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勢
公元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焉死,其子劉璋繼任。劉焉、劉璋相繼鎮壓了當地豪強的反抗。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
曹操統一北方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趁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率大軍南下征荊州,劉琮束手投降,寄身荊州的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擊敗,逃至夏口。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臣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共抗曹軍,周瑜以火攻之計大破曹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曹操被迫退回北方。
赤壁之戰後曹軍退回北方後,於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擊破關中馬超、韓遂等部,又命夏侯淵西征,消滅了韓遂、宋建等割據勢力,將涼州納入“魏”的勢力範圍之內,統一北方,促使三國鼎立形成。孫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後,曹操軍屢攻濡須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此後曹操數次南下,孫權亦曾數次北上,雙方均未獲得大的進展。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邀請劉備率部進入益州,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稱魏公,十月漢獻帝與伏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眾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稱魏王,建都於鄴城(邯鄲)。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自稱漢中王。曹操大軍前來欲奪回漢中,不成,於是從漢中退向長安。
孫劉開始交惡
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210年,孫權吞並交趾士夑,取得東南半壁。211年,徙治秣陵,次年(公元212年),改秣陵為建業。劉備也乘勢占據荊州五郡,成功逼降荊南四郡;周瑜奪取荊州重要戰略要地南郡。
劉備大將關羽北攻樊城,呂蒙上疏孫權說:“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呂蒙遂假稱病重,孫權也命令召呂蒙回建業治病。關羽信以為真,把留在江陵、公安的軍隊調出一部分赴襄陽。孫權得到消息,即令呂蒙進兵。呂蒙到尋陽(江西九江)把精兵埋伏在船倉裏,偽裝商人船隻,晝夜兼行,遂到南郡。士仁、麋芳不戰而降。關羽戰士家屬,盡在江陵,呂蒙都好生款待,問所不足,疾病給醫藥,饑寒賜衣糧。關羽聽得江陵被孫權偷襲,從前線撤回。將士聽到家中平安,生活很好,都不願跟關羽打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至漳鄉(湖北荊門西),被孫權軍隊擒獲,殺死,孫權取得荊州。孫權占領荊州六郡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峙,限製了蜀漢出峽發展。
三國開始鼎立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同年十月,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建元黃初,史稱“曹魏”。因為漢朝滅亡,三國時代也就從此正式開始。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複漢室,於成都稱帝為大漢皇帝,國號“漢”,建元章武,史稱“蜀漢”。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在稱帝後不久,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公元221年,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於白帝城。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之後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和東吳恢複結盟關係,共抗曹魏。
蜀漢諸葛北伐
劉備病死後,劉禪繼位為帝,諸葛亮輔佐劉禪,此時蜀漢國內處境十分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南中。當年秋天,諸葛亮打敗孟獲,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
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曹魏。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北伐,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功。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北伐停頓。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公元258年以後,宦官黃皓等人擅權,政治腐敗。蜀漢大將薑維繼續北伐,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屢次勞而無功。
司馬氏趁時立功,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於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下進攻蜀漢,魏蜀兩軍發生拉鋸戰,鍾會帶領的魏軍主力部隊被薑維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薑維的鋒芒,領兵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薑維假裝投降,欲借鍾會之手複興漢室,然而最終計策失敗,鄧艾、鍾會、薑維盡皆被殺,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蜀漢滅亡。
蜀漢傳二帝,國祚共四十三年。
司馬家篡魏滅吳天下一統
魏帝曹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台中三狗”(何晏湣⒌孫r湣⒍≮祝┘襖釷ぁ⒈瞎斕熱耍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建軍功。公元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之叛,使遼東重新歸入魏版圖。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大權,史稱高平陵事變。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鎮壓了起自淮南的王淩、毌丘儉、諸葛誕等人軍事叛亂和其他曹氏忠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對曹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毌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十二月丙寅日(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強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曹魏滅亡。從此,中國曆史正式進入了晉朝時代,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後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
公元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同年孫皓與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公元271年方奪回交州。公元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東部)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東吳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
公元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遊王濬唐彬軍、中遊杜預胡奮王戎軍、下遊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
公元280年,二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壬寅日(5月1日)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家歸晉。
