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隻是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與儒家無幹, 更不關儒生的事。”韓嫣回答了竇太後。
“你又想到什麽了?”竇太後開始有氣沒力了。
“臣,不因言獲罪,君, 不因人廢言、因言廢人,風氣開闊, 海納百川方是□□氣度。”
這話說得很持正,再駁他也沒意思了。再說, 王臧、趙綰都下台了, 這痛打落水狗的買賣,做起來太掉身份,也顯得自己不厚道。大家開始熄火——皇帝還在上頭看著呢, 意思到了也就行了。王、趙出頭, 也算是為劉徹爭取權利,大家雖然不喜歡這兩個人, 可總得給皇帝留點麵子。
王臧、趙綰此時很是訝異地看著韓嫣, 沒想到韓嫣能說出這樣的話。
韓嫣冷冷地看著二人,那句話是怎麽說的來著?“我不可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正對著王臧、趙綰,話,卻是說給所有人聽的。這麽說, 是堅持了不能隨便給二人定罪,卻也沒有承認二人說的就是對的,其實是比較高明的中立。
先前很多時候韓嫣的諸多表現, 讓大家已經開始重新定位這個人,如今卻發現先前的那些諸如忠、孝、聰慧的評價還不全麵,還得加一個有膽氣有義氣——在這個時候還能跟竇太後扛的人,實在不是一個普通的“有勇氣”能概括的——況且,他這麽做是因為自己心中的理想,至少他說出來的這個理想很崇高。能做到這一點,皇帝待他與旁人不同,就解釋得通了。儒生對韓嫣雖有些心結,今日見他能挺身而出,也不免改了顏色。
大家細看時,發現人還是那個人,臉還是那張臉,可明顯的有什麽東西不同了。平日裏他也是平靜的表情,卻是透著柔和的,如今依舊是眉目如畫,平靜若水,卻添了絲冷然,水也有溫水和冰水的區別。這樣的神情映得人如美玉,雖美,卻冷,有種凜然之感。
“我一直以為,各家學說,各有長短,博采各家所長而避其所短,才是正理。嫣今日所為,非為二位,其實,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罷了,”韓嫣還是對著兩人,聲音也很冷,“二位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我,也是一樣。不管別人怎麽看,雖千萬人,吾往矣。”
竇太後不高興了:“難道是老身錯了?”
這時候,誰也不能說她錯了。也沒有人說韓嫣說錯了,本來嘛,做事就是憑自己的判斷——覺得錯你還做,不是傻麽?
這兩位都沒錯,也不能說是皇帝錯了,總該找個做錯了的吧?大家開始努力找。
莊嚴肅穆的大會,頓時又化成菜市場。韓嫣快瘋了——誰來告訴我如此有喜感的潑夫大罵還是不是大漢朝的大朝會啊?還有,你們是不是吵錯方向了?不是說各有長短的麽?怎麽繞來繞去,又繞回對方全錯自己全對上了?
其實,經過這些時日關於學說的爭論,大多數人都明白韓嫣的說法比較正確,可問題是,大家都拉不下臉啊。不光是拉不下臉,這裏頭還有個利益的問題,就更不好放鬆了,在得到具體保證之前,他們怎麽會放棄之前的立場?就像跳槽,不找好下家,自己就先炒了老板——想喝西北風了吧?
既然是堅持原來的見解,至少是明麵上堅持原來的見解,那這架,還得接著吵下去。
劉安看看下麵辯得熱鬧,心裏挺得意,黃老的人駁不過儒家的時候,他就會插上兩句。叔王的名份,祖宗成法的大旗,學問還不賴,他是占了不少的便宜,一時不顯山不露水就成了黃老的後盾。黃老得了勢,吵得更凶了。
韓嫣上前拱手:“請教淮南王。”
“不敢當。”
“垂拱而治,可乎?”
“自然。”
“今王何不垂拱,而於此責問於我?黃老尚無為,大家號稱尊奉黃老,為何今日卻一反無為,赤膊上陣?”你們不是無為嗎?今天爭得什麽爭!
