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歲。
嶽不群,大都督元帥。
他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領精兵三萬,討賊南下。
隻是他一路收斂散兵逃兵,抵達魯國時,已經有兵馬七萬。
魯國亦在東海沿岸,乃是先帝八位兄弟之一的封國。
這位在大皇子的一聲聲情義懇懇的皇叔,以及十萬大軍的三日包圍下,魯國投降。
望著牆高城深的魯王城,嶽不群吸了吸氣。
他的老鎧甲有些擠了。
“元帥,將士皆已準備好,就待您一聲令下攻城了。”
王牛披堅執銳,行到跟前,抱拳問道。
王牛是嶽不群點名要來的人,雖然他是禁軍總教頭的徒弟,可嶽不群不止要了王牛,更將虎威營也一並要來。
禁軍大多被辛冒真帶走,但虎威營等五營因在邊疆之故,未曾被帶走,小皇帝恐懼京城被破,不顧朝臣反對,將鎮守邊疆的邊軍都給召回。
而為了小心嶽不群如辛冒真一般挾兵叛走,隻給了嶽不群虎威營,其餘四營留守京城,諸多百戰之兵被留在身邊。
至於王牛,他如今有求於嶽不群,也隻能應了嶽不群這個要求。
“不急,讓將士歇息,先埋鍋造飯。”嶽不群抬手否決道。
早年學了不少兵書,一直紙上談兵,後來上了戰場,還領了兵馬,卻一直蠻力破軍,一路打下去,所向無敵。
而現如今,經過多年沉澱,常複盤推演後,自以為得了用兵真諦,一是速,二是兵,三是糧。
兵貴神速,兵強馬壯,糧草先行。
此三點即為用兵真諦。
三點齊備,必能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百戰百勝。
嶽不群此刻的手下兵馬並未集齊三點,僅有糧草充備這一項。
而叛軍卻是精兵良將,物資豐沛,而且連戰連捷,士氣正熾,兩兩相消下,他此番臨陣受命怕是得……
想不得那麽多。
他此戰不為別的,隻想止幹戈。
至於如何止幹戈,換和平,他早有預想。
隻需一句話。
三刻後。
辛冒真派人前來,欲和。
嶽不群應了。
然後領著一夥人,前往魯王城中。
七日後。
一則消息傳入京城。
新大都督元帥嶽不群投敵叛國,如今已隨軍北上,一路順風,無有一城抵抗。
皇帝震怒,滿朝震驚。
隨著這則消息傳入京城的還有,大都督元帥嶽不群看過了“偽帝”假詔,信以為真,傳檄諸部將,後更以大都督元帥之名,騙取諸城開城迎賊。
不出半月,叛軍就將直抵京城城下。
皇帝大怒之下,便要讓人斬了嶽不群滿門,可抓捕的人前去時,整個嶽家宅已然空空,人去樓空,連條狗都不剩。
一月後。
叛軍合圍京城全境,諸城被克。
皇帝急令邊關守將回援。
然後就是音訊全無,半點回信都沒有,連拒絕都沒有。
再一月,京城內生亂象,有人投誠王師。
開城迎王師。
最終,皇帝被幽禁,一幹人等或殺或貶,或論功行賞。
禁軍總教頭掛印而去,脫離了京城這是非之地,遊曆江湖。
一月後,新皇登臨大寶,昭告天下。
世人皆知皇帝又改換了一位。
而此番北伐也被定名為靖難。
而後便是論功行賞。
新帝先將被舊帝謫貶到嶺南的申佑平請回京城,並述此次靖難,文臣武將功勞最高者,便是申佑平與辛冒真。
將封申佑平為白玉公,封辛冒真為昌平公,皆世襲罔替。
而嶽不群連克八城,也封了個武城侯,亦世襲罔替。
僅在兩位公爵之下。
另還有封侯者三,封伯者十七,封子爵者三十八,封男爵者五十六。
一時間,爵位漫天,人人有功有賞,群臣皆稱讚新帝厚待功臣。
除此外,新帝登基減免天下稅負三成,並提前開辦恩科,為朝廷遴選英才。
諸般大事記下來,嶽不群最終卻辭了官。
朝堂諸般紛擾,著實讓人憂心憂惱。
一出又一出,沒個完了,你方唱罷我登場。
他隻求個人世和平,人人皆可安平喜樂。
