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不用油?”
阿俏睜著一對明淨的眼,扭頭望著沈謙,好奇地發問。
沈謙點點頭,說:“這是德大西菜社的廚子給你出的‘難題’!”
阿俏忍不住展顏一笑,說:“這位同行,聽起來還是挺宅心仁厚的。”
沈謙一聽,就知道阿俏已經有了把握。對方給阿俏出這道題,大約也是預計阿俏一定能答得上,沒有刻意刁難。
“第二個題目是:是魚沒有骨。”
沈謙將寫在信箋上的題目緩緩念出來。
阿俏的眉頭就微微皺起來,說:“這道題目聽起來沒怎麽安好心!”
沈謙也跟著點頭,笑說:“的確如此,這道題目,是那個東洋人青山給你出的。原題若是‘做魚沒有骨’,那對你來說就太過容易了。可是他偏偏出題‘是魚沒有骨’!”
也就是說,阿俏呈上的“魚菜”,必須教觀者能看出那是一條整魚才行。這樣一來,阿俏所擅長的兩道魚菜,“拆燴鰱魚頭”和“魚膾”,都不能算是滿足題目。
阿俏想起那個青山,當即一扁嘴,傲然說:“這人怎麽看怎麽小家子氣,明明知道我去骨的技術一流,偏偏要用這種題目來為難我。”
沈謙伸手去撫阿俏那挺得直直的脊背,柔聲說:“可他也難不倒你的,不是麽?”
阿俏見沈謙將她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隨即莞爾,自信地點點頭:“難不倒的。”
她隨即轉臉去看第三道題目,“烹飪不用鍋?”
這題目上竟然還有小字提示,說明這鍋指的是用來盛放食材的一切容器、盛器,甚至什麽鐵板之類的都不能用;除此之外,“烹飪”是指一定要將材料高溫烹製:要做熟,簡簡單單切個涼菜是肯定不行的。
“這麽多限製條件,他們也知道是在為難人呢!”阿俏忍不住抱怨,眉頭輕輕鎖起來:烹飪不用鍋,難道用竹簽串了肉串子直接在炭火上烤嗎?
“是的,明顯這最後一道題是最難的。”沈謙也點頭,說:“最後這一道,他們是要求你當麵烹飪的。其實我也在想,若是在餐桌上當麵烹製,洋人看了烹製的全過程,待到食物入口的時候,期待感或許會有,新鮮感則未必了。”
阿俏的眉頭皺得更緊,一言不發地縮在沈謙身旁沉思著。
沈謙見了多少有些不舍,幹脆一把把她抱起來,放在自己膝上,湊在她耳邊說:“不過呀,咱們不著急。我的阿俏最是聰明,總能一鳴驚人。”
他說話時熱氣輕輕噴在阿俏耳際,令阿俏忍不住麵紅耳赤,知道對方一定沒在想什麽好事。她隻得忍著羞小聲說:“別鬧!”
阿俏開了口,沈謙就真的一動不動了,任她靠在自己懷裏沉思,過了半晌阿俏才悶悶地開口,說:“要是能想個什麽法子,直接在洋人麵前烹飪,卻叫洋人根本看不出來材料是什麽,怎麽烹飪的,那才叫妙呢!”
隻是她很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一時卻不知道該怎麽做。
沈謙便幹脆帶她出去轉轉,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裏流連,隨處試一試當地的小吃和點心。阿俏試了不少新鮮美味,吃得眉花眼笑,一麵對沈謙感歎:“那些洋人,天天隻曉得吃西洋菜館子,若是他們肯來這邊走走,再將胸懷開放一點,膽子大一點,準保能天天享受美味。”
沈謙也點頭,笑著說:“是啊,其實這世上最美味的吃食,往往都在民間。像任太太所做的那種富貴菜,反而隻能是獵奇,見識一次,下回再也不敢消受了。”
阿俏想起薑曼容,點點頭也覺得是。
說起這個話題她不禁想起衛缺。若是將衛缺與薑曼容相比,她顯然更加欣賞前者——隻是不知道這衛缺能不能處理好他江湖幫中的事務,畢竟烹飪這件小事,也必須從業的人人人謹守職業道德,他的江湖菜才能穩穩地立足。
這時候兩人剛好走到一家杭幫菜的小菜館跟前,正好到了飯點,菜館裏一股子異香正飄出來。阿俏聞到,忍不住怔了怔,一拉沈謙的手,說:“這是什麽香味兒?”
