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算得上一個小小的地主,這話倒沒說錯。可童老爹並不是真的讀書讀癡了,李長老一改之前的態度,突然變得親熱起來,如此顯然的反常,他怎麽會察覺不出來。
"家裏女孩兒的事兒都是夫人說了作數。"
童老爹此話一出,李長老立刻麵露失望,又不死心地笑道,"這樣的大事到底也該咱們男人做主,如何能讓婦道人家說了作數?"
臉皮不是一般的厚,童若瑤都明白童老爹這是在婉言謝絕李長老的意思,活了一把年紀的李長老會聽不出來?
不管李長老如何說,童老爹都是一個意思,那李長老無法,隻得告辭回去叫他大媳婦來找周氏說。
送走李長老,一家子才坐下來吃飯。童家院子不大,李長老和童老爺的對話,周氏和童若遠也聽到了。童若瑤猜不出他們兩人的想法,但這一頓飯吃的有些壓抑。
剛吃了飯,李長老的大媳婦便來找周氏,見童若瑤在屋子裏做針線,就一臉笑的好生讚揚了童若瑤幾句,說她模樣標致似天仙,針線活計這方圓幾裏也沒人比得上,反正是將她能說的都說了,甚至不等周氏和童若瑤起身讓座,就自發親熱地挽住童若瑤的手臂,挨著童若瑤坐下。
周氏溫柔地笑道:"大娘謬讚了,她哪有大娘說的這般好。"
那婦人忙道:"她可比我說的還好,可惜我一連生了三個兒子,偏偏就沒有一個閨女。"
這意思表達的也算明白,童若瑤微微低了頭,說來也怪,這李家村好像生女孩兒的很少,大多數都是男孩,這地方似乎就成了生兒子的寶地。
周氏微微一笑,"大娘的來意我心裏也明白了,隻瑤兒的事早就定下了。"
那婦人一愣,脫口而出:"可是大奎?"
劉氏給大奎尋得那門親,也不知怎麽的,那家人如今猶豫著。
童若瑤聽得周氏的話也是一愣,忍不住抬頭看了周氏一眼,周氏朝那婦人搖搖頭笑道:"不是大奎。"
"不是大奎,會是誰家?"
周氏隻笑不語,這婦人也不便多問,寒暄幾句失望地走了。待那婦人一走,童若瑤就緊跟著周氏進屋,她也很想知道,周氏的話是不是真的。
周氏見女兒這般,不禁失笑,"這麽急著出嫁?"
童若瑤不覺紅了臉,果然是關己則亂,周氏分明隻是找了這樣一個借口罷了。可李長老怎麽突然會跑來童家提親事?
周氏又道:"其實,這李家說到底也不錯。"
童若瑤暗暗地翻翻白眼,周氏這樣一推辭,李家村任何人家都是不可能的了。包括大奎,果然是沒緣分吧,兩家的大人都不看好對方。有了愛情的婚姻說是兩個人的結合,其實真正結婚了,哪裏隻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兒?在現代便是如此,何況古代。
童若瑤很坦然,大概是自己無心罷了。
李長老家的人兩次拜訪童家,那些圍觀猜測的村民,充分地發揮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七嘴八舌,很快就給出了一個最有可能的推測,那便是李長老去童家說親事。
這個大膽的猜測叫大夥都不由得大吃一驚,更有和那婦人交好的自告奮勇去打聽,最後得來準確的信息,果然是去說親的。
這算得上是李家村的一條大新聞,人們津津樂道的,見劉氏抱著孫子出來閑逛,便有人朝她笑道:"劉嬸子可知道今兒長老親自去童家說親呢!說是給他孫子瞧上了童家姑娘。"
劉氏冷笑一聲,"別唬我了,這話倘或叫長老聽見,有你受的。"
那人便朝旁邊的人道:"你們瞧,劉嬸子還不相信呢,今兒我可是親眼瞧見長老從童家出來,後來他大媳婦還去了一趟。可惜沒成,定是童家姑娘還惦記著你家大奎呢!"
