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兒子看這一場鬧劇,不是任皇後有什麽上位者陰暗心理,以看人出醜為樂。【xiaienxe]淑嘉想讓兒女們注意,女人戰場也很危險。同時,隨著事件發展,她又生出了一點教育兒女意思來。
她告訴兒女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任何人,哪怕是你們麵前恭順宮女太監,他們並不是智能機器人,隻會伺候人,他們也有自己想法,這些想法裏有好有壞。有一心往上爬,也有不背舊主,你們要自己觀察,不要妄下評斷。
要說皇家孩子還真是可憐,親情吧,不夠純粹。愛情吧,還總是被各種原因橫插一杠子攪得要黃不黃。友情吧,大多數時候都很扯淡。不知民間疾苦,真不能怪他們,眼下這些孩子算好了,可也未必就真了解勞動人民生活。
要說了解人性險惡吧,過得太順就會太天真,這權力中心位置,天真是要不得。一旦鑽研起厚黑學來吧,尼瑪周圍黑暗例子一堆一堆,極其不利於心身健康成長。
淑嘉要愁死了,得了這麽個機會,當然要好好利用一下。一如天下所有擔心孩子會長歪母親,淑嘉一旁看著兒女們,心裏急得不得了,生怕他們認知有了偏差。比如說,放過了本質隻看現象。
如果張三誣陷了李四,讓你孩子看,這孩子要是隻看出張三是個壞人,而這孩子還是太子,那你就甭指望他了。如果他能從中看出事上還有誣陷這種事情,又或者再深層次一點誣陷共同手法,以及判斷方法,那他就比較有前途了。
如果事件再複雜一點,他還能再看得透一點,那就好了。
淑嘉扶著胸口,焦急地、又不能過分幹預地,看著。這就像讓孩子學走路,你不鬆手,他就甭想走好。可看著他摔倒,你又心疼。
這件事情上呢,如果是一般家庭,讓孩子爹來教,尤其是教兒子,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可惜孩子爹有一份特殊職業——皇帝,有沒有時間是兩說,會不會教出變異品種來,淑嘉還要打個問號,因為胤礽受到教育也很奇怪。皇帝受過教育,通常都奇怪。扳倒指頭數一數,心理亞健康皇帝,其比例實高得離譜。不可以完全放心。
那自己親自執教鞭呢?也不行!
這一點上淑嘉是有自知之明,如果這會兒她不是這個位置上,她還是有把握教出個好孩子來。問題是,她現處皇家,還是教兒子,水平不夠啊!向後宮眼光看前朝,會坑死兒子!真誠地說一句,看看21世紀,各國政要,還是男性居多。她孩子裏,男孩子居多。
孩子健康成長,是各方麵因素共同影響結果,她不可能代孩子們走完剩下人生道路,就要學會及早放手,早培養他們自立能力。
淑嘉關心子女教育問題時候,前朝也沒安靜下來。皇帝很忙,皇帝親戚們很忙,大臣們也很忙。帝登基,百事待辦,隻是礙著今年年號還是康熙,許多動作都不能做。
但是!馬上要年了,可以大展拳腳了,大家都很興奮。
皇帝很興奮,他記了多年黑賬終於可以清算一下了。
宗室很興奮,皇帝兄弟們可以接自己母親去養,皇帝輩份好歹降了一輩,不是那種絕對壓製了。皇帝登基,怎麽著也要安撫一下大家,升個爵啊、給個恩惠啊。
大臣們也很興奮,改朝換代,正是逢亂出頭大好時機。
呃,這個大好時機裏,你一定不要做錯了事。這個做錯事,不是指站隊問題,事實上,這會兒也沒什麽站隊問題,除了皇帝,你還能站誰那一邊兒?這個做錯事,是多管閑事。
可以說,放先帝後宮出妃,允許她們跟兒子一起住,是一件大好事,大恩典,少有德政,連言官們也隻有誇獎份兒。當然,這年頭言官,有骨氣一點,敢多管閑事一點人,已經不多了。
就算你想反對,但是你要想好了,要罵可不止是皇帝一個人。皇帝兄弟們宮門外頭抻長了脖子等親媽呢!如果說皇帝還要維持一下個人形象,而且他又沒有親媽押別人家裏,被你一拿出點什麽先帝老婆不能放出來之類理由一說,皇帝就會收手,然後你就得了個直言極諫美名話,皇帝兄弟可不是那麽好對付。
他們人多,人一多,還是未經選撥,素質就會參差不齊,保不齊就有一兩個危險份子。咳咳,這又是一個,嗯,有點野蠻遺風民族,康熙對兒子教育是很給力,除了個別人,他們武力值還頗高,一不高興撥刀把你砍了,理由是你不讓他養他親媽,這道理放到天邊兒上都能說得通。你白死,他照樣能把老媽接出去。
算了算了,早就認慫了,從剃發易服那一刻氣,讀書人風骨就扔到陰溝裏發了黴。還是繼續混日子吧,乖乖地,聽皇帝指示辦事就好。
一片讚譽聲中,高級官員們還有一件事情要做——過年了,過年就要改元。這是一件大事,這不是沒有年號夏商周,也不是皇帝換年號比換老婆還勤前幾代。自打明朝開始,基本上就是一帝一年號,這是要用一輩子,一定不可以馬虎!
於是,一堆高級官員與皇帝、宗室一道,商量帝年號問題。
這是一個難題,曾經有過一千多年皇帝換年號比換老婆還勤歲月,其中還包括大分裂時期,同時存數個國家,它們每個國家都有一套年號。想不重樣,實太難了!
年號當然要起個好聽、有吉祥喻意,但是常用漢字三千,有吉祥意思也就那麽多。排列組合方式當然多,但是有些語句不通順,也不能用。
禮部等處與有關部門、人員,討論了兩個月了已經,還是沒有定論,今天,接著討論。
大臣們進行了初步篩選,首先,把曆代年號列出來,這個不可以重樣,然後再對吉祥字號進行排列組合。再擇出若幹年號,等候皇帝挑選。
胤礽某些事情上還是龜毛,已經否了兩次提案,把禮部折騰得不輕。
這一回,是必須定下來了。定了這個,禮部還得幹別事情,比如,擬一擬先帝家後宮要升職人員嘉號,再比如,擬一擬皇帝家小老婆封號,又比如,皇帝要給某些弟弟升一升,給他們個王位,那又得再擬嘉號。
通常情況下,年號裏含個“正”字啊、“永”字啊、“安”字啊、“元”字啊、“大”字啊、“至”字啊……真不幸,這些字由於使用頻率過高,幾乎各種組合都用過了,想有創,還是符合皇帝心意創,太難了。
大家拿出考科舉精神來繼續鑽研,又擬出了一堆年號,什麽“祥瑞”啊、“大正”啊都出來了,看得胤礽眉頭一聳一聳想罵娘,這都是些什麽年號啊?