其實兩人一陣逛吃逛吃,都並不太餓。可饒是如此,沈謙還是縱容地說:“那便進去看看。”
“夥計,這香味兒,是什麽?”阿俏進店以後趕緊詢問。
夥計指指廚房那裏:“這位小姐,本店新出爐的叫花雞——”
阿俏順著夥計指的方向一看,隻見一隻用黃泥裹好,入爐烘烤的“叫花雞”剛剛出爐。有大師傅正在將表麵的黃泥砸開,露出裏麵一張已成淺赭色的荷葉。
一股子雞肉的濃香正從這隻被泥殼兒所裹著的“叫花雞”中直湧出來,雞肉的香氣中還混著荷葉香氣,因此格外清新,絲毫不膩。
阿俏雙眼直勾勾地盯著那隻叫花雞,呆了片刻,忽然喜道:“我知道了!”
她已經全想通了。
她說完這話,轉身就走。沈謙見狀趕緊跟上去。店裏的夥計見了大失所望:“不留下來嚐一嚐本店特色麽?好不容易才烤出來一隻的……”
沈謙一回頭,伸手給那夥計拋了一枚銀元,笑道:“謝謝你的主意!下次一定來貴店品嚐。”
兩人一起走出店麵,沈謙從後麵趕上,問阿俏:“你……難道打算當著那些洋人的麵烤叫花雞麽?”
叫花雞的做法簡單,整雞洗剝幹淨之後用荷葉包起,外麵裹上一層黃泥,擱在烤爐裏烤上半天,也就熟了,出爐時雞肉酥爛,味道鮮美——關鍵是做法極其簡單,所以才會叫做“叫花雞”。
然而阿俏卻搖搖頭,她麵帶喜色,望著沈謙,笑著說:“不,直接照搬‘叫花雞’的做法肯定不成。也很難將這一整隻雞放在洋人麵前慢慢烤熟,將大家耐心都耗沒了。不過這‘叫花雞’真的給了我一個主意。”
她衝沈謙狡黠一笑,說:“我打算讓那些洋人毫無知覺地看著美味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烹飪。”她想想自己也覺得很好笑,“等到發現的時候,嚇他們一大跳。”
洋人們給阿俏的三道難題出完,限定了兩天讓阿俏準備,第三天即在錦江飯店重見,算是第四場“擂台”比試。
出乎人意料的是,有不少洋人聽說了阿俏新婚的消息。雖說雙方是打著擂台的“對手”,可還是有不少人向阿俏表達了誠摯的祝賀,並一起送了她一大捧鮮花。錦江飯店的大廳裏氣氛融洽,倒也沒有多少激烈比賽時那種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
隻要青山始終對阿俏表達了不屑的態度,甚至青山夫人蹬著木屐,一溜小跑地過來恭賀阿俏新婚,回去的時候還遭到青山一連串的白眼。
阿俏隻做視而不見,心想,待會兒比試的時候再狠狠打你的臉吧!
在她看來,三道難題,第一道的出題人顯然是抱有善意;第三道則出的真是一道費思量的難題;隻有那第二道,顯得出題人故意刁難,而且小家子氣。
因為這三道難題中的第一道對材料提出了限製,所以阿俏使用了距離大廳旁邊最近的廚房,使用之前,由德大西菜社的廚子過來檢查。
這位西菜廚子是個頭發花白的洋人廚子,看上去六七十歲的年紀,終日麵帶笑容,待阿俏也十分友善。他進來之後,將阿俏事先準備下的材料一一檢查過,見到阿俏備下了厚實的肥豬肉,上好的金華火腿,以及大約三年的老母雞,便咧嘴衝阿俏笑了笑。
阿俏也回報以笑容,並且順手指了指爐灶邊放著的一叢新鮮采下的油菜花兒,眼帶詢問,似乎是在問他,這樣的材料可以不可以用。
那洋人廚子看了覺得很新鮮,掐了淺淺一枝下來,將油菜花湊到鼻端聞了聞,然後又用手拈了拈,似乎聞到了菜籽油的清新香氣,登時伸出大拇指,衝阿俏點了點頭,然後嘰裏咕嚕地說了一大串,似乎是在鼓勵阿俏,最後他拍拍阿俏的肩,轉身出去了。
這位“德大”的廚子,給阿俏出的第一道題目是,“炒菜不用油”,所以阿俏確實沒有帶炒菜用的油進來,但是她帶了能“出油”的材料:肥豬肉和老母雞肚子裏的雞油可以熬豬油雞油出來,金華火腿加熱之後可以與時蔬同炒,不再需要其他油脂。而阿俏從城外路邊隨手摘的一大捧油菜花更絕。這些油菜花不少已經結籽,隻要放在鍋裏翻一翻,就有香噴噴的菜籽油留在鍋底。
阿俏相信那位“德大”的廚子一定也是知道用這些天然材料能夠提取烹飪時需要的油脂——比如她在“德大”嚐到過用正宗法式方法做出來的油封鴨腿,那道菜用的是鴨油;她也嚐過在熱乎乎的“豬油渣”上灑上白糖做成的“奇葩”零食,那更顯然是了煉豬油之後的副產物做成的。
