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巍峨的不周山,羅睺不由想起了當初自家初入洪荒時的場景來。
那時洪荒天地尚且處於開天之初,受三千混沌魔神屍身戾氣的影響,很多開天初期的先天神獸被其汙染,化作隻知破壞殺戮的凶獸。
彼時的羅睺其實沒想那麽早出世,他本來隻想安安靜靜的在洞府之中修行。
隻是沒想到那些凶獸瘋狂起來完全沒有絲毫理智,竟然硬生生將他的洞府給啃沒了。
雖然羅睺後來大怒之下,將那些凶獸斬殺一空。但是山頭已毀,靈脈已斷,不得已之下他方才進入洪荒。
誰想到這一殺,便殺得不可收拾。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一場開天大劫,方才讓羅睺的道行突飛猛進。
至於鴻鈞道人,則是羅睺在被凶獸追殺時認識的。
因為洪荒天地戾氣不消,凶獸一族勢大難製,所以即便以太古時期諸多先天大神的實力,都需要結伴而行方才可以完全無憂。
那時羅睺因為一時不慎,被凶獸王者渾沌盯上,追殺億萬裏,最後直到追至不周山下才將羅睺攔住。
鴻鈞道人本是先天蛐蟮化形,因為天生謹慎,所以一直躲在不周山附近潛修。
因為羅睺與凶獸王者渾沌的大戰,無意間毀去了他的洞府,鴻鈞道人這才不得不出麵與羅睺聯手應敵。
最後再兩人千辛萬苦的算計之下,那渾沌方才被兩人借勢利導撞上了不周山的盤古禁製。
結果在禁製反噬之下,渾沌當場化作飛灰。但是盤古禁製,也因此被破開了一絲縫隙。
羅睺與鴻鈞便趁著這個機會,破天荒的進入了不周山一遭。而正是不周山一行,方才為兩人鑄就了無上道基。
在不周秘境中,其實是羅睺最早見到的是造化玉碟,但是因為感覺與自身大道不合。所以羅睺放棄了這件天道至寶,而是選擇了先天殺伐至寶弑神槍。
後來自不周秘境出來之後,兩人便結伴行走洪荒,斬殺凶獸。曾經無數次經曆過生死危機,也曾經聯手大發神威徹底鏟除一方凶獸。
可以說在平定凶獸大劫一事中,他們二人居功至偉。
一旁的司夕聽到這裏,頓時不由的感到一陣可惜,忍不住說道:“師尊,您當初為何不都拿了,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
沒想到聽見他這麽一說,羅睺卻罕見的瞪了他一眼,教訓道:
“先天靈寶乃是經天道孕育,應運而生。若非有緣法為引,與道途相合,強行貪心多占,極易汙染自身大道。你需切記,千萬勿要做著舍本逐末之事。”
聽見羅睺這麽一說,司夕本來有些發熱的腦袋這才冷靜下來。
他隻知道先天靈寶威能強大無比,卻忘記了其也是經天道孕育,應運而生的。每一件先天靈寶,都蘊含相應的道法至理。
若是屬性相合還好,在先天靈寶道韻無時無刻的熏陶之下,對修道者的道行隻會有益無害。
但是倘若先天靈寶中蘊含的道法至理,與修道者背道而馳,那麽在其道韻的影響之下,修道者的道行不進反退是小,最後走入歧途方才是最可怕的。
回想了一番先前自己內心的貪欲,司夕不禁有些劫後餘生之感,於是當即感激的朝羅睺躬身一稽道:“弟子慚愧,多謝師尊指點!”
見司夕醒悟過來,羅睺也沒再多說什麽。畢竟響鼓不用重錘,修行終究還是要靠自身的。
不過司夕聽了這些往事之後,心中卻不禁越發疑惑。
隻見他有些不解的朝羅睺問道:“師尊,既然您與那位鴻鈞前輩乃是經曆過生死考驗的道侶,為何……如今卻成了這般模樣呢?”
可是對於司夕的疑惑,羅睺卻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眼神飄忽的似乎想起了什麽,隨後方才輕歎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知之修煉,謂之聖人——此乃鴻鈞之道!”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故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生天殺,道之理也——這是吾道!”
