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死了之後,有資格當皇帝的就是李從厚了,當然可能有人會說李從珂那不也是李嗣源的兒子嗎?
但是李從珂是養子,雖然他和李嗣源情同親父子,可是畢竟不是自己親生的,而且群臣對於這個家族嫡傳還是看得比較重的,所以李嗣源死了,李從榮死了,那就輪到了李從厚。[.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在李嗣源病重期間(彌留之際,李從榮已經被殺)下詔讓李從厚進宮,準備登基。這完全就是一個意外之喜,可以說李從榮這個家夥根本沒想到自己還能當皇帝,而且他的確也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
因為他長得很像李嗣源,體格豐滿(略胖),所以十分受李嗣源的喜愛,但是這個人軟弱寬容,是個安享太平的好王爺,而不能做一個殺伐果斷的好君主,其實在李嗣源的心裏,君主這位置一直都是李從榮的。
雖然李從榮和大臣的關係不太好,而且性格還比較暴躁,但是在李嗣源看來,他的這個兒子殺伐果斷,有那麽點決絕的意思,所以他相信隻要給他的兒子時間,那麽李從榮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不過這也就隻能是他自己想的,事實上的李從榮卻帶兵造了他的反,結果兵敗被殺,李嗣源驚懼過度病情加重。
無奈之下,李嗣源別無選擇,隻能按照當時執掌大權的孟漢瓊、朱弘昭、馮贄,還有王淑妃花見羞四人的建議讓李從厚進京。
於是李從厚屁顛屁顛的就跑到了洛陽,他一到他爹就死了,這還真是天意(其實這裏麵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當時李從榮造反不久,李嗣源就死掉了,但是上麵說的那四個人卻秘不發喪,又私擬詔令命令李從厚進京,等到李從厚進宮,這才宣布李嗣源的死訊。)
李從厚這個人不管咋說,人品還是不錯的,很有名氣,在士林中包括滿朝文武中都有不小的名氣,因為這個家夥不幹壞事,比較寬仁,可以說他做那麽王爺(宋王)做的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他做皇帝真的能做好嗎?
他跑到了洛陽,先抱著他爹的靈樞哭了一陣,然後換上孝服,開始為他爹守靈,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群臣就再次請求李從厚趕緊登基稱帝,就在李嗣源的靈樞前登基。
這裏按照規矩那肯定是先謙讓一下,然後大臣們在上表請求,李從厚再謙讓,這樣搞來搞去,弄個兩三次,那時候李從厚就能正式登基稱帝了。
這裏麵還有兩件小事,我提一下,說的是有一次,就在李嗣源的靈前,李從厚這就要登基稱帝了,大臣們給他獻酒,表示祝賀。
但是李從厚這家夥卻回答道:“我平時就不喝酒,頂多也就是在有客人的時候端一下杯子意思一下,不然我連酒杯都不碰,現在我還在為我爹守靈,更不能喝酒了!”
不喝酒的好少年,不,好青年。不喝酒的皇帝不多,他李從厚算是一個,不過這也顯得比較奇葩啊,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出了一個不喝酒的皇帝,那還真是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因為普遍的一提到五代十國那一段曆史,大家印象中第一個出現的就是戰亂,而隨著戰亂出現的就是那些滿臉絡腮胡子,長得粗狂不羈,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土皇帝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竟然還有不喝酒的,的確是有些奇怪,但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李從厚隻能算是一般般,五代十國紛紛亂亂,不還照樣出了一個詞宗李煜嗎?
