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推薦寇驍,大臣們可以當做沒聽到,但他自己站出來自薦,就有些過度自信了,剛才那位武將說的也沒錯,南北地域差異甚大,寇驍未必能在西北施展才華。
皇帝看了眼一直沒吭聲的順王,指著他問:「順王,你也同意寇驍的自薦嗎?」
「確實如此,臣相信寇驍,在此之前,寇驍一直在了解西北風土民情,了解西北的地形特徵,甚至學習了匈奴語,他並非一時衝動才想去西北的,更不是為了三十萬的兵權,大家都以為西北軍風平浪靜,必定是勇猛無敵的,可兒臣了解到的情況卻是,西北軍群龍無首,似一盤散沙,各地將領難以調度,且被鎮北王餵飽了錢包,他們紛紛把家人孩子送往京城或是其他富庶的地方,一旦發生戰事,隨時可以抽身而退。」
「這不可能!」大皇子怒氣沖沖地跑到李煦麵前,指著他的鼻子罵道:「李煦,你空口白牙如此詆毀本王,詆毀功臣能將是何用心?本王知道,你一直想替寇驍開道,看本王不順眼久矣,但你也不能汙衊詆毀本王與眾將士,這令將士們多心寒啊?」
大皇子一個魁梧高大的男人都快掉下眼淚的,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不少感性的官員也覺得順王此話過於武斷了。
「將士們為了家人安全,將家人安置在別處無可厚非,幾位大帥的家也都在京城,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就會臨陣脫逃,王爺此話不妥。」魏相爺站出來替大皇子說了句話。
李煦嘴角勾了勾,轉身麵朝大家,「本王知道,光靠嘴巴將是無法令大家信服的,這些年,西北到底是什麽情況你們知道嗎?在此的各位近幾年誰到過西北請站出來。」
大家低聲交談起來,很快,就有兩名官員站了出來,他們官職都不高,一名中年,一名青年,那中年官員穿著藍色的官服,想必是五品官,他上前幾步,頭也不敢抬,「下官乃上郡邊境人,也算西北,去年除夕回家祭祖過。」
另外一名青年堪堪站在殿門口,同手同腳地走過來,輕聲說:「下官乃涼州人,乃是去年才提拔至太僕寺的官員。」
李煦麵對著他們,懇切地問:「兩位可否實話告知大家,西北如今是何情況?百姓們過的如何?西北軍又是如何?」
兩人對視一眼,眼中驚嚇之色難以掩飾,他們壓低腦袋,支支吾吾的不敢說話。
皇帝猛地嗬斥一聲:「讓你們說就說,若膽敢隱瞞,朕便治你們欺君之罪。」
兩人平日上朝都是背景牆,哪裏曾直麵過皇帝的問責,何況順王還站在他們身邊,一時間,那位中年官員還未想好怎麽說,說到什麽程度,那青年已經打開了話匣子,劈裏啪啦說了一通,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激憤,把滿朝文武都說懵了。
他們聽到了什麽?這個小官員說西北年年都要對百姓多增收兩成的稅賦?這種事一般來說是要上奏皇帝的,稅賦可不是當地說增就能增的,可他們怎麽沒印象有這回事?
那小官還說,西北每年徵兵都是強製性的,負責徵兵的將官說你家要出兩名男丁,你家就必須出兩名,否則就得拿錢買自己的名額,這個名額的意思就是,人在名單上,但不用實際入伍,如此一來,所屬的軍隊不僅白得了一筆錢,還能照常問朝廷要軍餉,軍餉還不用發到人手裏。
除此之外,非戰時,西北軍時常徵召民夫,一會兒說要維修城牆,一會兒說要修路,基本上,西北軍不願意幹的事情都讓百姓去幹了,這使得西北的百姓除了要耕地還要應付西北軍的各種苛捐雜稅,各種名目的拉壯丁,本就不富裕的他們日子更加難過了。
說到這,青年已經泣不成聲,他哽咽道:「下官家中有六兄弟,前頭五位兄長,其中三位兄長死於戰場,兩位兄長死於徭役,皆是勞累過度死的,為此,家中父母才拚盡全力供下官讀書,希望能保住家裏唯一的子嗣。」
皇帝從座位上站起來,手顫抖地指著大皇子,「你……站出來,朕要聽你再說一遍,他說的可是實情?」
大皇子跪在地上,擦著不存在的眼淚說:「父皇啊,兒臣隻負責領軍大戰,哪裏管得了民生?那不是西北各地文官的事情嗎?」
皇帝冷笑道:「徵兵是文官的事?征徭役修城牆也是文官的事?花錢買名額也是文官的事?」
「這……這,兒臣知道一些,但一直也沒鬧出事,便以為這是正常的,城牆乃第一道防禦,自然是要修補的,徵兵也是正常的啊,隻是那花錢買名額之事,也許隻是個別將領才有的作為,兒臣完全不知。」
「好一個完全不知!」皇帝憤怒地指著另外一個中年官員,「你繼續說,朕倒要看看,在朕治下,還有什麽事情是朕不知道的。」
那中年文官已經鎮定下來,上前一步,條理清晰地說了一些他在西北的所見所聞,他離家多年,每隔幾年才回家,而且因為他在京為官,西北軍也不敢為難他的家人,但他的鄰居,他的親朋好友可沒這樣的待遇,似乎每次回去,家鄉就會變化一些,那種仿佛夕陽一般毫無生氣的地方,百姓們麻木地過著,因為西北軍不允許當地百姓遷移出境,他們便隻能任憑差遣。
青年說的話都是存在的,但比這更慘烈的多的是。
