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咱們說,基本上南唐方麵組織的反攻一開始有很大的進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就在應該繼續擴大戰果的時候,宋齊丘卻出來阻止了南唐方麵繼續進攻,反而要求緩一緩,不要把周軍逼得太狠了。


    但是宋齊丘這一招那絕對是自掘墳墓,原本南唐軍的大好局勢沒了,此時林仁肇這一支軍隊也遭遇了慘敗,可以說南唐方麵的反攻遇到了極大的挫折,但是卻不能說失敗。


    此時駐紮在濠州的李景達和陳覺的五萬大軍也準備動動了,他們聯合在前麵的朱元等部,一起進入紫金山,在壽州城為和劉仁瞻相互呼應,這對於周軍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和威脅。


    當時在壽州城下的是李重進,這也是一個猛將,他知道要是讓紫金山的南唐軍和劉仁瞻搞到了一起,那麽他們想要進入壽州,那基本上就沒啥可能了所以李重進不能讓這件事發生。


    所以就在陳覺和李景達等人趕到了紫金山,剛準備對李重進的部隊進行圍攻的時候,李重進主動出擊,將李景達聯軍在壽州城下的兩個營寨拿下了,據說這一戰斬殺五千餘人,戰績斐然,而這一戰的一個最大的意義就是遏製住了李景達援軍想要短時間內援助壽州的願望。


    數萬援兵不能打開周軍的包圍圈,城裏的劉仁瞻此時已經沒什麽好點子了,能吃的都吃了,已經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劉仁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外麵的這些援軍身上,但是一時間援軍也進不來,這讓劉仁瞻很傷心,也很難過,再加上長期以來休息不好,吃不好,這個將近六十歲的老人終於病倒了。


    此時雖然援軍就在外麵,但是卻進不來,周軍的包圍還是水泄不通。


    其實在紫金山的南唐軍為了援助壽州的軍隊也想過很多得點子,其中一個比較有名的就是建造甬道,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夾道,這並不是地道,而是在平地上兩邊用建築物阻攔住而形成的一個通道。


    就是一條路,兩邊壘上牆,主要材料還是泥土,不定時有人巡視,具有一定的防禦作用,但是還是很脆弱,建立這一個甬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從紫金山大營往壽州城裏運送物資,這些物資就是壽州的救命糧。


    其實這一招也不是很高明的一招,咱們上麵就說到過,那還是在後梁的時候,圍攻潞州,為了傳輸軍糧,就是這樣搞得,但是根本建不成,因為對方不會眼睜睜的看著一方建好甬道,運送糧食。


    不過南唐方麵還是有點腦子的,他們選的路線很偏僻,而且趕工期,希望這樣能夠不被周軍發現,但是很遺憾,不久還是被李重進發現了。


    既然發現了,那就沒啥好說的了。直接帶著一幫子人過去,把這些壘起來的泥牆全部推倒,見到人那就殺掉。這一次的行動失敗了。


    這一次失敗之後,南唐方麵就消停了一會,準備找機會再圍攻李重進,但是這個機會什麽時候來,誰也說不明白。


    而此時壽州城中的人都頂不住了。看著援軍就在城外,但是卻進不來,這讓很多人都感到很絕望,於是一些投降分子就出現了。


    此時的劉仁瞻身體已經不太好了,畢竟整天吃糠喝稀,再加上年紀也大了,所以身體狀況很不好,經常生病。


    但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情報,說是有人出城投降,已經被抓住了,劉仁瞻很生氣,就下令嚴查,但是查來查去,卻是查到了他的兒子頭上。


    他的兒子也明白,現在他的父親是這裏的管事的,將來周軍進入了壽州城,那絕對不會放過他的父親,不放過他的父親,這還是小事,還有可能牽連到他,他父親已經老了,死了也就死了,他還年輕啊,他不想死。


    所以這才有了劉仁瞻的兒子出城投降這件事。


    但是最終劉仁瞻還是下令將他的兒子斬了,我記得有一個叫做“轅門斬子”的故事,主角是誰我忘了,挺有名的,其實劉仁瞻做的這件事我覺得在當時的情況下,應該比“轅門斬子”還要下更大的狠心,隻是劉仁瞻的這件事流傳度不高罷了。


    這件事還使一個婦女名留青史,那就是劉仁瞻的媳婦,劉仁瞻的媳婦對於劉仁瞻砍了他兒子的腦袋,這一點表現出了一個能頂半邊天女性的知書達理。軒軒書吧


    當時城裏的大小將官們全部都來求情,希望劉仁瞻能夠不殺自己的兒子,但是劉仁瞻還沒說話,他的夫人就說到:“小兒犯了死罪,不能因為他是我們的兒子,就不殺他。要是不殺他,你家大帥還怎麽統帥三軍,我們一家人還怎麽在這裏立足。”