好不容易,李從厚終於當上了皇帝,但是他還是一個空架子皇帝,手裏的權力並不多,在加上他的性格軟弱可欺,這就給了那些權臣們機會,這裏說的權臣就是朱弘昭和馮贄這兩個人。
至於我們之前說的王淑妃和孟漢瓊,因為他們和李從榮之前關係不錯,遭到了李從厚的猜忌,漸漸失寵。
不過禍亂國家不需要這麽多人,有時候一個兩個人就可以了。而禍害李從厚的後唐,僅僅需要朱弘昭和馮贄這兩個人那就足以勝任了。
這兩個人與李從珂和石敬瑭關係不太好,朱弘昭和馮贄雖然也算是權臣,但是他們兩個在名氣上和實力上和石敬瑭、李從珂沒法比,而且他們覺得石敬瑭、李從珂還是他們總攬大權的障礙,所以就想除掉這兩個人,可是這兩個人,畢竟是頂尖的大將。要是有點腦子的人,肯定會徐徐圖之,可是很不幸,朱弘昭和馮贄這兩個人或許權謀機變投機鑽營還沒啥問題,但是真的到了執政收拾藩鎮割據的時候,卻沒什麽智商了,出了一些昏招。
當時和朱弘昭、馮贄一夥的孟漢瓊在外麵當官,他想回到京城,於是就給朱弘昭、馮贄傳話,讓他們這兩個大權臣運作一下。
這兩個人擁立了李從厚,李從厚也是十分的信任他們,於是他們就在李從厚的身邊把李從厚忽悠住,讓他同意了一係列的軍事調動。
這個軍事調動,具體的就不說了,一連串的調動,這裏麵最關鍵的調動有兩個,一個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調到鎮州,而原先的鳳翔節度使李從珂調到河東。
這上麵說的都是比較大的藩鎮,李從珂、石敬瑭赫然在列,這樣做的目的不言而喻,朱弘昭和馮贄準備收拾他們兩個了。
這讓石敬瑭和李從珂都很警覺,他們都是在官場浮沉多少年了,啥事沒見過,都知道現在朝廷對他們已經很猜疑了。
石敬瑭我們先不說,主要說一下李從珂他對這件事的反應。
其實也不能說李從珂反應過激,隻能說朱弘昭和馮贄他們太心急了,太把政治和軍事鬥爭當兒戲了,他們把政治鬥爭想得太簡單了,以為有皇權傍身就是無敵的存在嗎?
李從珂聽到了調令,也是十分的擔心,他知道朝中的大臣都是十分擔心他的,很猜忌他,就算是他跑到了鳳翔,手底下守著這麽一點地盤和人馬,也不能讓皇帝和朝廷放心,可是要是讓他棄官歸隱,李從珂打了一輩子仗,還真是不甘心。
於是矛盾就出來了,他找他的幕僚們商量,到底咋辦,要是去河東,那就是一個新地方,需要熟悉環境,重新聚攏人心,在這個過程中萬一皇帝想收拾他,那可比在鳳翔的時候容易多了,具體細節參見朱守殷叛亂。
所以他的幕僚們基本上也都是不同意他去河東上任,而是在鳳翔拒絕離開,要是李從厚逼得緊了,那就造反。
李從珂沒有表態,但是他心裏是十分煩躁的,因為接替的他是李從璋,這個家夥,大家不應該陌生,就是他在河中跑進了安重誨的家裏麵,把安重誨夫婦倆一人一棒槌敲死了,隨後還扒光安重誨夫婦的衣服曝屍。
李從珂每一想到李從璋要來這裏,他就擔心自己會不會步了安重誨的後塵,李從璋這個人的名聲也並不太好,所以李從珂打心眼裏討厭他。
可是就在所有的幕僚都在勸李從珂造反抗拒詔令的時候,有一個家夥卻說李從珂應該遵從詔令,到河東去任職,這樣一來朝廷就無話可說了,而且你也能保住臣節。
李從珂聽完之後,也沒說話,就是嗬嗬一笑,沒有表態,但是他心裏已經打定了主意。
隨後他開始派出很多使者,給臨近各道送信,要求他們一起發兵進攻洛陽,他的口號就是“清君側”(這個感覺很熟悉的樣子,曆史上用這一招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清君側”那也是需要實力的,你李從珂就守著鳳翔屁大點地方,能搞多大事啊,所以臨近諸道根本就不在意,反而把這當成了一個對李從厚表忠心的機會,紛紛扣押李從珂的使者,然後又給李從厚上書,說李從珂已經造反了,皇帝你趕緊派人討伐他。
這裏麵有一個人叫做王思同,西都留守,西都也就是西安,可以說是李從珂東進洛陽的必經之路。於是他把拉攏王思同當做一件大事,就派了好幾個使者,帶著金銀珠寶,美女歌姬送給了王思同。
但是這個王思同還算是有氣節,聽了那些使者的話,立刻就翻臉了,把李從珂的那些使者全部抓了起來,至於禮物那就笑納了。隨後他上表要求征討李從珂,為李從厚排憂解難。
此時的李從厚也陷入了糾結,他要不要打一下呢?他能打得過他的哥哥嗎?這些都是未知數,而且李從厚沒啥決斷力,也就是沒啥魄力,到了這個時候那就是人雲亦雲,別人怎麽說那他就怎麽聽。
