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對於李存勖的了解,最先都是從鼎鼎大名的歐陽修被選進高中課本裏麵的一篇文章叫做《伶官傳序》裏知道的,裏麵也說到了李克用三支箭的典故,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歐陽修看來,後來李存勖之所以迅速的墮落,後唐迅速的衰敗和李存勖寵信伶人是分不開的。
而我們標題中出現的李天下正是李存勖給自己起的藝名,就像我寫幾本小說然後起個筆名叫做觀書鈐香,這性質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從這一點能看出來,李存勖對於唱曲那還是比較投入的,不然的話也不會把藝名都準備好了,這幸虧是在五代唐末,而且他還是作為一個北方少數民族興起的政權,畢竟不能和正統的中原王朝相比,雖然他的漢化程度很高,但是在在本質上,根本沒有漢族政權以儒學為主的那種精氣神,在李存勖的政權裏不缺少儒生,但是缺少儒家思想的內涵和精神,而且儒家思想根本不能深入人心。
這就造成了李存勖寵信伶人,甚至自號李天下但是卻很少有人提出異議,這件事要是發生在明朝,估計就要鬧翻天了,但是在李存勖的統治下,卻是不痛不癢。
說起來李存勖喜歡伶人,其實我覺得分析起來還是很簡單的,一方麵從成長環境,一方麵從心理上。
從李存勖的成長環境來說,他長大的地方是河東,物資比較匱乏,肯定是比不上中原,而且還沒有休閑娛樂項目,就像江南的畫舫船、青樓、茶館幾乎沒有,李存勖同學小時候就沒事看看《左傳》,然後開始練習武術,唯一的休閑項目就是吼幾嗓子民歌。
這一吼不要緊,李存勖竟然吼出來了感覺,他覺得自己唱的還不錯,於是慢慢的就把唱歌當成了一個愛好,沒事就吼幾嗓子,非常喜歡唱歌,要是在現在不做皇帝也能幹個民族歌手之類的,但是受過儒家教育的李存勖知道做人應該含蓄點,所以對於奔放的民族音樂,心裏還是有點不喜歡的。
等到他當了皇帝,見識了中原的先進文化,覺得很不錯,特別是唐玄宗搞起來的梨園文化,也就是現在咱們說的戲曲,例如河南電視台有個戲曲節目叫做《梨園春》。
戲曲文化裏麵蘊含了豐富的儒家文化,而且還有儒家文化的含蓄與婉約,這一種風格的藝術立刻就被李存勖喜歡上了,他覺得這才是他的舞台。
而且他也是有理由,畢竟在唐朝唐玄宗時代,這個戲曲也就是梨園文化也是唐玄宗的最愛,沒事就喜歡聽聽曲,而且個人的戲曲功力很強,還能指點一下後進的戲曲演員。
唐玄宗既然能夠搞皇家樂隊,皇家的戲曲班子,他李存勖也能搞,也要搞。至於這些唱戲的人就稱為伶人,地位低賤,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可是竟然李存勖喜歡唱戲,那麽這些伶人的身份也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第二個從心理上來說,作為李存勖他這個人喜歡秀存在感,唱歌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他在心理上感到滿足,感到愉快,這一點應該是從小到大養成的。
等到李存勖實力強大起來之後,麵對紛繁的軍事和政務,他需要一個發泄的出口,唱戲就成了他的不二選擇,所以一閑下來李存勖就拉著他的那一幫“同事”,親自登台唱戲,唱的一個酣暢淋漓,淋漓盡致。
當然還有人覺得李存勖的性格也是他迷戀戲曲和寵信伶人的一個原因,李存勖這個人追求一種冒險的生活,喜歡事事參與,不想整天無所事事,平平淡淡過日子,所以在戰爭年代李存勖寵信伶人唱大戲,還沒到一種瘋狂的程度,但是一旦國家平定下來,李存勖就完全沉迷在了戲曲的世界中。
造成李存勖寵信伶人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上麵已經說了,在當時李存勖比較重新的有一個叫做景進的伶人,這個人比較圓滑世故,會揣摩心思,所以總能把李存勖哄得嘿嘿傻笑。
李存勖在當政之後,雖然做起了晉王,後來還做了皇帝,但是他還是一個人,一個年輕人,對於一些八卦和小道消息表現出來了極大的熱情,所以他的這些伶人沒事就把民間的一些有趣的段子,給李存勖表演一下,或者給李存勖講一下,逗李存勖開心。
這裏麵的八卦小道消息,並不都是積極向上的,景進看李存勖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為了讓李存勖舒心,他把一些家長裏短的低級趣味的東西講給李存勖聽。
而偏偏李存勖還喜歡聽這些桃色新聞和風流韻事,但是李存勖也知道體麵,有人在的時候這種事那是絕對是不能說的,不然影響他皇帝的正大光明的形象,所以每次景進給他講這些東西的時候,李存勖總是讓是從全部走開,和景進獨處。
這樣一來就給伶人幹政提供了條件,伶人也是人,他也有欲望,他們原本的地位很卑賤,現在有機會升官發財,自然不會放過,於是積極利用皇帝的寵信為他自己謀取福利,搞起了自己的勢力集團,趁著和皇帝獨處的機會悄無聲息的打擊政敵,排除異己。
而這一點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事李存勖竟然被伶人抽耳刮子,但是卻隻報之於嘿嘿一笑,這樣的的表現並不是個例,李存勖對於伶人的寵信已經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而與伶人相對的文人士大夫,卻備受冷落,以至於這一朝的文官對於朝廷沒啥歸屬感。
據說有一次李存勖給自己起了個藝名叫做李天下,一時興奮,就連喊了兩聲李天下,此時讓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一個伶人二話不說伸出大手,啪的一聲,打在了李存勖的小臉上。
一時間在場的諸人全部愣住了,這人竟然敢打李存勖,這是作死啊。
但是那個打人的伶人卻不慌不忙,對李存勖說道:“治理天下的人隻能是你一個,你卻喊了兩聲,那一聲是在喊誰?”
