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麽“深藍加點”,也不能打怪升級,這個玉鐲帶來的麵板,相當於是個實時體檢報告,隻能讓張覺知道自己的當前體質水平。
看了麵板報告中的數據,張覺麵色越發凝重:
“道門中的精氣神三寶就是人性命的本源,我目前的狀態連常人的一半都不到,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死期怕是也就在一兩年內了……”
雖然不知道自己死後的魂魄還會不會飛回時空管理局,但張覺肯定是不想死的!
“必須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醫治才行!”
張覺開始盤算起來,究竟怎麽樣,才能讓自己獲得有效的治療。
父母雙亡、無親無故,新記憶裏的張覺能活這麽大,一半是因為命夠硬,一半則是鄉鄰的偶爾幫襯。
但鄉鄰又不是他的親人,平時發發善心也就罷了,真要指望他們幫自己治好身體,他們是既沒有那個心,更沒有那個力……
“鄉鄰指望不上,那就隻能豁出去碰碰運氣了!”
張覺腦海裏回想起了之前的小道士,與之相關的記憶紛至遝來:
此地是大漢十三州之一的益州境內,離村不遠就是一座名為【陽平】的小山。
聽村裏人說,陽平山上住著一個姓張的老神仙,老神仙在山上收了很多徒弟,稱為【五鬥米道】。
每逢年過節,山上的老神仙就會讓徒弟們下山來,為周邊的民眾治病施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曆史了!
“如果渡船沒有把我送錯站,那這座【陽平山】上的張姓老神仙,就是那位道教創始人,張天師張道陵了!”
張覺細細思量:
雖然《三國演義》裏並沒有出現張道陵,但張道陵的孫子卻是有戲份的。
張道陵的孫子,就是那個占據漢中,與劉璋、劉備、曹操打過仗的張魯!
而據說張道陵“飛升”的時間點,與張魯繼承五鬥米道的時間點之間,其實隻差了二十多年,張魯肯定見過他爺爺。
而張魯與曹操、劉備大約是同齡人,所以張道陵生活的時間段與曹操劉備生活的時間段,應該是有重合的。
這一點,先前渡船老者也說得很精確了:
現在是漢桓帝永壽二年,張道陵還活著,曹操剛剛滿一歲,孫權的老爹孫堅也才一歲,劉備劉皇叔倒是還差幾年才出生。
也就是說,張覺若是操作得當,也不是沒有可能拜張天師為師。
以三國演義的仙俠背景,祖天師張道陵絕對會法術,而且本事絕不在那什麽“南華老仙”之下,比左慈於吉之流更是不知高到哪裏去了!
一個有法術在身的張天師,治好自己的身體應該沒太大問題吧?
“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若想操作一番,那就隻能行那破釜沉舟之事了……”
張覺盤算片刻,便下定了決心,依照新的記憶,在家中土牆的某一角上扣了扣,扣破表麵的黃泥覆皮,從中取出一個沾滿土灰的木盒子。
打開一看,裏麵是幾張泛黃的素絹,寫著幾畝田地的產權……
……
等到莫約傍晚時分,一個熟悉的瘦小身影從門外走了進來。
“給,這是貧道專門給你留的稠粥,慢慢喝吧。”
善良的小道士把陶碗放在一旁,向張覺呼喚道。
一直倚牆閉目保存體力的張覺,聞言睜開眼睛,看著這個小道士,歉意道:
“多謝道長仁善,隻可惜我家窮困,又無親無故,無法酬謝道長……”
小道士連連擺手:
“什麽話!我五鬥米道施粥,難道是想借機收斂民財嗎?積德行善罷了,無需你酬謝。”
說著,送完了粥食的小道士就要離去。
這時卻聽張覺呼道:
“道長請留步!”
嗯?
聽得此言,小道士莫名後背一涼……
“你還有何事?”
小道士不解地轉過身來。
張覺費力起身,虛弱地朝他一禮,誠懇道:
“道長大恩、天師大恩,張覺無以為報,願將家中耕地獻予天師,聊表心意,還請道長笑納!”
說著,他從懷中取出早已準備好的地契,向驚呆了的小道士恭恭敬敬地雙手獻上!
……
“什麽?”
