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危急救難


    施全一路騎馬向東飛奔,終於在天黑之前趕到鎮江府。施全見鎮江西門緊閉,急忙向守城的將士通報了自己是朝廷的侍衛,有急事,求見韓世忠大人。


    守城的將士不敢怠慢,回了一聲:“請施大人稍候,屬下即刻通稟韓大人!”


    施全耐心等待了一炷香的功夫,見城門大開,出來幾名宋軍將領。為首是一位身披紅袍,腰佩長劍的中年將軍,正是朝廷的江浙置製使韓世忠,他身旁卻是寧國公賈演、榮國公賈源,水師都統焦大、鹽幫的曹勁等人。


    韓世忠將施全等人接入到自己的帥府中,並叫來夫人梁紅玉,一起商量當前的局勢。


    韓世忠首先問道:“施大人,我聽寧國公、榮國公說:自從金兀術帶領手下紫青黑白,大鬧寧國府喜宴後,陛下、秦檜、黃謙、王善四人就不知所蹤了?如今你可知萬歲的下落?”


    施全回道:“韓將軍,我聽義兄王善說,他曾幫陛下等人在建康南門脫險,此刻陛下已前往浙東沿海!”


    梁紅玉聽了,驚道:“糟了!施大人,我們接到最新的戰報,粘沒喝、蒲路虎已經率領一路金兵,占了湖州,目前離臨安已不足百裏。陛下那邊無人侍衛,豈不危險?”


    韓世忠也歎道:“哎,夫人,如今遠水救不了近火,大宋的存亡,隻能看天意了!”


    施全勸道:“此時不是韓將軍和夫人悲歎的時候,在下此次孤身前來鎮江,是受嶽將軍所托,他建議將軍派出一支精銳水師,出長江,沿海入錢塘,去救陛下;另遣主力偷襲建康,逼迫金兵回撤建康!不知將軍和夫人,意下如何?”


    梁紅玉點了點頭道:“好計,將軍,你怎麽看?”


    韓世忠答道:“此計倒是好計,不過我軍自從鹽城南下,水軍將士逃亡過半,雖然焦大人,賈大人帶來了建康水師,但目前鎮江水師已不足1萬,此時再與金兵正麵作戰。我擔心,不但救不了陛下,而且會全軍覆沒!”


    施全見韓世忠滿臉憂慮,又勸道:“韓將軍!金人善於騎射,而我軍勝於水戰。這海戰取勝之道,不在於人多,而是在於士氣。我水師雖然殘破,但將領尚存,且都是高樓大船;而金兵雖然人多,但缺乏經驗,且都是臨時征調的民間漁船,他們如何與我軍抗衡?在下覺得能否一戰,將軍可以聽聽賈大人、焦大人他們的意見?”


    韓世忠聽了施全的話,覺得有道理,問道:“寧國公、榮國公、焦都統,曹大人,你們有豐富的水戰經驗,你們是怎樣的看法?”


    賈演回道:“韓大人,我與舍弟出身江湖,本是槽幫的一個舵主,我們大風大浪見多了,施大人說的有道理,在海上打仗,靠的是膽量和運氣。金兵雖多,難道他們強的過海上的風浪嗎?隻要我們將他們引到海上,我們就有信心戰勝他們!”


    焦大也道:“韓將軍,在下隻是一個帶兵的莽夫,我不懂什麽計謀,但我相信施大人的才能,當年他在建康白鷺洲,用沉船的方法,阻滯了金粘沒喝和杜充的數萬水師的前進,從賊臣手中拯救了大宋的數萬水師!此次,焦某願意為大人的前驅,帶領一支水師,前去救駕立功!”


    曹勁也道:“韓將軍、夫人,我們林幫主死於金兀術之手,在下願意協助各位大人,殺金寇,救陛下,為老幫主報仇!”


    賈源也附和道:“韓將軍,我們兄弟也願意為大人出力,帥水師前去浙東,救回皇上!”