他這番之所以會幫新帝北伐,其中原因隻有三個,其一是申佑平勸說,他的那麽多書信的背後,其實還暗藏了密信,密信通篇勸他反叛,大皇子之所以會造反,也是因為申佑平在背後唆使,並為其出謀劃策,甚至上將軍辛冒真也是申佑平為其遊說來的。
也正因此,新帝才會稱申佑平為文臣功勞第一。
其二原因是新帝北伐征討下德陽後,對未做太多反抗的德陽秋毫無犯,且厚待了嶽不群老父母,及一大家子人,這也是嶽不群反水的原因。
第三,舊帝著實不智,竟然想勾結野蠻人,引野蠻人入關,這一事,為嶽不群最不喜,嶽不群查到這事後,更是下定決心,要投向新帝一方。
還有第四,那就是新帝對他並無太多禮遇,以前沒想到他,關鍵時刻才想起他,正應了那句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而且要他討逆,還給了諸多鉗製,甚至還想扣押他的家人。
如此就更是與嶽不群離心離德。
除此外,嶽不群本就不是忠君之輩,他愛國愛民,但皇帝輪流換,與他有何幹。
因此,為了使天下平定,他自然就投了,否則以他的武力,領軍才能,與新帝之軍再戰幾年還是可以的,到時生靈塗炭,實在非他所意。
至於現在的退出朝局,自然是他自己的意願,著實不想再沉湎在這爾虞我詐的朝局上。
而且多年的修行,他與血功之境已然踏上巔峰,接下來隻求個魚躍而上。
可他總感覺天地有限,不許他再做突破。
他意圖打破這重界限,這就需得一心一意,潛心修行,著實不該再費心思在朝政上。
對於嶽不群的辭官,皇帝自然是百般挽留,奈何嶽不群心意已決,皇帝最終隻能在大筆封賞後,讓他“告老還鄉”。
而朝臣們對於嶽不群的突然辭官,自然是各有表現,但想必大多都是驚喜。
畢竟朝堂上的位置那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嶽不群自願退了,那自然是最好的。
然後,嶽不群便開始“養老”生活,直到死。
…………
嶽不群,大都督元帥。
他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領精兵三萬,討賊南下。
隻是他一路收斂散兵逃兵,抵達魯國時,已經有兵馬七萬。
魯國亦在東海沿岸,乃是先帝八位兄弟之一的封國。
這位在大皇子的一聲聲情義懇懇的皇叔,以及十萬大軍的三日包圍下,魯國投降。
望著牆高城深的魯王城,嶽不群吸了吸氣。
他的老鎧甲有些擠了。
“元帥,將士皆已準備好,就待您一聲令下攻城了。”
王牛披堅執銳,行到跟前,抱拳問道。
王牛是嶽不群點名要來的人,雖然他是禁軍總教頭的徒弟,可嶽不群不止要了王牛,更將虎威營也一並要來。
禁軍大多被辛冒真帶走,但虎威營等五營因在邊疆之故,未曾被帶走,小皇帝恐懼京城被破,不顧朝臣反對,將鎮守邊疆的邊軍都給召回。
而為了小心嶽不群如辛冒真一般挾兵叛走,隻給了嶽不群虎威營,其餘四營留守京城,諸多百戰之兵被留在身邊。
至於王牛,他如今有求於嶽不群,也隻能應了嶽不群這個要求。
“不急,讓將士歇息,先埋鍋造飯。”嶽不群抬手否決道。
早年學了不少兵書,一直紙上談兵,後來上了戰場,還領了兵馬,卻一直蠻力破軍,一路打下去,所向無敵。
而現如今,經過多年沉澱,常複盤推演後,自以為得了用兵真諦,一是速,二是兵,三是糧。
兵貴神速,兵強馬壯,糧草先行。
此三點即為用兵真諦。
三點齊備,必能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百戰百勝。
嶽不群此刻的手下兵馬並未集齊三點,僅有糧草充備這一項。
而叛軍卻是精兵良將,物資豐沛,而且連戰連捷,士氣正熾,兩兩相消下,他此番臨陣受命怕是得……
想不得那麽多。
他此戰不為別的,隻想止幹戈。
至於如何止幹戈,換和平,他早有預想。
隻需一句話。
三刻後。
