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的管理用房是以前的村小學改建的。
總共有二十多間夯土牆房子,這是一所年代很是久遠的學校,陳玄老爸和已經七十多歲的爺爺都是在這所小學讀的書,傳聞是建國之後鬥地主的時候修建的。
雖然是土牆,可所有的木料都是從地主家的房子上麵拆下來的,不但梁柱都是二十公分以上粗細,就連格子板都有兩厘米厚。
現在這種木村已經很難買到了,陳玄接手後,也沒有動上麵的木料,隻是揭下小青瓦,打磨了一下木料又上了一遍亮漆後,加上一層格條,換上琉璃瓦房頂就算完事兒了。
土牆倒是重新粉刷了一遍,再把地麵硬化一下就算全部搞定。
教室都是比較大間的,一般的房間也就四米乘四米十六個平方,可這學校的教室,卻是六米乘六米三十六個平方大小,一個房間都可以改成四個房間用了。
陳玄自己的房間就是一間教室改出來的,那怕改成一間臥室、一間書房,一個衣帽間,還有一個衛生間,都顯得大氣得很,至少比城裏的小戶型大氣多了。
陳玄房間的旁邊則是一個客廳,三十六個平方的客廳,在城裏隻有大平層才有可能擁有。
學校是一套四合院的形製,辦公室和教室加一起二十二間房,中間則是一塊一千平米的操場。
四個角落還各有一塊空地,被以前的老師們改成了菜地,一開始的知青,後來的住校老師都可以種點蔬菜自己吃。
倒坐房這邊隻有四間其中兩間是住校老師的宿舍,還有兩間則是學校的大會堂,平時開個會看個電影什麽的,中間兩間的位置則是空著進出用的。
東西廂房各六間則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教室,每個年級兩個班。
而正房六間則是老師和校長的辦公室,還有廚房和食堂這些。
陳玄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剛來讀書,每天都會帶一個搪瓷杯,裏麵裝二兩米和紅薯,有時候還會弄點臘肉在裏麵一起蒸,就不用打菜吃起來都香的很,還有鹹味。
那時候打菜其實也才兩毛錢,不過沒有肉,油水都很少就是了,就這兩毛錢還有家長嫌貴了,時不時的找學校鬧騰一下吵一頓。
理由很簡單,農村的蔬菜它就不值錢,誰不是隨便種一點就吃不完了,許多時候送人都沒人要,因為人家自己也吃不完。
拿到街上去賣,運氣好被人挑挑揀揀能賣一點錢,運氣不好會怎麽挑去的,再怎麽挑回來喂豬,守半天一點沒賣出去都正常得很。
錢沒賺到還耽誤了時間,關鍵是心裏還難受,那不得把菜挑回去找學校食堂出一頓氣啊!
主要還是兩千年的時候大家都還窮,那怕毛毛錢大家也看得特別重要。
這些情況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都知道,忍住被家長罵一頓,然後校長會樂嗬嗬的以極低的價格把家長的菜買下來。
其實學校也沒賺幾個錢,畢竟那怕學校鼎盛時期也就四五百個學生,一人兩毛錢加一起也不過一百塊錢,加上偶爾有些學生不蒸飯,一個月下來也就一兩千塊。
再除去蔬菜、油鹽等材料成本,剩下的錢也就夠買煤炭了,而蒸飯本身並不收錢。
學校之所以會一直蒸飯,不過是校長為了方便學生們罷了,畢竟雖然是村小,並不是隻有本村的學生,國家還沒奢侈到每個村都有一個學校的地步。
有些隔壁村離得遠的學生,得有兩公裏的路程,中午跑回去吃飯實在太辛苦了一些,畢竟隻是幾歲的小孩子。
帶個搪瓷杯在學校湊合一頓,怎麽也比慌慌張張的來回跑一個多小時回家吃一頓飯劃算得多。
而當時學校的校長就是陳玄的這個姑公程明才。
“老太婆,玄子回來了,趕緊殺隻雞再殺隻鴨,可饞死我了!”程明才給陳玄打開門後,回頭喊了一嗓子。
陳玄不由得笑道:“不是讓你們隨便吃的嗎?養了那麽多我們也吃不了啊!”