後,皇帝同學挽起袖子,親自定下了一個年號“長泰”。【xiaienxe]官方解釋是:咱們不玩虛,目標就是長長久久地國泰民安。皇帝口頭:“蒙元之時,國號響亮,年號至正,國運不過百年。何也?不恤民!朕非如此主,國以民為本。”
皇帝內心:我正得不能再正了,不用表白。
行了就是它了吧,咱們也不想折騰了。當下準備詔書,準備鑄錢模具,準備正旦朝賀等等。
這時內務府也適時稟告:“先帝之遺妃,惠妃、宜妃、德妃、榮妃待改元後遷居藩邸,各人隨侍之太監、宮女亦擬定名單。寧壽宮各處房舍已整修完畢,隻待搬遷。”
胤礽點點頭:“知道了。”
—————————————————————————————————————————
皇帝發了善心,弟弟們大多數是高興,先帝遺妃們大多數是高興。
除了某些人。
沒兒子沒念想了,沒說,住寡婦集體宿舍去了。這有兒子,心裏也不好過。
比如良嬪。
擱了你,你也別扭啊。惠妃是誰啊?康熙小老婆、允禔媽,這話不假,可她還有另一重身份:允禩養母,良嬪幾十年上司,現級別還比良嬪高。
好麽,自己生兒子,還沒受過兒子媳婦供奉呢,又讓她橫插一腳。
要說良嬪心也不壞,不是非要讓兒子趕惠妃走,如果沒有惠妃,老八不一定能得到那樣培養,老八結識很多人,都是因為老大。
可這問題它是這樣,如果是良嬪自己說,唉呀,你兒子判了無期徒刑,你沒地方去,留宮裏怪尷尬,你養過我兒子,你到他那裏住兩天吧,反正我現也出不去。人情是自己做出來了,還帶上一點點自豪感和優越感。
現呢,都沒人問過她意見,就把事情給決定了,良嬪能不鬱悶麽?
這家夥好麽,等自己能出去了,兒子家裏已經有一個婆婆了,自己算什麽呢?旁人出宮吧,都是由副轉正,自己這出去,還是副!
不帶這樣欺負人!
可皇帝就是要這樣欺負你,你還能怎麽?良嬪虧都吃了,隻好表現得大度一點,有些話連親兒子都不能說得太明白,隻好往肚子裏咽了。
這個時候,也沒什麽人關心她感受了。允禩夫婦倒是來看過她,並且承諾,三年後,良嬪出來時候,一定力侍奉,話裏話外意思,您就是晚出來一點兒,也是我親媽,不會讓您受人轄製。
良嬪還要說:“惠妃對你不錯,咱們得有良心。”
除此之外,惠妃也過來表示了感謝,良嬪也笑著說:“您養了他這麽些年,他侍奉您還不是應該麽?”
除此之外,再沒人關心這事兒了:大家各有前程要奔。
宮裏呆了幾十年了,多少攢下了一些家當,大多數是要打包走,當然,有一些也是要贈人。相熟還沒有離宮人、身邊侍奉人,主要不能忘了某些中心人物。
比如君一家子。
皇後是這個帝國女主人,她不會缺了好東西,但是心意還是要有,必須備一份大禮,她正式典禮時候送出。大公主烏雲珠小朋友,雖然還沒有正式封號,誰也不能看輕了她。對她好,也是給她父母一個好印象。弘晰妻子是外孫女兒,也可以留一點紀念品。
對了,到了兒子那裏,給兒媳婦、孫子孫女兒見麵禮也不能忘了啊!
哎呀,還有大一件事情:大家是要等過完元旦,皇後冊封禮過了之後才能搬出去。咦?我禮服呢?
四妃地位崇高,資曆老、地位高,貴妃還沒她們入宮時間長呢,底下就不用說了,她們又都有兒子,有她們帶動,整個東西六宮,一片鬧騰。戳陰暗人士肺管子了。
這陰暗人士裏,就包括了任皇後。
做皇後不好麽?當然好!
但是,後麵還有許多麻煩。什麽待遇提高了,宮女要用十人,還差人待挑。什麽太監要一個大首領兩個首領外加十二個一般太監,缺額比較大啦。什麽搬到坤寧宮去要怎麽布置啦,什麽皇後要選侍婦,很多人競爭得頭破血流啦,等等等等。
這些都不是什麽大事,皇後隻關心一件事情:她丈夫對她住處有抵觸心理。
一片忙碌之中,皇後端坐桌案後麵,閑閑地翻著書,寵辱不驚作派實讓人佩服。外人哪裏知道,皇後心裏正緊張著呢——她正布局。秘密就她手中書裏,這是一本頗具封建迷信色彩書。
這是一本有關風水書,也是,康熙下葬了。皇帝登基後不免要開始選自己“萬年福地”,跟老婆提一提也是正常。淑嘉也就抓住有利時機,研究一下這方麵內容。
這要放其他時候且得注意,一個弄不好,人家以為你畫圈圈。
皇後身邊宮女太監,還真有幾個識字,大家也都知道了皇後現對這玩藝兒略有興趣。此時還封建時代,弄一弄封建迷信那是流行趁勢。宮裏不少宮女、太監也跟著潮流玩了一把,這流行趁勢興起,就有很多人跟著玩。反正大家本來也積存了不少此類知識,太妃太嬪們正是閑得發慌年紀,本來就是要吃齋念佛,現弄點課餘知識來豐富一下知識儲備也是不壞。
皇後與皇帝興趣範圍很廣,幾何、代數、天文、地理、繪畫、書法形式各樣。很多時候,他們兩個愛好大家跟不上,這封建迷信是很容易跟風。
由於時間特殊性,皇帝是需要跟老婆商議事情。比如,留下來太妃們處置工作,需要晉升太嬪們安置問題,還有,自家小老婆居住問題。對了,還要通知一下,我要給你爹封爵:一等承恩公。嶽父家本來就是伯爵,現兩個爵位不合並,但是有三個兒子,這個爵位承襲你有什麽意見啊?
這一天,胤礽又來了,看了一眼淑嘉看書,笑道:“你倒用上心了。”
淑嘉道:“得了點子閑,就看一眼,”以後要住地方麽,當然這話她沒說出來,“我看你今天氣色還好。”
胤礽了了一樁心事,心情當然好,忙不迭地把年號拿出來與妻子分享。淑嘉當然說好,實際上,她對這些也就是聽個熱鬧罷了。
然後胤礽就說:“王嬪嘉號,我定是密[1],還有……”把幾個弟弟生母位份、稱號都說了一回,淑嘉暗暗記住了。
接著,胤礽就說了自家小老婆封號,李甲氏就是“茂妃”,李佳氏則是“安嬪”。淑嘉問道:“她們兩個冊封,是什麽時候?”