辛冒真派人前來,欲和。
嶽不群應了。
然後領著一夥人,前往魯王城中。
七日後。
一則消息傳入京城。
新大都督元帥嶽不群投敵叛國,如今已隨軍北上,一路順風,無有一城抵抗。
皇帝震怒,滿朝震驚。
隨著這則消息傳入京城的還有,大都督元帥嶽不群看過了“偽帝”假詔,信以為真,傳檄諸部將,後更以大都督元帥之名,騙取諸城開城迎賊。
不出半月,叛軍就將直抵京城城下。
皇帝大怒之下,便要讓人斬了嶽不群滿門,可抓捕的人前去時,整個嶽家宅已然空空,人去樓空,連條狗都不剩。
一月後。
叛軍合圍京城全境,諸城被克。
皇帝急令邊關守將回援。
然後就是音訊全無,半點回信都沒有,連拒絕都沒有。
再一月,京城內生亂象,有人投誠王師。
開城迎王師。
最終,皇帝被幽禁,一幹人等或殺或貶,或論功行賞。
禁軍總教頭掛印而去,脫離了京城這是非之地,遊曆江湖。
一月後,新皇登臨大寶,昭告天下。
世人皆知皇帝又改換了一位。
而此番北伐也被定名為靖難。
而後便是論功行賞。
新帝先將被舊帝謫貶到嶺南的申佑平請回京城,並述此次靖難,文臣武將功勞最高者,便是申佑平與辛冒真。
將封申佑平為白玉公,封辛冒真為昌平公,皆世襲罔替。
而嶽不群連克八城,也封了個武城侯,亦世襲罔替。
僅在兩位公爵之下。
另還有封侯者三,封伯者十七,封子爵者三十八,封男爵者五十六。
一時間,爵位漫天,人人有功有賞,群臣皆稱讚新帝厚待功臣。
除此外,新帝登基減免天下稅負三成,並提前開辦恩科,為朝廷遴選英才。
諸般大事記下來,嶽不群最終卻辭了官。
朝堂諸般紛擾,著實讓人憂心憂惱。
一出又一出,沒個完了,你方唱罷我登場。
他隻求個人世和平,人人皆可安平喜樂。
他這番之所以會幫新帝北伐,其中原因隻有三個,其一是申佑平勸說,他的那麽多書信的背後,其實還暗藏了密信,密信通篇勸他反叛,大皇子之所以會造反,也是因為申佑平在背後唆使,並為其出謀劃策,甚至上將軍辛冒真也是申佑平為其遊說來的。
也正因此,新帝才會稱申佑平為文臣功勞第一。
其二原因是新帝北伐征討下德陽後,對未做太多反抗的德陽秋毫無犯,且厚待了嶽不群老父母,及一大家子人,這也是嶽不群反水的原因。
第三,舊帝著實不智,竟然想勾結野蠻人,引野蠻人入關,這一事,為嶽不群最不喜,嶽不群查到這事後,更是下定決心,要投向新帝一方。
還有第四,那就是新帝對他並無太多禮遇,以前沒想到他,關鍵時刻才想起他,正應了那句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而且要他討逆,還給了諸多鉗製,甚至還想扣押他的家人。
如此就更是與嶽不群離心離德。
除此外,嶽不群本就不是忠君之輩,他愛國愛民,但皇帝輪流換,與他有何幹。
因此,為了使天下平定,他自然就投了,否則以他的武力,領軍才能,與新帝之軍再戰幾年還是可以的,到時生靈塗炭,實在非他所意。
至於現在的退出朝局,自然是他自己的意願,著實不想再沉湎在這爾虞我詐的朝局上。
而且多年的修行,他與血功之境已然踏上巔峰,接下來隻求個魚躍而上。
可他總感覺天地有限,不許他再做突破。
他意圖打破這重界限,這就需得一心一意,潛心修行,著實不該再費心思在朝政上。
對於嶽不群的辭官,皇帝自然是百般挽留,奈何嶽不群心意已決,皇帝最終隻能在大筆封賞後,讓他“告老還鄉”。
而朝臣們對於嶽不群的突然辭官,自然是各有表現,但想必大多都是驚喜。
畢竟朝堂上的位置那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嶽不群自願退了,那自然是最好的。
然後,嶽不群便開始“養老”生活,直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