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大兒媳婦也跑來看,見了那些東西,冷冷諷刺道:"婆婆還將她當做菩薩供著,你瞧瞧這些東西,白給我,我還瞧不上呢!"
這話就好像當麵甩了鄭夫人一個耳光,她嫁過來第一天就睡到日頭高照才起來,說身上不舒暢,鄭夫人就免了她來敬茶的禮。不但即刻找了大夫來,鄭夫人還親自過去照顧她。大夫開了藥,又叫丫頭緊著去熬出來,結果她前腳走,童若綰後腳就叫人把藥倒了。
鄭夫人心裏本就格了一層不滿,大兒媳又見不得婆婆對新人好,少不得明嘲笑暗諷。又發現她的嫁妝都是不值錢,才意識到自己不過娶了個不受寵的庶女回來。
一開始還不確信,後來找童若綰陪嫁的丫頭打聽,那兩個丫頭原就不知事,什麽該說不該說,單凡知道的都說了。
鄭夫人想起自己借著這門親戚去孫府拜訪趙氏,一連去了三次,都說趙氏身體抱恙不得見,結果她離開的時候,卻瞧見趙氏親自送周氏從屋裏出來。
從哪以後,鄭夫人對童若綰便苛刻起來,又將童若綰的陪嫁丫頭叫過去,每天總要安排許多粗重的活,做不完就有婆子打罵。而鄭大人也接連的不順,鄭夫人將家裏的錢全部拿出來,多番周旋才讓鄭大人見了黃大人一麵。黃大人收了錢,嘴裏應承著卻根本就沒有幫到鄭大人。甚至還尋了鄭大人的錯處,鄭夫人少不得又籌備銀子,孝敬黃大人去了。
童若綰每日躲在屋裏,像個外人一樣,家裏發生了這些事,她不聞不問。鄭夫人瞧著心裏越發的氣,可畢竟是童家的姑娘,不能真的打她,就把一肚子的氣全撒在兩個陪嫁丫頭身上,一個不順就見她們叫來,又大又罵的。
今兒童家突然派人來接童若綰回娘家,鄭夫人才讓兩個陪嫁丫頭一同跟著回來,所以才有了兩個丫頭求張氏的一幕發生。
好半晌老太太的氣才順了些,童若瑤定了定神,抬頭快速地看了童二叔一眼,見他一臉凝重,想來是要替童若綰求情了。
老太太氣過了,神智也慢慢恢複正常,張氏正暗暗竊喜,老太太忽然問道:"三丫頭呢?"
童二叔搶先回道:"剛才摔了一跤,額頭傷著了,兒子叫人扶著回她原來住的屋子裏去..."說著看了老太太一眼,怕老太太發怒,又道,"這裏雖是娘家,她回來也是客,不能這樣就送回去。"
老太太臉色沉重,張氏瞪了童二叔一眼,似是責怪他不該還將童若綰留在府裏。
"留下也是好的,不曾想這丫頭竟變成這幅模樣。"老太太厲聲說道。
童二叔心裏一痛,"鄭家也著實過分了些。"
童若瑤不覺一歎,她實在不想繼續留下去,可這個時候走,老太太難免不會多心,至少要等到老太太囑托的,以老太太的手段...童二叔分明是理解錯了老太太話裏的意思。
"鄭家過分,倘或她真是個好的,鄭家怎會如此對她!"老太太聲音尖銳了幾分,又看了眼張氏,語氣卻軟了下來,"早知她如此不識抬舉,就該聽你媳婦的話,將她遠遠地送去蜀地才好!"
童二叔驚愕地抬起頭,老太太這話的意思...蜀地是童家的祖籍,那邊也隻有一座廢棄的宅子,頭些年家裏困難,那邊田地都變賣了,現在隻有一對母子守著宅子,每年派些送些銀錢過去。
如果真的將童若綰送到哪裏去,那就是...
童二叔身子晃了晃,當年老太太也說要將大哥他們一家送去蜀地,任由他們自生自滅,結果童老爹主動帶著妻小離開上京。因為走得及時,屋裏能帶走的東西,他們也都帶走了,童二叔還背地裏給了些銀子...
