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老爹道:"這倒說不準,不過去了上京,略略找人一問便能問出來罷。"
"如此說來,童老爺倘或不嫌棄,倒不如讓他跟著童老爺一起去上京,他雖成年,到底沒出過遠門。多個人也多分照應,成與不成我自會預備謝禮。"
童老爹又看了他小兒子兩眼,覺得這年輕人倒不像他父親口出狂語,是個踏實的人,遂點頭,可又為難,"我如今卻是不去的,要過了年才動身,隻怕那個時候他去,老先生已經收了弟子。"
這倒真是個難題,王鄉紳低頭琢磨著。隻說其他人聽得王鄉紳和童老爹的話,見他們說話投機,童老爹又頗為欣賞王鄉紳的小兒子,想來倘或王鄉紳來為他小兒子提親,童老爹未必不答應。
周氏在一邊也有些著急似地,童家現在的狀況,確實沒有太多挑選的。就是今兒來的那幾個姑娘,有一兩個出挑的,周氏瞧著也不錯,可就是不知道人品性情如何,卻也留了心預備打聽打聽的。
女兒童若瑤的親事卻不能在這裏定下,既然已經對李長老撒了慌,就不能自打嘴巴子,所以才擔心王鄉紳提出什麽,童老爹答應。
再說,那王鄉紳的小兒子模樣雖不差,可他卻是死了老婆的,難不成自己好好兒的閨女去續弦?縱然王家金山銀山,周氏也不肯叫女兒去受那些閑言碎語。
想到這裏,周氏歎了口氣,抬頭朝童若瑤的廂房望去。主桌那邊,王鄉紳又叫他小兒子去和童若遠認識,其他桌的人都各自吃著,或閑聊一些別的話。
待到廚子出完了菜,村裏幫忙的婦人們也才擠著坐下來吃,都是靠邊的那幾座。加之中間一些小孩兒嬉鬧,大人嗬斥,外麵的熱鬧即便不親眼所見,也能猜出一二。
眾人正吃得歡喜,童家院門外的空地上突然又來了一輛馬車,是城裏那些做馬車拉人買賣的馬車。裏麵眾人紛紛扭頭瞧著,隻見馬車裏走出一位四十出頭,身寬體胖,身穿錦緞裁剪的衣裳,腳蹬一雙青麵靴的中年人。這一身行頭比王鄉紳更體麵,看清楚了來人,童老爹臉色略沉,周氏看起來有些驚愕,隻童若遠略略怔了怔便詢問似地看了童老爹一眼。
那中年人見眾人都看著自己,也不說話,扭頭打賞了車夫車錢,便走進來。
李家村雖然離城較近,但城裏那些人也不是有事沒事兒就往鄉下來。突然來了個體麵的人,大夥自是萬分驚訝,而當童若遠稱呼了一聲"二叔",大夥便低聲議論起來,不知道這人與童家有什麽關係。
周氏率先走過去,端端莊莊地見了個禮,微笑道:"不知二老爺是何時來了東臨?"
童家二叔眼睛打量著童家的小院,神色中竟有幾分感歎,隔了半晌才道:"前幾日來的,因不知你們住在何處故而沒來拜訪,隻那日在街上遇見大哥和侄兒,略略閑聊幾句,近日忙著一批貨物,恰好今兒得了閑,想著回上京之前來瞧瞧。"
童老爹臉色雖不好,到底還是叫周氏張羅著讓童家二叔入座,那童家二叔謙讓幾句,說不必麻煩,就同童老爹他們一起坐了。
陌生訪客讓熱鬧的氣氛安靜了許多,那童家二叔雖隻幾句話,卻也透出許多近親之意。他是上京來的,莫非童家也是上京人?
王鄉紳想到童老爹方才說起上京的什麽先生竟頭頭是道,想來定是如此,又見童家二爺言談舉止不似一般人,更多了幾分攀交之意,席間便找了許多話頭與童家二叔閑談。
午飯後,大夥兒幫著收拾完了,才逐漸散去,王鄉紳打聽出童家二爺的府邸,又得到他的承諾,日後小兒子去上京會提點一二,便心滿意足地帶著他兒子走了。
不多時,連李長老也走了,這童家二叔才得以和童老爹閑話。隻問童老爹預備何時上京,是家小一起回去還是他隻身前往?
