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恩死了之後,宰相郭無為擁立劉繼恩的弟弟劉繼元為新皇帝,這個劉繼元和我們上麵說過得南漢劉洪熙比較類似,劉洪熙是把自己的親兄弟全部殺死了,而這個劉繼元卻把自己的叔叔之類的全部殺死了,隻有一個最小的叔叔因為裝瘋賣傻這才僥幸躲過一劫,所以這個劉繼元也是有名的殘暴,心眼小,有仇必報。
但是劉繼元這時候做這個皇帝其實並不算是一件好事,因為趙匡胤的大軍來了,之前劉繼恩被殺死,一種說法是郭無為指使候霸榮殺掉劉繼恩,然後他殺人滅口,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候霸榮聽說趙匡胤要來,於是就想拿著劉繼恩的人頭換個富貴。
最後一種說法,我覺得有點玄乎,如果這是真的,那麽我隻能說候霸榮還是不了解趙匡胤,要是候霸榮真的把劉繼恩的腦袋拿著給趙匡胤,估計候霸榮的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在劉繼恩死的時候,宋軍還沒有到太原,但是劉繼元即位不久,宋軍就殺來了,這一次宋軍不僅僅是想著武力征討,還有招降政策。條件就是劉繼元獻國,然後冊封劉繼元為平盧節度使,至於宰相郭無為還能得到一個安國軍節度使的職位,這待遇不算低了。
但是劉繼元不願意,他覺得一個節度使,還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節度使,那裏有自己做個皇帝舒服,所以他不願意,但是郭無為心裏卻有點異動,他覺得自己現在死守河將來也難免被俘,還不如現在答應做個節度使呢,他覺得宋朝開出的這個條件十分的不錯。
後來北漢君臣再商量這件事的時候,郭無為就一心一意想著投降,甚至最後還說要自殺,劉繼元以為這家夥還真的是要自殺,急忙攔了下來:“你這是幹什麽呀!”
郭無為演技不錯:“咱們數萬人,根本不是宋軍的對手,還不如趕緊投降,還能保全小命,享受富貴。”
劉繼元聽了之後,很不滿意,對於郭無為的話並沒有任何回應,不久他派人把這件事告知契丹,耶律璟聽說之後急忙派大將前來救援,宋軍這一次來的並不是很多,主要目的就是到這裏看看情況,然後宣傳一下統一政策,所以他們看到契丹軍來了,急忙撤走。
公元969年,二月,趙匡胤決定親征河東,這一次北漢軍出來應戰的是劉繼業,他也是劉承鈞的養子,但是卻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這個劉繼業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家將故事中的楊業,楊老令公。
這時候的楊業很明顯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麽厲害,他對上宋軍,但是因為北漢軍一部發生叛亂,投降了宋軍,結果楊業也不敢打了,不能說楊業做錯了,但是這件事在劉繼元那裏就是定義為了楊業無能,隨後剝奪了軍權。
宋軍一路毫無阻礙的到了太原城下,同年三月,趙匡胤親自到了太原城下,這個情景和當年柴榮圍攻有點類似。
但是太原城城高溝深,是有名的北方忠臣,城牆四周共四十餘裏,易守難攻,五代以來太原經曆的戰火實在是太多了,每一次戰後都要加固城防,所以太原城十分難破。
當年柴榮沒轍,現在的趙匡胤也是一樣,圍攻了兩個月,還是沒有拿下來,這一仗打到了五月,趙匡胤決定把汾河掘開,放水淹城,劉繼元在這裏充分的顯示了他力爭守城的決心和意誌。
帶著太原軍民去堵住汾水的入口,雖然還是有大量的水衝進了太原城,但是卻未能影響到守城工作。
宋軍的軍營因為在成為地勢也不是很高,所以也被淹了,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這時候的局麵不管怎麽說都是對北漢越來也不利,郭無為再次勸告劉繼元投降趙匡胤,但是劉繼元還是堅持抵抗,決不投降。
郭無為一看沒轍了,於是就準備自己溜出城去,自己找趙匡胤投降,但是他還沒出發,這件事就被劉繼元知道了,那這就沒的說了,直接砍了腦袋了事。
