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變,很有可能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尤其是在親眼見證過胡刀騎的強大實力了之後,趙惠文王更加的確信了這一點。


    自己王兄趙章麾下的王師,在百餘胡刀騎麵前竟然脆弱的像紙一樣,以一殺十都不足以形容胡刀騎強大的戰鬥力。


    胡刀騎,太強大了,尤其是在那個年代,趙國在對外戰爭的時候胡刀騎已經嶄露頭角的時候,撤銷這個編製,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這是一把雙刃劍,趙惠文王清楚的知道這一點。


    於是乎,趙惠文王召集親信討論了幾天之後,最終決定了一條計劃。


    既然胡刀騎已經成了氣候,而且撤掉編製的話對趙國國力也會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那麽和不如再設立一支騎兵。


    這便是趙國胡騎的由來。


    趙惠文王依照著自己父王留下的政策,將遊騎兵並入這支趙國胡騎,並且從趙國國內征召年輕壯士作為基礎班底,並且命令自己手下的心腹親自擔任這支胡騎的總軍主。


    不過雖然名叫胡騎,然而這支趙國胡騎從頭至尾的編製裏麵,卻沒有幾張胡人的麵孔。


    可以說,這支趙國胡騎是完完全全的以趙國人為主流來組建而來的騎兵。


    因為擔心其戰鬥力,還沒參與過對外戰爭,不為諸國所知曉的遊騎兵也是並入了這支胡騎的編製之一。


    自此之後,趙國騎兵分為兩大編製。


    趙國胡刀騎,人數編製先是被趙惠文王把控在了四千人的編製,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慢慢的將其削減編製,到了近代,趙國胡刀騎這麽一個強橫的軍種,編製隻有區區兩千人而已。


    而趙國胡騎的編製,卻像是趙國親兒子一樣,無論是各種的優良軍備還是優秀軍馬都被撥入這支軍隊,甚至於它的編製,趙惠文王一上來就給與了其三萬人的編製。


    三萬人的編製,可能在現在看來不算是重點培養的軍隊,但是在那個時代的中原。


    三萬人的編製,已經可以說的上是很少了。


    趙國全國的軍隊在那個時候也就隻有七八萬,甚至更少。


    注意,這裏的趙國軍隊,是算上了縣兵以及邊防的軍隊,所有加起來也就隻有這個數而已。


    三家分晉之後繼承了中晉王朝的趙國也就隻有這麽點軍隊,更別提中原其他國家了,有的國家軍隊數量有沒有一萬都是一個未知數。


    這樣看來的話,三萬編製的趙國胡騎,已經是趙惠文王當時能給與的最高編製了。


    而且在那個時期,中原諸國,唯一見識過趙國騎兵威力的,也就隻有一個中北國,可惜,中北國已經被趙國吞並了。


    除此之外,哪怕是魏國以及韓國兩國,也隻是知道趙國有一支戰力不錯的騎兵而已,除此之外,他們兩國對於趙國騎兵的情報了解,可以接近與無。


    畢竟那時的中原還是戰車橫行的時代,各國都以戰車的數量評價國家的強大與否,趙國這時候耗費重金要玩一個被諸國用來當作輔助兵種的騎兵。


    在魏國和韓國看來,趙國這就是舍本逐末。


    他們兩國相信,過不了多久,趙國就會


    步中原諸國的後塵,被他們兩國瓜分掉。


    北方北艮帝國的崛起,確實是因為他們鐵騎的原因。


    但是這種東西,哪那麽好容易就可以被複製出來的。


    趙國從騎兵誕生到現在為之才多久?


    二十年?


    中間還搞出來了一個沙丘政變,國力不衰弱就怪了。


    那時候的魏韓兩國,就屬於是那種穩坐釣魚台的老翁一樣,靜靜的等待著趙國內部出事,然後那個時候他們也就可以趁虛而入,順便解決掉趙國這個礙眼的家夥。


    趙惠文王雖然有弑父的名聲,但是不得不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賢君,起碼在他在任期間,趙國的國力沒有出現任何倒退的跡象,反而的有些漸漸的中興的模樣。


    趙武靈王在任期間滅中北國,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一手創立了胡刀騎。


    而他趙惠文王,如果要遮蓋住自己弑父的名聲的話,無疑的就要在他在任期間做出比他父王更大的功績才行。


    這樣的話他才能證明給世人看,他父王老邁時候的想法,是錯誤的,是昏庸的。


    不過若是看後麵功績的話,趙惠文王確實做出來了。


    在他在任期間,趙國進入了飛速發展,明明在前兩任趙肅王在位的時候,趙國一時之間像是跌入了接近滅國的境地,但是先後經過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兩位趙王的勵精圖治,趙國成功的將騎兵在戰場上的壓製帶到了中原。


    趙惠文王在任第三年的時候,韓國忍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動,聯合幾個中原國家組成聯軍對趙國展開了進攻。


