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個人在前麵幾場考試中排名都是墊底的,再看他的文章,也說不出哪裏好,但就是深得皇上喜歡,皇上當時一看完他的卷子就把人拎出來讚揚了幾句,連魏瀾都沒這個待遇。
李煦對文言文的深入程度隻限於文公,像這樣的文章是看不出好壞的,能讀懂就不錯了,他準備等回去後找人好好讀一讀這位牛壯實的文章,看看他到底哪裏入了皇帝的眼。
他有種直覺,從這篇文章中或許可以挖出一點皇帝的心裏來,關於父子君臣的。
讀完名單,皇帝也沒做其他安排,讓人領著學子們出宮,然後宣林釗上殿,等著看這次賑災的結果。
其餘大臣也立即轉移了注意力,他們之前還等著看林釗和婁長井的笑話,結果消息傳來令他們大吃一驚,這群羽林軍去賑災就跟去打仗似的,速度奇快,到目前為止也沒鬧出什麽大事。
沒過多久,林釗大步走進來,他回京後直接入宮連家都沒回,身上穿著一身鎧甲,滿身泥土,像是從泥坑裏滾出來的。
「卑職儀容不整,望皇上恕罪!」林釗單膝跪在大殿中央,前所未有的自信。
「平身吧,說說看,事情辦的如何了?」
林釗站起身,掏出一本厚厚的冊子遞給趙公公,「皇上,這是揚州府各地的受災情況已經錢糧發放的數量,請皇上過目。」
這本冊子記錄的非常詳細,都是林釗親筆寫的,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想核對當地受災情況的數據,有虛報數據的都被他抓來受審了,揚州府其實並不缺糧,這兩年,南越的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開後,揚州府是第一個受益的地方,各地糧倉裏都有餘糧。
不過餘糧再多,得留足糧種,還得調撥部分糧食給附近的郡縣賑災,就有些捉襟見肘了,林釗沒那麽多想法,既然不夠,那就把帶來的糧食一起統籌安排,再盯著各地的災後重建工作,這些朝廷下發的聖旨中都有章程,他們隻要按章辦事就好。
文官辦事可能會因地製宜,覺得不一樣的情況要用不同的方法辦事,這樣雖然沒錯,但就容易因為人心而導致意見不合,陽奉陰違等各種問題。
林釗可不管這些,朝廷讓你怎麽幹你就怎麽幹,不適合幹完再上報朝廷整改,反正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哪個地方說不行的。
皇帝把統計出來的資料看完,把冊子交給李煦,李煦隨便翻看了幾頁,這裏頭的情況林釗每隔幾天都會上報,這本冊子隻是把每次的數據整合了一遍而已。
他讓文官們傳遞著看看,笑著說:「婁長井那邊還需要半個月左右才能回京,那邊尚且不提,林統領這次的差事大家以為辦的如何?」
魏丞相早也看過公文了,當然知道林釗是怎麽辦事的,其實說來也簡單,有錢有糧帶去,隻要把這些東西一點不差地用到實處,誰也說不出錯來。
那為何以往每年的賑災都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呢?難道文官就比武將查嗎?魏丞相眉頭緊蹙,一點也不開心,他不想承認,文官有一天居然會被武將比下去了。
在場同樣心裏的官員不少,他們在反思,尤其是以前辦過這種差事的官員,對比自己的所作所為,反省自己哪裏做的不對。
李煦將大家的神色看在眼裏,安撫道:「本王並非一定要稱頌林統領差事辦的有多好,換個別人去也許也可以做的很好,但這次賑災,說明這樣的思路是沒問題的,隻要不是人禍,天災是人力無法挽回的,我們隻要做好災後重建工作就好了。」
有官員小聲說:「王爺此話是不錯,可前提是有錢有糧啊,今年賑災的這筆錢糧可都是從各地府庫裏挪用出來的,萬一再來一場天災,可就糟了!」
李煦看向那名官員,想了下他的名字,朝他招手:「劉大人,請上前來。」
劉大人嚇了一跳,本能地看向自己的上司,見對方眼神都沒給一個,隻好慢吞吞地走過去,「王爺恕罪,下官……下官……」
「劉大人不用緊張,你的話並沒有錯,本王沒責怪你的意思,隻是想告訴你,為何要挪用外地府庫的錢糧呢?因為國庫的錢糧不足,為何國庫的錢糧會如此之少呢?這是不是該問問你們大家?財政乃國之大事,若是你們連財政都掌握不了,還談什麽民生社稷?」
有人不贊同地說:「王爺,國庫稅銀是有限的,各地的軍費開支卻一年比一年多,邊境安全不容拖延,哪怕是拖延了我們自己的俸祿也要先緊著軍餉,王爺倒是說說,能餘下多少錢糧?」
李煦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早在看完帳後就在想怎麽解決這個問題了,大燕的軍費開支太不合理了,尤其在潁川兵變後,之前拖欠的軍餉一次性全結清了,把國庫掏的空空的,而一個這麽大的國家,居然會因為軍費開支而財力不支。
要想在短期內開源很難,但要節流還是可以的,軍費必須重新整改,絕對不能這些守將開口要多少就給多少,當國庫是他家開的銀行嗎?
大皇子為什麽能在西北立足多年不倒,發展到土皇帝的地步,就是因為他把持著朝廷撥付的軍費這一塊,因為他是皇子,軍費拖欠誰的也不敢拖欠他的,也就讓西北各路將領認可了他的地位,否則錢要不來,他們的日子怎麽過?