劉繼元之所以還是堅守,因為契丹的援軍馬上就要來了,就在宋軍放水後不久,契丹大軍洶湧而來,宋軍不知契丹底細,出於穩妥考慮,而且他們在這裏已經兩個多月了,還是沒有進展,於是決定撤軍。
宋軍撤走之後,城外留下了很多的補給品,這些都成了劉繼元的戰利品,對於北漢的財政也算是一個補貼,最起碼他劉繼元能夠過上幾天好日子了,嗬嗬。
這之後的劉繼元就開始在河東胡作非為,打跑了趙匡胤,趙匡胤也改變了策略,先把注意力放到了南麵沒有心思關注北麵了,河東算是取得了一段還算是安定的時期。
公元976年八月,趙匡胤再次派遣軍隊進攻北漢,這邊戰爭剛開始,趙匡胤就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皇宮裏,這也算是一樁千古奇案了,而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為新皇帝,這就是宋太宗。
趙光義一開始也沒有把心思放在北麵,而是還一直關注著南麵,在南麵基本上沒啥問題了,這才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北麵的北漢,所以趙光義繼位之後,立刻把派到北漢的軍隊調了回來。
趙光義知道雖然現在自己的勢力是很強大,但是卻也不能小瞧了北漢,因為北漢有靠山,有契丹的鐵騎,這對於宋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趙光義覺得要是想要滅掉北漢,那麽一定要從長計議。
而這時候的北漢軍則是以進攻作為防守,劉繼元覺得隻要是帶著大軍整天在邊境晃悠,沒事打一下宋朝的據點,就能有效的遏製宋軍的進攻計劃。
其實這種思路,還是有很大的問題的,因為北漢出動,那就是大軍,雖然不可能每次都是河東的主力,但是也是一直很強大的力量,屢次出動對於國力的耗費還是很大的,但是他們實際上卻沒有得到多少東西,他們一直在和宋軍的地方軍打,根本沒有牽扯到宋軍的主力,這樣做隻能激怒宋軍,而很難達到牽製宋軍目的。
宋軍雖然主力沒有北上,但是地方軍還是和北漢打的不亦樂乎,感覺劉繼元有點驚弓之鳥的意思,隻要是宋軍一來,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契丹求援,最多的一次一年有記載的就達到了五次之多,但是這些都不是宋軍的主力軍團作戰,而是地方的小部隊。
北漢到了劉繼元時期對於契丹的依賴更強了,他們平時的一些大小事全部都靠契丹,而契丹方麵雖然知道北漢存在對於他們和宋朝的關係緩和以及在牽製宋軍方麵都有用處,可是麵對頻繁的告急和各種要求,契丹也有點煩不勝煩的感覺,但是總體上來說契丹雖然看不起劉繼元,但是對於北漢還是支持的。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正月,趙廣義和大臣們開始商量進攻北漢的事情,雖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最終基本上還是都支持作戰的,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皇帝已經下定了決心要進攻北漢了,經過這些年的準備,宋朝也已經準備好的北伐事宜。
趙光義當時看起來的確是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十分有自信,他再進攻北漢之前,曾經統治高麗和契丹,契丹聽說之後就派了一個使者來問宋朝為什麽要打北漢。
當時宋朝方麵的發言人就很自信的說道:“河東不順從,自然要討伐他,你們要是不援助河東,咱們還能和平相處,你們要是援助河東,那麽咱們就開戰。”嗬嗬,這麽霸氣的話,聽起來就是舒服。
契丹使者聽完氣呼呼的回去了。趙光義這時候也沒空搭理他們,他正在和大臣們製定戰略呢。
他們的戰略核心思想就是圍點打援,以包圍太原城為主,大軍在太原城周圍阻擋前來救援的地方軍,主要是契丹軍隊,最好長期作戰的準備畢竟之前有過好幾個例子,太原城並不是這麽好攻的。
公元979年二月初二,選了一個好日子,趙光義宣布親征北漢,大軍隨後開拔,從各地奔赴北伐前線。518中文網
