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昌終於死了,說實話他的這一生也算是波瀾壯闊,隻看他的前半生這絕對是個英雄,但是後來因為他的位置原因,他從一個英雄,變成了一個打家截道順便收收過路費的“強盜”,不過我們也說了,他這是形勢所逼,而他在荊南內部還是很不錯的,很得百姓擁護,我們上麵說高季昌從好不容易洛陽回來,結果荊州城裏的百姓都很激動,他很得民心這就能說明一些問題了。
高從誨是高季昌的長子,而且能力也是很強的,一直以來他的繼承人身份都沒有過變化,所以他的能力和綜合素質還是很好地,最起碼我覺得某些方麵要比高季昌強那麽一點,而且高從誨單單從他的人品和能力上來說,在五代十國也算是一個中等可上的人物,但是他生的不好,要是在一個大國或者大藩鎮,或許能夠做出來一番事業,但是在荊南他就隻能做一個“高賴子”。
高從誨的節度使名號是從吳國手中拿到的,這一點是因為高季昌和李嗣源你鬧翻了,高季昌投靠了吳國,所以這時候高從誨的名號全部都是接受吳國冊封的。
但是高從誨在他的父親沒死的時候,就曾經勸過他的父親不要跟著吳國混,而要好好侍奉中原王朝,這樣才是生存之道,但是高季昌不聽,高從誨也隻能無奈,但是現在高季昌成了荊南的最高領導人,所以他有權決定荊南的對外政策,於是就把大臣們全部叫了過來,問大臣們這到底咋辦。
但是大臣們還沒有發言的時候,他就開始說道:“這件事啊,我覺得咱們距離吳國比較遠,要是發生啥事吳國救援不及,但是咱們距離唐朝比較近,而且吳國不過是個藩鎮,比不上中原朝廷,咱們還是繼續歸順中原朝廷吧。”
他找人來議事,但是一開始他把話都說完了,大臣們就隻能同意,而且當時的幾個主要謀士都是支持高季昌這個決定的,所以這件事就這麽愉快地決定了。
不久高季昌又托了楚國的關係,好好和李嗣源說了一下,李嗣源最終還是同意了,沒有計較高季昌當年的行為,而是讓高從誨好好跟著中原王朝混,不要再走彎路了。
從這裏基本上就能看看出來高從誨的對外政策了,他和他的父親還是有點不一樣的,他的父親算是建立了整個外交政策的雛形,但是到了高從誨時期,卻是徹底確立了整個政策,在較長時期內,基本上沒有改變。
高從誨這個人文化程度比他的父親高季昌要好上很多,能寫詩,字寫得也看得過去,平時也幹一些附庸風雅的活動,所以他心裏也有一般的貴族哪種追求奢侈的念頭,所以再一次和大臣們的閑聊中,他就曾露出這樣的意思,他對大臣們說道:“像馬希範那樣的人物可算得上是大丈夫了。”
他身邊都是一幫子老臣,當年都是跟著高季昌的謀士,這時候繼續輔佐高從誨,他們的眼光和經驗那是十分豐富的,聽說高從誨說這話,都知道這個高從誨心裏是想著追求享樂了,於是一個謀士孫光憲就說到:“天子和諸侯的禮儀,那是不能弄混的,你看著現在楚國的那幫小子們胡作非為,享受一時的快樂,不做長遠打的算,沒有遠慮,他們的滅亡就在旦夕之間,這有啥好羨慕的。”
高從誨聽著這一臉的不好意思,心裏剛有點想法,就被無情的撲滅了。
其實這正是高從誨在他能力和素質上評價的較高的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善於納諫,隻要是他的謀士或者大臣們提出來的一些缺點錯誤,他總能及時改正,虛心接受,這一份素質在一把手身上並不多見,而一般具有這種素質的皇帝或者說統治者總能取得較大的成績。
可以說高從誨對於荊南的治理還是很不錯的,算得上是一個有為的統治者,但是說實話它在曆史上評價也有不好的一麵比如他有個外號叫做“高賴子”,他也幹過一些讓人不齒的事情。