而且西北軍是所有軍隊中軍備最好的,軍服兩年換新,武器舊了就扔,鎧甲戰馬全是最好的,這也是西北軍能抵禦匈奴多年不敗的原因之一。
</br>
李煦對文言文的深入程度隻限於文公,像這樣的文章是看不出好壞的,能讀懂就不錯了,他準備等回去後找人好好讀一讀這位牛壯實的文章,看看他到底哪裏入了皇帝的眼。
他有種直覺,從這篇文章中或許可以挖出一點皇帝的心裏來,關於父子君臣的。
讀完名單,皇帝也沒做其他安排,讓人領著學子們出宮,然後宣林釗上殿,等著看這次賑災的結果。
其餘大臣也立即轉移了注意力,他們之前還等著看林釗和婁長井的笑話,結果消息傳來令他們大吃一驚,這群羽林軍去賑災就跟去打仗似的,速度奇快,到目前為止也沒鬧出什麽大事。
沒過多久,林釗大步走進來,他回京後直接入宮連家都沒回,身上穿著一身鎧甲,滿身泥土,像是從泥坑裏滾出來的。
「卑職儀容不整,望皇上恕罪!」林釗單膝跪在大殿中央,前所未有的自信。
「平身吧,說說看,事情辦的如何了?」
林釗站起身,掏出一本厚厚的冊子遞給趙公公,「皇上,這是揚州府各地的受災情況已經錢糧發放的數量,請皇上過目。」
這本冊子記錄的非常詳細,都是林釗親筆寫的,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想核對當地受災情況的數據,有虛報數據的都被他抓來受審了,揚州府其實並不缺糧,這兩年,南越的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開後,揚州府是第一個受益的地方,各地糧倉裏都有餘糧。
不過餘糧再多,得留足糧種,還得調撥部分糧食給附近的郡縣賑災,就有些捉襟見肘了,林釗沒那麽多想法,既然不夠,那就把帶來的糧食一起統籌安排,再盯著各地的災後重建工作,這些朝廷下發的聖旨中都有章程,他們隻要按章辦事就好。
文官辦事可能會因地製宜,覺得不一樣的情況要用不同的方法辦事,這樣雖然沒錯,但就容易因為人心而導致意見不合,陽奉陰違等各種問題。
林釗可不管這些,朝廷讓你怎麽幹你就怎麽幹,不適合幹完再上報朝廷整改,反正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哪個地方說不行的。
皇帝把統計出來的資料看完,把冊子交給李煦,李煦隨便翻看了幾頁,這裏頭的情況林釗每隔幾天都會上報,這本冊子隻是把每次的數據整合了一遍而已。
他讓文官們傳遞著看看,笑著說:「婁長井那邊還需要半個月左右才能回京,那邊尚且不提,林統領這次的差事大家以為辦的如何?」
魏丞相早也看過公文了,當然知道林釗是怎麽辦事的,其實說來也簡單,有錢有糧帶去,隻要把這些東西一點不差地用到實處,誰也說不出錯來。
那為何以往每年的賑災都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呢?難道文官就比武將查嗎?魏丞相眉頭緊蹙,一點也不開心,他不想承認,文官有一天居然會被武將比下去了。
在場同樣心裏的官員不少,他們在反思,尤其是以前辦過這種差事的官員,對比自己的所作所為,反省自己哪裏做的不對。
李煦將大家的神色看在眼裏,安撫道:「本王並非一定要稱頌林統領差事辦的有多好,換個別人去也許也可以做的很好,但這次賑災,說明這樣的思路是沒問題的,隻要不是人禍,天災是人力無法挽回的,我們隻要做好災後重建工作就好了。」
有官員小聲說:「王爺此話是不錯,可前提是有錢有糧啊,今年賑災的這筆錢糧可都是從各地府庫裏挪用出來的,萬一再來一場天災,可就糟了!」
李煦看向那名官員,想了下他的名字,朝他招手:「劉大人,請上前來。」
劉大人嚇了一跳,本能地看向自己的上司,見對方眼神都沒給一個,隻好慢吞吞地走過去,「王爺恕罪,下官……下官……」
「劉大人不用緊張,你的話並沒有錯,本王沒責怪你的意思,隻是想告訴你,為何要挪用外地府庫的錢糧呢?因為國庫的錢糧不足,為何國庫的錢糧會如此之少呢?這是不是該問問你們大家?財政乃國之大事,若是你們連財政都掌握不了,還談什麽民生社稷?」
有人不贊同地說:「王爺,國庫稅銀是有限的,各地的軍費開支卻一年比一年多,邊境安全不容拖延,哪怕是拖延了我們自己的俸祿也要先緊著軍餉,王爺倒是說說,能餘下多少錢糧?」
李煦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早在看完帳後就在想怎麽解決這個問題了,大燕的軍費開支太不合理了,尤其在潁川兵變後,之前拖欠的軍餉一次性全結清了,把國庫掏的空空的,而一個這麽大的國家,居然會因為軍費開支而財力不支。
要想在短期內開源很難,但要節流還是可以的,軍費必須重新整改,絕對不能這些守將開口要多少就給多少,當國庫是他家開的銀行嗎?
大皇子為什麽能在西北立足多年不倒,發展到土皇帝的地步,就是因為他把持著朝廷撥付的軍費這一塊,因為他是皇子,軍費拖欠誰的也不敢拖欠他的,也就讓西北各路將領認可了他的地位,否則錢要不來,他們的日子怎麽過?
而且西北軍是所有軍隊中軍備最好的,軍服兩年換新,武器舊了就扔,鎧甲戰馬全是最好的,這也是西北軍能抵禦匈奴多年不敗的原因之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