司夕:“……”
看著司夕那雙眼茫然的模樣,羅睺恨鐵不成鋼的瞪他一眼,方才解釋道:
“鴻鈞欲以聖人之心而代天心,以為這樣對洪荒、對眾生方才是大利,而吾卻以為不然。”
隻見他神色堅定的沉聲道:“天地者,萬物盜之;萬物者,人之盜之,人者,聖人盜之。故此聖人實乃天地大盜!”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說到這裏,羅睺忽然忍不住悵然一歎道:“自那以後,吾便與他漸行漸遠。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矣!”
聽到此處,司夕隱隱的也能感受到些許羅睺的遺憾之意。
畢竟他們二人曾經出生入死,經曆了無數磨難。如此一來,兩人之間的感情,想必也不是說斷就能斷的。
或許是有些觸景傷情,於是司夕一行沒有再不周山有絲毫停留。
即便司夕對麒麟族祖地頗為好奇,但還是沒有開口,反而暗中催促著白澤趕緊離去。
……
自過了不周山之後,司夕明顯感覺天地間逐漸變得蕭瑟起來,越是往西走,便越發荒涼。
回想起當初在東海岸邊的場景,司夕隱隱有些明悟。
洪荒天地以五行為基,故此四行當分屬四極,而土行居其間。
那不周天柱,恐怕就應的是中央之土。
而天南不死火山,應的該是南方之火;
北冥歸墟,則應的是北方之水;
東方昆侖,則該應的是東方之木;
西方須彌,則當應的是西方之金。
不過木屬之地,常常是生機濃鬱之所,極易滋生造化。
如此一來,也難怪東方大陸後來成了洪荒天地的精華所在,無數的大神通者選擇在此開山立府了。
至於準提與接引那兩位西方傳說中的大能,日後快創出的不論是金身之法,還是舍利之道,顯然受這西方庚金之地的影響甚深。
念及此處,司夕頓時不由的在心中感慨著,果然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若非經此一行,他又豈會對天地有這般認知。
那時洪荒天地尚且處於開天之初,受三千混沌魔神屍身戾氣的影響,很多開天初期的先天神獸被其汙染,化作隻知破壞殺戮的凶獸。
彼時的羅睺其實沒想那麽早出世,他本來隻想安安靜靜的在洞府之中修行。
隻是沒想到那些凶獸瘋狂起來完全沒有絲毫理智,竟然硬生生將他的洞府給啃沒了。
雖然羅睺後來大怒之下,將那些凶獸斬殺一空。但是山頭已毀,靈脈已斷,不得已之下他方才進入洪荒。
誰想到這一殺,便殺得不可收拾。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一場開天大劫,方才讓羅睺的道行突飛猛進。
至於鴻鈞道人,則是羅睺在被凶獸追殺時認識的。
因為洪荒天地戾氣不消,凶獸一族勢大難製,所以即便以太古時期諸多先天大神的實力,都需要結伴而行方才可以完全無憂。
那時羅睺因為一時不慎,被凶獸王者渾沌盯上,追殺億萬裏,最後直到追至不周山下才將羅睺攔住。
鴻鈞道人本是先天蛐蟮化形,因為天生謹慎,所以一直躲在不周山附近潛修。
因為羅睺與凶獸王者渾沌的大戰,無意間毀去了他的洞府,鴻鈞道人這才不得不出麵與羅睺聯手應敵。
最後再兩人千辛萬苦的算計之下,那渾沌方才被兩人借勢利導撞上了不周山的盤古禁製。
結果在禁製反噬之下,渾沌當場化作飛灰。但是盤古禁製,也因此被破開了一絲縫隙。
羅睺與鴻鈞便趁著這個機會,破天荒的進入了不周山一遭。而正是不周山一行,方才為兩人鑄就了無上道基。
在不周秘境中,其實是羅睺最早見到的是造化玉碟,但是因為感覺與自身大道不合。所以羅睺放棄了這件天道至寶,而是選擇了先天殺伐至寶弑神槍。
後來自不周秘境出來之後,兩人便結伴行走洪荒,斬殺凶獸。曾經無數次經曆過生死危機,也曾經聯手大發神威徹底鏟除一方凶獸。
可以說在平定凶獸大劫一事中,他們二人居功至偉。
一旁的司夕聽到這裏,頓時不由的感到一陣可惜,忍不住說道:“師尊,您當初為何不都拿了,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