    梁紅玉見士氣可用,建議道:“將軍,既然大家都支持施大人的建議!我們何不撥一半水師給施大人,讓他帶領賈大人、焦大人前去救駕,賤妾再與將軍揮師西進,滅了建康的兀術?”


    韓世忠笑道:“這樣最好,就按夫人的意思辦!”


    施全對道:“韓將軍,夫人,各位大人,施某來鎮江之前,曾答應嶽將軍,事成後會立刻回到他的身邊。屬下不敢食言!再說屬下出身江湖,並無領兵打仗的經驗,如何能指揮賈大人、焦大人他們?”


    梁紅玉又問道:“既然施大人要返回建康,那此戰何人統兵出征?”


    韓世忠笑道:“那就讓寧國公為正先鋒,榮國公、焦都統、曹大人為副先鋒,帶領五千水師,即刻出發,前去浙東沿海救駕!”


    賈演、賈源、焦大、曹勁四人齊聲回了一聲“諾!”,就領了兵符令牌,與韓世忠、梁紅玉、施全道了別,連夜調兵出征去了。


    話分兩頭,再說王善、林俊傑帶領十幾名鹽幫的弟子,出了建康府,一路尾隨金兵南行。當他們剛過了安吉,得知粘沒喝、蒲路虎已經帥兵攻占了臨安府。


    林俊傑對王善道:“大哥,我們還是來晚了一步,如今臨安城破,陛下和百官恐怕都已淪於敵手了!”


    王善此時心中也是五味雜陳:一會為大宋的滅亡感到內疚;一會又為自己的美好前途感到歡喜,但是他還是滿臉愁容地回道:“四弟,你不用內疚,我們兄弟千裏迢迢前來臨安救難,已經盡力了!這是上天要亡我大宋,我們又能如何?”


    林俊傑長歎了一聲,又恨恨道:“大哥,國仇我們可以暫且不報,但是我們鹽幫的家仇,怎能不報?”


    王善不知林俊傑的想法,擔心道:“四弟,你打算如何報仇?”


    林俊傑道:“既然臨安已經城破,我估計粘沒喝等人,今晚必然夜宿在臨安城中,我們何不趁這些金狗不備,刺殺了他們,為我們死難的英雄報仇!”


    王善聽了,心中大驚:粘沒喝將紫青黑白四大高手,都留在了建康兀術的身邊,他身邊隻有楊坤、徐大郎兄弟的守護,如何應付鹽幫的暗中偷襲,此時皇帝生死不明,自己又不能過早暴露,阻止林俊傑的報仇。


    林俊傑見王善遲遲沒有說話,又問道:“大哥,你心裏是怎麽想的?難道小弟今晚潛入臨安報仇,不妥嗎?”


    王善笑道:“四弟,大哥讚成你的想法,我們今晚就去刺殺粘沒喝!”


    林俊傑萬萬沒有想到王善會這麽爽快地答應自己,興奮道:“好,大哥,我們這就去臨安!”


    王善、林俊傑等人來到臨安城西的西湖,見湖堤上擠滿了衣衫襤褸,攜家帶口逃難的百姓。兩人一邊歎息,一邊遙望臨安城,隻見城內火光陣陣,濃煙四起,王、林一行人沿著西湖,進了臨安城西的錢塘門,見城內金將騎馬四處放火,搶掠財物,臨安城到處都是殺聲、喊聲和哭聲。


    王善和林俊傑剛過了聚安橋,就見一名金將帶了幾名士兵正在追趕一名光腳散發的女子。林俊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對王善說了一聲:“大哥,且看兄弟去收拾這些金狗!”,說完就取出腰間的佩劍,帶領幾名鹽幫兄弟,朝那些金兵追了過去。


    那些金兵顯然沒有注意到背後的危險,而是麵帶獰笑,一步步向那女子逼去。


    那女子漸漸被逼入一條狹窄的胡同內,再也無法躲藏,隻好哀求道:“兵大爺,饒命,放過小女子吧!我把身上的東西,都給你們!”,說完就將頭上的金釵、手上的玉鐲摘下,遞給為首的金將。


    那金將笑道:“小娘子,我不但想要你的財物,還想把你帶走!”