當小道士惴惴不安地找到他師父時,這個中年道士有些詫異:
“有鄉民自願向天師獻上土地,以表心中謝意?”
這年頭天災四起,人禍也不少,因各種原因,貧民的土地被富戶兼並的事情屢見不鮮,很多大地主、世家就是這麽起家的。
可農民的根本就是土地,若非萬不得已,幾乎是沒有哪個農民願意把地賣掉的。
那些地主世家為了兼並農民的土地,要麽故意放貸搞利滾利,要麽直接派人威逼利誘,使盡了各種手段。
但還真是鮮少聽說過,農民自願把土地無償獻給他人的!
中年道士覺得古怪,便問小道士:
“那些田地的成色怎麽樣?”
小道士答:
“那農人專門領我看過了,雖然隻有五六畝,但都是水土上佳的良田,畝產稻米三石不是問題,隻是因為常年無人耕種,有些荒蕪。”
中年道士更驚異了:
“放著良田不耕種,還要獻給他人,這莫非是個敗家子懶漢?”
“非是他懶。”
小道士認真道:
“弟子問過周邊的鄉人,這人自幼父母雙亡,也無親戚幫襯,全憑命硬才活到十四歲,因常年缺衣少食,身體極其虛弱,跑兩步都費勁,父母留下的水田他根本沒有精力去耕種……”
中年道士聽罷,也不禁為此人歎息:
“世道將亂,生民淒慘,竟至於此!”
“也罷,我陽平治上下也缺糧米,這田地我便做主收下了,不過不能無償。”
“但其體弱多病,若給其錢財,便如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乃是取禍之道……”
中年道士犯了難,收了人家的地,總不能白拿吧?
“師父,弟子倒有一言。”
小道士猶豫了一下,向師父提議道:
“他體弱多病,若在山下這般居住,遲早喪命,正好我陽平治裏有符丹妙術,何不把他招上山來,一邊為其醫治,一邊授其道書?”
“不過倒也不必收其為徒,讓其做個閑散之人就好,隻待他治好身體再說,屆時無論他要下山入世,還是願入本道,都任他挑選便是……”
中年道士點點頭:
“也好,便依你言語。”
“一會兒返回陽平治,把他也一塊兒帶回去吧!”
……
看了麵板報告中的數據,張覺麵色越發凝重:
“道門中的精氣神三寶就是人性命的本源,我目前的狀態連常人的一半都不到,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死期怕是也就在一兩年內了……”
雖然不知道自己死後的魂魄還會不會飛回時空管理局,但張覺肯定是不想死的!
“必須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醫治才行!”
張覺開始盤算起來,究竟怎麽樣,才能讓自己獲得有效的治療。
父母雙亡、無親無故,新記憶裏的張覺能活這麽大,一半是因為命夠硬,一半則是鄉鄰的偶爾幫襯。
但鄉鄰又不是他的親人,平時發發善心也就罷了,真要指望他們幫自己治好身體,他們是既沒有那個心,更沒有那個力……
“鄉鄰指望不上,那就隻能豁出去碰碰運氣了!”
張覺腦海裏回想起了之前的小道士,與之相關的記憶紛至遝來:
此地是大漢十三州之一的益州境內,離村不遠就是一座名為【陽平】的小山。
聽村裏人說,陽平山上住著一個姓張的老神仙,老神仙在山上收了很多徒弟,稱為【五鬥米道】。
每逢年過節,山上的老神仙就會讓徒弟們下山來,為周邊的民眾治病施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曆史了!
“如果渡船沒有把我送錯站,那這座【陽平山】上的張姓老神仙,就是那位道教創始人,張天師張道陵了!”
張覺細細思量:
雖然《三國演義》裏並沒有出現張道陵,但張道陵的孫子卻是有戲份的。
張道陵的孫子,就是那個占據漢中,與劉璋、劉備、曹操打過仗的張魯!