胤礽道:“明年三月以後,得把弘旦冊儀辦完了再說。”
淑嘉關心地問:“那弘晰呢?他已經成婚,也該能當差了,還叫他隻頂著皇子名號麽?”
胤礽當然想,不過:“緩一緩吧,老十五是他叔叔年又長,還沒封呢!”老十六、老十七眼看著也大了,這一封,多少銀子和佐領又出去了。銀子不乎,佐領,他乎。
這種心理,胤礽與康熙出自一轍。自家兒子當然要給好,但是不幸卻有其他人搶奪資源,傷腦筋,真傷腦筋啊!
————————————————————————————————————————
年到了,一片歡騰景象,人人過得有盼頭。
正旦朝賀,蒙古各部又認了一回主人,胤礽也大方地賜宴、頒賞。接著,皇帝熱情地留大家多住幾日:“太皇太後尊奉大典、皇後冊封大典、皇太子冊封大典即,爾等可共襄盛舉。”
蒙古人很高興,公款吃喝兼娛樂,有便宜不占,那是王八蛋!
除了他們,文武百官也高興,因為這一回大典,皇帝給大家都漲了點榮譽級別,發了點獎品。
百姓也比較高興,這一年,皇帝宣布,以前欠國家稅,都免了,還是用詔命形式發下來。
罪犯也很高興,因為帝登基改元,大赦天下。當然,隻是赦了死罪以下,如果您是反社會死刑緩期執行又或者流放,那還是老實大獄裏蹲著吧。
這樣歡樂氣氛裏,帝元年頭兩個月裏,連續辦了三件大典。
太皇太後成為大清國第二位太皇太後,待遇再升一級。
接著,就是皇後冊封大典。事實上,皇後陛下正旦時候已經交泰殿裏接受了諸福晉、公主、命婦朝賀了。這一回,隻是補辦手續,卻也隆重異常。跟重娶個皇後,也差不多少了。亦祗告天地、太廟。
皇後各種製服、儀仗都已經全部備妥,對於朝服,淑嘉隻有一個評價:“沉!”都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其實吧,職位越高,衣服也越重。頭上朝冠比那套太子妃朝冠沉多了!
披掛上陣,臉上還要擺出得宜微笑。淑嘉侍婦,選是滿洲鑲黃旗內領侍衛內大臣傅爾丹之妻。侍婦,不要從字麵上理解,以為是仆役,這其實是女賓、女伴,挺露臉一份差使。
一時之間福晉命婦濟濟一堂,石家閨女幾乎這裏聚齊了。淑嫻那裏,蔣霆調令剛下,要回來,還得等倆月。
一切看起來,都那樣美好。
當天下午,皇帝還親赴坤寧宮裏親切地探望了皇後。據稱,帝後兩人進行了諧友好交談。
呸!誰這麽說,淑嘉跟誰急。胤礽進了門,先是深吸一口氣,然後緩緩地打量著宮裏布置,一眼沉思狀。這就沒開個好頭!
然後,他都沒有進內室,外間裏跟老婆聊天。說道:“旨意已經擬好了,明日就發,石文炳是一等承恩公……”
淑嘉看得出來,他說得語調非常之心不焉,表情也僵硬。眼睛不由自主地往內室瞟,警醒之後又馬上扭回來。要多別扭有多別扭。
挑明是傻子!淑嘉裝作不知道,如今還孝期,且用不著這間屋子,她隻是笑著說:“現咱們倆倒靠得近了些呢。以往我家裏,總想,你現做什麽?不知道渴不渴,有沒有累著,現哪怕能看著乾清宮後牆,我心裏也舒坦些。”
胤礽勉強一笑:“這話說,我不是一直都麽?白天看不看得到,晚上就能回家。”
淑嘉笑笑,起身給他整了整領子:“我總等著你。”
胤礽離開了,他不能老婆這裏住,還守孝呢。
淑嘉垂下眼,暗暗算著日期。次日,石文炳被封為一等承恩公。
又數日,胤礽尊奉王嬪為皇考密嬪,允祐母戴佳氏為皇考成嬪,允祹母為皇考定嬪,允禮母為皇考勤嬪。發了證書,然後請他們搬家。成嬪是搬去跟兒子住,其他都搬到了寧壽宮——與皇考貴妃等一起。
至此,先帝遺妃問題算是解決了。宮中內外無不鬆了一口氣,皇後也召集了慎刑司就之前為競爭出宮名額而暴露出來各種治安案件進行了綜合治理。被冤枉予以平反,有錯誤予以處罰,不偏不倚。
然後,皇後動用了中宮箋表。
當然,第一次動用箋表,要一說就成才好。為此,皇後與皇帝也是進行了事先勾通,一開始是匯報了之前不良現象,然後感歎:“也不怪她們,進了宮,要到三十才能放出去。能早出去一年是一年。”
胤礽冷哼:“宮裏難道委屈了她們?”
淑嘉把女孩子處境說得很慘:“這一出宮就三十歲了,宮裏呆了十七年,父母也許都不了,兄弟都長得不認識了,如何過得好。這樣年紀,哪裏還能嫁得出去?當年家裏也有幾個宮裏出來宮女教導我們姐妹規矩,就這麽一直孤零零,現想來,我還覺得心酸呢。”
此時,胤礽還生氣,再委屈也不能把皇宮弄得烏煙瘴氣啊!
淑嘉就提出了堵不如疏辦法來:“不如早些放她們出去,她們有了盼頭,便不會想這些歪門邪道。過不幾年,又有嬪母要被迎奉出去,到時候可別再鬧了。早些放她們出去,她們會感激,也會用心伺候。她們父母會感激皇上恩典,用心辦差。”
這是德政,是君上台要做功課,胤礽向淑嘉表示:“這個主意好,你呈箋表,我照準就是。”
為皇後造勢,也是皇帝目之一。同時,先帝遺妃身邊這些人,也實是太鬧騰了!心眼兒忒多,留自己家裏,想想就渾身不舒服,去了舊,換上,正合他意。正愁沒個正當理由辭退這麽多人呢,這理由就送了來了。
“好。至於空出來缺,這開春了,內務府小選又開始了,不用多會兒,又補進來了。”
“大善。”
第二天,皇後上了箋表向皇帝表示:把宮女出宮年齡定到二十五歲吧。明麵上理由是因為三十歲之後出去,難嫁掉,一生淒涼,實不是皇家仁慈初衷。再者,這麽多女性不能為民族人口事業做貢獻,實是國家一大損失。
皇帝照準。
這一回,真是後宮徹底大聯歡!人人都說皇後真是賢德寬慈,皇帝真是仁君。這是老百姓口碑,實實,基層群眾說好。內務府強人們女兒,一般都是求免,入宮當差,都是門路不那麽通。
皇帝讓當差,那就當差,這是規定,無可抗議。可是皇帝有了德政,大家高興,那就是不因規定,而是發自內心了。
皇後是個好人,大好人!