    林俊傑冷笑道:“金狗們,你們聽著,你們要帶走那女子,就要問問我手中的寶劍,同意不同意了!”


    幾名金兵不知好歹,持刀就朝林俊傑砍了過去。


    林俊傑見那些金人凶狠,稍稍後退,一招“移形換位”,轉到那些金兵的背後,又是一招“秋風掃落葉”,將那些金兵的膝關節一一劃斷。


    其他金兵試圖逃跑,也被林俊傑身後的幾名鹽幫好漢一一擒住。


    為首的金將還想抵抗,卻被林俊傑一招“白鶴亮翅”,將手中的圓月彎刀挑落。那金將嚇得急忙求饒道:“好漢饒命!”


    林俊傑因為父親死難的緣故,對金人恨之入骨,他不假思索,就要揮劍斬斷那名金兵的頭顱,這時卻被身後的王善阻止了。


    王善問道:“金狗,快說出你們大帥的住所!”


    林俊傑見那名金將還在猶豫,揮劍削去了他的半邊耳朵,威脅道:“再不說,就割了你另一隻耳朵!”


    那金將捂住流血的耳朵,痛苦道:“我們大帥,大帥現在南朝的皇宮裏麵!”


    林俊傑見那金將說完,一腳將他踢翻在地,將長劍刺進了他的胸膛。


    王善怕放了其他金兵,會泄露了身份,指揮幾個鹽幫兄弟將這些金兵,紛紛扔進了附近的運河中。


    王善讓林俊傑等人換上了金兵的衣服,沿著運河南行,找到了城南鳳凰山的皇宮,這時已是晚上,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


    王、林兩人借著淡淡的月色,見皇宮的東華門已被金兵燒毀,大內的城牆已經垮塌了一半,更已無士兵守衛。


    林俊傑怕驚動了宮內的守衛,讓所有的鹽幫弟子都守在東華門外接應,自己則和王善進了宮門。王、林見大內有很多富麗堂皇的宮殿,一時也不知道粘沒喝、蒲路虎等人住在哪裏,隻好沿著黑暗的角落,向前摸索。


    正當王善、林俊傑束手無策之時,突然見一隊金兵押著幾名太監和幾十名宮女,從麵前經過。


    為首的太監提著宮燈,小心地問道:“將軍,你們要帶我們去哪裏?”


    那為首的將軍回道:“我們大帥今晚非常高興,宴請了幾名貴客,希望你們好好唱歌跳舞,給大帥助興!”


    那太監回道:“將軍放心,我們以前都是侍候皇帝的,如今皇帝跑了,卻丟下了我們。如今我們走投無路,隻要大帥不殺我們,我們會像侍候皇帝一樣侍候大帥和將軍的?”


    那將軍笑道:“你還算懂事,你給本將軍留下幾名漂亮的女子,其他的都送入德壽宮!”


    那太監獻媚道:“將軍放心,老奴都聽您的!”


    王善聽了,方才知道皇帝沒有死,也沒有落入粘沒喝之手,暗自慶幸自己沒有過早暴露的同時,又在盤算下麵如何應付林俊傑刺殺粘沒喝的難題,自己是出手阻止?還是袖手旁觀?


    這時,林俊傑拽了拽王善的衣襟,輕聲對他說道:“大哥,那些人已經走遠,我們跟在他們身後,先混入德壽宮再說!”


    王善回了一聲:“好,四弟!但是我們不宜從正門闖入,我們應該從後麵繞過去,借助山上的幾顆大樹,跳上房頂,向裏麵看個究竟再說!”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末劍俠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一支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一支歌並收藏宋末劍俠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