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開始就拿著王樸的《開邊策》說事,因為王樸的策論裏麵主要說的就是南方的南唐還有其他的一些小藩鎮,而柴榮對於王樸的這篇策論還是很推崇的,所以很多人就開始說柴榮搞的就是先南後北的策略,想要拿下南方之後,再開始統一北方。


    而後來柴榮雖然沒有完全按照王樸的這篇策論來執行,但是他前期的確是先打的南方,先把後蜀和淮南收拾了,然後才開始進行北伐的。


    元朝有個大家,叫做胡三省,他曾經說過,:“周世宗用兵諸國皆如王樸之言”,他對王樸這篇策文的作用評價非常高,甚至就直接把這篇文章當成了柴榮是是統一的總方針,這其實是有很大的誤解。


    我們上麵也講了,經過耶律阿保機和耶律德光兩代人的發展,契丹發展的很快,耶律德光建立了契丹國,也稱為遼國,他們幾次南下,耶律德光在石敬瑭造反的時候,一度成為中原政權的宗主國,耶律德光也成了石敬瑭的幹爹,後來後晉滅亡,耶律德光還一度進入中原,妄圖統治中原,但是河東劉知遠出手,驚走了耶律德光。


    但是雖然耶律德光撤走了,可是幽雲十六州,河北大部分地區全部劃歸到了契丹的手裏,也就是此後,中原政權對於契丹不再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


    因為之前的契丹想要進入中原河北一帶,還有一個幽州盧龍軍,在幽州周邊那裏有燕山山脈,使得那一帶成為一個天然的隔離帶。


    契丹大軍多以騎兵為主在山地中作戰行動不便,這就給了中原的步兵一個緩衝的機會,而中原的步兵依靠地形上的優勢對於契丹還有一定的製約作用,隻要在幽州一帶固守一些險關設置重兵,就能有效地限製契丹。


    但是現在的耶律德光讓石敬瑭割走了幽雲十六州,這樣一來中原政權對於契丹的地形優勢不複存在,可以說中原政權隨時都暴露在契丹的鐵騎之下,因為在當時契丹占據幽雲十六州之後,就占據了河北大部分地區,我們說的河北一帶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華北平原黃河以北的地區。


    平原是騎兵最容易發揮戰鬥力的地方,一馬平川,步兵根本抵擋不住契丹方麵騎兵的衝擊力,所以當時來說要是不考慮內部政治情況,僅僅從軍事力量上和地理位置上考慮,那麽契丹對於中原政權的威脅是最大的。


    而契丹占據的幽雲十六州,算是接近中原腹地了,它就將是柴榮統一中國的最大障礙,雖然前前後後柴榮也和契丹打了幾仗,但是這幾仗說實話都是小打小鬧,算不上大的勝利,而且柴榮也從來沒有和單獨的契丹軍交過手。


    就像之前劉崇帶著河東軍和契丹一部分大軍進攻晉州一樣,那時候還是郭威當皇帝,在這一戰,就是小打小鬧,小打了幾仗,然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損失都不太大,契丹方麵更是沒有和後周直接交戰。


    後來就是咱們上麵也說過的,柴榮負責親征的高平之戰,這一戰柴榮擊敗了北漢三萬大軍,但是還是沒有和契丹進行正麵的作戰,因為打仗的時候,契丹方麵就在一邊看著,根本沒動手。


    結果劉崇大敗,契丹方麵的統帥楊袞一看情況不對,二話不說就逃了,比劉崇跑得快得多,所以周軍還是沒有和契丹交戰。


    後來柴榮圍攻太原,符彥卿的東路軍在忻口被契丹擊敗,這算是為數不多的和契丹正麵作戰的情況之一。


    雖然契丹當麵和中原的的情況雖然不多,但是並不代表著契丹方麵對於中原威脅不大,他對於中原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雖然現在契丹方麵因為內亂,新領袖年紀小,不幹事,整天就是睡覺,還有一個尊稱叫做睡王皇帝。


    這個家夥就是我們上麵說的耶律述律,也不像別的皇帝那樣整天花天酒地的,而是就單純的睡覺,甚至還討厭女人,他一生隻有一個媳婦,隻有一個孩子,還是為了傳宗接代才勉強造一個人,他的母親好幾次讓他多造幾個人,多娶點媳婦,但是他一概回絕,他的人生最大樂趣就是打獵和睡覺。


    所以當時的契丹在這樣的皇帝領導下,更多的是要防止內部叛亂,因為他知道他不得人心,所以加強內部統治,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那就被他的當成了第一要務,至於對外擴張,在耶律述律的心中,又便宜就賺,要是沒好處那就算了。