農場的田土因為都是改的大塊機耕田,所以必須得全部種糧食,田裏種稻穀,土裏種玉米、豆子、高粱等作物。
這是申請改建的時候簽定了合同的,不然國家也不可能給你那麽高的整改費,這是為了保證糧食安全而做出的硬性規定。
這麽多糧食種出來,陳玄並不舍得賣,主要是陳玄全部采用的有機種植,賣多少虧多少,所以幹脆全部用來養雞、鴨、鵝、魚、豬這些去了。
養出來的東西照樣不賣,除了自己一大家子吃以外,親朋好友什麽的送一些,農場這邊也盡管吃。
可農場這姑公姑婆老兩口一輩子苦慣了,一般都是農忙請人的時候才會大魚大肉吃一頓,平時大不了就是多多少少炒一點豬肉在菜裏麵,有時候甚至就直接說一個素菜湊合一頓。
這剛剛栽菜苗、插秧農忙過去了沒多久,姑婆陳萱說不定剩菜都還留得有在冰箱裏麵,這段時間自然不可能殺雞殺鴨。
“玄子回來了!”老太太趕緊跑了出來,看見真的是陳玄,立馬高興的說道:“來來來,我給你拿包,快進屋歇一會兒,這天氣大的很,可熱了。”
“我開車回來的可熱不著。”陳玄躲了一下,自己提著包來到了東廂房的客廳,正房那邊是老爺子的,陳玄的房間在東廂這邊。
雖然老爺子從來沒有回來過吧,可房間得給人留著,這是規矩。
陳玄把包放在沙發上,拿出茶杯接水泡茶,雖然陳玄很長時間沒有回來,可完全不用擔心茶具的衛生問題,老太太基本上天天都會拿來洗洗,就等著陳玄回來用。
老兩口是有個兒子的,去了首都發展的還不錯,本來接了老兩口去享福,結果去了沒有一個月就回來了,覺得憋悶,而且還浪費錢。
來農場一個人一個月領一千八的工資也不是為了錢,畢竟程明才一個月的退休工資就已經好幾千塊了,來這裏不過是為了有事做而已。
總共有二十多間夯土牆房子,這是一所年代很是久遠的學校,陳玄老爸和已經七十多歲的爺爺都是在這所小學讀的書,傳聞是建國之後鬥地主的時候修建的。
雖然是土牆,可所有的木料都是從地主家的房子上麵拆下來的,不但梁柱都是二十公分以上粗細,就連格子板都有兩厘米厚。
現在這種木村已經很難買到了,陳玄接手後,也沒有動上麵的木料,隻是揭下小青瓦,打磨了一下木料又上了一遍亮漆後,加上一層格條,換上琉璃瓦房頂就算完事兒了。
土牆倒是重新粉刷了一遍,再把地麵硬化一下就算全部搞定。
教室都是比較大間的,一般的房間也就四米乘四米十六個平方,可這學校的教室,卻是六米乘六米三十六個平方大小,一個房間都可以改成四個房間用了。
陳玄自己的房間就是一間教室改出來的,那怕改成一間臥室、一間書房,一個衣帽間,還有一個衛生間,都顯得大氣得很,至少比城裏的小戶型大氣多了。
陳玄房間的旁邊則是一個客廳,三十六個平方的客廳,在城裏隻有大平層才有可能擁有。
學校是一套四合院的形製,辦公室和教室加一起二十二間房,中間則是一塊一千平米的操場。
四個角落還各有一塊空地,被以前的老師們改成了菜地,一開始的知青,後來的住校老師都可以種點蔬菜自己吃。
倒坐房這邊隻有四間其中兩間是住校老師的宿舍,還有兩間則是學校的大會堂,平時開個會看個電影什麽的,中間兩間的位置則是空著進出用的。
東西廂房各六間則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教室,每個年級兩個班。
而正房六間則是老師和校長的辦公室,還有廚房和食堂這些。
陳玄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剛來讀書,每天都會帶一個搪瓷杯,裏麵裝二兩米和紅薯,有時候還會弄點臘肉在裏麵一起蒸,就不用打菜吃起來都香的很,還有鹹味。
那時候打菜其實也才兩毛錢,不過沒有肉,油水都很少就是了,就這兩毛錢還有家長嫌貴了,時不時的找學校鬧騰一下吵一頓。
理由很簡單,農村的蔬菜它就不值錢,誰不是隨便種一點就吃不完了,許多時候送人都沒人要,因為人家自己也吃不完。
拿到街上去賣,運氣好被人挑挑揀揀能賣一點錢,運氣不好會怎麽挑去的,再怎麽挑回來喂豬,守半天一點沒賣出去都正常得很。
錢沒賺到還耽誤了時間,關鍵是心裏還難受,那不得把菜挑回去找學校食堂出一頓氣啊!