"老太太..."
老太太揮手阻止童二叔說話,淡淡看他一眼道:"留下也好,給鄭家帶句話,就說留她住幾日再回去。"
張氏聞言,頓時不滿起來,"她惹了老太太不高興,留下她還不知她要如何大逆不道呢!"
老太太瞪了張氏一眼,張氏忙掩住嘴,怨恨地瞪了童二叔一眼。老太太的意思童若瑤都明白了,難道張氏不明白?她是裝著糊塗吧?
童若瑤心裏一跳一跳,沒有規律。再看老太太,突然覺得她的模樣是那麽可怕。為了童家的聲譽,可童家倒現在還有什麽聲譽?童若綰,童若綰真的會善罷甘休麽?
童二叔縱然千般不願,老太太的意思他如何敢違逆,至少明著不敢。老太太見他點頭,才鬆了口氣,瞥見童若瑤在椅子上坐著,臉色煞白,一副驚魂未定的模樣。忙用眼睛示意張氏,張氏叫了童若瑤兩聲,童若瑤才回神。
剛才他們說了什麽,她好像壓根就不知道,茫然地掃了屋裏一圈。
老太太露出乏意,童若瑤起身告退,和張氏一道從屋裏出來。
"今兒把你嚇著了吧?"走到院子裏,張氏關心地問童若瑤。
童若瑤沒說話,模樣還有些呆。張氏笑起來,"三丫頭的脾氣原本就怪,今日也是她自找的罷了。"
庶出,原來和嫡出有這麽大的差別,童若涵會不會也走上童若綰這樣的路?不是,她們也許根本就別無選擇。
童若瑤深吸一口氣,和張氏道別,慢慢地往回走。其實,並非真的無路可走,童老爹走過來了,也許童若淳也能走過來。身份的差異並不能決定一切,這個時代,沒有人能真正地去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即便是自己能選擇,也不一定就能選對。所以,選不選擇都一樣,但如果能坦然去麵對,不管前路如何,隻要努力堅持,總能走出一條錦繡之道。(未完待續)
這話就好像當麵甩了鄭夫人一個耳光,她嫁過來第一天就睡到日頭高照才起來,說身上不舒暢,鄭夫人就免了她來敬茶的禮。不但即刻找了大夫來,鄭夫人還親自過去照顧她。大夫開了藥,又叫丫頭緊著去熬出來,結果她前腳走,童若綰後腳就叫人把藥倒了。
鄭夫人心裏本就格了一層不滿,大兒媳又見不得婆婆對新人好,少不得明嘲笑暗諷。又發現她的嫁妝都是不值錢,才意識到自己不過娶了個不受寵的庶女回來。
一開始還不確信,後來找童若綰陪嫁的丫頭打聽,那兩個丫頭原就不知事,什麽該說不該說,單凡知道的都說了。
鄭夫人想起自己借著這門親戚去孫府拜訪趙氏,一連去了三次,都說趙氏身體抱恙不得見,結果她離開的時候,卻瞧見趙氏親自送周氏從屋裏出來。
從哪以後,鄭夫人對童若綰便苛刻起來,又將童若綰的陪嫁丫頭叫過去,每天總要安排許多粗重的活,做不完就有婆子打罵。而鄭大人也接連的不順,鄭夫人將家裏的錢全部拿出來,多番周旋才讓鄭大人見了黃大人一麵。黃大人收了錢,嘴裏應承著卻根本就沒有幫到鄭大人。甚至還尋了鄭大人的錯處,鄭夫人少不得又籌備銀子,孝敬黃大人去了。
童若綰每日躲在屋裏,像個外人一樣,家裏發生了這些事,她不聞不問。鄭夫人瞧著心裏越發的氣,可畢竟是童家的姑娘,不能真的打她,就把一肚子的氣全撒在兩個陪嫁丫頭身上,一個不順就見她們叫來,又大又罵的。
今兒童家突然派人來接童若綰回娘家,鄭夫人才讓兩個陪嫁丫頭一同跟著回來,所以才有了兩個丫頭求張氏的一幕發生。
好半晌老太太的氣才順了些,童若瑤定了定神,抬頭快速地看了童二叔一眼,見他一臉凝重,想來是要替童若綰求情了。
老太太氣過了,神智也慢慢恢複正常,張氏正暗暗竊喜,老太太忽然問道:"三丫頭呢?"
