界看到相關作品時沒有直接合上,而是翻開讀完了。
“說起來這段用古希伯來語要怎麽發音?看希伯來文感覺完全不是人類能理解的文字呢。”
聖經是全世界翻譯最多的書籍,舊約聖經的英譯本基本是根據通俗拉丁文譯本翻譯的,而最原始的抄本據說是古希伯來文,中間隔了口述、亞蘭文、希臘文等多重轉寫。立香在博物館有看過用希伯來字母寫的書,感覺和泥板文書一樣屬於天書範疇。現在書的作者就在眼前,立香順口便問了出來。
“也沒有誇張到那個程度吧……”
羅曼抓了抓頭髮,有點窘迫,但昏暗的光線和立香漫不經心的態度幫了大忙,因此他並未多想,隻是本能地猶豫了一下,之後也就念了。
………………………………………………………………………………
念完以後羅曼就後悔了,感覺公開,不,私人處刑也不過如此。
因為他忽然想起立香和他一樣,看上去總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但該敏銳的時候從來很敏銳,所以表情並不能作為判斷依據。而且傳道書文辭優美又富於哲理,念了也就念了,問題是掛在他名下的作品可不止這一本。
回想了一下另幾本作品的內容,羅曼整個人都絕望了。
應、應該不會看過吧。名字就很無聊的東西立香一定不會去看的。
嗯,就是這樣。
作者有話要說: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the thing that hath been, it is that which shall be; and that which is done is that which shall be done: and there is no new thing under the sun.
——《舊約聖經·傳道書》
英文選了kjv的譯本,最後半句是國內喜歡說的“太陽底下無新事”的來源。
第5章 思路清奇
倫敦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平均高溫在23度左右,最高氣溫很少超過29度——那對他們來說是氣象災害般的溫度,一旦遇上,基本上公司和學校都會放假。
因此倫敦市民家和學校宿舍普遍隻考慮取暖,不考慮製冷,許多倫敦人甚至完全不知道世界上還有空調這種發明。偶爾的高溫天,他們會用吹風扇,喝冷飲這樣節能的方式度過,有條件的幹脆會去泳池或海濱浴場享受夏日。
立香為了省事,這段時間就準備留在倫敦,等開學前一周再搬去學校裏租到的房子。
“選了數學係啊,這是很辛苦的專業呢。英國這邊數學、歷史、藝術、哲學、法律、心理學這類傳統上的純粹學科很受重視,一般認為隻有最好的學生才能攻克這類課程,課業壓力大,競爭也激烈。”
立香也聽說過這種說法,簡而言之就是學理論的看不起學應用的,認為那是二流頭腦幹的事,站在專業鄙視鏈最頂端的肯定是量子場論和相對論這種發了論文也沒人看得懂的專業,墊底的通常是最熱門、最賺錢、從世俗意義上最有用的專業。
“怎麽想起來要讀數學係?”
即使在理論學科裏,數學也是門檻偏高的一類。因為它一看天賦,二看年齡。當然年齡也可以認為是天賦的一部分,或者說年齡更證明了數學一旦離開了上帝給予的靈感,僅靠後天積累和努力隻會一事無成。重要的數學成果大多是在數學家二十歲左右的階段做出的,超過四十以後,數學上的天分就會急遽下降,五十歲還能發表微分幾何論文集,取得主要的數學進步的隻有高斯一人,但高斯在四十歲就有了基本想法。
一個更直白的例子是當陳省身被問到天分在數學上占多大比例的時候,他回答“我想這也有一半吧”,而被好奇的採訪者追問另一半是什麽的時候,他給出的答案是“運氣,一個人要有運氣”。
:)
“哦,沒什麽其他原因,隻是選這個過的把握最大。”
立香的答案卻沒有任何浪漫色彩,一秒將人拉回現實:“在迦勒底的時候,莫裏亞蒂教授經常會在各種千奇百怪的時候見縫插針開數學課,而且講得非常有趣,所以大學所有專業裏,我的數學成績是最好的。”
莫裏亞蒂在福爾摩斯原著裏數學天賦出眾,二十一歲時憑藉一篇關於二項式定理的論文名躁歐洲,《小行星動力學》的純粹數學水平達到了唯我獨尊的高度——這當然是不太可能的,十九世紀末高斯和黎曼雖然已經去世,但有龐加萊、有康托、有希爾伯特——不過尤為難得的是他不僅自己做出了成就,在啟發學生,尤其是啟發普通學生上也很有一套。
</br>
羅曼有些分心地想。
那是舊約聖經傳道書中的話,而傳道書是署在所羅門名下的作品,開篇即自言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之子,傳道者之言”。
“唔,畢竟是世界名作,‘詩賦、文采和真理中最高的花朵’,閱讀材料裏有選過。”