但是我們說這是局勢所逼,地理位置所限,和他的本身人品關係其實並不是很大,也算是無奈的一個選擇,他屢受抨擊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人太油滑了,顯得不真誠。
徐知誥執掌吳國大權,成了吳國第一人,眼瞅著就要搞禪代了,這個高從誨就看到了機會,於是就給徐知誥寫信,讓徐知誥趕緊做皇帝,這讓徐知誥十分高興,畢竟當時徐知誥已經有了這想法了,可是篡位這個事畢竟不是多麽光彩的事情,現在得到了高從誨的認可,他還是很高興的,所以等到將來徐知誥做了皇帝,對於高從誨還是講點感情的。
後唐被滅了之後,石敬瑭做了皇帝,高從誨立馬屁顛屁顛的上表要求臣服中原,速度之快讓石敬瑭笑得合不住嘴,所以對於高從誨也是格外開恩,賞賜了不少的東西。
再後來契丹南下,滅掉了後晉,高從誨立馬上表一封對於耶律德光取得的巨大勝利表示祝賀,耶律德光對他也是賞賜不少。
再再後來後漢,在劉知遠還在河東沒有到中原的時候,高從誨就寫信給劉知遠。說是願意支持劉知遠到中原做皇帝,但是希望能夠把郢州交給他,當時劉誌遠還沒有做皇帝,自然沒想這麽多,既然有人支持自己,還是很高興的,於是很愉快的就同意了。
除了這些高從誨對於中原王朝來的使者也是十分的大方,高從誨知道,隻有把這些使者伺候好了,他們才會說好話,所以每一次有中原的使者來麵子工程總是做得很好,讓中原來的使者有一種賓至如歸度過感覺,然後回到了中原說高從誨的好話。
可以說高從誨以小事大的政策還是完全正確的,施行的還不錯,他也得到了比較豐厚的回報,而且還為荊南的百姓營造了一個和平舒適的生活環境。
他的這個政策,在後唐和後晉的時候,執行的都是十分好的,但是到了後漢不行了,問題就出來之前高從誨和劉知遠達成的那個協議上麵,高從誨支持劉知遠做皇帝,劉知遠把郢州給高從誨。
可是劉知遠做了皇帝時候,卻不講這件事了,反正高從誨也不講什麽臉麵了,直接就找劉知遠要:“你答應我的郢州啥時候給我啊。”
結果劉知遠不認賬了,直接不給,愛咋咋地。
這一下子可是氣壞了高從誨,不久高從誨發兵進攻襄州,但是被打回來了,隨後又進攻郢州,但是同樣被打了回來。
這一下子高從誨老實了,也不想著要郢州了,但是他和後漢的關係降到了冰點,斷絕了供奉,高從誨開始對著周邊的藩鎮搞外交,南唐、後蜀之類的都成了荊南的主子。
但是這隻是很暫時的,後來劉知遠死了,高從誨上表請罪,要求從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劉承佑沒和高從誨計較。荊南和後漢和好。
公元948年,搶了一輩子買路錢,在藩鎮之間油滑了一輩子的高從誨病死,時年五十八歲,他死後他的長子高保融繼位。
這個高保融是個守成之君,他的能力不是太強,而且他的人品啥的也不是太差,他沒有學他的父親和他的爺爺,他算得上是中規中矩,守住了他們荊南的基業。
高保融在位的時候,不久又改朝換代了,郭威黃袍加身成了新的皇帝,建立了後周,高保融對於後周也是十分的恭敬,每年都有供奉,從來沒有斷過,這一點和他的父親不一樣,他的父親三天兩天就把供奉斷了,交流並不是很多。
其實荊南就是一個小政權,他就算是天天去上供,又能送多少東西呢?反而還沒有後周給他的回賜多,嗬嗬。
但是俗話說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後周明白高保融的意思,所以對於荊南也是比較照顧的,平時的賞賜也是很多的,高保融對於中原王朝也是比較感激的。
後來高保融曾經寫信給孟昶,讓孟昶主動稱臣,但是孟昶卻沒有看得上柴榮,直接拒絕了高保融的建議。