這話說得劉安麵上無光,想要發火,又礙於一貫的斯文形象,不好表現得太過明顯。韓嫣這話,是偷換了概念的詭辯,所謂垂拱無為,真正的含義是與民休息,韓嫣把它的外延擴大,一直擴大到了一切行為上頭來。讓人無語,當時人對於邏輯推理這東西,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係統,至少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明確的係統,又被韓嫣給繞到坑裏了。劉安無語,心裏窩火。
這邊劉徹看到劉安如此表現,心裏更是窩火,他不是對劉安沒有防備之心,隻是要借重劉安的身份來幫助自己對抗竇太後方才如此容忍劉安。
關於田`對劉安說的天子無後之類的話,劉徹不是不知道,而是覺得說話的那位“舅舅”田`更可惡,這劉安被當成從犯。今天開始的時候,劉安立場也還算持正,後來說到黃老,顯得激動,在別人看來是很正常的。在劉徹眼裏,就顯得混帳了。再年輕,再衝動,他還是漢武帝,不會因為年輕就可以認為他是個傻子。劉安就算沒有什麽想法,他在劉徹眼裏就已經變了味了,想想開始的時候韓嫣說劉安不妥,更覺得韓嫣說得對,他開始後悔不該把這個叔王留在京裏裹亂。越看劉安越不像好人,以前說是“長者風範”的舉動,現在在劉徹眼裏看起來都像是偽裝,心下更恨。
此時,劉徹見韓嫣拿《道德經》裏的話把劉安給問住了,心下暗樂。偷偷瞄了瞄竇太後陰沉的臉——這也是崇黃老的,也是崇黃老而不“垂拱”的——劉徹決定給老太太點麵子,好讓她別太記恨了。
“說了這麽多,阿嫣你自己有什麽見解?”劉徹清清嗓子發問了。
這一問卻是兩人沒有事先彩排過的,好在韓嫣也不是真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當下作了回答。
“漢家自有製度,當以霸王道雜之。諸家各有長短,唯聖主擇之。誰給的膽子和權利使臣下要脅君主一定要用自己的學說,不用就是昏聵?”韓嫣高聲回答,冰涼的眼光掃了一圈,被看的都低下了頭,“高祖之時,文有侯、留侯、曲逆侯等,武有淮陰侯、舞陽侯等。文武有之,儒、法、兵、黃老俱備,諸家並備,亦無用一家而逐另一家之說。”
“漢家自有製度”一語,是漢宣帝的名言,這位是劉徹曾孫,他這一輩子令大家最覺得深刻的也就是這麽一句話了。此話一出,自是擲地有聲,劉徹心裏自是高興。韓嫣後半句的解釋,也讓大家不好反駁——不是說祖宗成法麽?劉邦是怎麽做的?要不要學習一下?
大家被問得有些掛不住麵子。
“學說隻是治國的手段,而不是國策本身。猶如官職,今日是此人,明日又是彼人,不是說這個官職隻能是此人做不能換別人了。”
“孝、悌、忠、信、禮、廉、恥,儒家說錯了麽?大家可以不遵守麽?”
“農為立國之本,兵為保國之基,法家尚耕戰,這,也錯了麽?”
“治大國若亨小鮮。為政當慎,老子此言難道不當?”
連著三問,誰也不能說錯,下麵就是總結了:“所以說,各家都有長處,摒棄掉實在可惜。諸位為何隻言人之短,而不言人之長呢?”
劉徹看著底下侃侃而談的人,心神有些恍惚。
——————————————偶素回憶滴分割線————————————————
“請殿下耐心點,馬上就會出來的。”脆生生的童音輕輕地說,“殿下抱起來暖暖的,像是小太陽呢。小太陽就在我身邊,怎麽會沒了呢?”
