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馬義從
“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1)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2)
“白馬將軍”的“白馬義從”是“善射之士”騎乘優良白馬組成的,所以它的機動力和射程是毋庸質疑的。換句話,這就是一支精銳輕騎部隊,也就是所謂的“控弦”。
公孫瓚久在幽並,所以有機會組建這支“控弦”部隊。“控弦”在中國曆史上有著輝煌的篇章。從戰國就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代匈奴能與漢朝對抗幾百年,靠的就是剽悍的“控弦”,其最輝煌時期還是號稱“世界最強”的成吉思汗的蒙古“控弦”。
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在後漢三國時期是首屈一指的。極輝煌時期達“萬餘”騎。袁紹也曾想和他求和,可見公孫瓚是一度占上風的。另外在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和鎮壓黃巾軍的戰鬥中,也都有公孫瓚騎兵的戰績(3)。
白馬義從——三國精銳輕騎部隊。
2先登死士。
“紹令麹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4)
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麹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5),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鬥”,也就是熟悉“騎鬥”,在公孫瓚騎兵衝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
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裏,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附帶說一下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大戟士”麵對被麹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麹義來救了袁紹(6)
麹義先登——輕騎兵的客星。
3白耳兵。
“陳到所督,是先帝帳下的精銳,蜀國的上等部隊。”(9)
“先帝帳下的精銳”指的就是白耳兵。他們的統帥是陳到,與趙雲並稱於蜀漢的大將(又一個被演義忽視的將軍),劉備命他率“白耳”與李嚴一起鎮守永安,據說劉備夷陵敗後,幾百名白耳就擋住了追來的吳軍。
漢朝禁軍原為“建章營”,後改為“羽林軍”,開始隻有“北軍”建製,漢武時增設“南軍”,南北呼應。蜀漢繼承漢朝軍製,有“虎步中軍”印(7)為禁軍統帥。“左、右羽林郎和虎步營、****營,長官稱部督或監。其他中軍統帥不固定,有監軍、都護、護軍等稱。”(8)
史書對“白耳兵”的記述不多,估計是後來歸入禁軍編製,南北二營中或許可以找到“白耳兵”的影子。
白耳兵——先主近衛軍。
4陷陣營。
“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10)
高順(又是一個被演義忽視的大將-_-!!)其人“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11)可以說是典型的剛正不阿。他麾下的“陷陣營”也是呂布軍中一隻王牌部隊。《三國誌》從簡,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漢諸大將,東吳諸都督,諸曹諸夏侯,也都沒有單獨立傳。但對描述不多的高順,卻把他的“陷陣營”也寫了進去,而且是“每所攻擊,無不破者”(雖為引用,但陳壽舍得花筆墨來寫,看來還是可信的),可見其地位之高,戰鬥力之強。後漢時期馬鎧沒有普及,所以曹操在《軍策令》中說:“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當時騎兵主要以輕騎為主。“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這指的是重裝部兵。
“陷陣營”曾經擊敗過擁有關張的劉備軍,可見一斑。狐疑的呂布唯一信任的大將是高順,他唯一放心的部隊就是“陷陣營”。
想到“陷陣營”我總想到葉挺獨立團(-_-!時間差得好遠)
陷陣營——飛將的“高順獨立團”。
“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1)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2)
“白馬將軍”的“白馬義從”是“善射之士”騎乘優良白馬組成的,所以它的機動力和射程是毋庸質疑的。換句話,這就是一支精銳輕騎部隊,也就是所謂的“控弦”。
公孫瓚久在幽並,所以有機會組建這支“控弦”部隊。“控弦”在中國曆史上有著輝煌的篇章。從戰國就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代匈奴能與漢朝對抗幾百年,靠的就是剽悍的“控弦”,其最輝煌時期還是號稱“世界最強”的成吉思汗的蒙古“控弦”。
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在後漢三國時期是首屈一指的。極輝煌時期達“萬餘”騎。袁紹也曾想和他求和,可見公孫瓚是一度占上風的。另外在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和鎮壓黃巾軍的戰鬥中,也都有公孫瓚騎兵的戰績(3)。
白馬義從——三國精銳輕騎部隊。
2先登死士。
“紹令麹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4)
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麹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5),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鬥”,也就是熟悉“騎鬥”,在公孫瓚騎兵衝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
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裏,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附帶說一下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大戟士”麵對被麹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麹義來救了袁紹(6)
麹義先登——輕騎兵的客星。
3白耳兵。
“陳到所督,是先帝帳下的精銳,蜀國的上等部隊。”(9)
“先帝帳下的精銳”指的就是白耳兵。他們的統帥是陳到,與趙雲並稱於蜀漢的大將(又一個被演義忽視的將軍),劉備命他率“白耳”與李嚴一起鎮守永安,據說劉備夷陵敗後,幾百名白耳就擋住了追來的吳軍。
漢朝禁軍原為“建章營”,後改為“羽林軍”,開始隻有“北軍”建製,漢武時增設“南軍”,南北呼應。蜀漢繼承漢朝軍製,有“虎步中軍”印(7)為禁軍統帥。“左、右羽林郎和虎步營、****營,長官稱部督或監。其他中軍統帥不固定,有監軍、都護、護軍等稱。”(8)
史書對“白耳兵”的記述不多,估計是後來歸入禁軍編製,南北二營中或許可以找到“白耳兵”的影子。
白耳兵——先主近衛軍。
4陷陣營。
“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10)
高順(又是一個被演義忽視的大將-_-!!)其人“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11)可以說是典型的剛正不阿。他麾下的“陷陣營”也是呂布軍中一隻王牌部隊。《三國誌》從簡,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漢諸大將,東吳諸都督,諸曹諸夏侯,也都沒有單獨立傳。但對描述不多的高順,卻把他的“陷陣營”也寫了進去,而且是“每所攻擊,無不破者”(雖為引用,但陳壽舍得花筆墨來寫,看來還是可信的),可見其地位之高,戰鬥力之強。後漢時期馬鎧沒有普及,所以曹操在《軍策令》中說:“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當時騎兵主要以輕騎為主。“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這指的是重裝部兵。
“陷陣營”曾經擊敗過擁有關張的劉備軍,可見一斑。狐疑的呂布唯一信任的大將是高順,他唯一放心的部隊就是“陷陣營”。
想到“陷陣營”我總想到葉挺獨立團(-_-!時間差得好遠)
陷陣營——飛將的“高順獨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