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為什麽未能最終統一中原,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曆來有不少的人在這一塊研究了很多,對於這個原因說法很多,但是大致也就是兩類一類是中原漢族方麵,另一方麵就是契丹方麵自己的問題。


    這是大致的劃分,在中原這一塊主要就是人民的反抗,在契丹方麵就比較複雜了,有的人說契丹方麵奴隸社會,不足以駕馭封建社會的中原地區,還有人說契丹的文化傳統和中原不能和諧統一,也有人說契丹沒有做好進入中原的各項準備,當然還會有人說契丹政局不穩..。。


    很多的說法,其實都算是原因之一,對於契丹為什麽不能統一中原,在契丹方麵,我也總結了幾個原因,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我覺得就是契丹沒有看到雙方的文化差異,總的來說就是他還沒有做好接管中原的各項準備。


    契丹是北方蠻夷,而且他們也稱自己為蠻夷,他們天然的覺得契丹在北方的主人,但是在中原的主人就是漢族朝廷,而不是他們,中原和他們沒有什麽關係。在他們的心中他們一直是契丹人,一直是北方的主人,但是卻不是中原的主人,他們沒有做好做中原主人的各項準備,更沒有看到中原和契丹的差別,所以在前期的一係列政策中犯下了很多的錯誤。


    耶律德光曾經說過,我犯了三個錯誤:“第一個就是不應該放縱兵卒搶掠糧草,不應該讓兵卒劫掠財物、人口,濫殺無辜,第二件就是沒有安置好各路藩鎮,第三件事就是沒有妥善處理河陽的問題(這件事就是我們上麵說的武行德起義。)”


    在耶律德光推出中原的時候,他或許明白了這一點,但是已經晚了,他這一輩子再也沒有返回中原的機會了。


    還有一點,他對於得到中原的看法就是得之吾幸,失之吾命,沒有必求和必勝的心思,所以說他進入中原在他看來有一種撞大運的感覺,運氣好就順勢進來了。


    所以他在南下的時候,胡亂的許諾,先是讓趙延壽當皇帝,後來和杜重威對峙的時候又對杜重威許諾,讓他做皇帝。


    這種行為也表現出耶律德光的一種投機心理,他根本沒想過有一天真的能進入中原,進入開封府,所以他敢胡亂的許諾,他敢把皇位許諾給幾個人,這在他看來就是一場投機,勝了他就進入中原,敗了大不了回契丹再來,反正也不是第一次打敗仗了。


    還有一點,就是他的心理一直是契丹人統治北方的心理,沒能做到兼容並包,對於中原他就當成了到此一遊,而不是準備長期占有,這從耶律德光進入中原所作所為就能看出來,曆來剛剛占據中原的皇帝,那個不是仁政愛民,先收攏人心,但是契丹還是用他在契丹的那一套,該殺殺該搶搶,準備撈完就走,這就表明在他心裏對於執政中原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第二點,就是契丹方麵並不是鐵板一塊,咱們說起曆朝曆代,總要提兩個名詞,保守派和激進派,雖然契丹剛剛進入奴隸社會,但是他們也是有這種派係的,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述律後,這個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強人。


    述律後認為契丹就應該固守北方的土地,中原的地不要占,對於中原就一個個字“搶”,把中原當成他們的長期欺負對象,但是對中原政權不插手。她的主張就是恢複到石敬瑭時代的情況就行了,不主張大舉南下。


    但是另一派就是以耶律德光為首的激進派,他們則是一心想著進入中原。原本述律後在耶律阿保機死了之後,全力推舉和他的政治觀點差不多的耶律德光當皇帝,但是後來也耶律德光在對中原的問題上和述律後差生了分歧,這個時候他們兩個人開始不和。


    雖然最終述律後同意了耶律德光南下進入中原,但是這僅僅是求同存異的結果,他們雖然都南下,但是目的卻是不一樣的,耶律德光想的是占據中原,把中原也劃到契丹的領土內,隻是可惜他沒有做好準備,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述律後最終也同意南下進入中原,他的目標不是土地,而是中原的財富和男女奴隸,他就想著掠奪,搶一票就走,等中原養肥了他們再來一票。