“一定會!每年都會陰天下雨,可下完了雨,滿天雲霧散了之後,太陽不是照樣出來麽?殿下不要擔心。”
……
……
拉起暖暖軟軟的小手環到自己的身上,自己也抱緊了那個香軟的小身子:“好啦,不要生氣嘛,今天都沒人會想到我,隻有你……”
一隻手拍拍自己:“都過去了,睡吧。”
“你要一直都陪著我哦~”
“嗯。”
“一直一直,不許離開。”
“好。”
一碗鹹粥,切細的青菜、碎碎的蔥花、蒸熟切絲的雞蛋清還浮著幾滴香油;一小盤油煎老豆腐,塊成薄薄的長方體,煎得金黃,四片豆腐放在青菜葉子鋪底的淺盤裏;蒸雞蛋;一碗蘿卜丸子豆腐青菜湯,看著就覺濃香四溢。擺在麵前,食指大動,是父皇駕崩那段日子裏吃到了第一餐可口的飯,心裏很暖和。
“你要我怎麽勸?節哀?若能節,便不是哀了,不是麽?這個時候,什麽安慰的話,都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我從來不會勸人,便讓我陪你哭一場吧……”
這人總在自己最難受的時候陪著,有他在身邊,就覺得安心。
—————————————————回憶完畢————————————————————
那廂劉徹口角含笑還在回憶前塵往事。
這廂韓嫣也在繼續,越說越想說:“朝廷養士,為的是求賢治國,如今朝上隻聞學說爭論之聲,不聞國計民生之論,此是大臣的所為麽?”
“不定下國策,沒有一個正確的說法,大家要怎麽做?像個沒頭蒼蠅一樣麽?”有人不同意了。
“二千石,理民政,清人口,開荒地,撫貧弱,這、需要什麽指引?”韓嫣涼涼地道,“若是連做好份內之事都不懂,這個官,就不要做了。任一職,就是沒有國策也該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吧?”二千石,卻是郡守的別稱。
啞火。各個崗位確有明文規定的職責要求。
“坐而論道,那是學者,不是官員,官員就是要做實事的,對學說有想法,可以在朝下交流,為什麽一定要吵到朝堂上來呢?百姓純樸,不識字的大有人在,講大道理他們聽不懂,可誰給他們飯吃給他們衣穿,他們清楚。大漢得人心,就是在於能讓百姓豐衣足食,所以孝文皇帝才重視農桑。倉[食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今大家拋棄了根本,卻反倒糾結於枝節,豈不大謬?”
<a href="http:///"></a>
“食不果裹、衣不蔽體,誰有精力去論道?世稱顏子安貧樂道,難道忘了顏子因貧困而早夭致孔子悲痛麽?”
“無論對學說有什麽樣的看法,都不應該影響到正事。至於孰是孰非,不妨閑暇再辯。”摘,使勁地摘,把學說從政治裏摘出來。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誰敢說不是?
韓嫣的觀點算是發表完了,一邊的史官還在拚命的記,韓嫣心裏抽抽眼角,心說,不知道又在總結什麽了。
大臣們不敢說不是,之前的爭辯也算有不小的收獲,頗有些人能把學說和政治分開了看,大家吵,不過是借著學說的幌子來爭政治利益罷了。如今兩邊相持不下,來了個和稀泥的,把兩家學說各打了五十大板,然後再各給一顆甜棗,總算是沒有一邊倒,兩邊兒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滿意,倒也沒有很不滿。誰都希望壓倒對方,可在內心的最深處、理智仍然告訴大家,徹底壓製對方是不可能的,這位皇帝又是心腹,實是拿他沒辦法,勉強算是能夠接受這樣的局麵。他們沒辦法,可不代表別的人沒有辦法。
竇太後雖然是死記住了王臧、趙綰,對別人隻是捎帶,到底還是惱了韓嫣:“既這麽著,你不是正在點校經籍麽?回家去老老實地把這事兒辦好吧。成了,大家都該幹什麽幹什麽去吧,別老爭長短,都做點實事。”