雖然這件事沒有成功,但是還是讓柴榮對與高保融的好感頓增,覺得這個小孩懂事啊,有孝心啊,知道跟中原王朝親,是個有前途的好青年啊。126中文網
後來宋朝建立,高保融更加的恭敬了,以前對於後周,他是一年上供一次,但是到了唐朝,卻變成了一年三次,這樣的頻率在荊南對中原供奉的曆史上還是首次,嗬嗬。
荊南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希望趙匡胤能夠不找他的麻煩,能夠讓他好好在這裏做一個土皇帝,但是我們知道李煜也是這樣做的,可是趙匡胤根本不買賬。
有部分史書上麵記載高保融是個懦弱無能之輩,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這一點簡單的提一下,大部分對於史書對於高保融沒有做出正麵評價,但是我們從他的所作所為上麵來看,他的能力還是有的,但是肯定是比不上他的父親,在他的治理下,荊南再次享受了十幾年的和平生活,從這一點上來說,他還是有點功勞的,算得上是一個守城之君。
公元960年,高高保融病死,隨他他也有自己的兒子,而且兒子也挺大了,已經十幾歲了,基本上也能開始執掌了,但是當時大權基本上都在他的弟弟高保勖的手中,所以他的兒子沒機會繼承王位,王位傳到了高保勖的手中。
這個高保勖也是個牛人,他和我們上麵說的劉洪度那還一個樣子,縱欲好色,毫無節製,而且這兩個人還都幹過一件基本上相同的事情。
高保勖也曾經把城內的妓女召進宮裏來,但是不是給他用,而是讓皇宮的侍衛們上,和這些妓女苟合,然後他在傍邊和他的妃子們一起欣賞,把這當成平時的休閑節目(你到底是有多變態?不過話說回來,這也不算啥,當時和咱們現在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西方的羅馬時代比這個還過分。)
除此之外,追求享受也是他的一個問題,他的父親曾經想要要享受,但是卻沒敢,但是他這個做兒子的,卻大肆的享受了起來。
說起來這個高保勖還有一個小故事,這個高保勖有個小名叫做“萬事休”,這個名字的來源就是因為他小的時候十分討高從誨歡心,不管高從誨生了多大的起,心裏有多憤怒,隻要是看到了高保勖就啥氣都沒了,隻知道嗬嗬笑。
所以後來大家都叫高保勖“萬事休”,意思就是隻要是高保勖在,高從誨這裏就一點事情也沒了。
但是我們現在再來看這個“萬事休”,他做了荊南的第一人之後,也直接來了一個荊南“萬事休”,荊南的一切都開始朝著最壞的方向的發展。
高保勖的哥哥和父親好不容易攢點錢,這一下子全部被高保勖給花掉了,沒錢了,那就隻能加重負擔,這就使得原本還算是穩定安詳荊南變成了一個哀聲遍野的地方,百姓對於高保勖十分的不滿,但是卻也有點無力反抗的意思。
但是高保勖對於這一切都是不管不顧,甚至對於跟著他的爺爺和和父親的資深謀士孫光憲的話都不聽了,孫光憲曾經好幾次勸過高保勖,但是一點作用也沒有,慢慢的孫光憲也不管不顧了,愛咋咋地。
高保勖就這麽胡搞亂弄,僅僅做了兩年多的荊南第一人,公允962年,十一月,高保勖病倒了,而且再也沒有機會起來了,或許他這時候對於他這兩年多的荒淫生活有過反思和後悔,但是已經晚了。
這時候他也要考慮集成人的問題了,於是他把大臣們叫來,問他們:“我這一病估計就不行了,你們看誰能做繼承我的地位。”
大臣們商量了半天,有人說道:“大王難道忘了高保融了嗎?當年高保融因為兒子太小,所以把位置傳給了你,而現在高保融的兒子高繼衝已經長大了,應該把王位交給高繼衝。”
高保勖這時候也沒有合適的人選,而且想想這個位置本來就是高繼衝的,自己拿來用了這幾年,還回去也不吃虧,於是就傳位給高繼衝。