劉繼元看到這些,知道這一次趙光義絕對不是隨便玩玩而已,這是要動真格的了,於是急忙把自己的兒子當人質送到契丹,希望能夠換取契丹方麵最大的支持。
而這一次契丹方麵也是十分重視,契丹也不傻,他們知道要是北漢沒了,那麽下一步宋朝的計劃就是收複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對於契丹的意義十分重大,契丹不容有失。
所以這一次他們派出了宰相、南院大王、樞密副使,還有一個王爺帶隊,帶著契丹鐵騎進入了河東戰場。
而此時宋滅北漢的第一場大戰終於拉來了帷幕。
在這裏要說一個地名,叫做石嶺關,現在還有遺址,據說抗日戰爭時期也曾經是一個激烈的戰場,隻是近代被破壞掉了。在宋朝時期這個石嶺關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關卡,進入太原的重要關卡,說一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不算過分,地勢極為險要。
此時宋軍已經在石嶺關南部的一個山澗邊上布陣,等著北漢軍或者遼軍前來,契丹軍覺得他們本身兵力強盛,而且戰鬥力很強,所以他們的目標就是依托石嶺關,關上進入太原的大門,將宋軍阻擊在石嶺關以南的區域。
公元979年,三月初八,契丹數萬騎兵來到了這個大山澗的邊上,宰相建議等著後麵的契丹大軍來了之後再一起進攻,但是隨行的契丹王爺還有樞密副使都主張立刻開戰,他們認為他們契丹的鐵騎一定能夠碾壓這些宋軍。
遼國(契丹)宰相勸說半天,但是不能改變其他人的主意,隻好同意進攻。
但是就在契丹王爺的大軍剛剛走到山澗中,還沒有出去的時候,宋軍突然發起進攻,當場擊殺契丹王爺以及隨行的其他四位大將,契丹損失慘重,主戰的樞密副使在護衛的保護下,一個人逃了出來。
遼國宰相聽說出擊的大軍被擊敗,急忙帶著剩下的軍隊,後隊變前隊倉皇後撤,不久遇到了遼國南院大王帶領的另一隻主力,南院大王萬箭拋物齊射,阻攔住了宋軍的追擊勢頭。遼國宰相這才撿回了一條小命,但是這一戰遼軍損失一萬餘人,契丹軍不敢再在河東境內和宋軍交戰,隻得退回了契丹。
這時候在河東還剩下劉繼元一支力量了,他的依仗契丹軍已經被打回了契丹,劉繼元成了甕中之鱉,他已經沒有希望了。
宋軍在石嶺關之戰之後,迅速擴大戰果,在兩個月內,也就是到了四月底,基本上占據了除了太原之外的北漢全境,太原危險了。
其實從三月份開始,宋軍已經到了太原城下,石嶺關之戰之後,劉繼元還想著遼國會救援他們,所以繼續送消息給遼國,但是此時太原城下已經被圍住了,劉繼元的使者根本沒有走出去,就被抓住了,然後在太原城下公開砍了腦袋。
一開始的時候劉繼元還不信邪,想著主動出擊,他派遣禁軍精銳偷偷出城準備偷營,但是卻失敗了,禁軍統帥裴正戰死,此後北漢軍就老實了,一心固守,不在想著主動出擊,而且還積極和遼國聯係,希望能夠再次得到援助。
宋軍在太原城外築城,希望能夠達到長期圍困太原的目的,甚至還造了一座土山,咱在上麵觀察城內的情況,可謂是煞費苦心。
四月底,北漢全境基本上到了宋軍的手中,趙光義也親自到了太原城下,他這時候的政策,就是武力進攻和勸降相結合,趙光義許諾給劉繼元高官厚祿,隻要是投降你劉繼元還是能夠繼續過上奢侈享受的生活,但是要是負隅頑抗,那就是死路一條。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時候宋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上風,為什麽還要讓劉繼元投降呢,這裏麵有三個方麵的原因,第一個就是雖然宋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上風,但是沒有拿下太原城之前,這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畢竟柴榮的前車之鑒就在那裏放著,當年柴榮也是基本上拿下了北漢全境,但是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第二點就是宋軍想要保存力量,畢竟按照趙光義的計劃,在拿下了河東之後,還要進攻幽雲十六州,要是在河東浪費的時間過多,或者在這裏損失的兵力過大,他就沒有能力在集中全力進攻遼國,也就不能收複幽雲十六州了。
