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
此地以汾酒聞名,是產酒水的好地方,傳聞胭脂國太祖皇帝拉攏部下奪得天下時,在此地留宿飲了一碗清酒,得知此地酒水工藝精湛,源遠流長,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故此將北地這處地界劃為汾州。
林厭離此次行程,汾州必須要去的兩處地方是太楠城和天君城。
太楠城,汾州最西北處,與西方泉州隔海相望,當初太祖皇帝並非不想乘船奪下西邊疆土,隻是海上風浪太大,又有雷霆風暴,便隻好放棄這個念頭。
在前往天君城的仙家渡船上,有四人待在船頭,領頭的是兩個年紀相仿的小姑娘,剩下兩個,都是少年。
盤腿坐在船舷上的小姑娘,身著一身月白衣裙,頭發用兩根紅絲帶束成雙丫髻,右眼眼眸中的一縷嫣紅瞧著有些詭異。
另一個趴在船舷上,嫣兒吧唧的小姑娘,一頭青絲抵達後心,兩鬢長絲被風吹得鼓起,享受著天地清風。
這艘渡船有些老舊,各處都有了些破洞,看樣子距離報廢不遠。
興許是渡船的主人還想借渡船賺一筆靈石,又將渡船拉了出來,為節省成本,渡船行進速度就快了些,一路顛簸,讓李竹酒有些兒暈船。
林厭離輕輕揉著李竹酒的後心,輕聲細語道:“距離天君城就半個時辰的路了,再忍一忍。”
李竹酒臉色難看,從瓷瓶中又取出一枚丹藥含在口中,支支吾吾道:“我可是李竹酒,暈船什麽的,笑死人啦!”
李裳麵色也不太好,後背靠著船板,喃楠道:“阿離姐姐,我好想吐啊。”
林厭離一聽,趕忙取出一枚丹藥讓李裳含在口中,道:“千萬別吐啊,吐船上,五十靈石。”
李裳點了點頭,一隻手捂著肚子,另一隻手捏住自己的嘴巴,雙眼緊緊閉著,將胃裏泛起的酸水重新咽了下去。
看得出來,他十分用心。
“快到了啊,再忍一忍,等會兒下了船,可以吐個爽快。”
林厭離一邊給三人打氣,一邊注視著遠處出現在視線中的小點。
隨著時間流逝,周圍的仙家渡船多了起來,其中大多是掛著金陵和觀海書院旗幟的貨運渡船。
天君城作為胭脂國的布局之一,是連接太楠城和金陵城的中樞,同樣是重中之重。
以城作點,點鋪成線,以太楠城、天君城、金陵城、陽城、飛升城,打造一條抵禦大荒凶獸的防線。
林厭離看著地圖,滿意地點了點頭。
在觀海書院牽頭下,這條防線已經有了雛形,或許再過上幾個月時間,就能夠完全成形。
沐天城還能撐上一年半載,時間上倒還算是充足。
越過一條十分顯眼的河流,渡船的速度便開始緩緩降了下來。
林厭離目光中的那個黑點不斷放大,最後變作一個高大城樓。
此時正是渡船擁堵的時段,天上渡船井然有序地在城外排起長龍隊伍。
李竹酒麵色緩和了一些,睜開眼睛瞥見了遠處的界碑。
林厭離拍了拍李竹酒的後背,“等會兒到了城裏頭,我給你買幾塊糕點壓壓肚子裏頭的酸水。”
李竹酒點了點頭,仿佛渾身力氣都被抽空,有氣無力道:“我要紅棗的,喜歡吃。”
隨著渡船駛入仙家渡口,周圍的雲海變得濃鬱了些,隨著一股飄然若仙的感覺湧入腦海,周圍多了嘈雜的聲響。
走下仙家渡口,眼前大街寬闊得讓李竹酒、李裳等人張大了嘴巴。
一座座高樓林立,商鋪鱗次櫛比,街道縱橫交錯,人群熙熙攘攘。
這座仙家關隘雖然不及沐天城十分之一的大小,街道卻是比沐天城寬闊許多。
一眼望去,十分的大氣磅礴。
林厭離同樣有些驚訝,在江晚離的記憶中,一百多年前的天君城是沒有這麽繁華的。
