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和劉知遠的關係很好,石敬瑭對於劉知遠也是很夠意思的,基本上算是石敬瑭最信任的幾個人之一。除了劉知遠石敬瑭還信任一個人,就是他的妹夫杜重威,這個時候杜重威對於石敬瑭還是老老實實的,他可不敢亂搞事情,不然石敬瑭是不會放過他的。
據說有一次劉知遠和杜重威一起接受朝廷的封賞,原本接受封賞這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劉知遠也是比較高興的,但是等他知道和他一起接受封賞的還有杜重威的時候他堅決不去了,
杜重威是個什麽人物,可能他在石敬瑭麵前偽裝的很好,但是在滿朝文武眼裏以及在劉知遠心裏都知道杜重威是個什麽人物,都看不起杜重威,原本封官加爵是個好事,但是和杜重威一起這就變成恥辱了。
所以劉知遠很生氣,就裝病閉門不出,對於石敬瑭的詔令也是不管不顧,石敬瑭原本還以為他這是故意推辭,於是就多下了幾道任命,但是劉知遠還是不接受,這就讓石敬瑭有點接受不了了,我給你封官你還不接受,你這是什麽意思啊?
石敬瑭很生氣,於是找來了幾個在想商量怎麽收拾劉知遠,其實石敬瑭也就是一時氣憤,他和劉知遠之間的關係還是不錯的。
但是當著宰相的麵,石敬瑭直接就提了出來,要讓劉知遠退休,這一下子把那個召來議事的宰相嚇得不輕,劉知遠那可是後晉的頂尖大臣,在軍界那可是一方擎柱,哪能說讓他退休就退休。
而且宰相估計石敬瑭這也是一時氣憤,時候必然會後悔的,於是就趕緊勸住了石敬瑭,而說出要罷免劉知遠這句話的石敬瑭,說完他就後悔了,他怕這句話傳到了劉誌遠的耳朵裏,其實他也就是氣話而已。
隨後他提高了規格,派大學士到劉知遠的家裏去宣旨,讓劉知遠趕緊接旨謝恩,不要再整那些那七八糟的事情了,小情緒什麽的也不要再耍了。
在這之前,劉知遠已經聽到了風聲,本來他的依仗就是他和石敬瑭之間的關係很好,他相信石敬瑭不會為難他的,但是沒想到,石敬瑭最終還是想要罷免他,雖然可能僅僅是氣話,但是他已經知道了石敬瑭能夠容忍他的底線了,而且這件事最終對於他和石敬瑭之間的關係也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於是劉知遠在大學士來了之後,急忙就接受了詔令,表示願意接受皇帝的封賞和任命。
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這也算是他和石敬瑭之間發生的為數不多的不愉快之一,但是很有代表性,五代兵驕將傲,這也算是一個縮影。
此後他就一直到外麵做藩鎮,偶爾回到京城都會找石敬瑭在一起坐坐,甚至還有好幾次石敬瑭聽說他回來了,就到劉知遠的家裏來見劉知遠,這一份禮遇在五代那也算是非常高的標準了,不過不知道這時候的石敬瑭還有多少真心。
因為不管怎麽說,自從上次事件之後,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還是出現了一絲裂痕的,為削弱劉知遠的權力,石敬瑭有一次借口防範安重榮,讓劉知遠到魏州任職,將他調出了京城。第二年,又將他調到河東任節度使,但是免除了他禁軍統帥的職務,讓杜重威接替他。劉知遠知道石敬瑭開始猜忌他,到了河東也就開始為以後做打算,專心經營河東這塊地盤。
其實能夠把劉知遠調任河東節度使,我覺得石敬瑭對他還是信任的,畢竟河東是沙陀的發源地,基本上沙陀三王朝都算是起源於河東地區。
為收攏河東地區的民心,進而把河東變為他的根據地,搞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王國,劉知遠到了之後,就立刻派人把當年曾經打了他一頓的僧人請到官府來,熱情招待了一番,感動得僧人們熱淚直流。
其實劉知遠早年還是很潦倒的,據說有一次因為他的馬踩壞了僧人的莊稼,於是就被那群僧人捆起來打。等到劉知遠衣錦還鄉,回到了河東,但是卻沒有找僧人報複,而是更加的禮遇僧人。