潛台詞:一邊呆著去,別來煩我了你。劉徹直了身子要說話,被韓嫣瞪住搖了搖頭,也就歇了下去。
大朝會,接著就散了。
“你又想到什麽了?”竇太後開始有氣沒力了。
“臣,不因言獲罪,君, 不因人廢言、因言廢人,風氣開闊, 海納百川方是□□氣度。”
這話說得很持正,再駁他也沒意思了。再說, 王臧、趙綰都下台了, 這痛打落水狗的買賣,做起來太掉身份,也顯得自己不厚道。大家開始熄火——皇帝還在上頭看著呢, 意思到了也就行了。王、趙出頭, 也算是為劉徹爭取權利,大家雖然不喜歡這兩個人, 可總得給皇帝留點麵子。
王臧、趙綰此時很是訝異地看著韓嫣, 沒想到韓嫣能說出這樣的話。
韓嫣冷冷地看著二人,那句話是怎麽說的來著?“我不可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正對著王臧、趙綰,話,卻是說給所有人聽的。這麽說, 是堅持了不能隨便給二人定罪,卻也沒有承認二人說的就是對的,其實是比較高明的中立。
先前很多時候韓嫣的諸多表現, 讓大家已經開始重新定位這個人,如今卻發現先前的那些諸如忠、孝、聰慧的評價還不全麵,還得加一個有膽氣有義氣——在這個時候還能跟竇太後扛的人,實在不是一個普通的“有勇氣”能概括的——況且,他這麽做是因為自己心中的理想,至少他說出來的這個理想很崇高。能做到這一點,皇帝待他與旁人不同,就解釋得通了。儒生對韓嫣雖有些心結,今日見他能挺身而出,也不免改了顏色。
大家細看時,發現人還是那個人,臉還是那張臉,可明顯的有什麽東西不同了。平日裏他也是平靜的表情,卻是透著柔和的,如今依舊是眉目如畫,平靜若水,卻添了絲冷然,水也有溫水和冰水的區別。這樣的神情映得人如美玉,雖美,卻冷,有種凜然之感。
“我一直以為,各家學說,各有長短,博采各家所長而避其所短,才是正理。嫣今日所為,非為二位,其實,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罷了,”韓嫣還是對著兩人,聲音也很冷,“二位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我,也是一樣。不管別人怎麽看,雖千萬人,吾往矣。”
竇太後不高興了:“難道是老身錯了?”
這時候,誰也不能說她錯了。也沒有人說韓嫣說錯了,本來嘛,做事就是憑自己的判斷——覺得錯你還做,不是傻麽?
這兩位都沒錯,也不能說是皇帝錯了,總該找個做錯了的吧?大家開始努力找。
莊嚴肅穆的大會,頓時又化成菜市場。韓嫣快瘋了——誰來告訴我如此有喜感的潑夫大罵還是不是大漢朝的大朝會啊?還有,你們是不是吵錯方向了?不是說各有長短的麽?怎麽繞來繞去,又繞回對方全錯自己全對上了?
其實,經過這些時日關於學說的爭論,大多數人都明白韓嫣的說法比較正確,可問題是,大家都拉不下臉啊。不光是拉不下臉,這裏頭還有個利益的問題,就更不好放鬆了,在得到具體保證之前,他們怎麽會放棄之前的立場?就像跳槽,不找好下家,自己就先炒了老板——想喝西北風了吧?
既然是堅持原來的見解,至少是明麵上堅持原來的見解,那這架,還得接著吵下去。
劉安看看下麵辯得熱鬧,心裏挺得意,黃老的人駁不過儒家的時候,他就會插上兩句。叔王的名份,祖宗成法的大旗,學問還不賴,他是占了不少的便宜,一時不顯山不露水就成了黃老的後盾。黃老得了勢,吵得更凶了。
韓嫣上前拱手:“請教淮南王。”
“不敢當。”
“垂拱而治,可乎?”
“自然。”
“今王何不垂拱,而於此責問於我?黃老尚無為,大家號稱尊奉黃老,為何今日卻一反無為,赤膊上陣?”你們不是無為嗎?今天爭得什麽爭!