    而趙惠文王風輕雲淡的派出了胡刀騎以及趙國胡騎迎戰,最後在戰場上,韓國的數千戰車,在騎兵的馬蹄下被打出了一個讓韓國後怕的戰比。


    十萬聯軍,卻被趙國的步騎聯合戰術打了一個幹幹淨淨。


    韓國自這一戰之後,雖然沒有直接跌落穀底,但是也難以完成了往年的雄心壯誌了。


    正可謂是,一下子打折了韓國的脊梁骨。


    而同樣的,這一戰趙國也向中原宣布。


    戰車時代結束了。


    現在是被騎兵統治的年代了。


    韓國的先例擺在那裏,曾經一度大軍逼到趙國國都中牟的魏國,在趙國展露出了凶狠的利爪之後,漸漸的也收起了自己的聲勢。


    趙國勢大,現在不可力敵。


    這一戰結束之後,趙惠文王對於戰績自然是很滿意的,雖然這一戰胡刀騎靠著幾千人的數量打的聯軍萬餘人潰不成軍,但是因為對胡刀騎的忌憚,趙惠文王對其的封賞相較來說更可以說是榮譽獎賞比較多一些。


    至於一些實際性有用的封賞,趙惠文王像是得了遺忘症一樣,一樣都沒有給胡刀騎。


    削弱胡刀騎還來不及,想要封賞? 在趙惠文王這裏,是絕對不可能的。


    也可以說,有沙丘政變的例子擺在這裏,後世的曆代趙王都不會去擴大胡刀騎的編製。


    不過雖然是這樣,但是通過這一戰,趙惠文王更加清晰的察覺了出來,現在已經到達了趙國威壓中原的年代了。


    自然而然的,趙惠文王在


    位期間南征北戰,為趙國收複了不少失地並且拓展了不少的領土,將趙國的疆域活生生的在他手上隻有幾座郡縣的地步,拓展到了雄踞中原一地的強大國家。


    至於魏國,自甘的退下一步。


    而韓國,則是更加沒了話語權。


    於是乎,三家的聯盟盟主,當仁不讓的落在了趙國的身上。


    三家分晉之後,趙魏韓三國成立了一個三國聯盟,後麵因為趙國國力的衰退,這個聯盟的盟約也就變成了一紙空談。


    不過隨著趙惠文王的時代來臨,三國聯盟的盟約,又重新恢複了過來。


    對於曾經掠奪過己身不少疆域的魏國以及對自己不懷好意的韓國,趙惠文王不是不想報仇,但是他知道。


    吞並魏韓兩國,是不可能的,起碼在他這個時代,這是基本上無法完成的。


    魏韓兩國雖然國力不如趙國,但也不是什麽好欺負的軟柿子,更別提現在趙國的擴張已經有些太過於快速了,若是接下來對這兩國任何一國動了心思的話,另外一國肯定不會坐視不管的,唇亡齒寒的道理,誰會不懂呢?


    於其惡了這兩國,還是主動的賣一個好,恢複盟約,三國其樂,何不快哉。


    趙惠文王忍下了這口氣,他不是窮兵黷武的君主,這些年趙國的擴張雖然將趙國的領地擴大不少,但是國內的發展,也是因為連年的戰爭而滯後了不少。


    休戰,慢慢的消化這些土地,發展國內的經濟,等待後輩的努力吧。


    而趙國胡騎,也是在這些年裏麵立下了不少戰功,最終趙國胡騎的編製,在趙惠文王執政的末年時期,編製提高到了五萬人的編製,也是當時中原諸國編製最高的一支軍隊,無人可以出其左右。


    而且其地位,也被轉為了王師,在王師掛名卻獨立。


    地位上,趙國胡騎已經到達了頂點,而且他們也不用負責拱衛京城,仍舊按照以往的任務來磨礪自己。


    趙惠文王離開人世之後,趙國在那個時期成為了中原諸國最強大的國家。


    不過後麵的幾代趙王,就有些欠了意思,但是所幸趙國胡騎的存在,還不至於讓趙國跌入小國之流。


    而到了近年的時候,趙國胡騎的水平,也慢慢的,有些走下坡路了。


    因為趙國胡騎在趙國崇高的地位,所以趙國國內不少的紈絝子弟都以入趙國胡騎從軍為榮,但是紈絝子弟嘛,他們之間有不少傑出的人才,但是更多的大多都是來鍍金的。


    所以,趙國胡騎除了遊騎兵的編製一支處於一個平衡的戰鬥力以外,其餘的騎兵隊,慢慢的都有了強大的戰鬥力反差。


    強大的趙國胡騎,可以在與北艮帝國的鐵騎相較的時候不落下風。


    但是弱小的趙國胡騎,戰鬥力就會讓人感到驚訝。


    比如被北一軍臨時組建的騎兵軍輕鬆覆滅的那一隻,就屬於是趙國胡騎的敗類之一了。


    吳起自然是看的出來這一點。


    因為趙國的做法很簡單,他們現在可是要重新清理趙國胡騎裏麵的一些渣滓的。


    把這些廢物丟在前線,借著南離的手滅掉他們,不好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荒河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百老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百老叟並收藏大荒河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