而據說張道陵“飛升”的時間點,與張魯繼承五鬥米道的時間點之間,其實隻差了二十多年,張魯肯定見過他爺爺。
而張魯與曹操、劉備大約是同齡人,所以張道陵生活的時間段與曹操劉備生活的時間段,應該是有重合的。
這一點,先前渡船老者也說得很精確了:
現在是漢桓帝永壽二年,張道陵還活著,曹操剛剛滿一歲,孫權的老爹孫堅也才一歲,劉備劉皇叔倒是還差幾年才出生。
也就是說,張覺若是操作得當,也不是沒有可能拜張天師為師。
以三國演義的仙俠背景,祖天師張道陵絕對會法術,而且本事絕不在那什麽“南華老仙”之下,比左慈於吉之流更是不知高到哪裏去了!
一個有法術在身的張天師,治好自己的身體應該沒太大問題吧?
“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若想操作一番,那就隻能行那破釜沉舟之事了……”
張覺盤算片刻,便下定了決心,依照新的記憶,在家中土牆的某一角上扣了扣,扣破表麵的黃泥覆皮,從中取出一個沾滿土灰的木盒子。
打開一看,裏麵是幾張泛黃的素絹,寫著幾畝田地的產權……
……
等到莫約傍晚時分,一個熟悉的瘦小身影從門外走了進來。
“給,這是貧道專門給你留的稠粥,慢慢喝吧。”
善良的小道士把陶碗放在一旁,向張覺呼喚道。
一直倚牆閉目保存體力的張覺,聞言睜開眼睛,看著這個小道士,歉意道:
“多謝道長仁善,隻可惜我家窮困,又無親無故,無法酬謝道長……”
小道士連連擺手:
“什麽話!我五鬥米道施粥,難道是想借機收斂民財嗎?積德行善罷了,無需你酬謝。”
說著,送完了粥食的小道士就要離去。
這時卻聽張覺呼道:
“道長請留步!”
嗯?
聽得此言,小道士莫名後背一涼……
“你還有何事?”
小道士不解地轉過身來。
張覺費力起身,虛弱地朝他一禮,誠懇道:
“道長大恩、天師大恩,張覺無以為報,願將家中耕地獻予天師,聊表心意,還請道長笑納!”
說著,他從懷中取出早已準備好的地契,向驚呆了的小道士恭恭敬敬地雙手獻上!
……
“什麽?”
當小道士惴惴不安地找到他師父時,這個中年道士有些詫異:
“有鄉民自願向天師獻上土地,以表心中謝意?”
這年頭天災四起,人禍也不少,因各種原因,貧民的土地被富戶兼並的事情屢見不鮮,很多大地主、世家就是這麽起家的。
可農民的根本就是土地,若非萬不得已,幾乎是沒有哪個農民願意把地賣掉的。
那些地主世家為了兼並農民的土地,要麽故意放貸搞利滾利,要麽直接派人威逼利誘,使盡了各種手段。
但還真是鮮少聽說過,農民自願把土地無償獻給他人的!
中年道士覺得古怪,便問小道士:
“那些田地的成色怎麽樣?”
小道士答:
“那農人專門領我看過了,雖然隻有五六畝,但都是水土上佳的良田,畝產稻米三石不是問題,隻是因為常年無人耕種,有些荒蕪。”
中年道士更驚異了:
“放著良田不耕種,還要獻給他人,這莫非是個敗家子懶漢?”
“非是他懶。”
小道士認真道:
“弟子問過周邊的鄉人,這人自幼父母雙亡,也無親戚幫襯,全憑命硬才活到十四歲,因常年缺衣少食,身體極其虛弱,跑兩步都費勁,父母留下的水田他根本沒有精力去耕種……”
中年道士聽罷,也不禁為此人歎息:
“世道將亂,生民淒慘,竟至於此!”
“也罷,我陽平治上下也缺糧米,這田地我便做主收下了,不過不能無償。”
“但其體弱多病,若給其錢財,便如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乃是取禍之道……”
中年道士犯了難,收了人家的地,總不能白拿吧?
“師父,弟子倒有一言。”
小道士猶豫了一下,向師父提議道:
“他體弱多病,若在山下這般居住,遲早喪命,正好我陽平治裏有符丹妙術,何不把他招上山來,一邊為其醫治,一邊授其道書?”
“不過倒也不必收其為徒,讓其做個閑散之人就好,隻待他治好身體再說,屆時無論他要下山入世,還是願入本道,都任他挑選便是……”
中年道士點點頭:
“也好,便依你言語。”
“一會兒返回陽平治,把他也一塊兒帶回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