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是晉國的開國皇帝,被稱為高祖,他的一生還是比較矛盾的,很多人對他的評價僅僅是看到了他後期和契丹勾結,給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禍患,還有他自甘墮落,對契丹稱臣稱兒等。
其實石敬瑭很多時候做出的決定那也隻能算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後期他也曾經後悔過,但是那時候局勢已經沒有辦法再挽回了,就算他是皇帝,那時候也沒有後悔藥賣了。
而對於石敬瑭也不能就憑一件事就把他的一生給否定掉,我們需要全麵的了解一些這個在曆史上比較矛盾,而且罵名頗多的人物。
石敬瑭是沙陀族,他的父親一直輔助李克用和李存勖,屢立戰功,也算是當時河東的一個大將,名氣基本上和後來的周德威差不多,他的父親最高當到了一個刺史,也算是一方豪強。
石敬瑭不是長子,而是第二個兒子,他小時候沉默寡言,很有氣度,尤其是喜歡讀兵法,他最崇拜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戰國時期幫趙國力抗強秦的李牧,一個是東漢時期平定諸王叛亂的周亞夫。
年輕時候的石敬瑭第一次走入公眾的視野是在河北爭奪戰和夾河苦戰的時候,當時後梁的劉鄩和李存勖正在交戰,劉鄩也算是一個比較有名的大將,他出兵比較果斷,打仗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李存勖好幾次都被劉鄩打得很慘。
有一次,劉鄩趁著李存勖這邊還沒有準備好,帶著大軍就殺了過來,李存勖猝不及防,一時間全軍大亂,就在這個危急關頭,我們的主角,石敬瑭出現了,她騎著馬帶著數十名護衛,衝殺在前,竟然阻擋住了劉鄩大軍的攻勢。
隨後李存勖急忙重新整備人馬後撤,而石敬瑭就是心甘情願的留下來斷後的,最終憑借英勇全身而退。
這一次戰役李存勖對他的表現大為讚賞,據說還賜了他一塊酥油餅吃,這在當時傳為美談,石敬瑭這個人也開始逐漸被大家所熟悉。
後來的夾河苦戰,他曾經掩護過他的嶽父李嗣源,再後來在胡柳坡之戰中,大將周德威戰死,石敬瑭也是勇為人先,聚攏人馬再次重擊了梁軍,可以說居功至偉。
在夾河苦戰之後,就是李嗣源帶著大軍奇襲惲州和汴州,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史書中記載的功績大部分都是李從珂和李嗣源的,實際上石敬瑭在這裏麵也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石敬瑭不僅多次在危機中救下了李嗣源,而且在整個行動中多次成為急先鋒,領兵打仗,十分勇猛。
隻不過他這個人平時不愛說話,而且也不喜歡自誇,所以他的這些功勞以及他真實的能力知道的人比較少,雖然李嗣源在上報功勞的時候還是比較公平的,但是畢竟他的職位比較低微,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所以在李存勖這一朝他並不是十分的顯赫。
真正讓石敬瑭大展拳腳,也就是開始重用石敬瑭的人,就是他的嶽父李嗣源。
石敬瑭還沒有發達的時候就在李嗣源手下幹活,李嗣源很看好他,有時候人的際遇就是這麽神奇,原本一名不文的窮小夥,一下子就成了李嗣源的女婿,雖然李嗣源當時也不是十分的厲害,但是地位比石敬瑭還是要高很多的。
我們之前再講李嗣源的時候,也曾經提到,李嗣源平定張文禮叛亂的時候,被他的部下脅迫稱帝為北皇帝,他的軍營內發生了兵變。
當時李嗣源其實還不想造反,畢竟造反這個東西成本和風險都太大了,李嗣源不得不小心謹慎。
於是李嗣源就想著去洛陽找到李存勖那事情說清楚,李嗣源認為說清楚之後,他們還是好兄弟,這就顯出了李嗣源的不明智,這個時候要是真的去找李存勖,那麽李嗣源就是自投羅網,羊入虎口。
所以石敬瑭立刻就發對,他建議他的嶽父大人趕緊進軍洛陽,他很清楚,一旦李嗣源去了洛陽,李嗣源就完了,不管李嗣源是不是真的要造反,就憑他的部下兵變這件事李嗣源就能吃不了兜著走。
石敬瑭再給李嗣源詳細的分析了利害之後,又主動請纓,要求帶著三百騎兵奔馳汴州,算是先給李嗣源打個前站。
