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十三次相親45


    其實,他也不是每次都能堅持原則。很多時候,人要想堅持原則,也得付出一定的代價。換句話說,人們對堅持原則這件事也是量力而行的。


    比如:滿清朝廷對待西方列強的無盡勒索。按照華夏傳統,中國的朝廷是位於世界頂點的天朝上國,絕對不可以接受他國的威逼利誘。


    滿清皇帝以及親貴、大臣們在一開始是想著堅守這一原則的。可是,英夷在鴉片戰爭中大獲全勝,讓滿清見識了什麽叫船堅炮利,什麽叫所向披靡。此後,滿清再沒堅持過什麽原則,甚至都不敢叫英國人為英夷,隻敢稱之為英吉利人。


    當真是丟盡了曆代大一統王朝的臉麵。連帶著整個中華文明圈的列國,諸如日本、朝鮮、越南、緬甸、不丹諸國都顏麵無光。


    m君在生活中也曾多次像滿清王朝一樣,麵對生活中的艱辛、不公、柯難一次又一次妥協退讓,一次又一次喪失原則。


    他事後靜下心來琢磨:不退讓可以不可以?堅持本真,堅守原則可以不可以?


    答案是:不可以。


    為什麽不可以?


    實力不允許!


    往大了說,秦國的連橫為什麽比三晉的合縱有效?


    是因為秦國曆代國君都是聖人明主嗎?


    當然不是。


    以政績來說,有兩位君王是秦孝公死後與秦始皇帝登基前最有作為的兩位秦王。


    他們是秦武王和秦昭襄王。


    秦武王打開了秦國進入三晉的通道,在事實上打垮了韓國,真正開啟了秦國滅亡六國之路。


    秦昭襄王肢解了楚國,打垮了趙國,顛覆了齊國,進一步蠶食了韓魏,是秦始皇帝之前,吞並六國土地最多的君主。如果不是有hd城下的大敗,他很有可能成為第一位一統天下的秦王。


    但是,我們得看到,秦武王事實上背棄了連橫之策,而是實行純霸道,也就是不顧政治環境去強攻。


    他當政時期,連橫政策著名的推行人張儀被驅逐出秦國。秦武王取得的輝煌成就與連橫政策無關。也就是說其成就與富有彈性的伐謀無關,完全是伐兵,任力的結果。


    而昭襄王的豐功偉業完全是因人成事。他的一切壯舉都是由白起完成的。從韓魏,到楚,到齊,到趙,都是白起領兵打敗的。白起不領兵,hd城就堅不可破。白起一死,信陵君就能帶領列國聯軍大敗秦軍。


    關東諸王中與他們類似的有兩個。一個是以武力橫行天下的宋康王。一個是有東帝之名的齊閔王。


    這倆王都是身死國滅。可他們之所以滅國,並不是自身能力不如那兩位秦王。


    宋康王可謂是天降奇人,以遠小於齊、魏、楚的宋國對各國開戰,竟然能屢次獲勝,特別是接連打敗魏、楚、韓諸國。以勇武彪悍用兵如神而言,遠勝依靠秦國諸多名臣輔助的秦武王。他最終流亡他鄉而死,國土被列國瓜分,不過是因為宋國終究是小國,人口,土地,財富有限,經不起老牌大國齊國的長期消耗戰。


    鷹生於雀巢,格局受限,實在不是全靠人力可改變的。盡管如此,齊國終因滅宋耗盡國力,被燕國領著列國滅亡。


    滅宋的齊閔王。


    人們都知道他滅了宋,卻少有人知,他還滅了燕。他能被稱為東帝,就是因為他統治下的齊國第二次滅了燕國。這在當時是一件足以讓天下統一提前到來的大事。


    事實上,若無五國伐齊這事,他的政治成就遠高於西帝秦昭襄王。


    此人有四大曆史成績,第一件滅燕。第二件滅宋。第三件聯合韓魏瓜分楚國領土。第四件帶領韓魏打進函穀關。


    就在秦昭襄王的時代,楚懷王滅了盛極一時的越國,趙武靈王滅了五千乘之國中山國。


    齊國滅了七雄之一的萬乘之國燕,滅了號勁宋的五千乘之國宋國,是這一時代唯一滅掉兩個大國的國家。西帝的秦軍橫掃大半個天下,卻沒有真正消滅掉任何一個對手。


    如果置身於當時的現實環境,而不是開啟史書觀眾視角,一連滅掉倆大國的齊國,顯然比隻是撕扯大塊土地的秦國更加恐怖駭人!


    有趣的是東西二帝有一個共同的問題。西帝的成就靠白起。東帝的偉業靠田文。


    西帝沒了白起就有hd城下之敗,餘生再也無力吞並六國。


    東帝失去孟嚐君就招來五國攻齊,迅速身死國滅灰飛煙滅。


    西帝結局好於東帝是因為秦昭襄王本人能力強於齊閔王嗎?


    當然不是。


    齊國國力遠不如秦國,齊王卻可以與秦王並稱東西二帝。這已經能說明一切問題了。


    秦昭襄王結局好於齊王不過是得益於秦國本身的強大罷了。


    再來說連橫與合縱。


    連橫的代表人物張儀。合縱的代表人物是犀獸公孫衍。


    連橫的倡議國秦國。合縱的主腦先是魏國,後是趙國。


    從效果來看,是連橫勝了合縱。但是,真的是張儀的巧舌如簧優於公孫衍的深謀遠慮嗎?


    顯然不是。


    公孫衍自身的經曆就能說明這一點。


    他曾是執掌秦國政治的人,一度率領秦國打敗韓魏。等他反過來帶領韓魏攻打秦國,結果與之前就有天壤之別了。


    犀首還是那個犀首,其軍事才幹不曾減少一分,政治地位更是不損反增,過去是秦國大良造,現在是魏韓趙齊燕楚六國丞相。為什麽軍事成就反大不如前了呢?


    道理很簡單。他主要依靠的韓魏兩國國力不如秦國。其餘加盟國中齊楚心懷叵測,燕趙各懷心事,宋、中山等國更是鼠首兩端。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除了公孫衍的三晉伐秦。其它曆次合縱,隻要有韓魏之外的國家真心加入合縱,都可以很幹脆的打敗秦國。


    比如:孟嚐君帶領的齊韓魏三國聯軍。


    信陵君帶領的趙魏楚韓四國聯軍。


    其實合縱攻秦共組織了五次。還有趙龐煖帶領的合縱軍。這次聯軍因楚國春申君的臨陣脫逃,隻能不戰而退。


    以及第二次六國伐秦,迫使秦國歸還魏趙部分土地。


    秦國真正靠軍事行動贏得勝利的就是第一次,也就是公孫衍以三晉為主力,由義渠國從後方策應的合縱戰。


    其餘四次,龐煖那次算是沒有交手。另三次秦國都割地賠款了。


    從技術層麵而言,合縱一旦達成,多半可以達到戰術目的,讓秦國割地賠款。


    而秦國的連橫真正發揮作用,也是唯一一次大獲成功,就是沐猴而冠的楚懷王奉行了秦楚聯盟。其結果就是齊、秦、韓、魏四國從東西兩方向攻入楚國,把楚國從一個超級大國打成普通大國,瓜分的領土將近楚國全盛時期的一半。


    由此可知,合縱的成功此時遠多於連橫,作為一種策略並沒有輸。列國君主除了楚懷王,沒人相信過連橫。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M君的相親小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方甲天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方甲天下並收藏M君的相親小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