立香更傾向於了解現在之人,因此即使是英靈們的過去也更喜歡聽他們自己說的版本,而不是記載版本。
所羅門是個例外。因為他在立香記憶裏那個世界從座上消失,想尋覓也無尋覓不到,留下的唯一遺物便是受他影響的連她在內的迦勒底人。本著橫豎再也見不到了的想法,她在這個世界看到相關作品時沒有直接合上,而是翻開讀完了。
“說起來這段用古希伯來語要怎麽發音?看希伯來文感覺完全不是人類能理解的文字呢。”
聖經是全世界翻譯最多的書籍,舊約聖經的英譯本基本是根據通俗拉丁文譯本翻譯的,而最原始的抄本據說是古希伯來文,中間隔了口述、亞蘭文、希臘文等多重轉寫。立香在博物館有看過用希伯來字母寫的書,感覺和泥板文書一樣屬於天書範疇。現在書的作者就在眼前,立香順口便問了出來。
“也沒有誇張到那個程度吧……”
羅曼抓了抓頭髮,有點窘迫,但昏暗的光線和立香漫不經心的態度幫了大忙,因此他並未多想,隻是本能地猶豫了一下,之後也就念了。
………………………………………………………………………………
念完以後羅曼就後悔了,感覺公開,不,私人處刑也不過如此。
因為他忽然想起立香和他一樣,看上去總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但該敏銳的時候從來很敏銳,所以表情並不能作為判斷依據。而且傳道書文辭優美又富於哲理,念了也就念了,問題是掛在他名下的作品可不止這一本。
回想了一下另幾本作品的內容,羅曼整個人都絕望了。
應、應該不會看過吧。名字就很無聊的東西立香一定不會去看的。
嗯,就是這樣。
作者有話要說: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the thing that hath been, it is that which shall be; and that which is done is that which shall be done: and there is no new thing under the sun.
——《舊約聖經·傳道書》
英文選了kjv的譯本,最後半句是國內喜歡說的“太陽底下無新事”的來源。
第5章 思路清奇
倫敦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平均高溫在23度左右,最高氣溫很少超過29度——那對他們來說是氣象災害般的溫度,一旦遇上,基本上公司和學校都會放假。
因此倫敦市民家和學校宿舍普遍隻考慮取暖,不考慮製冷,許多倫敦人甚至完全不知道世界上還有空調這種發明。偶爾的高溫天,他們會用吹風扇,喝冷飲這樣節能的方式度過,有條件的幹脆會去泳池或海濱浴場享受夏日。
立香為了省事,這段時間就準備留在倫敦,等開學前一周再搬去學校裏租到的房子。
“選了數學係啊,這是很辛苦的專業呢。英國這邊數學、歷史、藝術、哲學、法律、心理學這類傳統上的純粹學科很受重視,一般認為隻有最好的學生才能攻克這類課程,課業壓力大,競爭也激烈。”
立香也聽說過這種說法,簡而言之就是學理論的看不起學應用的,認為那是二流頭腦幹的事,站在專業鄙視鏈最頂端的肯定是量子場論和相對論這種發了論文也沒人看得懂的專業,墊底的通常是最熱門、最賺錢、從世俗意義上最有用的專業。
“怎麽想起來要讀數學係?”
即使在理論學科裏,數學也是門檻偏高的一類。因為它一看天賦,二看年齡。當然年齡也可以認為是天賦的一部分,或者說年齡更證明了數學一旦離開了上帝給予的靈感,僅靠後天積累和努力隻會一事無成。重要的數學成果大多是在數學家二十歲左右的階段做出的,超過四十以後,數學上的天分就會急遽下降,五十歲還能發表微分幾何論文集,取得主要的數學進步的隻有高斯一人,但高斯在四十歲就有了基本想法。
一個更直白的例子是當陳省身被問到天分在數學上占多大比例的時候,他回答“我想這也有一半吧”,而被好奇的採訪者追問另一半是什麽的時候,他給出的答案是“運氣,一個人要有運氣”。
:)
“哦,沒什麽其他原因,隻是選這個過的把握最大。”
立香的答案卻沒有任何浪漫色彩,一秒將人拉回現實:“在迦勒底的時候,莫裏亞蒂教授經常會在各種千奇百怪的時候見縫插針開數學課,而且講得非常有趣,所以大學所有專業裏,我的數學成績是最好的。”
莫裏亞蒂在福爾摩斯原著裏數學天賦出眾,二十一歲時憑藉一篇關於二項式定理的論文名躁歐洲,《小行星動力學》的純粹數學水平達到了唯我獨尊的高度——這當然是不太可能的,十九世紀末高斯和黎曼雖然已經去世,但有龐加萊、有康托、有希爾伯特——不過尤為難得的是他不僅自己做出了成就,在啟發學生,尤其是啟發普通學生上也很有一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