沒想到聽見他這麽一說,羅睺卻罕見的瞪了他一眼,教訓道:
“先天靈寶乃是經天道孕育,應運而生。若非有緣法為引,與道途相合,強行貪心多占,極易汙染自身大道。你需切記,千萬勿要做著舍本逐末之事。”
聽見羅睺這麽一說,司夕本來有些發熱的腦袋這才冷靜下來。
他隻知道先天靈寶威能強大無比,卻忘記了其也是經天道孕育,應運而生的。每一件先天靈寶,都蘊含相應的道法至理。
若是屬性相合還好,在先天靈寶道韻無時無刻的熏陶之下,對修道者的道行隻會有益無害。
但是倘若先天靈寶中蘊含的道法至理,與修道者背道而馳,那麽在其道韻的影響之下,修道者的道行不進反退是小,最後走入歧途方才是最可怕的。
回想了一番先前自己內心的貪欲,司夕不禁有些劫後餘生之感,於是當即感激的朝羅睺躬身一稽道:“弟子慚愧,多謝師尊指點!”
見司夕醒悟過來,羅睺也沒再多說什麽。畢竟響鼓不用重錘,修行終究還是要靠自身的。
不過司夕聽了這些往事之後,心中卻不禁越發疑惑。
隻見他有些不解的朝羅睺問道:“師尊,既然您與那位鴻鈞前輩乃是經曆過生死考驗的道侶,為何……如今卻成了這般模樣呢?”
可是對於司夕的疑惑,羅睺卻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眼神飄忽的似乎想起了什麽,隨後方才輕歎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知之修煉,謂之聖人——此乃鴻鈞之道!”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故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生天殺,道之理也——這是吾道!”
司夕:“……”
看著司夕那雙眼茫然的模樣,羅睺恨鐵不成鋼的瞪他一眼,方才解釋道:
“鴻鈞欲以聖人之心而代天心,以為這樣對洪荒、對眾生方才是大利,而吾卻以為不然。”
隻見他神色堅定的沉聲道:“天地者,萬物盜之;萬物者,人之盜之,人者,聖人盜之。故此聖人實乃天地大盜!”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說到這裏,羅睺忽然忍不住悵然一歎道:“自那以後,吾便與他漸行漸遠。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矣!”
聽到此處,司夕隱隱的也能感受到些許羅睺的遺憾之意。
畢竟他們二人曾經出生入死,經曆了無數磨難。如此一來,兩人之間的感情,想必也不是說斷就能斷的。
或許是有些觸景傷情,於是司夕一行沒有再不周山有絲毫停留。
即便司夕對麒麟族祖地頗為好奇,但還是沒有開口,反而暗中催促著白澤趕緊離去。
……
自過了不周山之後,司夕明顯感覺天地間逐漸變得蕭瑟起來,越是往西走,便越發荒涼。
回想起當初在東海岸邊的場景,司夕隱隱有些明悟。
洪荒天地以五行為基,故此四行當分屬四極,而土行居其間。
那不周天柱,恐怕就應的是中央之土。
而天南不死火山,應的該是南方之火;
北冥歸墟,則應的是北方之水;
東方昆侖,則該應的是東方之木;
西方須彌,則當應的是西方之金。
不過木屬之地,常常是生機濃鬱之所,極易滋生造化。
如此一來,也難怪東方大陸後來成了洪荒天地的精華所在,無數的大神通者選擇在此開山立府了。
至於準提與接引那兩位西方傳說中的大能,日後快創出的不論是金身之法,還是舍利之道,顯然受這西方庚金之地的影響甚深。
念及此處,司夕頓時不由的在心中感慨著,果然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若非經此一行,他又豈會對天地有這般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