    讓他可以打打輔助,真的讓他一個人帶著大軍殺向中原他沒興趣,也沒這精力,他的生活已經被睡覺和打獵沾占滿了,那有時間搞這些亂七八糟。536文學


    所以當時來說,契丹和周朝能夠不發生大的戰爭,主要還是因為契丹內部不穩定,耶律述律也麽有什麽南下的欲望,所以就這麽獲得了短暫的安定。


    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一方麵因為現在的耶律述律還很小,長大之後誰知道他會不會突然間就奮發圖強了,所以契丹始終對於中原來說是一個威脅。


    王樸的策論裏麵並不主張先對契丹出手,因為在當時的王樸包括當時所有的主戰大臣來說,對契丹出手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因為很多人都是經曆過當時那場契丹南下中原那場噩夢的,對於契丹還是有點恐懼感的,所以他們不敢輕易地對契丹作戰,他們想著先拿下南方,這樣一來還能有一個戰略的緩衝,就算是和契丹作戰不利也有後退的空間,因為很多人都知道作戰不利,一條黃河根本阻擋不住契丹大軍。


    所以當時朝野上下普遍的觀點就是先拿下南唐,然後率領大軍平定南方諸國,這樣一來就能擁有一個對契丹作戰很大的後方,所以這一點上來說,這個策略,也就是王樸的開邊策的確是有其合理性,估計這也正是柴榮比較看好王樸這篇策論的一個原因。


    但是實際上這整件事在柴榮的心中,也是有自己的計劃的,柴榮雖然覺得王樸的這個策略不錯,和他的有幾分相似,但是還不完全一樣,因為他覺得王樸等人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按照王樸等人的建議,隻要是拿下了南唐,那麽南方基本上就能被平定了,但是柴榮明白征服不僅僅是在戰場上麵打了勝仗就行,關鍵是打了勝仗時候的統治工作,還有戰後重建活動,這都是很關鍵的事情。


    南方雖然好打,但是想要他們心甘情願的接受中原的領導還是很不容易的,要是他們平定了南方之後就直接北北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剛剛完成統一的南方,不可能忠心耿耿的為柴榮全心全意的效力。


    很有可能就在柴榮北上的時候,他們在後麵就出壞招,甚至一看情況不對就開始搞起了叛亂,這都是有可能的,也是曾經發生過的。


    曾經南唐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付出慘痛代價剿滅了楚國和閩國,但是還沒等南唐好好地鞏固一下,結果就在多種因素之家造成了楚國和閩國的叛亂,結果剛剛打下來的領土又被被人占去了,南唐損失慘重,但是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可能有人會說,柴榮英明神武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是這並不是皇帝英明就行的,還需要地方藩鎮的配合和臣服,這明顯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一下子占領南方,周朝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消化,而且還有可能短時間內消化不良。


    這絕對不符合柴榮的利益,所以柴榮的主張就是先把南方放一放,然後在將一些重要的地方拿下,一方麵鞏固周朝的邊防,另一方麵也為即將到來的北伐進行物資儲備,比如拿下南方一些比較富裕的地方,為將來提供糧食之類的。


    而且還能節約一部分駐守在南方邊境的軍隊,這就是柴榮的計劃,先敲打南方,一方麵讓他們害怕,一方麵撈點便宜,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另一個大的計劃而準備的,那就是滅掉契丹。


    此時的確是一個滅掉契丹的好機會,因為此時還是耶律述律當皇帝,他在契丹我們也說了整的亂七八糟的,民心不穩,政局動蕩,隻能把安內當成了當時的首要任務,甚至內部還經常出現一些問題,可以說此時的契丹十分的虛弱,就算是不能進入契丹腹地,那麽收服幽雲十六州那也是有可能的。


    而在當時契丹還算是最大最難啃的一塊骨頭,他沒有選擇實力小的北漢,而是選擇了契丹,這就表明了他的態度,那就是先難後易,先北後南。


    柴榮雖然也用到了以勢壓人這一套,也就是先難後易,但是他和王樸的策論裏麵提到的方式還是有根本性的區別的。


    柴榮站在全局的角度上,選擇了一個最有風險,也是一個最好的策略,這個策略此後沒人敢用,那就是先打契丹,宋朝就是因為選擇了最後進攻契丹,這才使得契丹遺禍大宋,其實當時也不能說宋初最後進攻契丹的策略是錯誤的,隻能說眼光有不同,能力有大小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那些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鈐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鈐香並收藏五代十國那些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