公元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焉死,其子劉璋繼任。劉焉、劉璋相繼鎮壓了當地豪強的反抗。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
曹操統一北方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趁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率大軍南下征荊州,劉琮束手投降,寄身荊州的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擊敗,逃至夏口。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臣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共抗曹軍,周瑜以火攻之計大破曹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曹操被迫退回北方。
赤壁之戰後曹軍退回北方後,於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擊破關中馬超、韓遂等部,又命夏侯淵西征,消滅了韓遂、宋建等割據勢力,將涼州納入“魏”的勢力範圍之內,統一北方,促使三國鼎立形成。孫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後,曹操軍屢攻濡須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此後曹操數次南下,孫權亦曾數次北上,雙方均未獲得大的進展。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邀請劉備率部進入益州,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稱魏公,十月漢獻帝與伏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眾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稱魏王,建都於鄴城(邯鄲)。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自稱漢中王。曹操大軍前來欲奪回漢中,不成,於是從漢中退向長安。
孫劉開始交惡
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210年,孫權吞並交趾士夑,取得東南半壁。211年,徙治秣陵,次年(公元212年),改秣陵為建業。劉備也乘勢占據荊州五郡,成功逼降荊南四郡;周瑜奪取荊州重要戰略要地南郡。
劉備大將關羽北攻樊城,呂蒙上疏孫權說:“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呂蒙遂假稱病重,孫權也命令召呂蒙回建業治病。關羽信以為真,把留在江陵、公安的軍隊調出一部分赴襄陽。孫權得到消息,即令呂蒙進兵。呂蒙到尋陽(江西九江)把精兵埋伏在船倉裏,偽裝商人船隻,晝夜兼行,遂到南郡。士仁、麋芳不戰而降。關羽戰士家屬,盡在江陵,呂蒙都好生款待,問所不足,疾病給醫藥,饑寒賜衣糧。關羽聽得江陵被孫權偷襲,從前線撤回。將士聽到家中平安,生活很好,都不願跟關羽打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至漳鄉(湖北荊門西),被孫權軍隊擒獲,殺死,孫權取得荊州。孫權占領荊州六郡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峙,限製了蜀漢出峽發展。
三國開始鼎立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同年十月,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建元黃初,史稱“曹魏”。因為漢朝滅亡,三國時代也就從此正式開始。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複漢室,於成都稱帝為大漢皇帝,國號“漢”,建元章武,史稱“蜀漢”。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在稱帝後不久,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公元221年,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於白帝城。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之後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和東吳恢複結盟關係,共抗曹魏。
蜀漢諸葛北伐
劉備病死後,劉禪繼位為帝,諸葛亮輔佐劉禪,此時蜀漢國內處境十分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南中。當年秋天,諸葛亮打敗孟獲,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
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曹魏。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北伐,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功。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北伐停頓。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公元258年以後,宦官黃皓等人擅權,政治腐敗。蜀漢大將薑維繼續北伐,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屢次勞而無功。
司馬氏趁時立功,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於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下進攻蜀漢,魏蜀兩軍發生拉鋸戰,鍾會帶領的魏軍主力部隊被薑維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薑維的鋒芒,領兵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薑維假裝投降,欲借鍾會之手複興漢室,然而最終計策失敗,鄧艾、鍾會、薑維盡皆被殺,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蜀漢滅亡。
蜀漢傳二帝,國祚共四十三年。
司馬家篡魏滅吳天下一統
魏帝曹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台中三狗”(何晏湣⒌孫r湣⒍≮祝┘襖釷ぁ⒈瞎斕熱耍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建軍功。公元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之叛,使遼東重新歸入魏版圖。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大權,史稱高平陵事變。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鎮壓了起自淮南的王淩、毌丘儉、諸葛誕等人軍事叛亂和其他曹氏忠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對曹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毌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十二月丙寅日(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強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曹魏滅亡。從此,中國曆史正式進入了晉朝時代,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後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
公元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同年孫皓與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公元271年方奪回交州。公元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東部)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東吳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
公元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遊王濬唐彬軍、中遊杜預胡奮王戎軍、下遊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
公元280年,二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壬寅日(5月1日)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家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