這話說得劉安麵上無光,想要發火,又礙於一貫的斯文形象,不好表現得太過明顯。韓嫣這話,是偷換了概念的詭辯,所謂垂拱無為,真正的含義是與民休息,韓嫣把它的外延擴大,一直擴大到了一切行為上頭來。讓人無語,當時人對於邏輯推理這東西,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係統,至少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明確的係統,又被韓嫣給繞到坑裏了。劉安無語,心裏窩火。
這邊劉徹看到劉安如此表現,心裏更是窩火,他不是對劉安沒有防備之心,隻是要借重劉安的身份來幫助自己對抗竇太後方才如此容忍劉安。
關於田`對劉安說的天子無後之類的話,劉徹不是不知道,而是覺得說話的那位“舅舅”田`更可惡,這劉安被當成從犯。今天開始的時候,劉安立場也還算持正,後來說到黃老,顯得激動,在別人看來是很正常的。在劉徹眼裏,就顯得混帳了。再年輕,再衝動,他還是漢武帝,不會因為年輕就可以認為他是個傻子。劉安就算沒有什麽想法,他在劉徹眼裏就已經變了味了,想想開始的時候韓嫣說劉安不妥,更覺得韓嫣說得對,他開始後悔不該把這個叔王留在京裏裹亂。越看劉安越不像好人,以前說是“長者風範”的舉動,現在在劉徹眼裏看起來都像是偽裝,心下更恨。
此時,劉徹見韓嫣拿《道德經》裏的話把劉安給問住了,心下暗樂。偷偷瞄了瞄竇太後陰沉的臉——這也是崇黃老的,也是崇黃老而不“垂拱”的——劉徹決定給老太太點麵子,好讓她別太記恨了。
“說了這麽多,阿嫣你自己有什麽見解?”劉徹清清嗓子發問了。
這一問卻是兩人沒有事先彩排過的,好在韓嫣也不是真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當下作了回答。
“漢家自有製度,當以霸王道雜之。諸家各有長短,唯聖主擇之。誰給的膽子和權利使臣下要脅君主一定要用自己的學說,不用就是昏聵?”韓嫣高聲回答,冰涼的眼光掃了一圈,被看的都低下了頭,“高祖之時,文有侯、留侯、曲逆侯等,武有淮陰侯、舞陽侯等。文武有之,儒、法、兵、黃老俱備,諸家並備,亦無用一家而逐另一家之說。”
“漢家自有製度”一語,是漢宣帝的名言,這位是劉徹曾孫,他這一輩子令大家最覺得深刻的也就是這麽一句話了。此話一出,自是擲地有聲,劉徹心裏自是高興。韓嫣後半句的解釋,也讓大家不好反駁——不是說祖宗成法麽?劉邦是怎麽做的?要不要學習一下?
大家被問得有些掛不住麵子。
“學說隻是治國的手段,而不是國策本身。猶如官職,今日是此人,明日又是彼人,不是說這個官職隻能是此人做不能換別人了。”
“孝、悌、忠、信、禮、廉、恥,儒家說錯了麽?大家可以不遵守麽?”
“農為立國之本,兵為保國之基,法家尚耕戰,這,也錯了麽?”
“治大國若亨小鮮。為政當慎,老子此言難道不當?”
連著三問,誰也不能說錯,下麵就是總結了:“所以說,各家都有長處,摒棄掉實在可惜。諸位為何隻言人之短,而不言人之長呢?”
劉徹看著底下侃侃而談的人,心神有些恍惚。
——————————————偶素回憶滴分割線————————————————
“請殿下耐心點,馬上就會出來的。”脆生生的童音輕輕地說,“殿下抱起來暖暖的,像是小太陽呢。小太陽就在我身邊,怎麽會沒了呢?”
