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股思潮最有代表性的,是撰寫《觴政》的袁宏道所倡導的“真樂”,這就是所謂“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譚。”


    這種把追求美味和聲色看作人生真正快樂的樂生說,道出了市民的呼聲。


    與此相應的是李贄的“市道之交”說:“童心”說脫穎而出,認為聖人也有勢利之心,爭榮求富,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說“寒能折服,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熱能伏金,而不能伏競奔之子。何也?富貴利達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勢然也。


    馮夢龍的唯情論,鼓吹情能動天地,泣鬼神,生萬物。他說:“人知聖賢不溺情,不知惟真聖賢不遠於情。”


    列舉周文王喜好《關睢》情詩;呂尚掩麵斬妲巳,不忍心毀了美色;孔夫子也有妾等等,闡明聖人君子也不能不為**而動心。


    古人所謂食、色性也,在這裏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這樣勇敢地衝破理學的樊籬,猛烈抨擊傳統的說教,宣揚快樂人生,風動一時。


    類似這樣的叛逆精神還曲折地表現在某些文人學士放蕩不拘的生活心態。許多高才秀質之士,或以狂狷,或以放蕩自詡,都以嗜好美味為樂事。


    他們的才華和聲譽,以及用美食寄寓生活情趣的思想,具有廣泛的影響。飲食活動不僅是簡單的進食,進食的全過程都講究閑情逸致。


    《明宮史》記載宮廷內的螃蟹宴說:“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天啟宮詞一百首》記述說:“玉筍蘇湯輕盥罷,笑看蝴蝶滿盤飛。”那些寂寞的嬪妃宮女以剔蟹骨像蝴蝶形作消遣,這就超出飲食的本身,成為一種文化性的活動。


    《琅詩集》有《詠方物》36首,對各種魚肉瓜果蔬菜食物的造型、色彩的描寫,洋溢著濃鬱的藝術情趣。


    如詠鰣魚:“鱗白皆成液,骨糜總是脂。”詠皮蛋:“雨花石鋸出,玳瑁血斑存。”詠火腿:“珊瑚同肉軟,琥珀並脂明。”詠荔枝:“霞繡雞冠綻,霜腴鵠卵甘。”


    詠葡萄:“磊磊千苞露,晶晶萬顆冰。”詠西瓜:“皮存彝鼎綠,瓤具牡丹紅。”詠蠶豆:“蛋青輕翡翠,蔥白淡磊窯。”


    玲瓏剔透,琳琅滿目,一幅幅像是美妙絕倫的靜物小品,更勝似小品,令人興趣盎然,饞涎欲滴。


    --fuckads-->


    baidu_clb_slot_id="933954";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仙錄:還如一夢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瑕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瑕澄並收藏小仙錄:還如一夢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