主要還是兩千年的時候大家都還窮,那怕毛毛錢大家也看得特別重要。
這些情況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都知道,忍住被家長罵一頓,然後校長會樂嗬嗬的以極低的價格把家長的菜買下來。
其實學校也沒賺幾個錢,畢竟那怕學校鼎盛時期也就四五百個學生,一人兩毛錢加一起也不過一百塊錢,加上偶爾有些學生不蒸飯,一個月下來也就一兩千塊。
再除去蔬菜、油鹽等材料成本,剩下的錢也就夠買煤炭了,而蒸飯本身並不收錢。
學校之所以會一直蒸飯,不過是校長為了方便學生們罷了,畢竟雖然是村小,並不是隻有本村的學生,國家還沒奢侈到每個村都有一個學校的地步。
有些隔壁村離得遠的學生,得有兩公裏的路程,中午跑回去吃飯實在太辛苦了一些,畢竟隻是幾歲的小孩子。
帶個搪瓷杯在學校湊合一頓,怎麽也比慌慌張張的來回跑一個多小時回家吃一頓飯劃算得多。
而當時學校的校長就是陳玄的這個姑公程明才。
“老太婆,玄子回來了,趕緊殺隻雞再殺隻鴨,可饞死我了!”程明才給陳玄打開門後,回頭喊了一嗓子。
陳玄不由得笑道:“不是讓你們隨便吃的嗎?養了那麽多我們也吃不了啊!”
農場的田土因為都是改的大塊機耕田,所以必須得全部種糧食,田裏種稻穀,土裏種玉米、豆子、高粱等作物。
這是申請改建的時候簽定了合同的,不然國家也不可能給你那麽高的整改費,這是為了保證糧食安全而做出的硬性規定。
這麽多糧食種出來,陳玄並不舍得賣,主要是陳玄全部采用的有機種植,賣多少虧多少,所以幹脆全部用來養雞、鴨、鵝、魚、豬這些去了。
養出來的東西照樣不賣,除了自己一大家子吃以外,親朋好友什麽的送一些,農場這邊也盡管吃。
可農場這姑公姑婆老兩口一輩子苦慣了,一般都是農忙請人的時候才會大魚大肉吃一頓,平時大不了就是多多少少炒一點豬肉在菜裏麵,有時候甚至就直接說一個素菜湊合一頓。
這剛剛栽菜苗、插秧農忙過去了沒多久,姑婆陳萱說不定剩菜都還留得有在冰箱裏麵,這段時間自然不可能殺雞殺鴨。
“玄子回來了!”老太太趕緊跑了出來,看見真的是陳玄,立馬高興的說道:“來來來,我給你拿包,快進屋歇一會兒,這天氣大的很,可熱了。”
“我開車回來的可熱不著。”陳玄躲了一下,自己提著包來到了東廂房的客廳,正房那邊是老爺子的,陳玄的房間在東廂這邊。
雖然老爺子從來沒有回來過吧,可房間得給人留著,這是規矩。
陳玄把包放在沙發上,拿出茶杯接水泡茶,雖然陳玄很長時間沒有回來,可完全不用擔心茶具的衛生問題,老太太基本上天天都會拿來洗洗,就等著陳玄回來用。
老兩口是有個兒子的,去了首都發展的還不錯,本來接了老兩口去享福,結果去了沒有一個月就回來了,覺得憋悶,而且還浪費錢。
來農場一個人一個月領一千八的工資也不是為了錢,畢竟程明才一個月的退休工資就已經好幾千塊了,來這裏不過是為了有事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