由此基本上可以判斷,“德大西菜社”,給她出的,乃是一道送分題。
隻是送分題阿俏也不敢馬虎,馬上動手開始準備,該煉油煉油,該備料備料。因為這道難題要求的是炒菜,她備下的所有菜式幾乎都是爆炒的菜式,而且嚴格遵循“葷菜用素油,素菜用葷油”的原則,對於部分“可葷可素”的材料,她最終還是選了用葷油,畢竟嚐起來香一點。
不多時,芫荽牛肉絲、核桃山雞片、爆雙菇、瓜薑蝦球……接連出鍋。這些都是炒菜,材料都備好之後入鍋爆炒調味就能出鍋的,一時流水價地從大廚房送出來,熱騰騰地送到席上。洋人大多覺得驚訝,這個年輕的中國女子,怎麽能動作這麽快,一口氣做出這麽多道炒菜出來的。
阿俏在廚房裏忙碌的同時,沈謙一直在廚房附近。他早先應承過阿俏,往後的比試,他要全程陪在場。
偶爾會有人過來,送點兒消息向“小爺叔”請示,沈謙則會稍稍思考,便做出決斷,轉頭吩咐下去,自有人替他去執行。
終於阿俏做完了最後一道炒菜,從女侍應生那裏接過了熱毛巾,將頭發手臉都擦過一遍,稍許去除一些油煙氣,這才走到大廳一角,亭亭玉立地候著,等待眾人對她這些炒菜的評價。
俗話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且先不論那些洋人,參加比試的中方名廚,見到這些炒菜的火候、成色、裝盤、調味,便知阿俏的功力,並不比他們這些在酒樓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家夥們差多少。他們原本隻是因為阿俏偶爾贏了一回刀功,便幹脆將阿俏推出去抵擋洋人的難題,心中未必對阿俏存了多少尊敬。
可是今日這一係列菜式流水價地送上來,名廚們大多神情嚴肅,收起了小覷之心,知道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人,甚至是年輕的女性,照樣也有能與他們比肩的高手。
而洋人們則震驚於這些菜式:“這真的是沒有用油做出來的嗎?”
“不是說中國人沒有油就沒辦法炒菜嗎?”
有人挾起一片時蔬,湊到鼻端聞聞,然後震驚地說:“中國姑娘太神奇了,蔬菜能做出肉味!”
也有人扭頭過去看“德大”的那位老廚師:“史密斯先生,你確實檢查過了,中國姑娘,真的沒有帶油來……炒菜?”
老廚師搖搖頭:“真的沒有!”
他遠遠地向阿俏使了個眼神,兩人心照不宣——至於廚房裏那些,都是屬於他們廚師的秘密。
見席麵上情形差不多了,阿俏一轉身,就去準備第二個難題,“是魚沒有骨”。
阿俏望著事先殺好洗淨的幾條新鮮鯪魚,心想:其實這個命題,對於洋人來說還真蠻實用的。
洋人極少有愛吃中式做法做出來的整魚的,原因是中式多用淡水魚,淡水魚則刺多。洋人吃慣了海魚,因此非常不習慣淡水魚那細小的刺。
阿俏給魚去骨的功力很強,比如她當初在徐家做“拆燴鰱魚頭”,將整個魚頭的魚骨全拆出來,放在盤子上一一清點無誤之後才會放心;又如她剖魚膾,自然能做到整個盤中完全不見骨。
然而這個命題裏最刁難人的部分:“是魚”,表示做出來的成品還要保持魚本身的形態,蝦蟹之類也不能用來代替,而且還要“沒有骨”。
但這也難不倒阿俏,她手持廚刀,取了一條鯪魚,從肚腹處下刀,將整張鯪魚的皮拆連著魚頭和尾鰭全拆下來。拆出來的魚身則去骨,將魚肉搗成泥,和上剁碎的荸薺、香菇,再加入陳皮、蒜頭、花生、芝麻、薑蒜之類,將魚泥搗勻,再將魚泥填回鯪魚的魚皮之中,令那條鯪魚恢複成為一條“肚腹鼓鼓”的鮮魚模樣。
如此一口氣填了七八條鯪魚之後,阿俏開始熱鍋,將填好的鯪魚下油鍋先炸,炸製定型不散之後,再加入醬鹽糖酒,燉至全熟,便可以出鍋了。
鯪魚出鍋,盛在盤中,宛然中式方法烹製的整魚,魚頭魚尾俱在,這“沒有骨”從何說起。
一時座上的洋人大多交頭接耳起來。