這時候的高繼衝接手荊南這一個爛攤子,說實話有點虧,因為這個時候趙匡胤已經開始準備他的統一大業了。荊南之所以能夠這麽長的時間保持獨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地理位置,但是現在趙匡胤要先拿他練手,這也是因為他的地理位置優越,拿下了荊南宋軍以後平定江南就方便多了,不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是方便得很。
而高繼衝心裏也有這個擔心,但是他卻找不到能夠解決的方案,而這時候趙匡胤已經開始行動了,他前後兩次派人到這裏刺探情報,了解荊南的防禦的和山川地勢,為以後的進攻做準備。
另一方麵趙匡胤開始收買高氏族人,為以後和平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此時的荊南的勢力的確是很小,兵力不過三萬餘人,而且在荊南不得民心(這主要就是高保勖兩年間做的好事。),所以宋朝的使者給趙匡胤的回複就是這個地方拿下了不難。
公元962年,湖南的周保權向趙匡胤請求援軍,這就給了趙匡胤一個好機會,讓趙匡胤發兵進入荊南的好機會,此時宋朝的文武百官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定下了“假道出師、因而下之”的作戰方案,並且把這件事告訴了李處耘,讓他和襄州的慕容彥釗一起做這件事,這樣的事情在曆史上也是發生過的,也不算是多稀奇,伐虞滅虢在古代已經上演過了。
公元963年,二月,宋軍對荊南提出了借道的要求,但是這時候高繼衝還是有點擔心的,他擔心這是一個陰謀,所以就回複說:“大軍忙著去救援湖南,還是不要耽擱了,我出來在城下犒賞大軍就行了,希望朝廷的大軍能夠從城外經過。”
但是關於這個要求,宋朝政府沒有做出任何的回應。
此時在荊南內部卻是亂開了,有個大將叫做李景威,很有膽氣,他堅決反對同意宋軍的借道要求,他建議他帶著三千大軍在半路上伏擊,要是宋軍敢來,他就伏擊宋軍,宋軍遭受了伏擊,可能就撤退了。
可是這一招有風險,高繼衝沒敢用,他對於當前的局麵已經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覺得他們高家這麽多年和中原朝廷互相往來,關係不錯,宋朝應該不會真的滅了他,所以對於李景威的這個建議不置可否。
此時資深謀士孫光憲出來了,他的建議就是趕緊投降算了,你打是打不過宋軍的,鬧也鬧不過,根本就沒有活路了,還是趕緊投降了了事。
可是高繼衝也拿不定主意,所以當時高繼衝當時的情況就是不打也不降,完全是把主動權讓了出去。
李景威看高繼衝這樣,心灰意冷,自殺而死。這個人雖然名氣不怎麽大,智謀也不算是很精妙,但是就這般作為,也稱得上是忠烈。
不久李處耘和慕容彥釗帶著大軍到了這裏,他們到了荊南之後,高繼衝先派自己的叔叔高保寅去刺探一下情報,李處耘和慕容彥釗兩個人把高保寅忽悠的雲裏霧裏的,也真的相信了宋軍對於他們荊南沒有企圖,於是就開心的慕容彥釗一起喝酒。
但是這時候,李處耘已經帶著大軍往江陵趕了,在城裏的高繼衝聽到消息急忙出城十五裏迎接,但是李處耘見到了高繼衝之後隻是行個禮,然後對高繼衝說道:“慕容彥釗馬上就來,你等會。”
然後馬不停蹄的直奔江陵,等了會,慕容彥釗拉著高保寅等人呢過來了,高繼衝和他們一起回去,但是到了江陵他們傻眼了,城上已經變成了宋軍的旗號,荊南失守。
高繼衝也是個明眼人,知道混不下去了。於是就拿出自己的金印,獻出三州、十七縣,十四萬兩千戶百姓,宣布投降,自己跟著宋軍到汴州去了。荊南至此滅亡。