但是他卻不知道,朝中的大臣並不是一個人,又是他身後就是一群人,就是一個個的利益集團,他們的任何發言那都是帶有比較明顯的派係利益性質的,所以皇帝的權術,有人說那就是平衡之術,雖然不全麵,但是也的確是有道理。
不過可惜李從厚不懂這個道理。
但是李從珂是養子,雖然他和李嗣源情同親父子,可是畢竟不是自己親生的,而且群臣對於這個家族嫡傳還是看得比較重的,所以李嗣源死了,李從榮死了,那就輪到了李從厚。[.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在李嗣源病重期間(彌留之際,李從榮已經被殺)下詔讓李從厚進宮,準備登基。這完全就是一個意外之喜,可以說李從榮這個家夥根本沒想到自己還能當皇帝,而且他的確也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
因為他長得很像李嗣源,體格豐滿(略胖),所以十分受李嗣源的喜愛,但是這個人軟弱寬容,是個安享太平的好王爺,而不能做一個殺伐果斷的好君主,其實在李嗣源的心裏,君主這位置一直都是李從榮的。
雖然李從榮和大臣的關係不太好,而且性格還比較暴躁,但是在李嗣源看來,他的這個兒子殺伐果斷,有那麽點決絕的意思,所以他相信隻要給他的兒子時間,那麽李從榮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不過這也就隻能是他自己想的,事實上的李從榮卻帶兵造了他的反,結果兵敗被殺,李嗣源驚懼過度病情加重。
無奈之下,李嗣源別無選擇,隻能按照當時執掌大權的孟漢瓊、朱弘昭、馮贄,還有王淑妃花見羞四人的建議讓李從厚進京。
於是李從厚屁顛屁顛的就跑到了洛陽,他一到他爹就死了,這還真是天意(其實這裏麵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當時李從榮造反不久,李嗣源就死掉了,但是上麵說的那四個人卻秘不發喪,又私擬詔令命令李從厚進京,等到李從厚進宮,這才宣布李嗣源的死訊。)
李從厚這個人不管咋說,人品還是不錯的,很有名氣,在士林中包括滿朝文武中都有不小的名氣,因為這個家夥不幹壞事,比較寬仁,可以說他做那麽王爺(宋王)做的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他做皇帝真的能做好嗎?
他跑到了洛陽,先抱著他爹的靈樞哭了一陣,然後換上孝服,開始為他爹守靈,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群臣就再次請求李從厚趕緊登基稱帝,就在李嗣源的靈樞前登基。
這裏按照規矩那肯定是先謙讓一下,然後大臣們在上表請求,李從厚再謙讓,這樣搞來搞去,弄個兩三次,那時候李從厚就能正式登基稱帝了。
這裏麵還有兩件小事,我提一下,說的是有一次,就在李嗣源的靈前,李從厚這就要登基稱帝了,大臣們給他獻酒,表示祝賀。
但是李從厚這家夥卻回答道:“我平時就不喝酒,頂多也就是在有客人的時候端一下杯子意思一下,不然我連酒杯都不碰,現在我還在為我爹守靈,更不能喝酒了!”
不喝酒的好少年,不,好青年。不喝酒的皇帝不多,他李從厚算是一個,不過這也顯得比較奇葩啊,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出了一個不喝酒的皇帝,那還真是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因為普遍的一提到五代十國那一段曆史,大家印象中第一個出現的就是戰亂,而隨著戰亂出現的就是那些滿臉絡腮胡子,長得粗狂不羈,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土皇帝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竟然還有不喝酒的,的確是有些奇怪,但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李從厚隻能算是一般般,五代十國紛紛亂亂,不還照樣出了一個詞宗李煜嗎?