第三點,遼軍已經被他們打敗了,遼軍是劉繼元的依仗,但是現在這個依仗沒有了,劉繼雲的心中是有可能接受他的勸降的。
但是令趙光義有點意外的是守城的將士不敢接受他的詔書,而且最終也沒有傳給劉繼元,這讓趙光義十分生氣,於是調集大軍開始圍攻太原。
這一次的攻城戰還是十分慘烈的,宮四月二十四日的晚上開始,一直持續到五月初一,北漢方麵漸漸地支撐不住,中間好幾次差一點被宋軍登上城樓。
不久北漢的重臣範超出城投降,但是攻城的宋軍以為這是出來作戰的,於是二話不說就砍了腦袋,而劉繼元聽說範超出去投降,很生氣,就把範超的家人全部看了腦袋,想要來一招殺雞儆猴,讓大臣們不敢出去投降,但是這樣的把戲根本沒有,恐懼已經開始在軍民心中蔓延了。不久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投降宋軍,這一次對於北漢來說是一個晴天霹靂。
劉繼元完了,太原城危在旦夕,很多人都開始想辦法找出路了。
郭萬超投降之後,趙光義給劉繼元寫了一封信,說白了就是勸降書,還拿出江南那些小國歸順的例子做榜樣,還是許諾給富貴,封王拜侯。但是這封勸降書卻是沒有得到劉繼元的回應。
第二天,趙光義親自督戰,讓宋軍猛烈攻城,當日晚上,大臣還有已經退休的大臣紛紛上表勸說劉繼元投降,劉繼元這時候也沒了主意,看大臣們都讓自己投降,他看遼國方麵已經沒有任何前來救援的希望了,也就決定放棄了。
當天晚上劉繼元送降書給趙光義,這標誌著這場持續三個月的戰鬥終於落下了帷幕。
出降後的劉繼元被趙光義帶到了汴州被封為彭城郡公,在汴州開始了養老生活。十國中最後一個王國滅亡了,
而隨著北漢的滅亡,太原城也沒了,因為趙光義覺得這個太原城實在是個邪門的地方,這裏出了好多的皇帝了,這裏有龍脈,要滅掉,而且太原城城牆堅固,易守難攻,將來要是再出了問題,還是不好攻下。
於是趙光義把太原城給毀了,建的新城也不修十字形的交叉道路,而是修成了丁字型,全部都是丁字路,這裏麵有個故事說的是丁字路,音同釘,所以趙光義想要用這一招把這裏的龍脈釘死,嗬嗬。
公元979年,五月五日晚,曆史不會忘記這一天,這是劉繼元宣布投降的一天,也是五代十國最終結束的一天,從公元906年朱溫篡唐開始,這一共是七十四年
如果從公元875年王仙芝起義開始算起,五代十國這一段曆史長達一百零五年,但是到現在這一切都結束了。
下麵即將開啟的就是中國曆史上無數文人最為推崇和追求的大宋王朝,但這和我們要講的內容已經無關了,嗬嗬。
但是劉繼元這時候做這個皇帝其實並不算是一件好事,因為趙匡胤的大軍來了,之前劉繼恩被殺死,一種說法是郭無為指使候霸榮殺掉劉繼恩,然後他殺人滅口,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候霸榮聽說趙匡胤要來,於是就想拿著劉繼恩的人頭換個富貴。
最後一種說法,我覺得有點玄乎,如果這是真的,那麽我隻能說候霸榮還是不了解趙匡胤,要是候霸榮真的把劉繼恩的腦袋拿著給趙匡胤,估計候霸榮的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在劉繼恩死的時候,宋軍還沒有到太原,但是劉繼元即位不久,宋軍就殺來了,這一次宋軍不僅僅是想著武力征討,還有招降政策。條件就是劉繼元獻國,然後冊封劉繼元為平盧節度使,至於宰相郭無為還能得到一個安國軍節度使的職位,這待遇不算低了。
但是劉繼元不願意,他覺得一個節度使,還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節度使,那裏有自己做個皇帝舒服,所以他不願意,但是郭無為心裏卻有點異動,他覺得自己現在死守河將來也難免被俘,還不如現在答應做個節度使呢,他覺得宋朝開出的這個條件十分的不錯。
後來北漢君臣再商量這件事的時候,郭無為就一心一意想著投降,甚至最後還說要自殺,劉繼元以為這家夥還真的是要自殺,急忙攔了下來:“你這是幹什麽呀!”