公元973年,高繼衝死在了汴州,高氏族人漸漸融在了中原政權之中,而關於高氏和荊南的故事也漸漸的不再被人提起。
高從誨是高季昌的長子,而且能力也是很強的,一直以來他的繼承人身份都沒有過變化,所以他的能力和綜合素質還是很好地,最起碼我覺得某些方麵要比高季昌強那麽一點,而且高從誨單單從他的人品和能力上來說,在五代十國也算是一個中等可上的人物,但是他生的不好,要是在一個大國或者大藩鎮,或許能夠做出來一番事業,但是在荊南他就隻能做一個“高賴子”。
高從誨的節度使名號是從吳國手中拿到的,這一點是因為高季昌和李嗣源你鬧翻了,高季昌投靠了吳國,所以這時候高從誨的名號全部都是接受吳國冊封的。
但是高從誨在他的父親沒死的時候,就曾經勸過他的父親不要跟著吳國混,而要好好侍奉中原王朝,這樣才是生存之道,但是高季昌不聽,高從誨也隻能無奈,但是現在高季昌成了荊南的最高領導人,所以他有權決定荊南的對外政策,於是就把大臣們全部叫了過來,問大臣們這到底咋辦。
但是大臣們還沒有發言的時候,他就開始說道:“這件事啊,我覺得咱們距離吳國比較遠,要是發生啥事吳國救援不及,但是咱們距離唐朝比較近,而且吳國不過是個藩鎮,比不上中原朝廷,咱們還是繼續歸順中原朝廷吧。”
他找人來議事,但是一開始他把話都說完了,大臣們就隻能同意,而且當時的幾個主要謀士都是支持高季昌這個決定的,所以這件事就這麽愉快地決定了。
不久高季昌又托了楚國的關係,好好和李嗣源說了一下,李嗣源最終還是同意了,沒有計較高季昌當年的行為,而是讓高從誨好好跟著中原王朝混,不要再走彎路了。
從這裏基本上就能看看出來高從誨的對外政策了,他和他的父親還是有點不一樣的,他的父親算是建立了整個外交政策的雛形,但是到了高從誨時期,卻是徹底確立了整個政策,在較長時期內,基本上沒有改變。
高從誨這個人文化程度比他的父親高季昌要好上很多,能寫詩,字寫得也看得過去,平時也幹一些附庸風雅的活動,所以他心裏也有一般的貴族哪種追求奢侈的念頭,所以再一次和大臣們的閑聊中,他就曾露出這樣的意思,他對大臣們說道:“像馬希範那樣的人物可算得上是大丈夫了。”
他身邊都是一幫子老臣,當年都是跟著高季昌的謀士,這時候繼續輔佐高從誨,他們的眼光和經驗那是十分豐富的,聽說高從誨說這話,都知道這個高從誨心裏是想著追求享樂了,於是一個謀士孫光憲就說到:“天子和諸侯的禮儀,那是不能弄混的,你看著現在楚國的那幫小子們胡作非為,享受一時的快樂,不做長遠打的算,沒有遠慮,他們的滅亡就在旦夕之間,這有啥好羨慕的。”
高從誨聽著這一臉的不好意思,心裏剛有點想法,就被無情的撲滅了。
其實這正是高從誨在他能力和素質上評價的較高的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善於納諫,隻要是他的謀士或者大臣們提出來的一些缺點錯誤,他總能及時改正,虛心接受,這一份素質在一把手身上並不多見,而一般具有這種素質的皇帝或者說統治者總能取得較大的成績。
可以說高從誨對於荊南的治理還是很不錯的,算得上是一個有為的統治者,但是說實話它在曆史上評價也有不好的一麵比如他有個外號叫做“高賴子”,他也幹過一些讓人不齒的事情。
但是我們說這是局勢所逼,地理位置所限,和他的本身人品關係其實並不是很大,也算是無奈的一個選擇,他屢受抨擊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人太油滑了,顯得不真誠。