從此,劉知遠有度量講仁義的美名傳遍了河東,在河東軍民的心目當中他的威望大增。劉知遠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比石敬瑭要強出很多,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
據說有一次鬧了蝗災,天下一片大亂,到處都在撲殺蝗蟲,但是這些蝗蟲就是不到河東,所以河東基本上沒受影響,這算是一件奇葩事,在劉知遠當了皇帝之後,也被大書特書,成了他當皇帝的預兆。
石敬瑭對於劉知遠還算是比較信任的,劉知遠對於石敬瑭也是忠心耿耿,雖然他手握重兵,但是石敬瑭並沒有對他有過多的猜忌,而他心裏也從來沒想過要背叛石敬瑭,他們兩個在一起共事幾十年,可以說建立了比較深厚的感情。
但是石敬瑭死了之後,這一切都悄然發生了變化。據說在石敬瑭臨死之前,他曾經下詔令讓劉知遠從河東趕回來,然後支持他的兒子石重睿當皇帝,但是那時候他的侄子石重貴已經是王爵了,而且還有實權,所以就把這個詔令壓了下來。
當時的顧命大臣,也算是托孤大臣景延廣和馮道,這兩個人一商量覺得扶持石重睿一個小屁孩不劃算,還不如扶持一個能鎮得住場麵而且見效快的大皇帝呢,於是就拉來石重貴當了皇帝。
至於劉知遠他雖然聽說皇帝在臨死前讓他進京,但是最終沒有接到詔令,而原本他以為應該是石重睿當皇帝,但是結果上台的卻是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這件事雖然石重貴做的隱秘,但是卻也瞞不過有心人。
劉知遠知道調自己回京城的詔書被石重貴壓住了,他雖然很生氣,但是他也知道形勢比人強,現在石重貴是皇帝,沒那麽他就隻能老老實實的聽話。不然的話他肯定會被石重貴猜忌,這樣一來他的處境就十分的危險了。
所以在石重貴登基之後,劉知遠很快就上表表示支持,願意接受新皇帝的領導,願意緊緊團結在以石重貴同誌為核心的晉國第二代領導集體之下,為大晉固守江山。
石重貴也不管事真心的還是假意的,剛剛登基根基還是不穩,所以對於劉誌遠采取的都是撫慰的辦法。
於是加封劉知遠為檢校太師,隨後又進位中書令,基本上算是把做高級的幾個榮譽官銜都拿到手了。
其實當時景延廣的政治觀點和劉知遠還是比較類似的,但是劉知遠卻不支持景延廣,這是因為他不看好景延廣,更不看好石重貴,劉知遠認為他們的方針沒有問題,但是做事步驟以及團隊的能力上問題大了去了。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他就曾經斷言:“中原和契丹必將開戰,一旦開戰晉國一定是凶多吉少,我們靜觀其變。”
這基本上就是當時劉知遠為自己定下的基調方針,他不想和石重貴一起對抗契丹,而是選擇了默默發展勢力,準備憑借河東俯視中原。
據說經過幾年的發展,河東擁有精兵五萬,悍將無數,在各地的藩鎮裏麵算是比較強大的了,而石重貴對他的猜忌也是更加厲害,這讓他有點擔心。
後來契丹幾次進攻中原的時候,都是河東和河北一起出兵,當然河北是契丹進攻的重點,河東僅僅是順便捎上。
劉知遠在河東很隨意的就擊敗了契丹的侵略軍,但是石重貴和景延廣以及後來的杜重威卻是在河北打得很辛苦。要不是運氣好,估計第一次就撐不住了。
而劉知遠在河東地區擊敗了契丹軍之後從來沒想過再發兵進入河北,聯合石重貴一起擊敗契丹主力。
這其實並不是劉知遠不能,而是他不想這樣做,他對於石重貴沒感情,而且他和石重貴的關係並不好,他對於石重貴的結局也不看好,更為重要的是,他看不上石重貴這個人,他覺得石重貴不值得自己追隨。
其實劉知遠是個非常驕傲的人,內心十分驕傲,自尊心也是比較強,很多時間說不做那就是不做,他不想幫石重貴,所以一直到契丹方麵滅了後晉,他都未曾對中原河北一帶出過兵。
雖然石重貴好幾次都給劉知遠下達命令,讓他趕緊南下勤王,但是劉知遠卻選擇了忽視,就當做沒聽見,你能奈我何?