李嗣源聽了石敬瑭的話,這才反應過來,急忙一路南下,收集兵馬,最終這才成就了帝業,而石敬瑭自然也是水漲床高,被李嗣源重用。
在這後麵,石敬瑭官運一路亨通,先是被授予陝州節度使,隨後又成了六軍諸衛副使,也就是李嗣源親軍的副統領,當時的正統領是李從榮,李從榮這個人做人不怎麽滴,他和石敬瑭之間有矛盾,於是石敬瑭就把這個職務辭去了,他不想和李從榮牽扯的過深。
再後來,石敬瑭到了魏博,在魏博幹了一段時間,因為契丹還經常騷擾邊境,於是他就去了河東,掌控軍政大權,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在這一段時期的石敬瑭,還是很受好評的,比如他能斷案,雖然不能說是斷案入神,但是也可以說得上是公正無私,很機智,處理了很多的疑難雜案。
有一次,一個小店的婦人和軍士爭執,告到官府,婦人說:“我在門外麵曬了穀子,被他的馬吃了很多。請大人明斷,為小民做主啊。”
軍士聽了,卻說冤枉,他說他的馬一直管得好好的,根本沒有吃被人的穀子,可是他當時沒有證人,就他一個人,沒法證明自己的清白,這在當時絕對算是一個懸案,沒有人證物證,這可怎麽斷案。
但是這難不倒石敬瑭,石敬瑭就對斷案的屬吏說:“他們兩個人爭執不下,那用什麽判斷是非呢,你給我把馬殺掉看看腸子裏到底有沒有穀子。有就殺軍士,沒有就殺婦人。”
眾人一聽,果然是好辦法,於是就將馬殺死了,結果馬的腸子裏沒有穀子,事實證明是婦人在誣陷軍士,想訛詐他錢。石敬瑭就下令將那個刁婦處死了。這一種人,也算是罪有應得,不過可能有人會說,石敬瑭是不是量刑過重?
其實在五代,刑法是比較嚴酷的,亂世用重典,這句話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石敬瑭殺死了這個婦人之後,境內風氣可以說煥然一新,無中生有,訛人錢財的事情基本上絕跡。
還有一件事,說的是兩兄弟倆分家了,房子也分了,地也要分,結果兄弟倆一商量,地就不分了,哥哥給弟弟一些銀子做補償就行了。
可是這個補償到底有多少,兩兄弟倆商量不好,親兄弟明算賬,算的卻是一筆糊塗賬,弟弟一生氣覺得把地給哥哥還不如自己賣了呢?於是就找了一個買家準備把他分到的地賣出去。
這樣一來他的哥哥不願意的,而且買地的人也怕他的哥哥找麻煩,就要這個弟弟向他的哥哥討要一個同意轉讓的文書。
他的哥哥本來就不願意賣地,又怎麽會願意簽署轉讓土地的文書呢,這件事就這麽擱置起來了,弟弟想賣,哥哥不給價錢,還不讓弟弟賣。
無奈之下弟弟隻好告官,這時候石敬瑭又出來了,當時官府裏的大小官員都覺得這個案子不好判,要是支持弟弟那哥哥名義上對土地還有所有權,強買強賣不太好。
要是支持哥哥,這哥弟倆已經分家了,哥哥做事的確是霸道了些。
所以不太好判,他們都看著石敬瑭,石敬瑭問了話,立刻就做出了判決,他的判決並不是從誰是誰非上麵做出的判斷,從這一點也做不出一個判斷,他從的是人之常情,按照綱常,哥哥應該愛護弟弟,但是這裏麵的哥哥卻對自己的弟弟不友善,再說已經分家了,弟弟想賣地那是弟弟的自由,當哥哥的不能阻攔,所以這塊土地價高者得,至於哥哥,因為不愛護自己的弟弟,打了一頓板子,算是懲罰。
這個結果基本上讓所有人全部都滿意了,百姓一致叫好。
李嗣源死了之後,李從厚即位當了皇帝,他對於石敬瑭心裏還是有點不放心的,於是就把他調出了河東,到鎮州去當節度使。
後來李從厚被李從珂趕了出來,半路上碰見了石敬瑭,但是李從厚的隨從想要殺死石敬瑭,可能他們覺得,隻要是石敬瑭一死,那麽石敬瑭的勢力就能被李從厚接手。
但是最終失敗,李從厚的部下被石敬瑭的部下全殲,還剩下李從厚一個人逃亡,後來李從珂毒死了李從厚。
這讓石敬瑭一直良心上感到不安,說實話,石敬瑭對於他的嶽父李嗣源還是很忠心的,雖然李從厚能力很一般,但是石敬瑭在當時也沒有想過造反取而代之,不過他對於李嗣源的這一點忠心,還不足以讓他豁出老命去幫助李從厚,再加上李從厚也不是一個有前途的年輕人,所以最終石敬瑭還是放棄了李從厚,轉投到李從珂的懷抱。