這些問題童老爹也和周氏商議過了,家裏餘錢到了上京,倘或省著點兒用,倒也能撐過半年左右,可問題是把給女兒童若瑤預留的嫁妝也搭進去才成。在這個問題上周氏一直是猶豫不定的,畢竟童若遠也到了娶妻的年紀,眼看著他們兄妹也是要用錢了。
家裏如何艱難,童老爹也不願在童家二叔跟前表現出來,淡淡道:"暫時尚未說定。"
童二叔便道:"過兩日我便要回去,給老太太說說如何?倘或她同意了,也省了一筆支出。"
說完見童老爹沒反應,又道:"你們離開上京之後,老太太還叫我派人打聽你們去了何處,隻那時候家裏又發生了許多事,倘或不是這次有買賣來東臨,也不知大哥住在這裏。"
童老爹和童二叔說了一下午的話,眼看著天色漸漸暗了,要回城裏隻怕趕不上時辰,不得已也隻好在童家住一晚明兒再走。
晚飯之前,周氏讓童若瑤去拜見童二叔,此時童若瑤才見到了童家的第一個親戚。
童若瑤倒是早就猜著了,自己的爹娘並非真正的鄉下人,她初來這個世界,還是個幾歲大的小丫頭片子,長到七八歲周氏便叫她跟著大哥學習認字,她也認認真真地學了好幾年,後來家裏狀況愈發艱難,便將讀書一事撩開手,專心致誌地跟著周氏學習針黹。
但在教養方麵,周氏做了很多工作,即便家裏艱難也是不叫她輕易露麵的,與鄉下其他女孩兒到底不同。李家村的女孩兒少,是嬌養著,而挨著幾個村的女孩兒,七八歲便要賣去城裏給大戶人家做丫頭,有些女孩兒自小離開爹娘,有些更是隨著主子去了別處。(未完待續)
"如此說來,童老爺倘或不嫌棄,倒不如讓他跟著童老爺一起去上京,他雖成年,到底沒出過遠門。多個人也多分照應,成與不成我自會預備謝禮。"
童老爹又看了他小兒子兩眼,覺得這年輕人倒不像他父親口出狂語,是個踏實的人,遂點頭,可又為難,"我如今卻是不去的,要過了年才動身,隻怕那個時候他去,老先生已經收了弟子。"
這倒真是個難題,王鄉紳低頭琢磨著。隻說其他人聽得王鄉紳和童老爹的話,見他們說話投機,童老爹又頗為欣賞王鄉紳的小兒子,想來倘或王鄉紳來為他小兒子提親,童老爹未必不答應。
周氏在一邊也有些著急似地,童家現在的狀況,確實沒有太多挑選的。就是今兒來的那幾個姑娘,有一兩個出挑的,周氏瞧著也不錯,可就是不知道人品性情如何,卻也留了心預備打聽打聽的。
女兒童若瑤的親事卻不能在這裏定下,既然已經對李長老撒了慌,就不能自打嘴巴子,所以才擔心王鄉紳提出什麽,童老爹答應。
再說,那王鄉紳的小兒子模樣雖不差,可他卻是死了老婆的,難不成自己好好兒的閨女去續弦?縱然王家金山銀山,周氏也不肯叫女兒去受那些閑言碎語。
想到這裏,周氏歎了口氣,抬頭朝童若瑤的廂房望去。主桌那邊,王鄉紳又叫他小兒子去和童若遠認識,其他桌的人都各自吃著,或閑聊一些別的話。
待到廚子出完了菜,村裏幫忙的婦人們也才擠著坐下來吃,都是靠邊的那幾座。加之中間一些小孩兒嬉鬧,大人嗬斥,外麵的熱鬧即便不親眼所見,也能猜出一二。
眾人正吃得歡喜,童家院門外的空地上突然又來了一輛馬車,是城裏那些做馬車拉人買賣的馬車。裏麵眾人紛紛扭頭瞧著,隻見馬車裏走出一位四十出頭,身寬體胖,身穿錦緞裁剪的衣裳,腳蹬一雙青麵靴的中年人。這一身行頭比王鄉紳更體麵,看清楚了來人,童老爹臉色略沉,周氏看起來有些驚愕,隻童若遠略略怔了怔便詢問似地看了童老爹一眼。
那中年人見眾人都看著自己,也不說話,扭頭打賞了車夫車錢,便走進來。
李家村雖然離城較近,但城裏那些人也不是有事沒事兒就往鄉下來。突然來了個體麵的人,大夥自是萬分驚訝,而當童若遠稱呼了一聲"二叔",大夥便低聲議論起來,不知道這人與童家有什麽關係。
周氏率先走過去,端端莊莊地見了個禮,微笑道:"不知二老爺是何時來了東臨?"