當時的石重貴肯定是不能奈何劉知遠,這件事兒也隻能作罷,到了最後劉知遠和後晉的關係似乎基本上是半獨立的狀態,名義上還是聽後晉的,但是卻不聽後晉的命令,在後晉和契丹的交戰中不僅僅不出兵援助,而且還坐收漁翁之利。
隻要是前線有晉軍和契丹方麵打仗輸了,或者出現了逃兵之類的,劉知遠立馬就趕緊招過來充實自己的隊伍。
這一點就比較有意思,石重貴在找他勤王的時候,他當做沒看見,好像他和晉朝沒有關係一樣,但是這邊招納逃兵的時候,他又說他是晉朝的節度使,一直堅定地抗擊契丹侵略,你們趕緊來投靠吧。
結果就靠這一招吸納了數千人加入了他的隊伍,在石重貴時代,他沒有造反,很可能是因為他預測到了,看到了晉朝和契丹交手必敗,所以他的目光很長遠,他應該是準備趁火打劫契丹。
據說有一次劉知遠和杜重威一起接受朝廷的封賞,原本接受封賞這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劉知遠也是比較高興的,但是等他知道和他一起接受封賞的還有杜重威的時候他堅決不去了,
杜重威是個什麽人物,可能他在石敬瑭麵前偽裝的很好,但是在滿朝文武眼裏以及在劉知遠心裏都知道杜重威是個什麽人物,都看不起杜重威,原本封官加爵是個好事,但是和杜重威一起這就變成恥辱了。
所以劉知遠很生氣,就裝病閉門不出,對於石敬瑭的詔令也是不管不顧,石敬瑭原本還以為他這是故意推辭,於是就多下了幾道任命,但是劉知遠還是不接受,這就讓石敬瑭有點接受不了了,我給你封官你還不接受,你這是什麽意思啊?
石敬瑭很生氣,於是找來了幾個在想商量怎麽收拾劉知遠,其實石敬瑭也就是一時氣憤,他和劉知遠之間的關係還是不錯的。
但是當著宰相的麵,石敬瑭直接就提了出來,要讓劉知遠退休,這一下子把那個召來議事的宰相嚇得不輕,劉知遠那可是後晉的頂尖大臣,在軍界那可是一方擎柱,哪能說讓他退休就退休。
而且宰相估計石敬瑭這也是一時氣憤,時候必然會後悔的,於是就趕緊勸住了石敬瑭,而說出要罷免劉知遠這句話的石敬瑭,說完他就後悔了,他怕這句話傳到了劉誌遠的耳朵裏,其實他也就是氣話而已。
隨後他提高了規格,派大學士到劉知遠的家裏去宣旨,讓劉知遠趕緊接旨謝恩,不要再整那些那七八糟的事情了,小情緒什麽的也不要再耍了。
在這之前,劉知遠已經聽到了風聲,本來他的依仗就是他和石敬瑭之間的關係很好,他相信石敬瑭不會為難他的,但是沒想到,石敬瑭最終還是想要罷免他,雖然可能僅僅是氣話,但是他已經知道了石敬瑭能夠容忍他的底線了,而且這件事最終對於他和石敬瑭之間的關係也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於是劉知遠在大學士來了之後,急忙就接受了詔令,表示願意接受皇帝的封賞和任命。
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這也算是他和石敬瑭之間發生的為數不多的不愉快之一,但是很有代表性,五代兵驕將傲,這也算是一個縮影。
此後他就一直到外麵做藩鎮,偶爾回到京城都會找石敬瑭在一起坐坐,甚至還有好幾次石敬瑭聽說他回來了,就到劉知遠的家裏來見劉知遠,這一份禮遇在五代那也算是非常高的標準了,不過不知道這時候的石敬瑭還有多少真心。
因為不管怎麽說,自從上次事件之後,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還是出現了一絲裂痕的,為削弱劉知遠的權力,石敬瑭有一次借口防範安重榮,讓劉知遠到魏州任職,將他調出了京城。第二年,又將他調到河東任節度使,但是免除了他禁軍統帥的職務,讓杜重威接替他。劉知遠知道石敬瑭開始猜忌他,到了河東也就開始為以後做打算,專心經營河東這塊地盤。
其實能夠把劉知遠調任河東節度使,我覺得石敬瑭對他還是信任的,畢竟河東是沙陀的發源地,基本上沙陀三王朝都算是起源於河東地區。
為收攏河東地區的民心,進而把河東變為他的根據地,搞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王國,劉知遠到了之後,就立刻派人把當年曾經打了他一頓的僧人請到官府來,熱情招待了一番,感動得僧人們熱淚直流。
其實劉知遠早年還是很潦倒的,據說有一次因為他的馬踩壞了僧人的莊稼,於是就被那群僧人捆起來打。等到劉知遠衣錦還鄉,回到了河東,但是卻沒有找僧人報複,而是更加的禮遇僧人。
從此,劉知遠有度量講仁義的美名傳遍了河東,在河東軍民的心目當中他的威望大增。劉知遠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比石敬瑭要強出很多,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