說到這個劉氏就來氣,呸一聲道:"都是那童家姑娘給害了,不行,我現在得去隔壁村王家瞧瞧,早些把大奎的事兒訂下。"
說的就抱著孩子往回走,恰好這些話被不遠處正在幹活的大奎聽見,停下手裏的活兒,想了想丟了鋤頭就往家跑,他要阻止母親去王家。
大奎剛跑到院子門口,耳邊傳來一陣敲鑼打鼓聲,村裏其他人聽見,都趕著去村口看熱鬧。
大奎家住村右端,村口在另一頭,那一陣敲鑼打鼓聲在屋子裏換衣裳的劉氏倒沒聽見,心裏想著方才那些人的話,更是火上澆油,聽到外麵的腳步聲,辨別出是大奎的,便咧嘴從窗戶朝外麵道:"你趁早打消了你那不合宜的念頭。"
一邊說一邊琢磨著,又自言自語道:"定是大夥都湊著看熱鬧,這些遭雷劈的貨色,竟胡說起我們家裏,定是想著我們家能說話的男人都在外麵,家裏一老一小外加一個木頭做的人就好欺負,使出些促狹子的手段要我給兒子娶個菩薩回來供著,她們就好繼續看熱鬧去。"
這劉氏曆來就是個要強的人,瞧著別人家有什麽自己想著法子也要弄出更好的來,與村裏的人緣也不見得好,隻她除了要強的心沒有別的,大夥在她和童家權衡後,還是會與她較好。
劉氏隻顧著自己的心思去了,放在炕頭的孫兒卻聽到那鑼鼓喧天的響動,一歲多的孩子,要懂事不懂事的,對外麵的異常卻尤其敏感,口齒不清地吱唔兩聲,劉氏不理他,他便想著法子自己要從炕頭上下來。
這下倒不好,"咚"的一聲竟是從炕頭上滾下來,幸而這個季節,孩子的衣裳穿的比大人多,炕頭不算高,孩子沒摔著卻嚇著了,扯著嗓子大哭起來。劉氏這才回神,忙不迭地抱起孩子,一邊哄又一邊罵。(未完待續)
"家裏女孩兒的事兒都是夫人說了作數。"
童老爹此話一出,李長老立刻麵露失望,又不死心地笑道,"這樣的大事到底也該咱們男人做主,如何能讓婦道人家說了作數?"
臉皮不是一般的厚,童若瑤都明白童老爹這是在婉言謝絕李長老的意思,活了一把年紀的李長老會聽不出來?
不管李長老如何說,童老爹都是一個意思,那李長老無法,隻得告辭回去叫他大媳婦來找周氏說。
送走李長老,一家子才坐下來吃飯。童家院子不大,李長老和童老爺的對話,周氏和童若遠也聽到了。童若瑤猜不出他們兩人的想法,但這一頓飯吃的有些壓抑。
剛吃了飯,李長老的大媳婦便來找周氏,見童若瑤在屋子裏做針線,就一臉笑的好生讚揚了童若瑤幾句,說她模樣標致似天仙,針線活計這方圓幾裏也沒人比得上,反正是將她能說的都說了,甚至不等周氏和童若瑤起身讓座,就自發親熱地挽住童若瑤的手臂,挨著童若瑤坐下。
周氏溫柔地笑道:"大娘謬讚了,她哪有大娘說的這般好。"
那婦人忙道:"她可比我說的還好,可惜我一連生了三個兒子,偏偏就沒有一個閨女。"
這意思表達的也算明白,童若瑤微微低了頭,說來也怪,這李家村好像生女孩兒的很少,大多數都是男孩,這地方似乎就成了生兒子的寶地。
周氏微微一笑,"大娘的來意我心裏也明白了,隻瑤兒的事早就定下了。"
那婦人一愣,脫口而出:"可是大奎?"
劉氏給大奎尋得那門親,也不知怎麽的,那家人如今猶豫著。
童若瑤聽得周氏的話也是一愣,忍不住抬頭看了周氏一眼,周氏朝那婦人搖搖頭笑道:"不是大奎。"
"不是大奎,會是誰家?"