城內不能淩空禦物,所以街上能見到不少奇怪的地獸。
一頭巨大的老鱉,背上馱著一個小樓,樓上欄杆後站著一位身著灰袍的肥胖男子,雙手十指佩戴著鑲玉戒指,看起來十分豪氣。
在他身旁兩側,有兩位嬌媚女子,一左一右傍在身上,手掌撫在肥胖男人的胸壁,旖旎話語,勾人耳紅。
林厭離瞥見這一幕,撇撇嘴巴,都是陸圭玩剩下的,氣質差了一大截。
一陣狂風拂來,迎麵出現一輛馬車,皆是清一色的紅棕烈馬,清一色的紅色毛皮和整齊的步伐看得林厭離一愣一愣。
這些馬匹大概是哪個禦獸宗門的手筆,像紅棕烈馬這樣的常見異獸,想要將它們訓練得整齊劃一,還是要費一些心血的。
有人的坐騎是一頭仙鶴,但城內禁止騰空禦物,便隻好貼著地麵飛行。
李竹酒在路口街旁蹲了一會兒,吞下一顆清靈丹後,又變回那個生龍活虎的李竹酒。
她瞥見遠處的路邊有人出租兔攆,便吵嚷著要坐。
沒得辦法,林厭離隻好遂她的願,從腰包掏出十塊靈石遞到攤販小哥的手中。
所謂兔攆,就是一頭巨大的山兔,背上安了個座椅,跟騎大象沒有什麽不同的地方。
但勝在山兔渾身毛茸,可愛憨笨。
一張座椅上擠了兩人,林厭離坐在後頭抱著李竹酒,秦琨羽和李裳在前頭牽著山兔,一路沿街行走,李竹酒“咯咯咯”笑著,最後笑得臉頰發酸,才略微收斂。
林厭離靠著座椅後背,一臉享受,不得不說,這兔攆走起來很是平穩,比阿黃的脊背舒服多了。
在附近轉悠一圈,林厭離看了眼天色,伸手拽了拽山兔脖子上的韁繩,讓山兔停在一處客棧前。
走入客棧,接待的掌櫃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婦人,看見林厭離一行人進入客棧,麵上和藹可掬道:“幾位小客人要住店?”
林厭離點了點頭,環伺四周。
這家店的裝束十分古樸,牆壁上掛著觀海書院幾位年資較大的君子畫像,梁柱上有人提詩,留名者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
此地以汾酒聞名,是產酒水的好地方,傳聞胭脂國太祖皇帝拉攏部下奪得天下時,在此地留宿飲了一碗清酒,得知此地酒水工藝精湛,源遠流長,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故此將北地這處地界劃為汾州。
林厭離此次行程,汾州必須要去的兩處地方是太楠城和天君城。
太楠城,汾州最西北處,與西方泉州隔海相望,當初太祖皇帝並非不想乘船奪下西邊疆土,隻是海上風浪太大,又有雷霆風暴,便隻好放棄這個念頭。
在前往天君城的仙家渡船上,有四人待在船頭,領頭的是兩個年紀相仿的小姑娘,剩下兩個,都是少年。
盤腿坐在船舷上的小姑娘,身著一身月白衣裙,頭發用兩根紅絲帶束成雙丫髻,右眼眼眸中的一縷嫣紅瞧著有些詭異。
另一個趴在船舷上,嫣兒吧唧的小姑娘,一頭青絲抵達後心,兩鬢長絲被風吹得鼓起,享受著天地清風。
這艘渡船有些老舊,各處都有了些破洞,看樣子距離報廢不遠。
興許是渡船的主人還想借渡船賺一筆靈石,又將渡船拉了出來,為節省成本,渡船行進速度就快了些,一路顛簸,讓李竹酒有些兒暈船。
林厭離輕輕揉著李竹酒的後心,輕聲細語道:“距離天君城就半個時辰的路了,再忍一忍。”
李竹酒臉色難看,從瓷瓶中又取出一枚丹藥含在口中,支支吾吾道:“我可是李竹酒,暈船什麽的,笑死人啦!”