郭無為演技不錯:“咱們數萬人,根本不是宋軍的對手,還不如趕緊投降,還能保全小命,享受富貴。”
劉繼元聽了之後,很不滿意,對於郭無為的話並沒有任何回應,不久他派人把這件事告知契丹,耶律璟聽說之後急忙派大將前來救援,宋軍這一次來的並不是很多,主要目的就是到這裏看看情況,然後宣傳一下統一政策,所以他們看到契丹軍來了,急忙撤走。
公元969年,二月,趙匡胤決定親征河東,這一次北漢軍出來應戰的是劉繼業,他也是劉承鈞的養子,但是卻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這個劉繼業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家將故事中的楊業,楊老令公。
這時候的楊業很明顯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麽厲害,他對上宋軍,但是因為北漢軍一部發生叛亂,投降了宋軍,結果楊業也不敢打了,不能說楊業做錯了,但是這件事在劉繼元那裏就是定義為了楊業無能,隨後剝奪了軍權。
宋軍一路毫無阻礙的到了太原城下,同年三月,趙匡胤親自到了太原城下,這個情景和當年柴榮圍攻有點類似。
但是太原城城高溝深,是有名的北方忠臣,城牆四周共四十餘裏,易守難攻,五代以來太原經曆的戰火實在是太多了,每一次戰後都要加固城防,所以太原城十分難破。
當年柴榮沒轍,現在的趙匡胤也是一樣,圍攻了兩個月,還是沒有拿下來,這一仗打到了五月,趙匡胤決定把汾河掘開,放水淹城,劉繼元在這裏充分的顯示了他力爭守城的決心和意誌。
帶著太原軍民去堵住汾水的入口,雖然還是有大量的水衝進了太原城,但是卻未能影響到守城工作。
宋軍的軍營因為在成為地勢也不是很高,所以也被淹了,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這時候的局麵不管怎麽說都是對北漢越來也不利,郭無為再次勸告劉繼元投降趙匡胤,但是劉繼元還是堅持抵抗,決不投降。
郭無為一看沒轍了,於是就準備自己溜出城去,自己找趙匡胤投降,但是他還沒出發,這件事就被劉繼元知道了,那這就沒的說了,直接砍了腦袋了事。
劉繼元之所以還是堅守,因為契丹的援軍馬上就要來了,就在宋軍放水後不久,契丹大軍洶湧而來,宋軍不知契丹底細,出於穩妥考慮,而且他們在這裏已經兩個多月了,還是沒有進展,於是決定撤軍。
宋軍撤走之後,城外留下了很多的補給品,這些都成了劉繼元的戰利品,對於北漢的財政也算是一個補貼,最起碼他劉繼元能夠過上幾天好日子了,嗬嗬。
這之後的劉繼元就開始在河東胡作非為,打跑了趙匡胤,趙匡胤也改變了策略,先把注意力放到了南麵沒有心思關注北麵了,河東算是取得了一段還算是安定的時期。
公元976年八月,趙匡胤再次派遣軍隊進攻北漢,這邊戰爭剛開始,趙匡胤就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皇宮裏,這也算是一樁千古奇案了,而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為新皇帝,這就是宋太宗。
趙光義一開始也沒有把心思放在北麵,而是還一直關注著南麵,在南麵基本上沒啥問題了,這才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北麵的北漢,所以趙光義繼位之後,立刻把派到北漢的軍隊調了回來。
趙光義知道雖然現在自己的勢力是很強大,但是卻也不能小瞧了北漢,因為北漢有靠山,有契丹的鐵騎,這對於宋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趙光義覺得要是想要滅掉北漢,那麽一定要從長計議。
而這時候的北漢軍則是以進攻作為防守,劉繼元覺得隻要是帶著大軍整天在邊境晃悠,沒事打一下宋朝的據點,就能有效的遏製宋軍的進攻計劃。
其實這種思路,還是有很大的問題的,因為北漢出動,那就是大軍,雖然不可能每次都是河東的主力,但是也是一直很強大的力量,屢次出動對於國力的耗費還是很大的,但是他們實際上卻沒有得到多少東西,他們一直在和宋軍的地方軍打,根本沒有牽扯到宋軍的主力,這樣做隻能激怒宋軍,而很難達到牽製宋軍目的。
宋軍雖然主力沒有北上,但是地方軍還是和北漢打的不亦樂乎,感覺劉繼元有點驚弓之鳥的意思,隻要是宋軍一來,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契丹求援,最多的一次一年有記載的就達到了五次之多,但是這些都不是宋軍的主力軍團作戰,而是地方的小部隊。