徐知誥執掌吳國大權,成了吳國第一人,眼瞅著就要搞禪代了,這個高從誨就看到了機會,於是就給徐知誥寫信,讓徐知誥趕緊做皇帝,這讓徐知誥十分高興,畢竟當時徐知誥已經有了這想法了,可是篡位這個事畢竟不是多麽光彩的事情,現在得到了高從誨的認可,他還是很高興的,所以等到將來徐知誥做了皇帝,對於高從誨還是講點感情的。
後唐被滅了之後,石敬瑭做了皇帝,高從誨立馬屁顛屁顛的上表要求臣服中原,速度之快讓石敬瑭笑得合不住嘴,所以對於高從誨也是格外開恩,賞賜了不少的東西。
再後來契丹南下,滅掉了後晉,高從誨立馬上表一封對於耶律德光取得的巨大勝利表示祝賀,耶律德光對他也是賞賜不少。
再再後來後漢,在劉知遠還在河東沒有到中原的時候,高從誨就寫信給劉知遠。說是願意支持劉知遠到中原做皇帝,但是希望能夠把郢州交給他,當時劉誌遠還沒有做皇帝,自然沒想這麽多,既然有人支持自己,還是很高興的,於是很愉快的就同意了。
除了這些高從誨對於中原王朝來的使者也是十分的大方,高從誨知道,隻有把這些使者伺候好了,他們才會說好話,所以每一次有中原的使者來麵子工程總是做得很好,讓中原來的使者有一種賓至如歸度過感覺,然後回到了中原說高從誨的好話。
可以說高從誨以小事大的政策還是完全正確的,施行的還不錯,他也得到了比較豐厚的回報,而且還為荊南的百姓營造了一個和平舒適的生活環境。
他的這個政策,在後唐和後晉的時候,執行的都是十分好的,但是到了後漢不行了,問題就出來之前高從誨和劉知遠達成的那個協議上麵,高從誨支持劉知遠做皇帝,劉知遠把郢州給高從誨。
可是劉知遠做了皇帝時候,卻不講這件事了,反正高從誨也不講什麽臉麵了,直接就找劉知遠要:“你答應我的郢州啥時候給我啊。”
結果劉知遠不認賬了,直接不給,愛咋咋地。
這一下子可是氣壞了高從誨,不久高從誨發兵進攻襄州,但是被打回來了,隨後又進攻郢州,但是同樣被打了回來。
這一下子高從誨老實了,也不想著要郢州了,但是他和後漢的關係降到了冰點,斷絕了供奉,高從誨開始對著周邊的藩鎮搞外交,南唐、後蜀之類的都成了荊南的主子。
但是這隻是很暫時的,後來劉知遠死了,高從誨上表請罪,要求從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劉承佑沒和高從誨計較。荊南和後漢和好。
公元948年,搶了一輩子買路錢,在藩鎮之間油滑了一輩子的高從誨病死,時年五十八歲,他死後他的長子高保融繼位。
這個高保融是個守成之君,他的能力不是太強,而且他的人品啥的也不是太差,他沒有學他的父親和他的爺爺,他算得上是中規中矩,守住了他們荊南的基業。
高保融在位的時候,不久又改朝換代了,郭威黃袍加身成了新的皇帝,建立了後周,高保融對於後周也是十分的恭敬,每年都有供奉,從來沒有斷過,這一點和他的父親不一樣,他的父親三天兩天就把供奉斷了,交流並不是很多。
其實荊南就是一個小政權,他就算是天天去上供,又能送多少東西呢?反而還沒有後周給他的回賜多,嗬嗬。
但是俗話說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後周明白高保融的意思,所以對於荊南也是比較照顧的,平時的賞賜也是很多的,高保融對於中原王朝也是比較感激的。
後來高保融曾經寫信給孟昶,讓孟昶主動稱臣,但是孟昶卻沒有看得上柴榮,直接拒絕了高保融的建議。
雖然這件事沒有成功,但是還是讓柴榮對與高保融的好感頓增,覺得這個小孩懂事啊,有孝心啊,知道跟中原王朝親,是個有前途的好青年啊。126中文網
後來宋朝建立,高保融更加的恭敬了,以前對於後周,他是一年上供一次,但是到了唐朝,卻變成了一年三次,這樣的頻率在荊南對中原供奉的曆史上還是首次,嗬嗬。