李裳麵色也不太好,後背靠著船板,喃楠道:“阿離姐姐,我好想吐啊。”
林厭離一聽,趕忙取出一枚丹藥讓李裳含在口中,道:“千萬別吐啊,吐船上,五十靈石。”
李裳點了點頭,一隻手捂著肚子,另一隻手捏住自己的嘴巴,雙眼緊緊閉著,將胃裏泛起的酸水重新咽了下去。
看得出來,他十分用心。
“快到了啊,再忍一忍,等會兒下了船,可以吐個爽快。”
林厭離一邊給三人打氣,一邊注視著遠處出現在視線中的小點。
隨著時間流逝,周圍的仙家渡船多了起來,其中大多是掛著金陵和觀海書院旗幟的貨運渡船。
天君城作為胭脂國的布局之一,是連接太楠城和金陵城的中樞,同樣是重中之重。
以城作點,點鋪成線,以太楠城、天君城、金陵城、陽城、飛升城,打造一條抵禦大荒凶獸的防線。
林厭離看著地圖,滿意地點了點頭。
在觀海書院牽頭下,這條防線已經有了雛形,或許再過上幾個月時間,就能夠完全成形。
沐天城還能撐上一年半載,時間上倒還算是充足。
越過一條十分顯眼的河流,渡船的速度便開始緩緩降了下來。
林厭離目光中的那個黑點不斷放大,最後變作一個高大城樓。
此時正是渡船擁堵的時段,天上渡船井然有序地在城外排起長龍隊伍。
李竹酒麵色緩和了一些,睜開眼睛瞥見了遠處的界碑。
林厭離拍了拍李竹酒的後背,“等會兒到了城裏頭,我給你買幾塊糕點壓壓肚子裏頭的酸水。”
李竹酒點了點頭,仿佛渾身力氣都被抽空,有氣無力道:“我要紅棗的,喜歡吃。”
隨著渡船駛入仙家渡口,周圍的雲海變得濃鬱了些,隨著一股飄然若仙的感覺湧入腦海,周圍多了嘈雜的聲響。
走下仙家渡口,眼前大街寬闊得讓李竹酒、李裳等人張大了嘴巴。
一座座高樓林立,商鋪鱗次櫛比,街道縱橫交錯,人群熙熙攘攘。
這座仙家關隘雖然不及沐天城十分之一的大小,街道卻是比沐天城寬闊許多。
一眼望去,十分的大氣磅礴。
林厭離同樣有些驚訝,在江晚離的記憶中,一百多年前的天君城是沒有這麽繁華的。
城內不能淩空禦物,所以街上能見到不少奇怪的地獸。
一頭巨大的老鱉,背上馱著一個小樓,樓上欄杆後站著一位身著灰袍的肥胖男子,雙手十指佩戴著鑲玉戒指,看起來十分豪氣。
在他身旁兩側,有兩位嬌媚女子,一左一右傍在身上,手掌撫在肥胖男人的胸壁,旖旎話語,勾人耳紅。
林厭離瞥見這一幕,撇撇嘴巴,都是陸圭玩剩下的,氣質差了一大截。
一陣狂風拂來,迎麵出現一輛馬車,皆是清一色的紅棕烈馬,清一色的紅色毛皮和整齊的步伐看得林厭離一愣一愣。
這些馬匹大概是哪個禦獸宗門的手筆,像紅棕烈馬這樣的常見異獸,想要將它們訓練得整齊劃一,還是要費一些心血的。
有人的坐騎是一頭仙鶴,但城內禁止騰空禦物,便隻好貼著地麵飛行。
李竹酒在路口街旁蹲了一會兒,吞下一顆清靈丹後,又變回那個生龍活虎的李竹酒。
她瞥見遠處的路邊有人出租兔攆,便吵嚷著要坐。
沒得辦法,林厭離隻好遂她的願,從腰包掏出十塊靈石遞到攤販小哥的手中。
所謂兔攆,就是一頭巨大的山兔,背上安了個座椅,跟騎大象沒有什麽不同的地方。
但勝在山兔渾身毛茸,可愛憨笨。
一張座椅上擠了兩人,林厭離坐在後頭抱著李竹酒,秦琨羽和李裳在前頭牽著山兔,一路沿街行走,李竹酒“咯咯咯”笑著,最後笑得臉頰發酸,才略微收斂。
林厭離靠著座椅後背,一臉享受,不得不說,這兔攆走起來很是平穩,比阿黃的脊背舒服多了。
在附近轉悠一圈,林厭離看了眼天色,伸手拽了拽山兔脖子上的韁繩,讓山兔停在一處客棧前。
走入客棧,接待的掌櫃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婦人,看見林厭離一行人進入客棧,麵上和藹可掬道:“幾位小客人要住店?”
林厭離點了點頭,環伺四周。
這家店的裝束十分古樸,牆壁上掛著觀海書院幾位年資較大的君子畫像,梁柱上有人提詩,留名者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