“一定會!每年都會陰天下雨,可下完了雨,滿天雲霧散了之後,太陽不是照樣出來麽?殿下不要擔心。”
……
……
拉起暖暖軟軟的小手環到自己的身上,自己也抱緊了那個香軟的小身子:“好啦,不要生氣嘛,今天都沒人會想到我,隻有你……”
一隻手拍拍自己:“都過去了,睡吧。”
“你要一直都陪著我哦~”
“嗯。”
“一直一直,不許離開。”
“好。”
一碗鹹粥,切細的青菜、碎碎的蔥花、蒸熟切絲的雞蛋清還浮著幾滴香油;一小盤油煎老豆腐,塊成薄薄的長方體,煎得金黃,四片豆腐放在青菜葉子鋪底的淺盤裏;蒸雞蛋;一碗蘿卜丸子豆腐青菜湯,看著就覺濃香四溢。擺在麵前,食指大動,是父皇駕崩那段日子裏吃到了第一餐可口的飯,心裏很暖和。
“你要我怎麽勸?節哀?若能節,便不是哀了,不是麽?這個時候,什麽安慰的話,都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我從來不會勸人,便讓我陪你哭一場吧……”
這人總在自己最難受的時候陪著,有他在身邊,就覺得安心。
—————————————————回憶完畢————————————————————
那廂劉徹口角含笑還在回憶前塵往事。
這廂韓嫣也在繼續,越說越想說:“朝廷養士,為的是求賢治國,如今朝上隻聞學說爭論之聲,不聞國計民生之論,此是大臣的所為麽?”
“不定下國策,沒有一個正確的說法,大家要怎麽做?像個沒頭蒼蠅一樣麽?”有人不同意了。
“二千石,理民政,清人口,開荒地,撫貧弱,這、需要什麽指引?”韓嫣涼涼地道,“若是連做好份內之事都不懂,這個官,就不要做了。任一職,就是沒有國策也該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吧?”二千石,卻是郡守的別稱。
啞火。各個崗位確有明文規定的職責要求。
“坐而論道,那是學者,不是官員,官員就是要做實事的,對學說有想法,可以在朝下交流,為什麽一定要吵到朝堂上來呢?百姓純樸,不識字的大有人在,講大道理他們聽不懂,可誰給他們飯吃給他們衣穿,他們清楚。大漢得人心,就是在於能讓百姓豐衣足食,所以孝文皇帝才重視農桑。倉[食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今大家拋棄了根本,卻反倒糾結於枝節,豈不大謬?”
<a href="http:///"></a>
“食不果裹、衣不蔽體,誰有精力去論道?世稱顏子安貧樂道,難道忘了顏子因貧困而早夭致孔子悲痛麽?”
“無論對學說有什麽樣的看法,都不應該影響到正事。至於孰是孰非,不妨閑暇再辯。”摘,使勁地摘,把學說從政治裏摘出來。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誰敢說不是?
韓嫣的觀點算是發表完了,一邊的史官還在拚命的記,韓嫣心裏抽抽眼角,心說,不知道又在總結什麽了。
大臣們不敢說不是,之前的爭辯也算有不小的收獲,頗有些人能把學說和政治分開了看,大家吵,不過是借著學說的幌子來爭政治利益罷了。如今兩邊相持不下,來了個和稀泥的,把兩家學說各打了五十大板,然後再各給一顆甜棗,總算是沒有一邊倒,兩邊兒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滿意,倒也沒有很不滿。誰都希望壓倒對方,可在內心的最深處、理智仍然告訴大家,徹底壓製對方是不可能的,這位皇帝又是心腹,實是拿他沒辦法,勉強算是能夠接受這樣的局麵。他們沒辦法,可不代表別的人沒有辦法。
竇太後雖然是死記住了王臧、趙綰,對別人隻是捎帶,到底還是惱了韓嫣:“既這麽著,你不是正在點校經籍麽?回家去老老實地把這事兒辦好吧。成了,大家都該幹什麽幹什麽去吧,別老爭長短,都做點實事。”
潛台詞:一邊呆著去,別來煩我了你。劉徹直了身子要說話,被韓嫣瞪住搖了搖頭,也就歇了下去。
大朝會,接著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