隨著他平靜的話語述說著西北的現狀,皇帝的臉色由紅變青,朝堂上不少官員也變了臉色。
</br>
皇帝看了眼一直沒吭聲的順王,指著他問:「順王,你也同意寇驍的自薦嗎?」
「確實如此,臣相信寇驍,在此之前,寇驍一直在了解西北風土民情,了解西北的地形特徵,甚至學習了匈奴語,他並非一時衝動才想去西北的,更不是為了三十萬的兵權,大家都以為西北軍風平浪靜,必定是勇猛無敵的,可兒臣了解到的情況卻是,西北軍群龍無首,似一盤散沙,各地將領難以調度,且被鎮北王餵飽了錢包,他們紛紛把家人孩子送往京城或是其他富庶的地方,一旦發生戰事,隨時可以抽身而退。」
「這不可能!」大皇子怒氣沖沖地跑到李煦麵前,指著他的鼻子罵道:「李煦,你空口白牙如此詆毀本王,詆毀功臣能將是何用心?本王知道,你一直想替寇驍開道,看本王不順眼久矣,但你也不能汙衊詆毀本王與眾將士,這令將士們多心寒啊?」
大皇子一個魁梧高大的男人都快掉下眼淚的,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不少感性的官員也覺得順王此話過於武斷了。
「將士們為了家人安全,將家人安置在別處無可厚非,幾位大帥的家也都在京城,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就會臨陣脫逃,王爺此話不妥。」魏相爺站出來替大皇子說了句話。
李煦嘴角勾了勾,轉身麵朝大家,「本王知道,光靠嘴巴將是無法令大家信服的,這些年,西北到底是什麽情況你們知道嗎?在此的各位近幾年誰到過西北請站出來。」
大家低聲交談起來,很快,就有兩名官員站了出來,他們官職都不高,一名中年,一名青年,那中年官員穿著藍色的官服,想必是五品官,他上前幾步,頭也不敢抬,「下官乃上郡邊境人,也算西北,去年除夕回家祭祖過。」
另外一名青年堪堪站在殿門口,同手同腳地走過來,輕聲說:「下官乃涼州人,乃是去年才提拔至太僕寺的官員。」
李煦麵對著他們,懇切地問:「兩位可否實話告知大家,西北如今是何情況?百姓們過的如何?西北軍又是如何?」
兩人對視一眼,眼中驚嚇之色難以掩飾,他們壓低腦袋,支支吾吾的不敢說話。
皇帝猛地嗬斥一聲:「讓你們說就說,若膽敢隱瞞,朕便治你們欺君之罪。」
兩人平日上朝都是背景牆,哪裏曾直麵過皇帝的問責,何況順王還站在他們身邊,一時間,那位中年官員還未想好怎麽說,說到什麽程度,那青年已經打開了話匣子,劈裏啪啦說了一通,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激憤,把滿朝文武都說懵了。
他們聽到了什麽?這個小官員說西北年年都要對百姓多增收兩成的稅賦?這種事一般來說是要上奏皇帝的,稅賦可不是當地說增就能增的,可他們怎麽沒印象有這回事?
那小官還說,西北每年徵兵都是強製性的,負責徵兵的將官說你家要出兩名男丁,你家就必須出兩名,否則就得拿錢買自己的名額,這個名額的意思就是,人在名單上,但不用實際入伍,如此一來,所屬的軍隊不僅白得了一筆錢,還能照常問朝廷要軍餉,軍餉還不用發到人手裏。
除此之外,非戰時,西北軍時常徵召民夫,一會兒說要維修城牆,一會兒說要修路,基本上,西北軍不願意幹的事情都讓百姓去幹了,這使得西北的百姓除了要耕地還要應付西北軍的各種苛捐雜稅,各種名目的拉壯丁,本就不富裕的他們日子更加難過了。
說到這,青年已經泣不成聲,他哽咽道:「下官家中有六兄弟,前頭五位兄長,其中三位兄長死於戰場,兩位兄長死於徭役,皆是勞累過度死的,為此,家中父母才拚盡全力供下官讀書,希望能保住家裏唯一的子嗣。」
皇帝從座位上站起來,手顫抖地指著大皇子,「你……站出來,朕要聽你再說一遍,他說的可是實情?」
大皇子跪在地上,擦著不存在的眼淚說:「父皇啊,兒臣隻負責領軍大戰,哪裏管得了民生?那不是西北各地文官的事情嗎?」
皇帝冷笑道:「徵兵是文官的事?征徭役修城牆也是文官的事?花錢買名額也是文官的事?」
「這……這,兒臣知道一些,但一直也沒鬧出事,便以為這是正常的,城牆乃第一道防禦,自然是要修補的,徵兵也是正常的啊,隻是那花錢買名額之事,也許隻是個別將領才有的作為,兒臣完全不知。」
「好一個完全不知!」皇帝憤怒地指著另外一個中年官員,「你繼續說,朕倒要看看,在朕治下,還有什麽事情是朕不知道的。」
那中年文官已經鎮定下來,上前一步,條理清晰地說了一些他在西北的所見所聞,他離家多年,每隔幾年才回家,而且因為他在京為官,西北軍也不敢為難他的家人,但他的鄰居,他的親朋好友可沒這樣的待遇,似乎每次回去,家鄉就會變化一些,那種仿佛夕陽一般毫無生氣的地方,百姓們麻木地過著,因為西北軍不允許當地百姓遷移出境,他們便隻能任憑差遣。
青年說的話都是存在的,但比這更慘烈的多的是。
隨著他平靜的話語述說著西北的現狀,皇帝的臉色由紅變青,朝堂上不少官員也變了臉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