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煦覺得,許多與百姓打交道,做實事的都是那些不入流的小吏,他們也許管著糧倉,也許管著府衙文書,也許隻是一名小捕快,但作用並不小,因此李煦想先改造這一等級的小吏,如果他們夠努力,將來未必不能入閣拜相。
王朝銑當然不會管這種小吏的事情,王爺就算想提拔自己人安置在這個階層也是無可厚非的,魏丞相派他來的用意隻是監督著王爺,別讓他因小失大,過於看重寒門學子了。
不過王爺給寒門出身的學子定了三場考試,五日一考,第一場考試隻考一科,就是看看這些來應選的學子文采如何,否則讓不識字的文盲魚目混珠就鬧大笑話了。
第二場再考一科,不過更有難度和深度,這就不是一般水平的人能通過的了。
李煦記得科舉製度考的是八股文,可惜他壓根不知道什麽叫八股文,倒是知道四書五經是必考項目,因此這前兩場考試內容都出自目前最經典的幾本書籍中,與四書五經地位同等。
第三場分了兩科,由考生自選科目,如果覺得自己文採過人,可以選文科,如果覺得自己算術驚人,可以選理科。
李煦倒是想按士農工商分出不同的科目,但這太為難人了,這個時代的書生還是以讀書為主的,讀的都是聖賢書,視一切聖賢書以外的學科為旁門左道,他也不能和全國學子作對不是?
不過這些科目倒是可以放在後麵考,選末流小吏更看重的就是他們的旁門左道了,哪怕是個擅長種地的學子,也可以派去管農事啊。
王朝銑見順王給寒門學子立了如此多道坎,心道:這也未必比找三個作保人容易啊,不過如此一來,能順利過關的肯定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人,確實比舉薦靠譜多了。
至於殿試,他知道順王給皇上提議過,就考一道實事策論,這些人最終還是要做官的,光會之乎者也可不夠。
王朝銑覺得順王此次安排甚好,他都有些期待這次選出來的人才了,他試探地問一句:「王爺,不知這寒門學子的比重占幾成?」
李煦看了眼名單,兩份名單分開些的,一邊是世族舉薦的家族子弟,一邊是寒門子弟,比例大概是十比一。
他默默算了下,選了個不太顯眼的數字,「那就從中挑出五十人參加殿試吧,能否在殿試中脫穎而出就看他們的本事了。」
參與殿試的人至少有五百,五十人確實不算太多,而且還可能落選,最終能錄用的估摸著就二三十人,這個人數他們還是能同意的,就算按以前的老方法選,各家族也會舉薦寒門子弟,比例也差不多是這樣,看來王爺也並未如同外麵傳言那般,看重寒門甚於世族。
這個答案也讓滿朝上下世族出身的官員很滿意,至於那些出身寒門的官員,他們壓根沒權利反對。
這部分官員,他們基本不站隊,堅持以皇命為本,是朝中一股清流,當然,以他們的背景,站對了也未必會獲得重視,畢竟這時候,人們更看重的還是家族。
不管任何朝代,朝廷選官都一定是重大事件,也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有無數人擠破腦袋想進官場一展抱負。
******
朝廷選官的消息隨著各地官府貼出告示,很快就路人皆知了。
最普通的老百姓可能不在乎皇帝是誰,但一般都會關注離自己最近的官員是誰,遇上好官與遇上貪官,對他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太大了。
隨著選官的消息傳遍天下,朝廷派了羽林軍攜帶賑災物資前往災區的消息也傳開了,李煦特意讓各地官府將這個消息告知民眾。
對沒有受災的地區來說,這個消息隻能成為茶餘飯後的一點談資,但就是這一點點言論就夠了,李煦不需要他們做什麽,隻是讓全國人民曉得朝廷都做了什麽,一個對百姓負責的朝廷才能讓他們產生信任感和歸屬感。
林釗攜帶物資和三千羽林軍前往揚州一帶,這次他南下是走水路,比當年不知快了多少倍,等他到了揚州府時,發現消息比他們先到了。
迎接他們的不止有官府還有百姓,揚州受災不嚴重,百姓們也沒有流離失所,因此迎接林釗時一個個看熱鬧的成分居多。
「聽說這位統領大人帶了許多錢糧來,不知我們揚州能否分一些?」
「別想了,外麵傳來的消息不是說了嗎?得先緊著嚴重的災區,這些東西看著多,各地分一分,每家每戶到手的也沒多少。」
「隻要不進貪官汙吏的口袋就行,聽說餘杭那邊又有幾個鎮受災嚴重,這些錢糧可是能救命的。」
「咦?今年為何沒見到南邊來的災民?往年這個時候,揚州府都要聚集一批災民了。」
「因為他們都往南邊跑了啊,你不曉得吧,去年朝廷藉口沒錢沒糧,好多偏遠地區根本得不到救濟,他們就試著去南越求救了,結果順王不僅幫他們解決溫飽,還派了精通庶務的管事去幫他們賺錢,你以為今年為何能看到許多新花樣流進揚州,許多都是這些地方搞出來的。」
「真有如此厲害?」
「其他地方我不曉得,但四通鎮你聽過嗎?」
「似乎也是餘杭那邊的吧?」
「對,臨海的一個小魚鎮,以海為生的,以往一年到頭都得吃鹹魚,如今你知道他們做什麽嗎?」
「快說吧,做什麽了?」
</br>
王朝銑當然不會管這種小吏的事情,王爺就算想提拔自己人安置在這個階層也是無可厚非的,魏丞相派他來的用意隻是監督著王爺,別讓他因小失大,過於看重寒門學子了。
不過王爺給寒門出身的學子定了三場考試,五日一考,第一場考試隻考一科,就是看看這些來應選的學子文采如何,否則讓不識字的文盲魚目混珠就鬧大笑話了。
第二場再考一科,不過更有難度和深度,這就不是一般水平的人能通過的了。
李煦記得科舉製度考的是八股文,可惜他壓根不知道什麽叫八股文,倒是知道四書五經是必考項目,因此這前兩場考試內容都出自目前最經典的幾本書籍中,與四書五經地位同等。
第三場分了兩科,由考生自選科目,如果覺得自己文採過人,可以選文科,如果覺得自己算術驚人,可以選理科。
李煦倒是想按士農工商分出不同的科目,但這太為難人了,這個時代的書生還是以讀書為主的,讀的都是聖賢書,視一切聖賢書以外的學科為旁門左道,他也不能和全國學子作對不是?