中方的名廚們見到端至席麵上的鯪魚,已經大致能猜到阿俏的做法,隻是大多略略皺眉,心想:阿俏用這方法,確實能做到魚“無骨”,隻是她依舊保留了魚頭魚尾,少時難保不為有心人鑽空子。
豈料阿俏成竹在胸,她衝上菜的錦江飯店侍應生們點點頭,隻見侍應生們一起動手,用西餐餐刀將魚頭魚尾小心翼翼地切下來,堆在盤邊,並將完全無骨的魚腹一段分成一份一份的,盛在小盤中,連刀叉一起,送至等待品嚐的洋人麵前。
“是魚”,阿俏做到了,至少她在上菜的時候,人人都見到了這些鯪魚的完整形態。
而“沒有骨”阿俏也做到了,至少送到每位等著品鑒的食客麵前,那一段一段的,是外裹炸至酥脆的魚片,裏麵全然無故的鮮美魚肉。
恰巧這由侍應生稍稍處理,再將適合客人食用的魚肉料理送上桌,也是西式餐飲中的常見做法。阿俏在“德大”的時候就曾經見過。
這種形式上融合了西餐禮儀,而實質上對洋人們非常友善的菜式,一下子就立即受到了洋人們的瘋狂歡迎。
“哦天那,要是中國所有的魚都像這條這樣好吃,那我不用吃別的了,隻要吃魚就行了。”
“上帝保佑,這是我頭一回順利地吃魚,沒有任何魚刺的煩惱。誰能告訴我,這究竟是怎麽做的?”
阿俏早就準備著他們問這樣的問題——她還特地留了一條填入魚泥、但還未下鍋的鯪魚,當下取了出來,向洋人們一一解說,告訴他們這道魚的詳細做法。
“這簡直是神了!”
聽說阿俏能將那魚皮完整地剖下來,再將去骨的魚肉填回去,依舊恢複成一條完整的鯪魚,這足夠洋人們震驚一會兒了。
此間最不高興的,自然是親自出這道難題的青山。他一直僵著臉,緊緊地盯著阿俏呈上來的鯪魚。原本他確實曾想要用魚頭魚尾做文章的,沒想到阿俏棋高一著,率先請侍應生處理了。
至此,青山始終板著臉一言不發,魚肉送至他麵前,他也細細地都品嚐了,似乎在嚐試辨清這些魚肉裏都加了什麽樣的佐料與調味。除此之外,在阿俏講解做法的時候,青山也支起耳朵聽那通譯翻譯,一字不願漏,似乎想把這方法牢牢記在心裏。
阿俏見了青山這樣,忍不住想:這東洋人總是這樣,他表麵完全看不起你,內心也是一樣,但是他一旦認識到你做出來的東西是值得認可或是學習,他會很認真嚴肅地去對待,去學習,雖然他內心依舊看不起你。
這樣的人……阿俏心想,實在不知是該如何評價。隻是她明白,像青山這樣的人,絕對不可小覷。當然,更不能將對方看得太高而菲薄了自己。
洋人當中那位最能說會道的,品嚐過了“無骨”鯪魚,長舒一口氣,抬起頭望著阿俏,用漢語說:“神秘的中國姑娘,我承認,你總是一次,又一次地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已經不大敢問了,那最後一道難題,沒有鍋,你準備在我們麵前做什麽?”
阿俏微笑著說:“我會在你們麵前當麵烹飪,不過,我也希望你們能猜到我在你們麵前究竟做的是什麽。”
她一麵說著,一麵有錦江飯店的侍應生列隊出來,在眾人麵前的圓桌上放了一張鐵盤。鐵盤上擱著一堆黑乎乎的木炭。
阿俏手持一枝長柄火柴,小心翼翼地將木炭點燃了,堆在一起的木炭表麵就燃起細細的藍色火焰。
大廳裏一下子暖和起來,板著細細的畢駁聲,木炭燃燒時特有的那種木脂香味開始漸漸散開。
接著好幾名侍應生上來,手中執著托盤,他們卻沒將托盤交給阿俏,而是放置在圓桌上,放置在與座之人的手邊。
隻見這些托盤之中,有些事先曬幹的梨枝桃枝,枝上還帶著幾朵幹花;也有用竹簽穿成串的各色水果,水果都是曬至七八成幹的,果香濃鬱,卻沒有多少水分。更有趣的是,還有一個托盤裏,竟然盛著一蓬一蓬,潔白綿軟的棉花糖。
“神秘的中國廚娘,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你究竟要怎麽做?或者你要我們怎麽做?”
為首那名洋人一回頭,卻見阿俏已經失去了蹤影,早已離開了大廳。
大廳之中,隻留下了他們這麽一群茫無頭緒的食客,一盆炭火,和手邊一大堆,不知道是用來做什麽的材料。
阿俏睜著一對明淨的眼,扭頭望著沈謙,好奇地發問。
沈謙點點頭,說:“這是德大西菜社的廚子給你出的‘難題’!”