童二叔搶先回道:"剛才摔了一跤,額頭傷著了,兒子叫人扶著回她原來住的屋子裏去..."說著看了老太太一眼,怕老太太發怒,又道,"這裏雖是娘家,她回來也是客,不能這樣就送回去。"
老太太臉色沉重,張氏瞪了童二叔一眼,似是責怪他不該還將童若綰留在府裏。
"留下也是好的,不曾想這丫頭竟變成這幅模樣。"老太太厲聲說道。
童二叔心裏一痛,"鄭家也著實過分了些。"
童若瑤不覺一歎,她實在不想繼續留下去,可這個時候走,老太太難免不會多心,至少要等到老太太囑托的,以老太太的手段...童二叔分明是理解錯了老太太話裏的意思。
"鄭家過分,倘或她真是個好的,鄭家怎會如此對她!"老太太聲音尖銳了幾分,又看了眼張氏,語氣卻軟了下來,"早知她如此不識抬舉,就該聽你媳婦的話,將她遠遠地送去蜀地才好!"
童二叔驚愕地抬起頭,老太太這話的意思...蜀地是童家的祖籍,那邊也隻有一座廢棄的宅子,頭些年家裏困難,那邊田地都變賣了,現在隻有一對母子守著宅子,每年派些送些銀錢過去。
如果真的將童若綰送到哪裏去,那就是...
童二叔身子晃了晃,當年老太太也說要將大哥他們一家送去蜀地,任由他們自生自滅,結果童老爹主動帶著妻小離開上京。因為走得及時,屋裏能帶走的東西,他們也都帶走了,童二叔還背地裏給了些銀子...
"老太太..."
老太太揮手阻止童二叔說話,淡淡看他一眼道:"留下也好,給鄭家帶句話,就說留她住幾日再回去。"
張氏聞言,頓時不滿起來,"她惹了老太太不高興,留下她還不知她要如何大逆不道呢!"
老太太瞪了張氏一眼,張氏忙掩住嘴,怨恨地瞪了童二叔一眼。老太太的意思童若瑤都明白了,難道張氏不明白?她是裝著糊塗吧?
童若瑤心裏一跳一跳,沒有規律。再看老太太,突然覺得她的模樣是那麽可怕。為了童家的聲譽,可童家倒現在還有什麽聲譽?童若綰,童若綰真的會善罷甘休麽?
童二叔縱然千般不願,老太太的意思他如何敢違逆,至少明著不敢。老太太見他點頭,才鬆了口氣,瞥見童若瑤在椅子上坐著,臉色煞白,一副驚魂未定的模樣。忙用眼睛示意張氏,張氏叫了童若瑤兩聲,童若瑤才回神。
剛才他們說了什麽,她好像壓根就不知道,茫然地掃了屋裏一圈。
老太太露出乏意,童若瑤起身告退,和張氏一道從屋裏出來。
"今兒把你嚇著了吧?"走到院子裏,張氏關心地問童若瑤。
童若瑤沒說話,模樣還有些呆。張氏笑起來,"三丫頭的脾氣原本就怪,今日也是她自找的罷了。"
庶出,原來和嫡出有這麽大的差別,童若涵會不會也走上童若綰這樣的路?不是,她們也許根本就別無選擇。
童若瑤深吸一口氣,和張氏道別,慢慢地往回走。其實,並非真的無路可走,童老爹走過來了,也許童若淳也能走過來。身份的差異並不能決定一切,這個時代,沒有人能真正地去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即便是自己能選擇,也不一定就能選對。所以,選不選擇都一樣,但如果能坦然去麵對,不管前路如何,隻要努力堅持,總能走出一條錦繡之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