好人有好報啊!
皇太子冊封大典,大家辦得可真是心力。淑嘉看眼裏,記心裏,覺得可以開始執行下一計劃了:病上一病!
行了,皇後,你好報暫時告一段落了,你不用裝病了,你爹死了!
淑嘉當時還想,要怎麽樣才能病得自然呢?普通風寒是不行,倒是胸口悶、頭疼是再高明大夫也治不了——隻要病患堅持自己難受,這又不像流沒流鼻涕發沒發燒,一看即知。
消息傳來,她是真病了。
哭得兩眼發黑。石文炳是這個時代標準封建大家長,嚴肅又有些刻板,但是,真是個不錯男人,淑嘉一時承受不起這樣打擊,她真病了。
臥病床,胤礽自然來探望。淑嘉隻是哭,心像被人一把按了沸水裏,燙得一縮。胤礽不太會安慰老婆,這種事情,他經曆過,所以知道,這時候一切安慰都是徒勞。隻是默默地看著妻子,他也……頭一次打量到了坤寧宮內景。
這裏,就是我出生地方麽?就是我母親死亡地方麽?那是怎樣一天呢?胤礽想把這裏一切都記心裏,又想馬上逃出去。
不對,我妻子死了父親,我是來安撫她。
殊不知淑嘉心裏正作著鬥爭:要不要走下去?
要!我得撐下去!
“我……我哭出來就痛了,你別擔心,讓我哭一哭,就好了,”說得斷斷續續,“你有事兒,忙去罷,別耽誤了。”
這要是東宮,胤礽怎麽著也要留下來。這會兒,他又坐了片刻,才起身道:“你不要過於傷感,我明天再來看你。”
————————————————————————————————
皇後病了,病得很重,除了傷心過度之外,還頭疼胸悶,禦醫死活診不出病因來。
接著,不知從何處起,有了某些奇怪言論:坤寧宮布局不利於皇後!
太監甲:“坤寧宮門兒開得偏了,正宮皇後正宮皇後,門都偏了,不利於皇後。”
太監乙:“別胡說,這是大清國規矩,聽說啊,盛京時候,清寧宮門就是這樣開,也沒出什麽事兒啊。”
太監丙:“懂個屁!住那樣房子皇後,你看過得好?孝端文皇後,”左右看看,“沒兒子!順治爺靜妃,廢了!太皇太後……也沒生出來,還差點兒……”
太監甲:“我想起來了,仁孝皇後……呃,”不可說不可說,“孝昭皇後住了半年就去了,孝懿皇後還沒住上呢就去了。”
宮女甲:“哎呀,皇後這樣好人,怎麽能應了坤寧宮風水呢?”
宮女乙:“就是就是,這……門兒能改麽?”
通過太監宮女嘴巴,八卦傳播得後宮都知道了,然後,住宮裏福晉也知道了。接著,又傳到了宮外。
上述行為到目前為止,倒有一個比較客觀評價:一堆沒有科學精神家庭婦女搞封建迷信。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皇後有兩個妹妹,她們都嫁了,妹夫分別為皇帝親弟弟和堂弟。枕頭風吹過了,不免犯嘀咕。
然後,風聲又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宮外福晉那裏,接著,又傳到了各自丈耳朵裏。然後,又通過福晉傳到了命婦那裏,接著,命婦丈夫就知道了。不少人就看到了機會。
大學士李光地上書,坤寧宮門開得很不好,不利於皇後。雖然順治改建時候反對意見沒被采納,但是現,必須改過來了,已經有許多皇後慘遭此門祥瑞。原本關外,未有全國時候,開這樣門可以。現已經成了天下共主了,國母怎麽能走偏門呢?
大家要適應形式啊!這是老天爺告訴大家,咱們很正!
鬼話連篇!
這是皇後評價,她說了:“我沒事兒,就是傷心過度,再休養一陣兒就好了。”嘴上說著,又皺眉撫胸,又發作了。
兒女們來勸、妯娌們來勸,皇後說:“就是真,我也得住!如果我身上應了,那就是門不好,你們再請皇上改了它。”
一副拿命來證明架式,眾人不解。
可卻投對了兩個人脾氣。
第一個就是胤礽,他信!
他不信是坤寧宮風水改得不好,難道要信是他自己“生而克母”?
這是胤礽心頭一根刺:大家口上不說,心裏難道不是這樣想?隨著年齡增長,他自己都不免有這樣想法了。
這個心結困擾了他幾十年,他要承受不住了,他要被逼瘋了。身上背著母親性命,誰能不覺得沉重?心裏有個聲音一直叫囂著:撥掉它撥掉它!
你倒是找個別理由來解釋看看!
當然,他不會等老婆死了再改門,那樣忒不是東西了。於是,皇後被挪到了近臥室,皇帝對門兒,病情似乎有了好轉?胤礽笑了。
另一個就是太皇太後。太皇太後本來就是“容易受神棍忽悠交出所有積蓄老年婦女”,對迷信說法接受度奇高。拜之前刮起一陣學習迷信風潮所致,她老人家也被灌輸了多迷信知識。
再說了,讓她不相信迷信說法?難道要讓她七老八十了再承認,當年她老公要廢她是因為她水平不夠高?
太皇太後一左一右攙扶下出場了,向皇帝建議:“皇帝,這風水什麽不能不信啊!皇後要緊啊!皇後多好啊!改個屋子有什麽大不了?你就當是請了個大夫開了個方子,方子就是改屋子。”
什麽?你說不好?
據說,皇後他兒子私下裏曾用極不正經語調說過:“其實反對意見說也對,咱們到底是滿洲嘛,不能忘本喲親。大家沒有人支持改建坤寧宮也行,我出錢,幫你們家老媽、老婆房子改改門,全改成口袋房。”
<a href="http:///"></a>
胤礽拍板:“改建坤寧宮!”
這樣一出荒誕劇目,朝廷上下居然鴉雀無聲。
原因何?
皇帝!
他想改,他有心結,大家或者之前不知道,但是一旦有這個風聲傳出,有點常識人都能第一時間明白原因為何。
想反對?不要命了你!
據說,皇帝悉心關照下,皇後乾清宮西廡住了三天就不藥而愈了。
淑嘉笑道:“本來病到時辰自然就會好了,坤寧宮剛修完呢,再動工,太過靡費了。”
胤礽道:“這點子錢,我還是出得起,為了你,我樂意!”
“你還真是財主!”淑嘉嘲笑了他一下,“可我不能再住這兒了,你這裏議事也不方便吧?男女有別,我先挪個地方兒住一住?”