阿俏忍不住展顏一笑,說:“這位同行,聽起來還是挺宅心仁厚的。”
沈謙一聽,就知道阿俏已經有了把握。對方給阿俏出這道題,大約也是預計阿俏一定能答得上,沒有刻意刁難。
“第二個題目是:是魚沒有骨。”
沈謙將寫在信箋上的題目緩緩念出來。
阿俏的眉頭就微微皺起來,說:“這道題目聽起來沒怎麽安好心!”
沈謙也跟著點頭,笑說:“的確如此,這道題目,是那個東洋人青山給你出的。原題若是‘做魚沒有骨’,那對你來說就太過容易了。可是他偏偏出題‘是魚沒有骨’!”
也就是說,阿俏呈上的“魚菜”,必須教觀者能看出那是一條整魚才行。這樣一來,阿俏所擅長的兩道魚菜,“拆燴鰱魚頭”和“魚膾”,都不能算是滿足題目。
阿俏想起那個青山,當即一扁嘴,傲然說:“這人怎麽看怎麽小家子氣,明明知道我去骨的技術一流,偏偏要用這種題目來為難我。”
沈謙伸手去撫阿俏那挺得直直的脊背,柔聲說:“可他也難不倒你的,不是麽?”
阿俏見沈謙將她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隨即莞爾,自信地點點頭:“難不倒的。”
她隨即轉臉去看第三道題目,“烹飪不用鍋?”
這題目上竟然還有小字提示,說明這鍋指的是用來盛放食材的一切容器、盛器,甚至什麽鐵板之類的都不能用;除此之外,“烹飪”是指一定要將材料高溫烹製:要做熟,簡簡單單切個涼菜是肯定不行的。
“這麽多限製條件,他們也知道是在為難人呢!”阿俏忍不住抱怨,眉頭輕輕鎖起來:烹飪不用鍋,難道用竹簽串了肉串子直接在炭火上烤嗎?
“是的,明顯這最後一道題是最難的。”沈謙也點頭,說:“最後這一道,他們是要求你當麵烹飪的。其實我也在想,若是在餐桌上當麵烹製,洋人看了烹製的全過程,待到食物入口的時候,期待感或許會有,新鮮感則未必了。”
阿俏的眉頭皺得更緊,一言不發地縮在沈謙身旁沉思著。
沈謙見了多少有些不舍,幹脆一把把她抱起來,放在自己膝上,湊在她耳邊說:“不過呀,咱們不著急。我的阿俏最是聰明,總能一鳴驚人。”
他說話時熱氣輕輕噴在阿俏耳際,令阿俏忍不住麵紅耳赤,知道對方一定沒在想什麽好事。她隻得忍著羞小聲說:“別鬧!”
阿俏開了口,沈謙就真的一動不動了,任她靠在自己懷裏沉思,過了半晌阿俏才悶悶地開口,說:“要是能想個什麽法子,直接在洋人麵前烹飪,卻叫洋人根本看不出來材料是什麽,怎麽烹飪的,那才叫妙呢!”
隻是她很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一時卻不知道該怎麽做。
沈謙便幹脆帶她出去轉轉,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裏流連,隨處試一試當地的小吃和點心。阿俏試了不少新鮮美味,吃得眉花眼笑,一麵對沈謙感歎:“那些洋人,天天隻曉得吃西洋菜館子,若是他們肯來這邊走走,再將胸懷開放一點,膽子大一點,準保能天天享受美味。”
沈謙也點頭,笑著說:“是啊,其實這世上最美味的吃食,往往都在民間。像任太太所做的那種富貴菜,反而隻能是獵奇,見識一次,下回再也不敢消受了。”
阿俏想起薑曼容,點點頭也覺得是。
說起這個話題她不禁想起衛缺。若是將衛缺與薑曼容相比,她顯然更加欣賞前者——隻是不知道這衛缺能不能處理好他江湖幫中的事務,畢竟烹飪這件小事,也必須從業的人人人謹守職業道德,他的江湖菜才能穩穩地立足。
這時候兩人剛好走到一家杭幫菜的小菜館跟前,正好到了飯點,菜館裏一股子異香正飄出來。阿俏聞到,忍不住怔了怔,一拉沈謙的手,說:“這是什麽香味兒?”