這基本上就是石敬瑭在造反前的事跡,在這一段時期,不論是他的英勇還是他的勤儉樸素、勤政愛民,都是值得肯定的,在這一段時期,他還是比較低調的,這也是我們要正視石敬瑭的部分,這些東西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他不僅僅隻是一個勾結契丹,引狼入室的罪人,他同樣也在之前的平凡或者不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其實石敬瑭很多時候做出的決定那也隻能算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後期他也曾經後悔過,但是那時候局勢已經沒有辦法再挽回了,就算他是皇帝,那時候也沒有後悔藥賣了。
而對於石敬瑭也不能就憑一件事就把他的一生給否定掉,我們需要全麵的了解一些這個在曆史上比較矛盾,而且罵名頗多的人物。
石敬瑭是沙陀族,他的父親一直輔助李克用和李存勖,屢立戰功,也算是當時河東的一個大將,名氣基本上和後來的周德威差不多,他的父親最高當到了一個刺史,也算是一方豪強。
石敬瑭不是長子,而是第二個兒子,他小時候沉默寡言,很有氣度,尤其是喜歡讀兵法,他最崇拜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戰國時期幫趙國力抗強秦的李牧,一個是東漢時期平定諸王叛亂的周亞夫。
年輕時候的石敬瑭第一次走入公眾的視野是在河北爭奪戰和夾河苦戰的時候,當時後梁的劉鄩和李存勖正在交戰,劉鄩也算是一個比較有名的大將,他出兵比較果斷,打仗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李存勖好幾次都被劉鄩打得很慘。
有一次,劉鄩趁著李存勖這邊還沒有準備好,帶著大軍就殺了過來,李存勖猝不及防,一時間全軍大亂,就在這個危急關頭,我們的主角,石敬瑭出現了,她騎著馬帶著數十名護衛,衝殺在前,竟然阻擋住了劉鄩大軍的攻勢。
隨後李存勖急忙重新整備人馬後撤,而石敬瑭就是心甘情願的留下來斷後的,最終憑借英勇全身而退。
這一次戰役李存勖對他的表現大為讚賞,據說還賜了他一塊酥油餅吃,這在當時傳為美談,石敬瑭這個人也開始逐漸被大家所熟悉。
後來的夾河苦戰,他曾經掩護過他的嶽父李嗣源,再後來在胡柳坡之戰中,大將周德威戰死,石敬瑭也是勇為人先,聚攏人馬再次重擊了梁軍,可以說居功至偉。
在夾河苦戰之後,就是李嗣源帶著大軍奇襲惲州和汴州,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史書中記載的功績大部分都是李從珂和李嗣源的,實際上石敬瑭在這裏麵也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石敬瑭不僅多次在危機中救下了李嗣源,而且在整個行動中多次成為急先鋒,領兵打仗,十分勇猛。
隻不過他這個人平時不愛說話,而且也不喜歡自誇,所以他的這些功勞以及他真實的能力知道的人比較少,雖然李嗣源在上報功勞的時候還是比較公平的,但是畢竟他的職位比較低微,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所以在李存勖這一朝他並不是十分的顯赫。
真正讓石敬瑭大展拳腳,也就是開始重用石敬瑭的人,就是他的嶽父李嗣源。
石敬瑭還沒有發達的時候就在李嗣源手下幹活,李嗣源很看好他,有時候人的際遇就是這麽神奇,原本一名不文的窮小夥,一下子就成了李嗣源的女婿,雖然李嗣源當時也不是十分的厲害,但是地位比石敬瑭還是要高很多的。
我們之前再講李嗣源的時候,也曾經提到,李嗣源平定張文禮叛亂的時候,被他的部下脅迫稱帝為北皇帝,他的軍營內發生了兵變。
當時李嗣源其實還不想造反,畢竟造反這個東西成本和風險都太大了,李嗣源不得不小心謹慎。
於是李嗣源就想著去洛陽找到李存勖那事情說清楚,李嗣源認為說清楚之後,他們還是好兄弟,這就顯出了李嗣源的不明智,這個時候要是真的去找李存勖,那麽李嗣源就是自投羅網,羊入虎口。
所以石敬瑭立刻就發對,他建議他的嶽父大人趕緊進軍洛陽,他很清楚,一旦李嗣源去了洛陽,李嗣源就完了,不管李嗣源是不是真的要造反,就憑他的部下兵變這件事李嗣源就能吃不了兜著走。
石敬瑭再給李嗣源詳細的分析了利害之後,又主動請纓,要求帶著三百騎兵奔馳汴州,算是先給李嗣源打個前站。
李嗣源聽了石敬瑭的話,這才反應過來,急忙一路南下,收集兵馬,最終這才成就了帝業,而石敬瑭自然也是水漲床高,被李嗣源重用。