荊南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希望趙匡胤能夠不找他的麻煩,能夠讓他好好在這裏做一個土皇帝,但是我們知道李煜也是這樣做的,可是趙匡胤根本不買賬。
有部分史書上麵記載高保融是個懦弱無能之輩,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這一點簡單的提一下,大部分對於史書對於高保融沒有做出正麵評價,但是我們從他的所作所為上麵來看,他的能力還是有的,但是肯定是比不上他的父親,在他的治理下,荊南再次享受了十幾年的和平生活,從這一點上來說,他還是有點功勞的,算得上是一個守城之君。
公元960年,高高保融病死,隨他他也有自己的兒子,而且兒子也挺大了,已經十幾歲了,基本上也能開始執掌了,但是當時大權基本上都在他的弟弟高保勖的手中,所以他的兒子沒機會繼承王位,王位傳到了高保勖的手中。
這個高保勖也是個牛人,他和我們上麵說的劉洪度那還一個樣子,縱欲好色,毫無節製,而且這兩個人還都幹過一件基本上相同的事情。
高保勖也曾經把城內的妓女召進宮裏來,但是不是給他用,而是讓皇宮的侍衛們上,和這些妓女苟合,然後他在傍邊和他的妃子們一起欣賞,把這當成平時的休閑節目(你到底是有多變態?不過話說回來,這也不算啥,當時和咱們現在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西方的羅馬時代比這個還過分。)
除此之外,追求享受也是他的一個問題,他的父親曾經想要要享受,但是卻沒敢,但是他這個做兒子的,卻大肆的享受了起來。
說起來這個高保勖還有一個小故事,這個高保勖有個小名叫做“萬事休”,這個名字的來源就是因為他小的時候十分討高從誨歡心,不管高從誨生了多大的起,心裏有多憤怒,隻要是看到了高保勖就啥氣都沒了,隻知道嗬嗬笑。
所以後來大家都叫高保勖“萬事休”,意思就是隻要是高保勖在,高從誨這裏就一點事情也沒了。
但是我們現在再來看這個“萬事休”,他做了荊南的第一人之後,也直接來了一個荊南“萬事休”,荊南的一切都開始朝著最壞的方向的發展。
高保勖的哥哥和父親好不容易攢點錢,這一下子全部被高保勖給花掉了,沒錢了,那就隻能加重負擔,這就使得原本還算是穩定安詳荊南變成了一個哀聲遍野的地方,百姓對於高保勖十分的不滿,但是卻也有點無力反抗的意思。
但是高保勖對於這一切都是不管不顧,甚至對於跟著他的爺爺和和父親的資深謀士孫光憲的話都不聽了,孫光憲曾經好幾次勸過高保勖,但是一點作用也沒有,慢慢的孫光憲也不管不顧了,愛咋咋地。
高保勖就這麽胡搞亂弄,僅僅做了兩年多的荊南第一人,公允962年,十一月,高保勖病倒了,而且再也沒有機會起來了,或許他這時候對於他這兩年多的荒淫生活有過反思和後悔,但是已經晚了。
這時候他也要考慮集成人的問題了,於是他把大臣們叫來,問他們:“我這一病估計就不行了,你們看誰能做繼承我的地位。”
大臣們商量了半天,有人說道:“大王難道忘了高保融了嗎?當年高保融因為兒子太小,所以把位置傳給了你,而現在高保融的兒子高繼衝已經長大了,應該把王位交給高繼衝。”
高保勖這時候也沒有合適的人選,而且想想這個位置本來就是高繼衝的,自己拿來用了這幾年,還回去也不吃虧,於是就傳位給高繼衝。
這時候的高繼衝接手荊南這一個爛攤子,說實話有點虧,因為這個時候趙匡胤已經開始準備他的統一大業了。荊南之所以能夠這麽長的時間保持獨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地理位置,但是現在趙匡胤要先拿他練手,這也是因為他的地理位置優越,拿下了荊南宋軍以後平定江南就方便多了,不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是方便得很。