其實兩人一陣逛吃逛吃,都並不太餓。可饒是如此,沈謙還是縱容地說:“那便進去看看。”
“夥計,這香味兒,是什麽?”阿俏進店以後趕緊詢問。
夥計指指廚房那裏:“這位小姐,本店新出爐的叫花雞——”
阿俏順著夥計指的方向一看,隻見一隻用黃泥裹好,入爐烘烤的“叫花雞”剛剛出爐。有大師傅正在將表麵的黃泥砸開,露出裏麵一張已成淺赭色的荷葉。
一股子雞肉的濃香正從這隻被泥殼兒所裹著的“叫花雞”中直湧出來,雞肉的香氣中還混著荷葉香氣,因此格外清新,絲毫不膩。
阿俏雙眼直勾勾地盯著那隻叫花雞,呆了片刻,忽然喜道:“我知道了!”
她已經全想通了。
她說完這話,轉身就走。沈謙見狀趕緊跟上去。店裏的夥計見了大失所望:“不留下來嚐一嚐本店特色麽?好不容易才烤出來一隻的……”
沈謙一回頭,伸手給那夥計拋了一枚銀元,笑道:“謝謝你的主意!下次一定來貴店品嚐。”
兩人一起走出店麵,沈謙從後麵趕上,問阿俏:“你……難道打算當著那些洋人的麵烤叫花雞麽?”
叫花雞的做法簡單,整雞洗剝幹淨之後用荷葉包起,外麵裹上一層黃泥,擱在烤爐裏烤上半天,也就熟了,出爐時雞肉酥爛,味道鮮美——關鍵是做法極其簡單,所以才會叫做“叫花雞”。
然而阿俏卻搖搖頭,她麵帶喜色,望著沈謙,笑著說:“不,直接照搬‘叫花雞’的做法肯定不成。也很難將這一整隻雞放在洋人麵前慢慢烤熟,將大家耐心都耗沒了。不過這‘叫花雞’真的給了我一個主意。”
她衝沈謙狡黠一笑,說:“我打算讓那些洋人毫無知覺地看著美味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烹飪。”她想想自己也覺得很好笑,“等到發現的時候,嚇他們一大跳。”
洋人們給阿俏的三道難題出完,限定了兩天讓阿俏準備,第三天即在錦江飯店重見,算是第四場“擂台”比試。
出乎人意料的是,有不少洋人聽說了阿俏新婚的消息。雖說雙方是打著擂台的“對手”,可還是有不少人向阿俏表達了誠摯的祝賀,並一起送了她一大捧鮮花。錦江飯店的大廳裏氣氛融洽,倒也沒有多少激烈比賽時那種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
隻要青山始終對阿俏表達了不屑的態度,甚至青山夫人蹬著木屐,一溜小跑地過來恭賀阿俏新婚,回去的時候還遭到青山一連串的白眼。
阿俏隻做視而不見,心想,待會兒比試的時候再狠狠打你的臉吧!
在她看來,三道難題,第一道的出題人顯然是抱有善意;第三道則出的真是一道費思量的難題;隻有那第二道,顯得出題人故意刁難,而且小家子氣。
因為這三道難題中的第一道對材料提出了限製,所以阿俏使用了距離大廳旁邊最近的廚房,使用之前,由德大西菜社的廚子過來檢查。
這位西菜廚子是個頭發花白的洋人廚子,看上去六七十歲的年紀,終日麵帶笑容,待阿俏也十分友善。他進來之後,將阿俏事先準備下的材料一一檢查過,見到阿俏備下了厚實的肥豬肉,上好的金華火腿,以及大約三年的老母雞,便咧嘴衝阿俏笑了笑。
阿俏也回報以笑容,並且順手指了指爐灶邊放著的一叢新鮮采下的油菜花兒,眼帶詢問,似乎是在問他,這樣的材料可以不可以用。
那洋人廚子看了覺得很新鮮,掐了淺淺一枝下來,將油菜花湊到鼻端聞了聞,然後又用手拈了拈,似乎聞到了菜籽油的清新香氣,登時伸出大拇指,衝阿俏點了點頭,然後嘰裏咕嚕地說了一大串,似乎是在鼓勵阿俏,最後他拍拍阿俏的肩,轉身出去了。
這位“德大”的廚子,給阿俏出的第一道題目是,“炒菜不用油”,所以阿俏確實沒有帶炒菜用的油進來,但是她帶了能“出油”的材料:肥豬肉和老母雞肚子裏的雞油可以熬豬油雞油出來,金華火腿加熱之後可以與時蔬同炒,不再需要其他油脂。而阿俏從城外路邊隨手摘的一大捧油菜花更絕。這些油菜花不少已經結籽,隻要放在鍋裏翻一翻,就有香噴噴的菜籽油留在鍋底。
阿俏相信那位“德大”的廚子一定也是知道用這些天然材料能夠提取烹飪時需要的油脂——比如她在“德大”嚐到過用正宗法式方法做出來的油封鴨腿,那道菜用的是鴨油;她也嚐過在熱乎乎的“豬油渣”上灑上白糖做成的“奇葩”零食,那更顯然是了煉豬油之後的副產物做成的。