周氏隻笑不語,這婦人也不便多問,寒暄幾句失望地走了。待那婦人一走,童若瑤就緊跟著周氏進屋,她也很想知道,周氏的話是不是真的。
周氏見女兒這般,不禁失笑,"這麽急著出嫁?"
童若瑤不覺紅了臉,果然是關己則亂,周氏分明隻是找了這樣一個借口罷了。可李長老怎麽突然會跑來童家提親事?
周氏又道:"其實,這李家說到底也不錯。"
童若瑤暗暗地翻翻白眼,周氏這樣一推辭,李家村任何人家都是不可能的了。包括大奎,果然是沒緣分吧,兩家的大人都不看好對方。有了愛情的婚姻說是兩個人的結合,其實真正結婚了,哪裏隻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兒?在現代便是如此,何況古代。
童若瑤很坦然,大概是自己無心罷了。
李長老家的人兩次拜訪童家,那些圍觀猜測的村民,充分地發揮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七嘴八舌,很快就給出了一個最有可能的推測,那便是李長老去童家說親事。
這個大膽的猜測叫大夥都不由得大吃一驚,更有和那婦人交好的自告奮勇去打聽,最後得來準確的信息,果然是去說親的。
這算得上是李家村的一條大新聞,人們津津樂道的,見劉氏抱著孫子出來閑逛,便有人朝她笑道:"劉嬸子可知道今兒長老親自去童家說親呢!說是給他孫子瞧上了童家姑娘。"
劉氏冷笑一聲,"別唬我了,這話倘或叫長老聽見,有你受的。"
那人便朝旁邊的人道:"你們瞧,劉嬸子還不相信呢,今兒我可是親眼瞧見長老從童家出來,後來他大媳婦還去了一趟。可惜沒成,定是童家姑娘還惦記著你家大奎呢!"
說到這個劉氏就來氣,呸一聲道:"都是那童家姑娘給害了,不行,我現在得去隔壁村王家瞧瞧,早些把大奎的事兒訂下。"
說的就抱著孩子往回走,恰好這些話被不遠處正在幹活的大奎聽見,停下手裏的活兒,想了想丟了鋤頭就往家跑,他要阻止母親去王家。
大奎剛跑到院子門口,耳邊傳來一陣敲鑼打鼓聲,村裏其他人聽見,都趕著去村口看熱鬧。
大奎家住村右端,村口在另一頭,那一陣敲鑼打鼓聲在屋子裏換衣裳的劉氏倒沒聽見,心裏想著方才那些人的話,更是火上澆油,聽到外麵的腳步聲,辨別出是大奎的,便咧嘴從窗戶朝外麵道:"你趁早打消了你那不合宜的念頭。"
一邊說一邊琢磨著,又自言自語道:"定是大夥都湊著看熱鬧,這些遭雷劈的貨色,竟胡說起我們家裏,定是想著我們家能說話的男人都在外麵,家裏一老一小外加一個木頭做的人就好欺負,使出些促狹子的手段要我給兒子娶個菩薩回來供著,她們就好繼續看熱鬧去。"
這劉氏曆來就是個要強的人,瞧著別人家有什麽自己想著法子也要弄出更好的來,與村裏的人緣也不見得好,隻她除了要強的心沒有別的,大夥在她和童家權衡後,還是會與她較好。
劉氏隻顧著自己的心思去了,放在炕頭的孫兒卻聽到那鑼鼓喧天的響動,一歲多的孩子,要懂事不懂事的,對外麵的異常卻尤其敏感,口齒不清地吱唔兩聲,劉氏不理他,他便想著法子自己要從炕頭上下來。
這下倒不好,"咚"的一聲竟是從炕頭上滾下來,幸而這個季節,孩子的衣裳穿的比大人多,炕頭不算高,孩子沒摔著卻嚇著了,扯著嗓子大哭起來。劉氏這才回神,忙不迭地抱起孩子,一邊哄又一邊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