    一個識大體的偉大女性,自己的兒子,都是心頭肉,但是為了保證城裏的凝聚力。劉仁瞻最終還是殺掉了他的兒子。


    此時再來說說柴榮,此時的柴榮剛剛從自己妻子符氏的死亡中恢複過來,但是這件事並不是說忘就能忘得,而淮南方麵張永德和李重進打了兩個勝仗,這讓柴榮很高興,看起來也能將喪妻之痛暫時放在一邊了。


    所以柴榮就又開始商量是不是要再次親征,拿下淮南,畢竟現在淮南的局勢還不是很好,還有很大的危險和不確定性因素,雖然在壽州城下發生了一係列戰鬥,周軍暫時占據了上風,但是總體上周軍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的,所以柴榮想著自己親自去指揮,他怕這些大將們把事情搞砸。


    在當時周朝內部也有一種悲觀主義論調,那就是現在南唐還是很強大的,咱們周軍雖然多,但是短時間內也不能結束對於淮南的戰爭,現在情勢不明朗,皇帝不應該親征,而應該派大將在前線準備打持久戰,或者幹脆撤回來,等休息幾年在和南唐交戰。


    這一種說法,柴榮根本就是不屑一顧,他的時間很有限,他準備十多年的時間統一全國,但是現在在南唐就耗費了這麽長的時間,他還能完成統一全國的計劃嗎?


    所以柴榮不準備等待,他要再次親征,這一次一定要南下淮南,逼迫南唐低頭。


    但是麵對朝臣的反對,柴榮也不能強力推行自己的親征策略。於是就找到了之前在一開始征討南唐的時候,被他委以重任的李穀,此時的李穀已經生病了,而且很重,就在開封休息。


    他聽說柴榮要問他的意思,上一次他被柴榮罵了一次,這一次他明白多了。知道柴榮決定的,很難改變,而且他也希望能夠挽回自己在柴榮心中的形象,於是他這一次大力支持柴榮親征。


    而且在他羅列的理由中,也是很中肯的,他認為現在的南唐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雖然現在看起來還有不小的實力。但是能夠參與作戰的就隻有壽州城下的那點生力軍,要是能夠在壽州將南唐的數萬大軍拿下,那麽南唐就不能在阻擋周軍的腳步了。


    所以這一次柴榮要是能夠親征,那麽前線將士必然歡欣鼓舞,那麽士氣高漲,一鼓作氣完全能夠趕走救援壽州的大軍。壽州外麵的南唐軍一落敗,壽州失去了希望,也是旦夕可下。


    李穀這樣的推測,我們從後麵可以進行驗證,還是很準確的,可以說柴榮就是這麽一路殺過來的,所以我們不能從之前李穀不戰而逃這件事,就說李穀這個人不行,其實他還是有眼光,有能力的,但是作為一個先鋒大統帥,就有點不合適了。


    柴榮的親征得到了李穀的認可,朝臣們也都不說什麽了,隻好準備一下跟著柴榮一起殺過淮河去,這一次的目的還是壽州。而此時一場絕對整個長期戰爭的一場戰役就要發生了,這可以說事南唐和周軍的最後一次決戰,這一次要是南唐贏了,周軍撤,要是周軍贏了,那麽淮南就是周朝的了。


    這一次柴榮的親征,可以說準備充分,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這一次柴榮準備了水軍,雖然不多,隻有幾千人,但是這些人確實能夠在對南唐作戰的時候彌補周朝的短板。


    在第一次親征的時候,柴榮曾經俘虜了不少的南唐水軍,就都帶走了,然後就在開封汴河裏麵訓練水軍,總數不過數千人,而且還是速成的,但是多少還是有點威懾力的。


    因為之前南唐軍的優勢就是水軍,現在這個優勢也有周軍彌補了一點,雖然效果不明顯,但是對於南唐方麵確實一個震懾。


    這一次柴榮還是從陸路,直奔壽州,但是這隻水軍就從潁河進入淮河。然後再配合柴榮對南唐進行作戰,這一次的柴榮是勢在必得。


    這一場戰役打的時間已經太長了,柴榮需要一場勝利,也需要為壽州之戰畫上一個句號了。一直以來劉仁瞻的壽州都是柴榮心中的一塊傷。


    現在柴榮再次親征,他要平定壽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那些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鈐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鈐香並收藏五代十國那些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