“你擇地方吧。收拾好了,我去看你。”
“好。”
長泰元年,坤寧宮再興土木。
作者有話要說:
[1]康熙諸妃位號還是用原來吧。
ps:給太子年號太費腦細胞了,想了一個小時,被胖胖槍斃,又重起……
pps:據說大家看不到,於是後台重刷一下。
她告訴兒女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任何人,哪怕是你們麵前恭順宮女太監,他們並不是智能機器人,隻會伺候人,他們也有自己想法,這些想法裏有好有壞。有一心往上爬,也有不背舊主,你們要自己觀察,不要妄下評斷。
要說皇家孩子還真是可憐,親情吧,不夠純粹。愛情吧,還總是被各種原因橫插一杠子攪得要黃不黃。友情吧,大多數時候都很扯淡。不知民間疾苦,真不能怪他們,眼下這些孩子算好了,可也未必就真了解勞動人民生活。
要說了解人性險惡吧,過得太順就會太天真,這權力中心位置,天真是要不得。一旦鑽研起厚黑學來吧,尼瑪周圍黑暗例子一堆一堆,極其不利於心身健康成長。
淑嘉要愁死了,得了這麽個機會,當然要好好利用一下。一如天下所有擔心孩子會長歪母親,淑嘉一旁看著兒女們,心裏急得不得了,生怕他們認知有了偏差。比如說,放過了本質隻看現象。
如果張三誣陷了李四,讓你孩子看,這孩子要是隻看出張三是個壞人,而這孩子還是太子,那你就甭指望他了。如果他能從中看出事上還有誣陷這種事情,又或者再深層次一點誣陷共同手法,以及判斷方法,那他就比較有前途了。
如果事件再複雜一點,他還能再看得透一點,那就好了。
淑嘉扶著胸口,焦急地、又不能過分幹預地,看著。這就像讓孩子學走路,你不鬆手,他就甭想走好。可看著他摔倒,你又心疼。
這件事情上呢,如果是一般家庭,讓孩子爹來教,尤其是教兒子,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可惜孩子爹有一份特殊職業——皇帝,有沒有時間是兩說,會不會教出變異品種來,淑嘉還要打個問號,因為胤礽受到教育也很奇怪。皇帝受過教育,通常都奇怪。扳倒指頭數一數,心理亞健康皇帝,其比例實高得離譜。不可以完全放心。
那自己親自執教鞭呢?也不行!
這一點上淑嘉是有自知之明,如果這會兒她不是這個位置上,她還是有把握教出個好孩子來。問題是,她現處皇家,還是教兒子,水平不夠啊!向後宮眼光看前朝,會坑死兒子!真誠地說一句,看看21世紀,各國政要,還是男性居多。她孩子裏,男孩子居多。
孩子健康成長,是各方麵因素共同影響結果,她不可能代孩子們走完剩下人生道路,就要學會及早放手,早培養他們自立能力。
淑嘉關心子女教育問題時候,前朝也沒安靜下來。皇帝很忙,皇帝親戚們很忙,大臣們也很忙。帝登基,百事待辦,隻是礙著今年年號還是康熙,許多動作都不能做。
但是!馬上要年了,可以大展拳腳了,大家都很興奮。
皇帝很興奮,他記了多年黑賬終於可以清算一下了。
宗室很興奮,皇帝兄弟們可以接自己母親去養,皇帝輩份好歹降了一輩,不是那種絕對壓製了。皇帝登基,怎麽著也要安撫一下大家,升個爵啊、給個恩惠啊。
大臣們也很興奮,改朝換代,正是逢亂出頭大好時機。
呃,這個大好時機裏,你一定不要做錯了事。這個做錯事,不是指站隊問題,事實上,這會兒也沒什麽站隊問題,除了皇帝,你還能站誰那一邊兒?這個做錯事,是多管閑事。
可以說,放先帝後宮出妃,允許她們跟兒子一起住,是一件大好事,大恩典,少有德政,連言官們也隻有誇獎份兒。當然,這年頭言官,有骨氣一點,敢多管閑事一點人,已經不多了。
就算你想反對,但是你要想好了,要罵可不止是皇帝一個人。皇帝兄弟們宮門外頭抻長了脖子等親媽呢!如果說皇帝還要維持一下個人形象,而且他又沒有親媽押別人家裏,被你一拿出點什麽先帝老婆不能放出來之類理由一說,皇帝就會收手,然後你就得了個直言極諫美名話,皇帝兄弟可不是那麽好對付。
他們人多,人一多,還是未經選撥,素質就會參差不齊,保不齊就有一兩個危險份子。咳咳,這又是一個,嗯,有點野蠻遺風民族,康熙對兒子教育是很給力,除了個別人,他們武力值還頗高,一不高興撥刀把你砍了,理由是你不讓他養他親媽,這道理放到天邊兒上都能說得通。你白死,他照樣能把老媽接出去。
算了算了,早就認慫了,從剃發易服那一刻氣,讀書人風骨就扔到陰溝裏發了黴。還是繼續混日子吧,乖乖地,聽皇帝指示辦事就好。
一片讚譽聲中,高級官員們還有一件事情要做——過年了,過年就要改元。這是一件大事,這不是沒有年號夏商周,也不是皇帝換年號比換老婆還勤前幾代。自打明朝開始,基本上就是一帝一年號,這是要用一輩子,一定不可以馬虎!
於是,一堆高級官員與皇帝、宗室一道,商量帝年號問題。
這是一個難題,曾經有過一千多年皇帝換年號比換老婆還勤歲月,其中還包括大分裂時期,同時存數個國家,它們每個國家都有一套年號。想不重樣,實太難了!
年號當然要起個好聽、有吉祥喻意,但是常用漢字三千,有吉祥意思也就那麽多。排列組合方式當然多,但是有些語句不通順,也不能用。
禮部等處與有關部門、人員,討論了兩個月了已經,還是沒有定論,今天,接著討論。
大臣們進行了初步篩選,首先,把曆代年號列出來,這個不可以重樣,然後再對吉祥字號進行排列組合。再擇出若幹年號,等候皇帝挑選。
胤礽某些事情上還是龜毛,已經否了兩次提案,把禮部折騰得不輕。
這一回,是必須定下來了。定了這個,禮部還得幹別事情,比如,擬一擬先帝家後宮要升職人員嘉號,再比如,擬一擬皇帝家小老婆封號,又比如,皇帝要給某些弟弟升一升,給他們個王位,那又得再擬嘉號。
通常情況下,年號裏含個“正”字啊、“永”字啊、“安”字啊、“元”字啊、“大”字啊、“至”字啊……真不幸,這些字由於使用頻率過高,幾乎各種組合都用過了,想有創,還是符合皇帝心意創,太難了。
大家拿出考科舉精神來繼續鑽研,又擬出了一堆年號,什麽“祥瑞”啊、“大正”啊都出來了,看得胤礽眉頭一聳一聳想罵娘,這都是些什麽年號啊?