據說有一次鬧了蝗災,天下一片大亂,到處都在撲殺蝗蟲,但是這些蝗蟲就是不到河東,所以河東基本上沒受影響,這算是一件奇葩事,在劉知遠當了皇帝之後,也被大書特書,成了他當皇帝的預兆。
石敬瑭對於劉知遠還算是比較信任的,劉知遠對於石敬瑭也是忠心耿耿,雖然他手握重兵,但是石敬瑭並沒有對他有過多的猜忌,而他心裏也從來沒想過要背叛石敬瑭,他們兩個在一起共事幾十年,可以說建立了比較深厚的感情。
但是石敬瑭死了之後,這一切都悄然發生了變化。據說在石敬瑭臨死之前,他曾經下詔令讓劉知遠從河東趕回來,然後支持他的兒子石重睿當皇帝,但是那時候他的侄子石重貴已經是王爵了,而且還有實權,所以就把這個詔令壓了下來。
當時的顧命大臣,也算是托孤大臣景延廣和馮道,這兩個人一商量覺得扶持石重睿一個小屁孩不劃算,還不如扶持一個能鎮得住場麵而且見效快的大皇帝呢,於是就拉來石重貴當了皇帝。
至於劉知遠他雖然聽說皇帝在臨死前讓他進京,但是最終沒有接到詔令,而原本他以為應該是石重睿當皇帝,但是結果上台的卻是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這件事雖然石重貴做的隱秘,但是卻也瞞不過有心人。
劉知遠知道調自己回京城的詔書被石重貴壓住了,他雖然很生氣,但是他也知道形勢比人強,現在石重貴是皇帝,沒那麽他就隻能老老實實的聽話。不然的話他肯定會被石重貴猜忌,這樣一來他的處境就十分的危險了。
所以在石重貴登基之後,劉知遠很快就上表表示支持,願意接受新皇帝的領導,願意緊緊團結在以石重貴同誌為核心的晉國第二代領導集體之下,為大晉固守江山。
石重貴也不管事真心的還是假意的,剛剛登基根基還是不穩,所以對於劉誌遠采取的都是撫慰的辦法。
於是加封劉知遠為檢校太師,隨後又進位中書令,基本上算是把做高級的幾個榮譽官銜都拿到手了。
其實當時景延廣的政治觀點和劉知遠還是比較類似的,但是劉知遠卻不支持景延廣,這是因為他不看好景延廣,更不看好石重貴,劉知遠認為他們的方針沒有問題,但是做事步驟以及團隊的能力上問題大了去了。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他就曾經斷言:“中原和契丹必將開戰,一旦開戰晉國一定是凶多吉少,我們靜觀其變。”
這基本上就是當時劉知遠為自己定下的基調方針,他不想和石重貴一起對抗契丹,而是選擇了默默發展勢力,準備憑借河東俯視中原。
據說經過幾年的發展,河東擁有精兵五萬,悍將無數,在各地的藩鎮裏麵算是比較強大的了,而石重貴對他的猜忌也是更加厲害,這讓他有點擔心。
後來契丹幾次進攻中原的時候,都是河東和河北一起出兵,當然河北是契丹進攻的重點,河東僅僅是順便捎上。
劉知遠在河東很隨意的就擊敗了契丹的侵略軍,但是石重貴和景延廣以及後來的杜重威卻是在河北打得很辛苦。要不是運氣好,估計第一次就撐不住了。
而劉知遠在河東地區擊敗了契丹軍之後從來沒想過再發兵進入河北,聯合石重貴一起擊敗契丹主力。
這其實並不是劉知遠不能,而是他不想這樣做,他對於石重貴沒感情,而且他和石重貴的關係並不好,他對於石重貴的結局也不看好,更為重要的是,他看不上石重貴這個人,他覺得石重貴不值得自己追隨。
其實劉知遠是個非常驕傲的人,內心十分驕傲,自尊心也是比較強,很多時間說不做那就是不做,他不想幫石重貴,所以一直到契丹方麵滅了後晉,他都未曾對中原河北一帶出過兵。
雖然石重貴好幾次都給劉知遠下達命令,讓他趕緊南下勤王,但是劉知遠卻選擇了忽視,就當做沒聽見,你能奈我何?
當時的石重貴肯定是不能奈何劉知遠,這件事兒也隻能作罷,到了最後劉知遠和後晉的關係似乎基本上是半獨立的狀態,名義上還是聽後晉的,但是卻不聽後晉的命令,在後晉和契丹的交戰中不僅僅不出兵援助,而且還坐收漁翁之利。
隻要是前線有晉軍和契丹方麵打仗輸了,或者出現了逃兵之類的,劉知遠立馬就趕緊招過來充實自己的隊伍。
這一點就比較有意思,石重貴在找他勤王的時候,他當做沒看見,好像他和晉朝沒有關係一樣,但是這邊招納逃兵的時候,他又說他是晉朝的節度使,一直堅定地抗擊契丹侵略,你們趕緊來投靠吧。
結果就靠這一招吸納了數千人加入了他的隊伍,在石重貴時代,他沒有造反,很可能是因為他預測到了,看到了晉朝和契丹交手必敗,所以他的目光很長遠,他應該是準備趁火打劫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