好不容易,李從厚終於當上了皇帝,但是他還是一個空架子皇帝,手裏的權力並不多,在加上他的性格軟弱可欺,這就給了那些權臣們機會,這裏說的權臣就是朱弘昭和馮贄這兩個人。
至於我們之前說的王淑妃和孟漢瓊,因為他們和李從榮之前關係不錯,遭到了李從厚的猜忌,漸漸失寵。
不過禍亂國家不需要這麽多人,有時候一個兩個人就可以了。而禍害李從厚的後唐,僅僅需要朱弘昭和馮贄這兩個人那就足以勝任了。
這兩個人與李從珂和石敬瑭關係不太好,朱弘昭和馮贄雖然也算是權臣,但是他們兩個在名氣上和實力上和石敬瑭、李從珂沒法比,而且他們覺得石敬瑭、李從珂還是他們總攬大權的障礙,所以就想除掉這兩個人,可是這兩個人,畢竟是頂尖的大將。要是有點腦子的人,肯定會徐徐圖之,可是很不幸,朱弘昭和馮贄這兩個人或許權謀機變投機鑽營還沒啥問題,但是真的到了執政收拾藩鎮割據的時候,卻沒什麽智商了,出了一些昏招。
當時和朱弘昭、馮贄一夥的孟漢瓊在外麵當官,他想回到京城,於是就給朱弘昭、馮贄傳話,讓他們這兩個大權臣運作一下。
這兩個人擁立了李從厚,李從厚也是十分的信任他們,於是他們就在李從厚的身邊把李從厚忽悠住,讓他同意了一係列的軍事調動。
這個軍事調動,具體的就不說了,一連串的調動,這裏麵最關鍵的調動有兩個,一個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調到鎮州,而原先的鳳翔節度使李從珂調到河東。
這上麵說的都是比較大的藩鎮,李從珂、石敬瑭赫然在列,這樣做的目的不言而喻,朱弘昭和馮贄準備收拾他們兩個了。
這讓石敬瑭和李從珂都很警覺,他們都是在官場浮沉多少年了,啥事沒見過,都知道現在朝廷對他們已經很猜疑了。
石敬瑭我們先不說,主要說一下李從珂他對這件事的反應。
其實也不能說李從珂反應過激,隻能說朱弘昭和馮贄他們太心急了,太把政治和軍事鬥爭當兒戲了,他們把政治鬥爭想得太簡單了,以為有皇權傍身就是無敵的存在嗎?
李從珂聽到了調令,也是十分的擔心,他知道朝中的大臣都是十分擔心他的,很猜忌他,就算是他跑到了鳳翔,手底下守著這麽一點地盤和人馬,也不能讓皇帝和朝廷放心,可是要是讓他棄官歸隱,李從珂打了一輩子仗,還真是不甘心。
於是矛盾就出來了,他找他的幕僚們商量,到底咋辦,要是去河東,那就是一個新地方,需要熟悉環境,重新聚攏人心,在這個過程中萬一皇帝想收拾他,那可比在鳳翔的時候容易多了,具體細節參見朱守殷叛亂。
所以他的幕僚們基本上也都是不同意他去河東上任,而是在鳳翔拒絕離開,要是李從厚逼得緊了,那就造反。
李從珂沒有表態,但是他心裏是十分煩躁的,因為接替的他是李從璋,這個家夥,大家不應該陌生,就是他在河中跑進了安重誨的家裏麵,把安重誨夫婦倆一人一棒槌敲死了,隨後還扒光安重誨夫婦的衣服曝屍。
李從珂每一想到李從璋要來這裏,他就擔心自己會不會步了安重誨的後塵,李從璋這個人的名聲也並不太好,所以李從珂打心眼裏討厭他。
可是就在所有的幕僚都在勸李從珂造反抗拒詔令的時候,有一個家夥卻說李從珂應該遵從詔令,到河東去任職,這樣一來朝廷就無話可說了,而且你也能保住臣節。
李從珂聽完之後,也沒說話,就是嗬嗬一笑,沒有表態,但是他心裏已經打定了主意。
隨後他開始派出很多使者,給臨近各道送信,要求他們一起發兵進攻洛陽,他的口號就是“清君側”(這個感覺很熟悉的樣子,曆史上用這一招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清君側”那也是需要實力的,你李從珂就守著鳳翔屁大點地方,能搞多大事啊,所以臨近諸道根本就不在意,反而把這當成了一個對李從厚表忠心的機會,紛紛扣押李從珂的使者,然後又給李從厚上書,說李從珂已經造反了,皇帝你趕緊派人討伐他。
這裏麵有一個人叫做王思同,西都留守,西都也就是西安,可以說是李從珂東進洛陽的必經之路。於是他把拉攏王思同當做一件大事,就派了好幾個使者,帶著金銀珠寶,美女歌姬送給了王思同。
但是這個王思同還算是有氣節,聽了那些使者的話,立刻就翻臉了,把李從珂的那些使者全部抓了起來,至於禮物那就笑納了。隨後他上表要求征討李從珂,為李從厚排憂解難。
此時的李從厚也陷入了糾結,他要不要打一下呢?他能打得過他的哥哥嗎?這些都是未知數,而且李從厚沒啥決斷力,也就是沒啥魄力,到了這個時候那就是人雲亦雲,別人怎麽說那他就怎麽聽。
但是他卻不知道,朝中的大臣並不是一個人,又是他身後就是一群人,就是一個個的利益集團,他們的任何發言那都是帶有比較明顯的派係利益性質的,所以皇帝的權術,有人說那就是平衡之術,雖然不全麵,但是也的確是有道理。
不過可惜李從厚不懂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