在這後麵,石敬瑭官運一路亨通,先是被授予陝州節度使,隨後又成了六軍諸衛副使,也就是李嗣源親軍的副統領,當時的正統領是李從榮,李從榮這個人做人不怎麽滴,他和石敬瑭之間有矛盾,於是石敬瑭就把這個職務辭去了,他不想和李從榮牽扯的過深。
再後來,石敬瑭到了魏博,在魏博幹了一段時間,因為契丹還經常騷擾邊境,於是他就去了河東,掌控軍政大權,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在這一段時期的石敬瑭,還是很受好評的,比如他能斷案,雖然不能說是斷案入神,但是也可以說得上是公正無私,很機智,處理了很多的疑難雜案。
有一次,一個小店的婦人和軍士爭執,告到官府,婦人說:“我在門外麵曬了穀子,被他的馬吃了很多。請大人明斷,為小民做主啊。”
軍士聽了,卻說冤枉,他說他的馬一直管得好好的,根本沒有吃被人的穀子,可是他當時沒有證人,就他一個人,沒法證明自己的清白,這在當時絕對算是一個懸案,沒有人證物證,這可怎麽斷案。
但是這難不倒石敬瑭,石敬瑭就對斷案的屬吏說:“他們兩個人爭執不下,那用什麽判斷是非呢,你給我把馬殺掉看看腸子裏到底有沒有穀子。有就殺軍士,沒有就殺婦人。”
眾人一聽,果然是好辦法,於是就將馬殺死了,結果馬的腸子裏沒有穀子,事實證明是婦人在誣陷軍士,想訛詐他錢。石敬瑭就下令將那個刁婦處死了。這一種人,也算是罪有應得,不過可能有人會說,石敬瑭是不是量刑過重?
其實在五代,刑法是比較嚴酷的,亂世用重典,這句話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石敬瑭殺死了這個婦人之後,境內風氣可以說煥然一新,無中生有,訛人錢財的事情基本上絕跡。
還有一件事,說的是兩兄弟倆分家了,房子也分了,地也要分,結果兄弟倆一商量,地就不分了,哥哥給弟弟一些銀子做補償就行了。
可是這個補償到底有多少,兩兄弟倆商量不好,親兄弟明算賬,算的卻是一筆糊塗賬,弟弟一生氣覺得把地給哥哥還不如自己賣了呢?於是就找了一個買家準備把他分到的地賣出去。
這樣一來他的哥哥不願意的,而且買地的人也怕他的哥哥找麻煩,就要這個弟弟向他的哥哥討要一個同意轉讓的文書。
他的哥哥本來就不願意賣地,又怎麽會願意簽署轉讓土地的文書呢,這件事就這麽擱置起來了,弟弟想賣,哥哥不給價錢,還不讓弟弟賣。
無奈之下弟弟隻好告官,這時候石敬瑭又出來了,當時官府裏的大小官員都覺得這個案子不好判,要是支持弟弟那哥哥名義上對土地還有所有權,強買強賣不太好。
要是支持哥哥,這哥弟倆已經分家了,哥哥做事的確是霸道了些。
所以不太好判,他們都看著石敬瑭,石敬瑭問了話,立刻就做出了判決,他的判決並不是從誰是誰非上麵做出的判斷,從這一點也做不出一個判斷,他從的是人之常情,按照綱常,哥哥應該愛護弟弟,但是這裏麵的哥哥卻對自己的弟弟不友善,再說已經分家了,弟弟想賣地那是弟弟的自由,當哥哥的不能阻攔,所以這塊土地價高者得,至於哥哥,因為不愛護自己的弟弟,打了一頓板子,算是懲罰。
這個結果基本上讓所有人全部都滿意了,百姓一致叫好。
李嗣源死了之後,李從厚即位當了皇帝,他對於石敬瑭心裏還是有點不放心的,於是就把他調出了河東,到鎮州去當節度使。
後來李從厚被李從珂趕了出來,半路上碰見了石敬瑭,但是李從厚的隨從想要殺死石敬瑭,可能他們覺得,隻要是石敬瑭一死,那麽石敬瑭的勢力就能被李從厚接手。
但是最終失敗,李從厚的部下被石敬瑭的部下全殲,還剩下李從厚一個人逃亡,後來李從珂毒死了李從厚。
這讓石敬瑭一直良心上感到不安,說實話,石敬瑭對於他的嶽父李嗣源還是很忠心的,雖然李從厚能力很一般,但是石敬瑭在當時也沒有想過造反取而代之,不過他對於李嗣源的這一點忠心,還不足以讓他豁出老命去幫助李從厚,再加上李從厚也不是一個有前途的年輕人,所以最終石敬瑭還是放棄了李從厚,轉投到李從珂的懷抱。
這基本上就是石敬瑭在造反前的事跡,在這一段時期,不論是他的英勇還是他的勤儉樸素、勤政愛民,都是值得肯定的,在這一段時期,他還是比較低調的,這也是我們要正視石敬瑭的部分,這些東西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他不僅僅隻是一個勾結契丹,引狼入室的罪人,他同樣也在之前的平凡或者不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