由此基本上可以判斷,“德大西菜社”,給她出的,乃是一道送分題。
隻是送分題阿俏也不敢馬虎,馬上動手開始準備,該煉油煉油,該備料備料。因為這道難題要求的是炒菜,她備下的所有菜式幾乎都是爆炒的菜式,而且嚴格遵循“葷菜用素油,素菜用葷油”的原則,對於部分“可葷可素”的材料,她最終還是選了用葷油,畢竟嚐起來香一點。
不多時,芫荽牛肉絲、核桃山雞片、爆雙菇、瓜薑蝦球……接連出鍋。這些都是炒菜,材料都備好之後入鍋爆炒調味就能出鍋的,一時流水價地從大廚房送出來,熱騰騰地送到席上。洋人大多覺得驚訝,這個年輕的中國女子,怎麽能動作這麽快,一口氣做出這麽多道炒菜出來的。
阿俏在廚房裏忙碌的同時,沈謙一直在廚房附近。他早先應承過阿俏,往後的比試,他要全程陪在場。
偶爾會有人過來,送點兒消息向“小爺叔”請示,沈謙則會稍稍思考,便做出決斷,轉頭吩咐下去,自有人替他去執行。
終於阿俏做完了最後一道炒菜,從女侍應生那裏接過了熱毛巾,將頭發手臉都擦過一遍,稍許去除一些油煙氣,這才走到大廳一角,亭亭玉立地候著,等待眾人對她這些炒菜的評價。
俗話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且先不論那些洋人,參加比試的中方名廚,見到這些炒菜的火候、成色、裝盤、調味,便知阿俏的功力,並不比他們這些在酒樓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家夥們差多少。他們原本隻是因為阿俏偶爾贏了一回刀功,便幹脆將阿俏推出去抵擋洋人的難題,心中未必對阿俏存了多少尊敬。
可是今日這一係列菜式流水價地送上來,名廚們大多神情嚴肅,收起了小覷之心,知道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人,甚至是年輕的女性,照樣也有能與他們比肩的高手。
而洋人們則震驚於這些菜式:“這真的是沒有用油做出來的嗎?”
“不是說中國人沒有油就沒辦法炒菜嗎?”
有人挾起一片時蔬,湊到鼻端聞聞,然後震驚地說:“中國姑娘太神奇了,蔬菜能做出肉味!”
也有人扭頭過去看“德大”的那位老廚師:“史密斯先生,你確實檢查過了,中國姑娘,真的沒有帶油來……炒菜?”
老廚師搖搖頭:“真的沒有!”
他遠遠地向阿俏使了個眼神,兩人心照不宣——至於廚房裏那些,都是屬於他們廚師的秘密。
見席麵上情形差不多了,阿俏一轉身,就去準備第二個難題,“是魚沒有骨”。
阿俏望著事先殺好洗淨的幾條新鮮鯪魚,心想:其實這個命題,對於洋人來說還真蠻實用的。
洋人極少有愛吃中式做法做出來的整魚的,原因是中式多用淡水魚,淡水魚則刺多。洋人吃慣了海魚,因此非常不習慣淡水魚那細小的刺。
阿俏給魚去骨的功力很強,比如她當初在徐家做“拆燴鰱魚頭”,將整個魚頭的魚骨全拆出來,放在盤子上一一清點無誤之後才會放心;又如她剖魚膾,自然能做到整個盤中完全不見骨。
然而這個命題裏最刁難人的部分:“是魚”,表示做出來的成品還要保持魚本身的形態,蝦蟹之類也不能用來代替,而且還要“沒有骨”。
但這也難不倒阿俏,她手持廚刀,取了一條鯪魚,從肚腹處下刀,將整張鯪魚的皮拆連著魚頭和尾鰭全拆下來。拆出來的魚身則去骨,將魚肉搗成泥,和上剁碎的荸薺、香菇,再加入陳皮、蒜頭、花生、芝麻、薑蒜之類,將魚泥搗勻,再將魚泥填回鯪魚的魚皮之中,令那條鯪魚恢複成為一條“肚腹鼓鼓”的鮮魚模樣。
如此一口氣填了七八條鯪魚之後,阿俏開始熱鍋,將填好的鯪魚下油鍋先炸,炸製定型不散之後,再加入醬鹽糖酒,燉至全熟,便可以出鍋了。
鯪魚出鍋,盛在盤中,宛然中式方法烹製的整魚,魚頭魚尾俱在,這“沒有骨”從何說起。
一時座上的洋人大多交頭接耳起來。