不過這些科目倒是可以放在後麵考,選末流小吏更看重的就是他們的旁門左道了,哪怕是個擅長種地的學子,也可以派去管農事啊。
王朝銑見順王給寒門學子立了如此多道坎,心道:這也未必比找三個作保人容易啊,不過如此一來,能順利過關的肯定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人,確實比舉薦靠譜多了。
至於殿試,他知道順王給皇上提議過,就考一道實事策論,這些人最終還是要做官的,光會之乎者也可不夠。
王朝銑覺得順王此次安排甚好,他都有些期待這次選出來的人才了,他試探地問一句:「王爺,不知這寒門學子的比重占幾成?」
李煦看了眼名單,兩份名單分開些的,一邊是世族舉薦的家族子弟,一邊是寒門子弟,比例大概是十比一。
他默默算了下,選了個不太顯眼的數字,「那就從中挑出五十人參加殿試吧,能否在殿試中脫穎而出就看他們的本事了。」
參與殿試的人至少有五百,五十人確實不算太多,而且還可能落選,最終能錄用的估摸著就二三十人,這個人數他們還是能同意的,就算按以前的老方法選,各家族也會舉薦寒門子弟,比例也差不多是這樣,看來王爺也並未如同外麵傳言那般,看重寒門甚於世族。
這個答案也讓滿朝上下世族出身的官員很滿意,至於那些出身寒門的官員,他們壓根沒權利反對。
這部分官員,他們基本不站隊,堅持以皇命為本,是朝中一股清流,當然,以他們的背景,站對了也未必會獲得重視,畢竟這時候,人們更看重的還是家族。
不管任何朝代,朝廷選官都一定是重大事件,也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有無數人擠破腦袋想進官場一展抱負。
******
朝廷選官的消息隨著各地官府貼出告示,很快就路人皆知了。
最普通的老百姓可能不在乎皇帝是誰,但一般都會關注離自己最近的官員是誰,遇上好官與遇上貪官,對他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太大了。
隨著選官的消息傳遍天下,朝廷派了羽林軍攜帶賑災物資前往災區的消息也傳開了,李煦特意讓各地官府將這個消息告知民眾。
對沒有受災的地區來說,這個消息隻能成為茶餘飯後的一點談資,但就是這一點點言論就夠了,李煦不需要他們做什麽,隻是讓全國人民曉得朝廷都做了什麽,一個對百姓負責的朝廷才能讓他們產生信任感和歸屬感。
林釗攜帶物資和三千羽林軍前往揚州一帶,這次他南下是走水路,比當年不知快了多少倍,等他到了揚州府時,發現消息比他們先到了。
迎接他們的不止有官府還有百姓,揚州受災不嚴重,百姓們也沒有流離失所,因此迎接林釗時一個個看熱鬧的成分居多。
「聽說這位統領大人帶了許多錢糧來,不知我們揚州能否分一些?」
「別想了,外麵傳來的消息不是說了嗎?得先緊著嚴重的災區,這些東西看著多,各地分一分,每家每戶到手的也沒多少。」
「隻要不進貪官汙吏的口袋就行,聽說餘杭那邊又有幾個鎮受災嚴重,這些錢糧可是能救命的。」
「咦?今年為何沒見到南邊來的災民?往年這個時候,揚州府都要聚集一批災民了。」
「因為他們都往南邊跑了啊,你不曉得吧,去年朝廷藉口沒錢沒糧,好多偏遠地區根本得不到救濟,他們就試著去南越求救了,結果順王不僅幫他們解決溫飽,還派了精通庶務的管事去幫他們賺錢,你以為今年為何能看到許多新花樣流進揚州,許多都是這些地方搞出來的。」
「真有如此厲害?」
「其他地方我不曉得,但四通鎮你聽過嗎?」
「似乎也是餘杭那邊的吧?」
「對,臨海的一個小魚鎮,以海為生的,以往一年到頭都得吃鹹魚,如今你知道他們做什麽嗎?」
「快說吧,做什麽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