而高繼衝心裏也有這個擔心,但是他卻找不到能夠解決的方案,而這時候趙匡胤已經開始行動了,他前後兩次派人到這裏刺探情報,了解荊南的防禦的和山川地勢,為以後的進攻做準備。
另一方麵趙匡胤開始收買高氏族人,為以後和平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此時的荊南的勢力的確是很小,兵力不過三萬餘人,而且在荊南不得民心(這主要就是高保勖兩年間做的好事。),所以宋朝的使者給趙匡胤的回複就是這個地方拿下了不難。
公元962年,湖南的周保權向趙匡胤請求援軍,這就給了趙匡胤一個好機會,讓趙匡胤發兵進入荊南的好機會,此時宋朝的文武百官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定下了“假道出師、因而下之”的作戰方案,並且把這件事告訴了李處耘,讓他和襄州的慕容彥釗一起做這件事,這樣的事情在曆史上也是發生過的,也不算是多稀奇,伐虞滅虢在古代已經上演過了。
公元963年,二月,宋軍對荊南提出了借道的要求,但是這時候高繼衝還是有點擔心的,他擔心這是一個陰謀,所以就回複說:“大軍忙著去救援湖南,還是不要耽擱了,我出來在城下犒賞大軍就行了,希望朝廷的大軍能夠從城外經過。”
但是關於這個要求,宋朝政府沒有做出任何的回應。
此時在荊南內部卻是亂開了,有個大將叫做李景威,很有膽氣,他堅決反對同意宋軍的借道要求,他建議他帶著三千大軍在半路上伏擊,要是宋軍敢來,他就伏擊宋軍,宋軍遭受了伏擊,可能就撤退了。
可是這一招有風險,高繼衝沒敢用,他對於當前的局麵已經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覺得他們高家這麽多年和中原朝廷互相往來,關係不錯,宋朝應該不會真的滅了他,所以對於李景威的這個建議不置可否。
此時資深謀士孫光憲出來了,他的建議就是趕緊投降算了,你打是打不過宋軍的,鬧也鬧不過,根本就沒有活路了,還是趕緊投降了了事。
可是高繼衝也拿不定主意,所以當時高繼衝當時的情況就是不打也不降,完全是把主動權讓了出去。
李景威看高繼衝這樣,心灰意冷,自殺而死。這個人雖然名氣不怎麽大,智謀也不算是很精妙,但是就這般作為,也稱得上是忠烈。
不久李處耘和慕容彥釗帶著大軍到了這裏,他們到了荊南之後,高繼衝先派自己的叔叔高保寅去刺探一下情報,李處耘和慕容彥釗兩個人把高保寅忽悠的雲裏霧裏的,也真的相信了宋軍對於他們荊南沒有企圖,於是就開心的慕容彥釗一起喝酒。
但是這時候,李處耘已經帶著大軍往江陵趕了,在城裏的高繼衝聽到消息急忙出城十五裏迎接,但是李處耘見到了高繼衝之後隻是行個禮,然後對高繼衝說道:“慕容彥釗馬上就來,你等會。”
然後馬不停蹄的直奔江陵,等了會,慕容彥釗拉著高保寅等人呢過來了,高繼衝和他們一起回去,但是到了江陵他們傻眼了,城上已經變成了宋軍的旗號,荊南失守。
高繼衝也是個明眼人,知道混不下去了。於是就拿出自己的金印,獻出三州、十七縣,十四萬兩千戶百姓,宣布投降,自己跟著宋軍到汴州去了。荊南至此滅亡。
公元973年,高繼衝死在了汴州,高氏族人漸漸融在了中原政權之中,而關於高氏和荊南的故事也漸漸的不再被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