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譽;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時,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


    太和二十年,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據佛教傳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華以4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後渡江北上,於寺內麵壁九年,傳法慧可。此後少林禪法師承不絕,傳播海內外。


    北周建德三年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大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


    隋代大興佛教,敕令複少林之名,賜柏穀塢良田百頃,成為北方一大禪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聞遐邇。


    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


    元皇慶元年﹐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眾雲集,演武禮佛,僧眾常有兩千人左右。


    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至少林,僧眾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內出家,屢次詔令大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亦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


    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許多建築﹑佛像﹑法器被毀。寺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寺旁有始建於唐貞元七年的塔林,有塔220餘座,還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華塔、元代緣公塔等。


    寺內保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麵積達3萬平方米。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麵闊三間的單簷歇山頂建築,它坐落在2米高的磚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牆,整體配置高低相襯,十分氣派。門額上有清康熙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更添一道輝煌的風景。


    一進山門,彌勒佛供於佛龕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開,人稱“大肚佛”、“皆大歡喜佛”。神龕後麵立有韋馱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護院神。


    過了山門,便是甬道,兩旁碑石如林,故稱碑林。錘譜堂就在山門內碑林西側,裏麵有泥塑和木雕群像,演繹著少林武術的發生發展及其赫赫功績等。


    天王殿,經甬道過碑林後便是,它是一座三間重簷歇山頂殿堂,外麵有兩大金剛,內裏則是四大天王像,好不威武。


    穿過天王殿,其後有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佛教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的神像,屏牆後麵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


    大雄寶殿之後,又有藏閣,這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殿前甬道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鐵鍾一隻,重約650千克。該閣的東南麵是禪房,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對麵的西禪房,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


    過了法堂便來到方丈室,這是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於此,並賦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岩雨,發我夜窗吟。”


    室內有1980年日本所贈的銅質達摩像。東側置放的是彌勒佛銅像,牆上掛有“佛門八大僧圖”、“達摩一葦渡江圖”。達摩亭在方丈室後,是一座單簷廡殿式建築,相傳是二祖慧可,立候達摩,斷臂佛前之所。東配殿位於達摩亭西側,是1983年重建,殿內有“南無阿彌陀佛”的石像和“達摩麵壁影石”。


    千佛殿又名毗盧閣,殿中供奉毗盧(即釋迦牟尼)的佛像,麵積達幾百平方米,是寺內現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的東側有白衣殿,西側有地藏殿,都十分有名,值得一遊。


    少林寺的文物也十分豐富。寺內保存有珍貴的碑碣石刻,如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後禦製詩書碑》等多樣文物。


    少林寺西麵不遠處,就是國內現存的最大塔林。這些古塔是曆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共計230餘座,占地麵積約2.1萬平方米。古塔因建築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它們造型典雅,石雕藝術精美,塔銘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的資料。


    從塔林北行約1000米,就到達初祖庵。它三麵臨壑,背連五乳峰,景色幽雅秀麗,它是河南省現存最古老的、價值最高的一所木結構建築,是為紀念達摩麵壁而修建的。殿的簷柱、內柱、牆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圍都有精美的浮雕。大殿神龕內供著達摩像。


    從初祖閹出發,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達摩洞。洞內,有達摩和他的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有一座明代萬曆年間建造的石牌坊。


    傳說達摩曾在此麵壁十年,由於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狀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極富傳奇色彩的“達摩影石”。周恩來總理有一句詩“麵壁十年圖破壁”,即來源於這一典故。


    從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登缽盂峰,峰頂有一座佛殿,這就是二祖庵。相傳禪宗二祖慧可,向菩提達摩學佛,斷臂得到衣缽真傳後,就在此養傷。殿前有四眼井,傳說是慧可所鑿。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異,名為“卓錫井”,當地人也稱“苦、辣、酸、甜四眼井”。


    對於人世間而言,再沒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顯著特點是修養好和脾氣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來我招之即來,送佛送到西,你讓我走我飄然而去,充分顯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態。


    最初是東漢明帝的時候,明帝是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夢見了金色的神人在宮裏麵飛來飛去,他們像金色的鳥兒飛來飛去,這一晚明帝的夢通體透明。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這些說給臣子們聽,大家有點不知所雲,一個名叫郭毅的大臣立出來說,這金色的神人應該就是西方的佛。


    這一天早朝最大的議程就是決定了派人前往印度尋求佛法。跟隨漢朝大使從印度回來的是攝摩騰和竺法蘭,還有一大批佛經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經佛像是由白馬馱來的,白馬千裏迢迢從一個古老國度把佛教帶到了中國,佛教在另一片古老的土地生根發芽。


    漢明帝於洛陽西雍門外建白馬寺供二人譯經。白馬寺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詩僧靈澈的句子“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上一句說的是佛教初來乍到白馬寺,下一句說的是佛教到三國年間在南方發揚光大。


    在白馬寺敲著木魚的攝摩騰、竺法蘭地抬起頭來,悠然望見東南方有高山聳峙,煙雲出於其間,於是奏請明帝,派人陪同他們去那裏另尋清靜之地再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緣踏上了嵩嶽福地。


    太室山南麓有一狹長的山間穀地,林壑生涼,流泉成響。東麵有兩峰並立,其間空闕如門,當地人謂之嵩門。每逢中秋,山民們於暮色之中,焚香靜坐,以待月出。須臾,一輪明月從嵩門間冉冉升起,銀光瀉於空穀,萬籟凝於石崖。此景謂“嵩門待月”,乃嵩嶽第一勝境。


    二位高僧佛心為之所動,決定在這裏“麵南嶺,建經台;倚北阜,築講堂;傍危峰,搭方丈;臨浚流,立僧房”。寺成於東漢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漢明帝敕名“東都大法王寺”,晚了白馬寺三年,這也是中國第二座佛教寺院。


    攝摩騰、竺法蘭於這座中土寶刹“對千年之喬木,納萬代之芬芳”,神思靜慮,譯經布道。繼永平十一年他們在白馬寺完成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後,又於嵩山大法王陸續譯出幾種小乘佛教的早期經典。漢明帝篤信佛教。


    大法王寺建成後,由於嵩山地處京畿,往來方便,明帝及隨從官員多次親臨道場,聽經拜佛。明帝還下令,新任命的官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到大法王寺聽經學法後方可上任。


    從此,佛教便猶如一粒從西方飄來的種子,在嵩洛之間紮下了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反穿越之荒誕大法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上流乞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上流乞丐並收藏反穿越之荒誕大法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