後,皇帝同學挽起袖子,親自定下了一個年號“長泰”。【xiaienxe]官方解釋是:咱們不玩虛,目標就是長長久久地國泰民安。皇帝口頭:“蒙元之時,國號響亮,年號至正,國運不過百年。何也?不恤民!朕非如此主,國以民為本。”
皇帝內心:我正得不能再正了,不用表白。
行了就是它了吧,咱們也不想折騰了。當下準備詔書,準備鑄錢模具,準備正旦朝賀等等。
這時內務府也適時稟告:“先帝之遺妃,惠妃、宜妃、德妃、榮妃待改元後遷居藩邸,各人隨侍之太監、宮女亦擬定名單。寧壽宮各處房舍已整修完畢,隻待搬遷。”
胤礽點點頭:“知道了。”
—————————————————————————————————————————
皇帝發了善心,弟弟們大多數是高興,先帝遺妃們大多數是高興。
除了某些人。
沒兒子沒念想了,沒說,住寡婦集體宿舍去了。這有兒子,心裏也不好過。
比如良嬪。
擱了你,你也別扭啊。惠妃是誰啊?康熙小老婆、允禔媽,這話不假,可她還有另一重身份:允禩養母,良嬪幾十年上司,現級別還比良嬪高。
好麽,自己生兒子,還沒受過兒子媳婦供奉呢,又讓她橫插一腳。
要說良嬪心也不壞,不是非要讓兒子趕惠妃走,如果沒有惠妃,老八不一定能得到那樣培養,老八結識很多人,都是因為老大。
可這問題它是這樣,如果是良嬪自己說,唉呀,你兒子判了無期徒刑,你沒地方去,留宮裏怪尷尬,你養過我兒子,你到他那裏住兩天吧,反正我現也出不去。人情是自己做出來了,還帶上一點點自豪感和優越感。
現呢,都沒人問過她意見,就把事情給決定了,良嬪能不鬱悶麽?
這家夥好麽,等自己能出去了,兒子家裏已經有一個婆婆了,自己算什麽呢?旁人出宮吧,都是由副轉正,自己這出去,還是副!
不帶這樣欺負人!
可皇帝就是要這樣欺負你,你還能怎麽?良嬪虧都吃了,隻好表現得大度一點,有些話連親兒子都不能說得太明白,隻好往肚子裏咽了。
這個時候,也沒什麽人關心她感受了。允禩夫婦倒是來看過她,並且承諾,三年後,良嬪出來時候,一定力侍奉,話裏話外意思,您就是晚出來一點兒,也是我親媽,不會讓您受人轄製。
良嬪還要說:“惠妃對你不錯,咱們得有良心。”
除此之外,惠妃也過來表示了感謝,良嬪也笑著說:“您養了他這麽些年,他侍奉您還不是應該麽?”
除此之外,再沒人關心這事兒了:大家各有前程要奔。
宮裏呆了幾十年了,多少攢下了一些家當,大多數是要打包走,當然,有一些也是要贈人。相熟還沒有離宮人、身邊侍奉人,主要不能忘了某些中心人物。
比如君一家子。
皇後是這個帝國女主人,她不會缺了好東西,但是心意還是要有,必須備一份大禮,她正式典禮時候送出。大公主烏雲珠小朋友,雖然還沒有正式封號,誰也不能看輕了她。對她好,也是給她父母一個好印象。弘晰妻子是外孫女兒,也可以留一點紀念品。
對了,到了兒子那裏,給兒媳婦、孫子孫女兒見麵禮也不能忘了啊!
哎呀,還有大一件事情:大家是要等過完元旦,皇後冊封禮過了之後才能搬出去。咦?我禮服呢?
四妃地位崇高,資曆老、地位高,貴妃還沒她們入宮時間長呢,底下就不用說了,她們又都有兒子,有她們帶動,整個東西六宮,一片鬧騰。戳陰暗人士肺管子了。
這陰暗人士裏,就包括了任皇後。
做皇後不好麽?當然好!
但是,後麵還有許多麻煩。什麽待遇提高了,宮女要用十人,還差人待挑。什麽太監要一個大首領兩個首領外加十二個一般太監,缺額比較大啦。什麽搬到坤寧宮去要怎麽布置啦,什麽皇後要選侍婦,很多人競爭得頭破血流啦,等等等等。
這些都不是什麽大事,皇後隻關心一件事情:她丈夫對她住處有抵觸心理。
一片忙碌之中,皇後端坐桌案後麵,閑閑地翻著書,寵辱不驚作派實讓人佩服。外人哪裏知道,皇後心裏正緊張著呢——她正布局。秘密就她手中書裏,這是一本頗具封建迷信色彩書。
這是一本有關風水書,也是,康熙下葬了。皇帝登基後不免要開始選自己“萬年福地”,跟老婆提一提也是正常。淑嘉也就抓住有利時機,研究一下這方麵內容。
這要放其他時候且得注意,一個弄不好,人家以為你畫圈圈。
皇後身邊宮女太監,還真有幾個識字,大家也都知道了皇後現對這玩藝兒略有興趣。此時還封建時代,弄一弄封建迷信那是流行趁勢。宮裏不少宮女、太監也跟著潮流玩了一把,這流行趁勢興起,就有很多人跟著玩。反正大家本來也積存了不少此類知識,太妃太嬪們正是閑得發慌年紀,本來就是要吃齋念佛,現弄點課餘知識來豐富一下知識儲備也是不壞。
皇後與皇帝興趣範圍很廣,幾何、代數、天文、地理、繪畫、書法形式各樣。很多時候,他們兩個愛好大家跟不上,這封建迷信是很容易跟風。
由於時間特殊性,皇帝是需要跟老婆商議事情。比如,留下來太妃們處置工作,需要晉升太嬪們安置問題,還有,自家小老婆居住問題。對了,還要通知一下,我要給你爹封爵:一等承恩公。嶽父家本來就是伯爵,現兩個爵位不合並,但是有三個兒子,這個爵位承襲你有什麽意見啊?
這一天,胤礽又來了,看了一眼淑嘉看書,笑道:“你倒用上心了。”
淑嘉道:“得了點子閑,就看一眼,”以後要住地方麽,當然這話她沒說出來,“我看你今天氣色還好。”
胤礽了了一樁心事,心情當然好,忙不迭地把年號拿出來與妻子分享。淑嘉當然說好,實際上,她對這些也就是聽個熱鬧罷了。
然後胤礽就說:“王嬪嘉號,我定是密[1],還有……”把幾個弟弟生母位份、稱號都說了一回,淑嘉暗暗記住了。
接著,胤礽就說了自家小老婆封號,李甲氏就是“茂妃”,李佳氏則是“安嬪”。淑嘉問道:“她們兩個冊封,是什麽時候?”
胤礽道:“明年三月以後,得把弘旦冊儀辦完了再說。”
淑嘉關心地問:“那弘晰呢?他已經成婚,也該能當差了,還叫他隻頂著皇子名號麽?”