    所以雖然最終耶律德光進入了中原,但是在對待中原的態度上卻是差別很大,有的人建議好好對待中原人民和軍士,好好經營,但是更多的人還是想著撈一票就走了。


    他們這新舊勢力之間的分歧,也算是契丹最終未能占據中原的一個主要原因。


    等到耶律德光死了之後,新舊勢力有針對皇位展開了一場較量,一方麵是述律後,一方麵就是跟著耶律德光永康王耶律兀欲(漢名耶律阮),他是耶律阿保機的大兒子,也是耶律德光的哥哥耶律突欲(漢名耶律倍)的兒子。


    當初耶律突欲爭奪皇位失敗,就投靠了中原朝廷,後來他被李從珂殺死,他的兒子耶律兀欲就被送回了契丹,契丹方麵按照耶律突欲的待遇冊封耶律兀欲封為東丹王。


    在耶律德光病死的時候,他也在耶律德光的身邊,當時述律後選擇了一個代言人,就是耶律德光的弟弟耶律李胡,準備扶持耶律李胡為皇帝。


    但是當時在中原的契丹權貴都支持耶律兀欲做皇帝,這就是矛盾,按照規矩,之前就應該耶律突欲當皇帝,但是卻被耶律德光搶走了,現在耶律德光死了,應該把皇位還給耶律突欲一脈。


    在加上述律後在扶持耶律德光的時候,把曾經支持耶律突欲的貴族殺了很多,現在那些貴族的後代長大成人,他們心裏對述律後肯定沒有什麽好印象,於是也都支持耶律兀欲當皇帝。


    於是一場大戰開始了。最終耶律兀欲打敗了述律後,雙方畢竟是一家人,最終和解,激進派耶律兀欲費了一番周折,可還是當上了皇帝。‘


    但是他當上皇帝之後,工作重心很大程度上放在契丹國內,他要加強自己的統治,隻有內部安穩了他才能有能力南下。


    契丹新舊勢力的相互牽扯,以及並不是十分安穩的政局這也給了中原喘息之機,契丹統一中原的難度加大了。


    第三點就是契丹方麵不具備統治封建社會農業國家的能力和經濟基礎,契丹方麵他們是遊牧民族,而且剛剛進入奴隸社會,他們如果想統治中原,那麽就隻能被中原文化同化,和中原文化融合,利用中原的先進文明迅速帶動他們契丹的發展。


    但是這很明顯是不現實的,先不說當時契丹方麵保守勢力還是很頑強的,就在當時也沒有實現這一融合或者說同化的條件,契丹方麵雖然占據了幽雲十六州而且還有渤海國等地,但是這些地方農業經濟以及產生的影響,根本不足以帶動整個契丹的迅速大躍進。


    而且在當時也沒有一個合適的環境,戰亂一直存在,農民也一直在暴動,藩鎮們都不老實,所以也沒有文化迅速大規模融合同化的條件。


    第四點,就是契丹孤兵深入,他當時僅僅憑借契丹的軍事力量根本不足以統禦整個中原,這個當時的日本有點類似,日本雖然占據了中國大片的土地,每一個地方都要分流大量的駐軍,這樣一來能夠參與到進攻的人數就減少了。


    後期甚至出現了一個縣城就幾十個真鬼子,幾百上千的偽軍的現象,但是我覺得日本的條件還是好的,最起碼他們有偽軍啊,而且還敢用。但是耶律德光那會基本上那幾個大漢奸都得罪了,趙延壽不跟他一心,杜重威膽小怕事遠遠的走了,耶律德光身邊能用的就那些契丹兵。


    在加上契丹兵不善於守城,這就有了問題了,農民起義軍此起彼伏,藩鎮各個心懷二心,耶律德光在中原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


    後來劉知遠看耶律德光在中原撐不下去了,也在河東稱帝起兵討伐契丹,一時間天下的藩鎮和各路起義軍就像是找到了母親的野孩子,一個個哭嚎著就去投靠劉知遠了,讓劉知遠帶著他們收複中原驅逐契丹。


    一時間,耶律德光在中原的局勢急轉直下,耶律德光擔心自己回去的後路被人切斷了,那時候他就是一個人在中原了。所以在中原僅僅兩個月時候,他就帶著他的契丹兵趕回了契丹,過了黃河它還心有餘悸的說道:“這輩子還能回到北方,死而無憾啊。”結果沒幾天他還真死了。


    這四點,基本上就是大致的原因,至於耶律德光走了之後,他留了一個大將叫蕭翰留守在中原,耶律德光怕死,他蕭翰也怕死,於是就扶持“花見羞”的養子,也是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當皇帝,在中原做一個傀儡政權,他自己就追隨耶律兀欲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那些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鈐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鈐香並收藏五代十國那些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