童家二叔眼睛打量著童家的小院,神色中竟有幾分感歎,隔了半晌才道:"前幾日來的,因不知你們住在何處故而沒來拜訪,隻那日在街上遇見大哥和侄兒,略略閑聊幾句,近日忙著一批貨物,恰好今兒得了閑,想著回上京之前來瞧瞧。"
童老爹臉色雖不好,到底還是叫周氏張羅著讓童家二叔入座,那童家二叔謙讓幾句,說不必麻煩,就同童老爹他們一起坐了。
陌生訪客讓熱鬧的氣氛安靜了許多,那童家二叔雖隻幾句話,卻也透出許多近親之意。他是上京來的,莫非童家也是上京人?
王鄉紳想到童老爹方才說起上京的什麽先生竟頭頭是道,想來定是如此,又見童家二爺言談舉止不似一般人,更多了幾分攀交之意,席間便找了許多話頭與童家二叔閑談。
午飯後,大夥兒幫著收拾完了,才逐漸散去,王鄉紳打聽出童家二爺的府邸,又得到他的承諾,日後小兒子去上京會提點一二,便心滿意足地帶著他兒子走了。
不多時,連李長老也走了,這童家二叔才得以和童老爹閑話。隻問童老爹預備何時上京,是家小一起回去還是他隻身前往?
這些問題童老爹也和周氏商議過了,家裏餘錢到了上京,倘或省著點兒用,倒也能撐過半年左右,可問題是把給女兒童若瑤預留的嫁妝也搭進去才成。在這個問題上周氏一直是猶豫不定的,畢竟童若遠也到了娶妻的年紀,眼看著他們兄妹也是要用錢了。
家裏如何艱難,童老爹也不願在童家二叔跟前表現出來,淡淡道:"暫時尚未說定。"
童二叔便道:"過兩日我便要回去,給老太太說說如何?倘或她同意了,也省了一筆支出。"
說完見童老爹沒反應,又道:"你們離開上京之後,老太太還叫我派人打聽你們去了何處,隻那時候家裏又發生了許多事,倘或不是這次有買賣來東臨,也不知大哥住在這裏。"
童老爹和童二叔說了一下午的話,眼看著天色漸漸暗了,要回城裏隻怕趕不上時辰,不得已也隻好在童家住一晚明兒再走。
晚飯之前,周氏讓童若瑤去拜見童二叔,此時童若瑤才見到了童家的第一個親戚。
童若瑤倒是早就猜著了,自己的爹娘並非真正的鄉下人,她初來這個世界,還是個幾歲大的小丫頭片子,長到七八歲周氏便叫她跟著大哥學習認字,她也認認真真地學了好幾年,後來家裏狀況愈發艱難,便將讀書一事撩開手,專心致誌地跟著周氏學習針黹。
但在教養方麵,周氏做了很多工作,即便家裏艱難也是不叫她輕易露麵的,與鄉下其他女孩兒到底不同。李家村的女孩兒少,是嬌養著,而挨著幾個村的女孩兒,七八歲便要賣去城裏給大戶人家做丫頭,有些女孩兒自小離開爹娘,有些更是隨著主子去了別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