胤礽當然想,不過:“緩一緩吧,老十五是他叔叔年又長,還沒封呢!”老十六、老十七眼看著也大了,這一封,多少銀子和佐領又出去了。銀子不乎,佐領,他乎。
這種心理,胤礽與康熙出自一轍。自家兒子當然要給好,但是不幸卻有其他人搶奪資源,傷腦筋,真傷腦筋啊!
————————————————————————————————————————
年到了,一片歡騰景象,人人過得有盼頭。
正旦朝賀,蒙古各部又認了一回主人,胤礽也大方地賜宴、頒賞。接著,皇帝熱情地留大家多住幾日:“太皇太後尊奉大典、皇後冊封大典、皇太子冊封大典即,爾等可共襄盛舉。”
蒙古人很高興,公款吃喝兼娛樂,有便宜不占,那是王八蛋!
除了他們,文武百官也高興,因為這一回大典,皇帝給大家都漲了點榮譽級別,發了點獎品。
百姓也比較高興,這一年,皇帝宣布,以前欠國家稅,都免了,還是用詔命形式發下來。
罪犯也很高興,因為帝登基改元,大赦天下。當然,隻是赦了死罪以下,如果您是反社會死刑緩期執行又或者流放,那還是老實大獄裏蹲著吧。
這樣歡樂氣氛裏,帝元年頭兩個月裏,連續辦了三件大典。
太皇太後成為大清國第二位太皇太後,待遇再升一級。
接著,就是皇後冊封大典。事實上,皇後陛下正旦時候已經交泰殿裏接受了諸福晉、公主、命婦朝賀了。這一回,隻是補辦手續,卻也隆重異常。跟重娶個皇後,也差不多少了。亦祗告天地、太廟。
皇後各種製服、儀仗都已經全部備妥,對於朝服,淑嘉隻有一個評價:“沉!”都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其實吧,職位越高,衣服也越重。頭上朝冠比那套太子妃朝冠沉多了!
披掛上陣,臉上還要擺出得宜微笑。淑嘉侍婦,選是滿洲鑲黃旗內領侍衛內大臣傅爾丹之妻。侍婦,不要從字麵上理解,以為是仆役,這其實是女賓、女伴,挺露臉一份差使。
一時之間福晉命婦濟濟一堂,石家閨女幾乎這裏聚齊了。淑嫻那裏,蔣霆調令剛下,要回來,還得等倆月。
一切看起來,都那樣美好。
當天下午,皇帝還親赴坤寧宮裏親切地探望了皇後。據稱,帝後兩人進行了諧友好交談。
呸!誰這麽說,淑嘉跟誰急。胤礽進了門,先是深吸一口氣,然後緩緩地打量著宮裏布置,一眼沉思狀。這就沒開個好頭!
然後,他都沒有進內室,外間裏跟老婆聊天。說道:“旨意已經擬好了,明日就發,石文炳是一等承恩公……”
淑嘉看得出來,他說得語調非常之心不焉,表情也僵硬。眼睛不由自主地往內室瞟,警醒之後又馬上扭回來。要多別扭有多別扭。
挑明是傻子!淑嘉裝作不知道,如今還孝期,且用不著這間屋子,她隻是笑著說:“現咱們倆倒靠得近了些呢。以往我家裏,總想,你現做什麽?不知道渴不渴,有沒有累著,現哪怕能看著乾清宮後牆,我心裏也舒坦些。”
胤礽勉強一笑:“這話說,我不是一直都麽?白天看不看得到,晚上就能回家。”
淑嘉笑笑,起身給他整了整領子:“我總等著你。”
胤礽離開了,他不能老婆這裏住,還守孝呢。
淑嘉垂下眼,暗暗算著日期。次日,石文炳被封為一等承恩公。
又數日,胤礽尊奉王嬪為皇考密嬪,允祐母戴佳氏為皇考成嬪,允祹母為皇考定嬪,允禮母為皇考勤嬪。發了證書,然後請他們搬家。成嬪是搬去跟兒子住,其他都搬到了寧壽宮——與皇考貴妃等一起。
至此,先帝遺妃問題算是解決了。宮中內外無不鬆了一口氣,皇後也召集了慎刑司就之前為競爭出宮名額而暴露出來各種治安案件進行了綜合治理。被冤枉予以平反,有錯誤予以處罰,不偏不倚。
然後,皇後動用了中宮箋表。
當然,第一次動用箋表,要一說就成才好。為此,皇後與皇帝也是進行了事先勾通,一開始是匯報了之前不良現象,然後感歎:“也不怪她們,進了宮,要到三十才能放出去。能早出去一年是一年。”
胤礽冷哼:“宮裏難道委屈了她們?”
淑嘉把女孩子處境說得很慘:“這一出宮就三十歲了,宮裏呆了十七年,父母也許都不了,兄弟都長得不認識了,如何過得好。這樣年紀,哪裏還能嫁得出去?當年家裏也有幾個宮裏出來宮女教導我們姐妹規矩,就這麽一直孤零零,現想來,我還覺得心酸呢。”
此時,胤礽還生氣,再委屈也不能把皇宮弄得烏煙瘴氣啊!
淑嘉就提出了堵不如疏辦法來:“不如早些放她們出去,她們有了盼頭,便不會想這些歪門邪道。過不幾年,又有嬪母要被迎奉出去,到時候可別再鬧了。早些放她們出去,她們會感激,也會用心伺候。她們父母會感激皇上恩典,用心辦差。”
這是德政,是君上台要做功課,胤礽向淑嘉表示:“這個主意好,你呈箋表,我照準就是。”
為皇後造勢,也是皇帝目之一。同時,先帝遺妃身邊這些人,也實是太鬧騰了!心眼兒忒多,留自己家裏,想想就渾身不舒服,去了舊,換上,正合他意。正愁沒個正當理由辭退這麽多人呢,這理由就送了來了。
“好。至於空出來缺,這開春了,內務府小選又開始了,不用多會兒,又補進來了。”
“大善。”
第二天,皇後上了箋表向皇帝表示:把宮女出宮年齡定到二十五歲吧。明麵上理由是因為三十歲之後出去,難嫁掉,一生淒涼,實不是皇家仁慈初衷。再者,這麽多女性不能為民族人口事業做貢獻,實是國家一大損失。
皇帝照準。
這一回,真是後宮徹底大聯歡!人人都說皇後真是賢德寬慈,皇帝真是仁君。這是老百姓口碑,實實,基層群眾說好。內務府強人們女兒,一般都是求免,入宮當差,都是門路不那麽通。
皇帝讓當差,那就當差,這是規定,無可抗議。可是皇帝有了德政,大家高興,那就是不因規定,而是發自內心了。
皇後是個好人,大好人!
好人有好報啊!