李存勖一聽的確是這個道理,結果不僅沒有懲罰那個伶人,反倒是賞賜了點東西,信任更勝之前,現在我們看來這簡直荒唐透了,可是李存勖就是不懲罰伶人。
李存勖寵信伶人,還有一個後果,這一點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李存勖這個人和他的父親比較像,都是十分重感情的,而感情咋培養,咱們這些普通人培養感情,那就是沒事出去吃個飯、k個歌、經常搞一些活動,說白了在一起時間長了才能有感情。
在李存勖征戰的時候,梁國沒有平定,雖然他寵信伶人,但是他和伶人呆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時候還是他和武將們在一起,所以那時候李存勖和武將的關係最好。
在打下了梁國之後,李存勖曾經拉著他的一個大將的手說道:“將來與你一起坐天下。”這就是我們大家經常聽到了一字並肩王,屬於最厲害的一種爵位了。
但是安定下來之後,李存勖就把這件事忘了,也不提共坐天下的事情了,和他的那些大將功臣們漸漸的疏遠了,後期甚至出現了屠虐功臣的情況,而這個時候他把對武將的感情轉移到了伶人身上,好吧,李存勖“移情別戀”了!。
在治理天下上,李存勖用了不少的伶人的點子,但是他也知道僅僅靠伶人那是不行的,而且武將也是用來打天下的,不能用來治天下,後來他用了儒生治理國家,但是他不放心啊,那些文臣不聽話,整天和他鬧矛盾,於是李存勖準備自己幹。
於是他恢複了被朱溫滅絕的宦官製度,其實原本在晉陽的時候,李存勖身邊就有好幾百的宦官,可是在他登基之後,他又覺得身邊的宦官太少了於是又增加了一倍,達到了千人。
李存勖要這麽多的宦官不是讓他們吃白飯的,而是讓他們幹活的,於是唐朝的監軍製度又恢複了,在下麵征稅、管事的都是太監,這樣一來眼瞅著宦官製度就要從中國曆史上消失了,李存勖一出手宦官們又活了過來。
當時李存勖的後唐基本上成了伶人治國,太監執政的局麵,當然這樣說有點誇張,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一種趨勢,伶人在李存勖身邊動動嘴,太監在下麵跑著腿。
李存勖對於太監也是十分的信任的,這裏麵有好幾個原因,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宦官無後,身體上有缺陷,僅僅是他們家的家奴,根本不能對他造成任何的威脅。
在加上前麵有一個好太監張承業做例子,他覺得太監就算是比不上張承業,估計也差不多,於是對於太監也是十分的信任的。
但是他沒有想到,太監無後,而且不能對他造成任何的威脅,而太監們的一切有都來自於皇帝,所以太監們隻會一味的討好皇帝,至於什麽結果他們卻不管不顧,隻管自己富貴榮華,哪管背後洪水滔天。這就是太監們的心理寫照,他們幹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不會從國家的角度出發,所以宦官辦事,百事不成。
李存勖寵信伶人,重用宦官,必然帶來一係列的問題,而這兩點也正是後唐此後發生動亂的根源。
而我們標題中出現的李天下正是李存勖給自己起的藝名,就像我寫幾本小說然後起個筆名叫做觀書鈐香,這性質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從這一點能看出來,李存勖對於唱曲那還是比較投入的,不然的話也不會把藝名都準備好了,這幸虧是在五代唐末,而且他還是作為一個北方少數民族興起的政權,畢竟不能和正統的中原王朝相比,雖然他的漢化程度很高,但是在在本質上,根本沒有漢族政權以儒學為主的那種精氣神,在李存勖的政權裏不缺少儒生,但是缺少儒家思想的內涵和精神,而且儒家思想根本不能深入人心。
這就造成了李存勖寵信伶人,甚至自號李天下但是卻很少有人提出異議,這件事要是發生在明朝,估計就要鬧翻天了,但是在李存勖的統治下,卻是不痛不癢。
說起來李存勖喜歡伶人,其實我覺得分析起來還是很簡單的,一方麵從成長環境,一方麵從心理上。
從李存勖的成長環境來說,他長大的地方是河東,物資比較匱乏,肯定是比不上中原,而且還沒有休閑娛樂項目,就像江南的畫舫船、青樓、茶館幾乎沒有,李存勖同學小時候就沒事看看《左傳》,然後開始練習武術,唯一的休閑項目就是吼幾嗓子民歌。