中方的名廚們見到端至席麵上的鯪魚,已經大致能猜到阿俏的做法,隻是大多略略皺眉,心想:阿俏用這方法,確實能做到魚“無骨”,隻是她依舊保留了魚頭魚尾,少時難保不為有心人鑽空子。
豈料阿俏成竹在胸,她衝上菜的錦江飯店侍應生們點點頭,隻見侍應生們一起動手,用西餐餐刀將魚頭魚尾小心翼翼地切下來,堆在盤邊,並將完全無骨的魚腹一段分成一份一份的,盛在小盤中,連刀叉一起,送至等待品嚐的洋人麵前。
“是魚”,阿俏做到了,至少她在上菜的時候,人人都見到了這些鯪魚的完整形態。
而“沒有骨”阿俏也做到了,至少送到每位等著品鑒的食客麵前,那一段一段的,是外裹炸至酥脆的魚片,裏麵全然無故的鮮美魚肉。
恰巧這由侍應生稍稍處理,再將適合客人食用的魚肉料理送上桌,也是西式餐飲中的常見做法。阿俏在“德大”的時候就曾經見過。
這種形式上融合了西餐禮儀,而實質上對洋人們非常友善的菜式,一下子就立即受到了洋人們的瘋狂歡迎。
“哦天那,要是中國所有的魚都像這條這樣好吃,那我不用吃別的了,隻要吃魚就行了。”
“上帝保佑,這是我頭一回順利地吃魚,沒有任何魚刺的煩惱。誰能告訴我,這究竟是怎麽做的?”
阿俏早就準備著他們問這樣的問題——她還特地留了一條填入魚泥、但還未下鍋的鯪魚,當下取了出來,向洋人們一一解說,告訴他們這道魚的詳細做法。
“這簡直是神了!”
聽說阿俏能將那魚皮完整地剖下來,再將去骨的魚肉填回去,依舊恢複成一條完整的鯪魚,這足夠洋人們震驚一會兒了。
此間最不高興的,自然是親自出這道難題的青山。他一直僵著臉,緊緊地盯著阿俏呈上來的鯪魚。原本他確實曾想要用魚頭魚尾做文章的,沒想到阿俏棋高一著,率先請侍應生處理了。
至此,青山始終板著臉一言不發,魚肉送至他麵前,他也細細地都品嚐了,似乎在嚐試辨清這些魚肉裏都加了什麽樣的佐料與調味。除此之外,在阿俏講解做法的時候,青山也支起耳朵聽那通譯翻譯,一字不願漏,似乎想把這方法牢牢記在心裏。
阿俏見了青山這樣,忍不住想:這東洋人總是這樣,他表麵完全看不起你,內心也是一樣,但是他一旦認識到你做出來的東西是值得認可或是學習,他會很認真嚴肅地去對待,去學習,雖然他內心依舊看不起你。
這樣的人……阿俏心想,實在不知是該如何評價。隻是她明白,像青山這樣的人,絕對不可小覷。當然,更不能將對方看得太高而菲薄了自己。
洋人當中那位最能說會道的,品嚐過了“無骨”鯪魚,長舒一口氣,抬起頭望著阿俏,用漢語說:“神秘的中國姑娘,我承認,你總是一次,又一次地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已經不大敢問了,那最後一道難題,沒有鍋,你準備在我們麵前做什麽?”
阿俏微笑著說:“我會在你們麵前當麵烹飪,不過,我也希望你們能猜到我在你們麵前究竟做的是什麽。”
她一麵說著,一麵有錦江飯店的侍應生列隊出來,在眾人麵前的圓桌上放了一張鐵盤。鐵盤上擱著一堆黑乎乎的木炭。
阿俏手持一枝長柄火柴,小心翼翼地將木炭點燃了,堆在一起的木炭表麵就燃起細細的藍色火焰。
大廳裏一下子暖和起來,板著細細的畢駁聲,木炭燃燒時特有的那種木脂香味開始漸漸散開。
接著好幾名侍應生上來,手中執著托盤,他們卻沒將托盤交給阿俏,而是放置在圓桌上,放置在與座之人的手邊。
隻見這些托盤之中,有些事先曬幹的梨枝桃枝,枝上還帶著幾朵幹花;也有用竹簽穿成串的各色水果,水果都是曬至七八成幹的,果香濃鬱,卻沒有多少水分。更有趣的是,還有一個托盤裏,竟然盛著一蓬一蓬,潔白綿軟的棉花糖。
“神秘的中國廚娘,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你究竟要怎麽做?或者你要我們怎麽做?”
為首那名洋人一回頭,卻見阿俏已經失去了蹤影,早已離開了大廳。
大廳之中,隻留下了他們這麽一群茫無頭緒的食客,一盆炭火,和手邊一大堆,不知道是用來做什麽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