皇太子冊封大典,大家辦得可真是心力。淑嘉看眼裏,記心裏,覺得可以開始執行下一計劃了:病上一病!
行了,皇後,你好報暫時告一段落了,你不用裝病了,你爹死了!
淑嘉當時還想,要怎麽樣才能病得自然呢?普通風寒是不行,倒是胸口悶、頭疼是再高明大夫也治不了——隻要病患堅持自己難受,這又不像流沒流鼻涕發沒發燒,一看即知。
消息傳來,她是真病了。
哭得兩眼發黑。石文炳是這個時代標準封建大家長,嚴肅又有些刻板,但是,真是個不錯男人,淑嘉一時承受不起這樣打擊,她真病了。
臥病床,胤礽自然來探望。淑嘉隻是哭,心像被人一把按了沸水裏,燙得一縮。胤礽不太會安慰老婆,這種事情,他經曆過,所以知道,這時候一切安慰都是徒勞。隻是默默地看著妻子,他也……頭一次打量到了坤寧宮內景。
這裏,就是我出生地方麽?就是我母親死亡地方麽?那是怎樣一天呢?胤礽想把這裏一切都記心裏,又想馬上逃出去。
不對,我妻子死了父親,我是來安撫她。
殊不知淑嘉心裏正作著鬥爭:要不要走下去?
要!我得撐下去!
“我……我哭出來就痛了,你別擔心,讓我哭一哭,就好了,”說得斷斷續續,“你有事兒,忙去罷,別耽誤了。”
這要是東宮,胤礽怎麽著也要留下來。這會兒,他又坐了片刻,才起身道:“你不要過於傷感,我明天再來看你。”
————————————————————————————————
皇後病了,病得很重,除了傷心過度之外,還頭疼胸悶,禦醫死活診不出病因來。
接著,不知從何處起,有了某些奇怪言論:坤寧宮布局不利於皇後!
太監甲:“坤寧宮門兒開得偏了,正宮皇後正宮皇後,門都偏了,不利於皇後。”
太監乙:“別胡說,這是大清國規矩,聽說啊,盛京時候,清寧宮門就是這樣開,也沒出什麽事兒啊。”
太監丙:“懂個屁!住那樣房子皇後,你看過得好?孝端文皇後,”左右看看,“沒兒子!順治爺靜妃,廢了!太皇太後……也沒生出來,還差點兒……”
太監甲:“我想起來了,仁孝皇後……呃,”不可說不可說,“孝昭皇後住了半年就去了,孝懿皇後還沒住上呢就去了。”
宮女甲:“哎呀,皇後這樣好人,怎麽能應了坤寧宮風水呢?”
宮女乙:“就是就是,這……門兒能改麽?”
通過太監宮女嘴巴,八卦傳播得後宮都知道了,然後,住宮裏福晉也知道了。接著,又傳到了宮外。
上述行為到目前為止,倒有一個比較客觀評價:一堆沒有科學精神家庭婦女搞封建迷信。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皇後有兩個妹妹,她們都嫁了,妹夫分別為皇帝親弟弟和堂弟。枕頭風吹過了,不免犯嘀咕。
然後,風聲又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宮外福晉那裏,接著,又傳到了各自丈耳朵裏。然後,又通過福晉傳到了命婦那裏,接著,命婦丈夫就知道了。不少人就看到了機會。
大學士李光地上書,坤寧宮門開得很不好,不利於皇後。雖然順治改建時候反對意見沒被采納,但是現,必須改過來了,已經有許多皇後慘遭此門祥瑞。原本關外,未有全國時候,開這樣門可以。現已經成了天下共主了,國母怎麽能走偏門呢?
大家要適應形式啊!這是老天爺告訴大家,咱們很正!
鬼話連篇!
這是皇後評價,她說了:“我沒事兒,就是傷心過度,再休養一陣兒就好了。”嘴上說著,又皺眉撫胸,又發作了。
兒女們來勸、妯娌們來勸,皇後說:“就是真,我也得住!如果我身上應了,那就是門不好,你們再請皇上改了它。”
一副拿命來證明架式,眾人不解。
可卻投對了兩個人脾氣。
第一個就是胤礽,他信!
他不信是坤寧宮風水改得不好,難道要信是他自己“生而克母”?
這是胤礽心頭一根刺:大家口上不說,心裏難道不是這樣想?隨著年齡增長,他自己都不免有這樣想法了。
這個心結困擾了他幾十年,他要承受不住了,他要被逼瘋了。身上背著母親性命,誰能不覺得沉重?心裏有個聲音一直叫囂著:撥掉它撥掉它!
你倒是找個別理由來解釋看看!
當然,他不會等老婆死了再改門,那樣忒不是東西了。於是,皇後被挪到了近臥室,皇帝對門兒,病情似乎有了好轉?胤礽笑了。
另一個就是太皇太後。太皇太後本來就是“容易受神棍忽悠交出所有積蓄老年婦女”,對迷信說法接受度奇高。拜之前刮起一陣學習迷信風潮所致,她老人家也被灌輸了多迷信知識。
再說了,讓她不相信迷信說法?難道要讓她七老八十了再承認,當年她老公要廢她是因為她水平不夠高?
太皇太後一左一右攙扶下出場了,向皇帝建議:“皇帝,這風水什麽不能不信啊!皇後要緊啊!皇後多好啊!改個屋子有什麽大不了?你就當是請了個大夫開了個方子,方子就是改屋子。”
什麽?你說不好?
據說,皇後他兒子私下裏曾用極不正經語調說過:“其實反對意見說也對,咱們到底是滿洲嘛,不能忘本喲親。大家沒有人支持改建坤寧宮也行,我出錢,幫你們家老媽、老婆房子改改門,全改成口袋房。”
<a href="http:///"></a>
胤礽拍板:“改建坤寧宮!”
這樣一出荒誕劇目,朝廷上下居然鴉雀無聲。
原因何?
皇帝!
他想改,他有心結,大家或者之前不知道,但是一旦有這個風聲傳出,有點常識人都能第一時間明白原因為何。
想反對?不要命了你!
據說,皇帝悉心關照下,皇後乾清宮西廡住了三天就不藥而愈了。
淑嘉笑道:“本來病到時辰自然就會好了,坤寧宮剛修完呢,再動工,太過靡費了。”
胤礽道:“這點子錢,我還是出得起,為了你,我樂意!”
“你還真是財主!”淑嘉嘲笑了他一下,“可我不能再住這兒了,你這裏議事也不方便吧?男女有別,我先挪個地方兒住一住?”
“你擇地方吧。收拾好了,我去看你。”
“好。”
長泰元年,坤寧宮再興土木。
作者有話要說:
[1]康熙諸妃位號還是用原來吧。
ps:給太子年號太費腦細胞了,想了一個小時,被胖胖槍斃,又重起……
pps:據說大家看不到,於是後台重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