北漢到了劉繼元時期對於契丹的依賴更強了,他們平時的一些大小事全部都靠契丹,而契丹方麵雖然知道北漢存在對於他們和宋朝的關係緩和以及在牽製宋軍方麵都有用處,可是麵對頻繁的告急和各種要求,契丹也有點煩不勝煩的感覺,但是總體上來說契丹雖然看不起劉繼元,但是對於北漢還是支持的。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正月,趙廣義和大臣們開始商量進攻北漢的事情,雖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最終基本上還是都支持作戰的,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皇帝已經下定了決心要進攻北漢了,經過這些年的準備,宋朝也已經準備好的北伐事宜。
趙光義當時看起來的確是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十分有自信,他再進攻北漢之前,曾經統治高麗和契丹,契丹聽說之後就派了一個使者來問宋朝為什麽要打北漢。
當時宋朝方麵的發言人就很自信的說道:“河東不順從,自然要討伐他,你們要是不援助河東,咱們還能和平相處,你們要是援助河東,那麽咱們就開戰。”嗬嗬,這麽霸氣的話,聽起來就是舒服。
契丹使者聽完氣呼呼的回去了。趙光義這時候也沒空搭理他們,他正在和大臣們製定戰略呢。
他們的戰略核心思想就是圍點打援,以包圍太原城為主,大軍在太原城周圍阻擋前來救援的地方軍,主要是契丹軍隊,最好長期作戰的準備畢竟之前有過好幾個例子,太原城並不是這麽好攻的。
公元979年二月初二,選了一個好日子,趙光義宣布親征北漢,大軍隨後開拔,從各地奔赴北伐前線。518中文網
劉繼元看到這些,知道這一次趙光義絕對不是隨便玩玩而已,這是要動真格的了,於是急忙把自己的兒子當人質送到契丹,希望能夠換取契丹方麵最大的支持。
而這一次契丹方麵也是十分重視,契丹也不傻,他們知道要是北漢沒了,那麽下一步宋朝的計劃就是收複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對於契丹的意義十分重大,契丹不容有失。
所以這一次他們派出了宰相、南院大王、樞密副使,還有一個王爺帶隊,帶著契丹鐵騎進入了河東戰場。
而此時宋滅北漢的第一場大戰終於拉來了帷幕。
在這裏要說一個地名,叫做石嶺關,現在還有遺址,據說抗日戰爭時期也曾經是一個激烈的戰場,隻是近代被破壞掉了。在宋朝時期這個石嶺關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關卡,進入太原的重要關卡,說一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不算過分,地勢極為險要。
此時宋軍已經在石嶺關南部的一個山澗邊上布陣,等著北漢軍或者遼軍前來,契丹軍覺得他們本身兵力強盛,而且戰鬥力很強,所以他們的目標就是依托石嶺關,關上進入太原的大門,將宋軍阻擊在石嶺關以南的區域。
公元979年,三月初八,契丹數萬騎兵來到了這個大山澗的邊上,宰相建議等著後麵的契丹大軍來了之後再一起進攻,但是隨行的契丹王爺還有樞密副使都主張立刻開戰,他們認為他們契丹的鐵騎一定能夠碾壓這些宋軍。
遼國(契丹)宰相勸說半天,但是不能改變其他人的主意,隻好同意進攻。
但是就在契丹王爺的大軍剛剛走到山澗中,還沒有出去的時候,宋軍突然發起進攻,當場擊殺契丹王爺以及隨行的其他四位大將,契丹損失慘重,主戰的樞密副使在護衛的保護下,一個人逃了出來。
遼國宰相聽說出擊的大軍被擊敗,急忙帶著剩下的軍隊,後隊變前隊倉皇後撤,不久遇到了遼國南院大王帶領的另一隻主力,南院大王萬箭拋物齊射,阻攔住了宋軍的追擊勢頭。遼國宰相這才撿回了一條小命,但是這一戰遼軍損失一萬餘人,契丹軍不敢再在河東境內和宋軍交戰,隻得退回了契丹。
這時候在河東還剩下劉繼元一支力量了,他的依仗契丹軍已經被打回了契丹,劉繼元成了甕中之鱉,他已經沒有希望了。
宋軍在石嶺關之戰之後,迅速擴大戰果,在兩個月內,也就是到了四月底,基本上占據了除了太原之外的北漢全境,太原危險了。
其實從三月份開始,宋軍已經到了太原城下,石嶺關之戰之後,劉繼元還想著遼國會救援他們,所以繼續送消息給遼國,但是此時太原城下已經被圍住了,劉繼元的使者根本沒有走出去,就被抓住了,然後在太原城下公開砍了腦袋。
一開始的時候劉繼元還不信邪,想著主動出擊,他派遣禁軍精銳偷偷出城準備偷營,但是卻失敗了,禁軍統帥裴正戰死,此後北漢軍就老實了,一心固守,不在想著主動出擊,而且還積極和遼國聯係,希望能夠再次得到援助。
宋軍在太原城外築城,希望能夠達到長期圍困太原的目的,甚至還造了一座土山,咱在上麵觀察城內的情況,可謂是煞費苦心。
四月底,北漢全境基本上到了宋軍的手中,趙光義也親自到了太原城下,他這時候的政策,就是武力進攻和勸降相結合,趙光義許諾給劉繼元高官厚祿,隻要是投降你劉繼元還是能夠繼續過上奢侈享受的生活,但是要是負隅頑抗,那就是死路一條。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時候宋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上風,為什麽還要讓劉繼元投降呢,這裏麵有三個方麵的原因,第一個就是雖然宋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上風,但是沒有拿下太原城之前,這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畢竟柴榮的前車之鑒就在那裏放著,當年柴榮也是基本上拿下了北漢全境,但是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第二點就是宋軍想要保存力量,畢竟按照趙光義的計劃,在拿下了河東之後,還要進攻幽雲十六州,要是在河東浪費的時間過多,或者在這裏損失的兵力過大,他就沒有能力在集中全力進攻遼國,也就不能收複幽雲十六州了。
第三點,遼軍已經被他們打敗了,遼軍是劉繼元的依仗,但是現在這個依仗沒有了,劉繼雲的心中是有可能接受他的勸降的。
但是令趙光義有點意外的是守城的將士不敢接受他的詔書,而且最終也沒有傳給劉繼元,這讓趙光義十分生氣,於是調集大軍開始圍攻太原。
這一次的攻城戰還是十分慘烈的,宮四月二十四日的晚上開始,一直持續到五月初一,北漢方麵漸漸地支撐不住,中間好幾次差一點被宋軍登上城樓。
不久北漢的重臣範超出城投降,但是攻城的宋軍以為這是出來作戰的,於是二話不說就砍了腦袋,而劉繼元聽說範超出去投降,很生氣,就把範超的家人全部看了腦袋,想要來一招殺雞儆猴,讓大臣們不敢出去投降,但是這樣的把戲根本沒有,恐懼已經開始在軍民心中蔓延了。不久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投降宋軍,這一次對於北漢來說是一個晴天霹靂。
劉繼元完了,太原城危在旦夕,很多人都開始想辦法找出路了。
郭萬超投降之後,趙光義給劉繼元寫了一封信,說白了就是勸降書,還拿出江南那些小國歸順的例子做榜樣,還是許諾給富貴,封王拜侯。但是這封勸降書卻是沒有得到劉繼元的回應。
第二天,趙光義親自督戰,讓宋軍猛烈攻城,當日晚上,大臣還有已經退休的大臣紛紛上表勸說劉繼元投降,劉繼元這時候也沒了主意,看大臣們都讓自己投降,他看遼國方麵已經沒有任何前來救援的希望了,也就決定放棄了。
當天晚上劉繼元送降書給趙光義,這標誌著這場持續三個月的戰鬥終於落下了帷幕。
出降後的劉繼元被趙光義帶到了汴州被封為彭城郡公,在汴州開始了養老生活。十國中最後一個王國滅亡了,
而隨著北漢的滅亡,太原城也沒了,因為趙光義覺得這個太原城實在是個邪門的地方,這裏出了好多的皇帝了,這裏有龍脈,要滅掉,而且太原城城牆堅固,易守難攻,將來要是再出了問題,還是不好攻下。
於是趙光義把太原城給毀了,建的新城也不修十字形的交叉道路,而是修成了丁字型,全部都是丁字路,這裏麵有個故事說的是丁字路,音同釘,所以趙光義想要用這一招把這裏的龍脈釘死,嗬嗬。
公元979年,五月五日晚,曆史不會忘記這一天,這是劉繼元宣布投降的一天,也是五代十國最終結束的一天,從公元906年朱溫篡唐開始,這一共是七十四年
如果從公元875年王仙芝起義開始算起,五代十國這一段曆史長達一百零五年,但是到現在這一切都結束了。
下麵即將開啟的就是中國曆史上無數文人最為推崇和追求的大宋王朝,但這和我們要講的內容已經無關了,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