這一吼不要緊,李存勖竟然吼出來了感覺,他覺得自己唱的還不錯,於是慢慢的就把唱歌當成了一個愛好,沒事就吼幾嗓子,非常喜歡唱歌,要是在現在不做皇帝也能幹個民族歌手之類的,但是受過儒家教育的李存勖知道做人應該含蓄點,所以對於奔放的民族音樂,心裏還是有點不喜歡的。
等到他當了皇帝,見識了中原的先進文化,覺得很不錯,特別是唐玄宗搞起來的梨園文化,也就是現在咱們說的戲曲,例如河南電視台有個戲曲節目叫做《梨園春》。
戲曲文化裏麵蘊含了豐富的儒家文化,而且還有儒家文化的含蓄與婉約,這一種風格的藝術立刻就被李存勖喜歡上了,他覺得這才是他的舞台。
而且他也是有理由,畢竟在唐朝唐玄宗時代,這個戲曲也就是梨園文化也是唐玄宗的最愛,沒事就喜歡聽聽曲,而且個人的戲曲功力很強,還能指點一下後進的戲曲演員。
唐玄宗既然能夠搞皇家樂隊,皇家的戲曲班子,他李存勖也能搞,也要搞。至於這些唱戲的人就稱為伶人,地位低賤,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可是竟然李存勖喜歡唱戲,那麽這些伶人的身份也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第二個從心理上來說,作為李存勖他這個人喜歡秀存在感,唱歌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他在心理上感到滿足,感到愉快,這一點應該是從小到大養成的。
等到李存勖實力強大起來之後,麵對紛繁的軍事和政務,他需要一個發泄的出口,唱戲就成了他的不二選擇,所以一閑下來李存勖就拉著他的那一幫“同事”,親自登台唱戲,唱的一個酣暢淋漓,淋漓盡致。
當然還有人覺得李存勖的性格也是他迷戀戲曲和寵信伶人的一個原因,李存勖這個人追求一種冒險的生活,喜歡事事參與,不想整天無所事事,平平淡淡過日子,所以在戰爭年代李存勖寵信伶人唱大戲,還沒到一種瘋狂的程度,但是一旦國家平定下來,李存勖就完全沉迷在了戲曲的世界中。
造成李存勖寵信伶人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上麵已經說了,在當時李存勖比較重新的有一個叫做景進的伶人,這個人比較圓滑世故,會揣摩心思,所以總能把李存勖哄得嘿嘿傻笑。
李存勖在當政之後,雖然做起了晉王,後來還做了皇帝,但是他還是一個人,一個年輕人,對於一些八卦和小道消息表現出來了極大的熱情,所以他的這些伶人沒事就把民間的一些有趣的段子,給李存勖表演一下,或者給李存勖講一下,逗李存勖開心。
這裏麵的八卦小道消息,並不都是積極向上的,景進看李存勖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為了讓李存勖舒心,他把一些家長裏短的低級趣味的東西講給李存勖聽。
而偏偏李存勖還喜歡聽這些桃色新聞和風流韻事,但是李存勖也知道體麵,有人在的時候這種事那是絕對是不能說的,不然影響他皇帝的正大光明的形象,所以每次景進給他講這些東西的時候,李存勖總是讓是從全部走開,和景進獨處。
這樣一來就給伶人幹政提供了條件,伶人也是人,他也有欲望,他們原本的地位很卑賤,現在有機會升官發財,自然不會放過,於是積極利用皇帝的寵信為他自己謀取福利,搞起了自己的勢力集團,趁著和皇帝獨處的機會悄無聲息的打擊政敵,排除異己。
而這一點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事李存勖竟然被伶人抽耳刮子,但是卻隻報之於嘿嘿一笑,這樣的的表現並不是個例,李存勖對於伶人的寵信已經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而與伶人相對的文人士大夫,卻備受冷落,以至於這一朝的文官對於朝廷沒啥歸屬感。
據說有一次李存勖給自己起了個藝名叫做李天下,一時興奮,就連喊了兩聲李天下,此時讓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一個伶人二話不說伸出大手,啪的一聲,打在了李存勖的小臉上。
一時間在場的諸人全部愣住了,這人竟然敢打李存勖,這是作死啊。
但是那個打人的伶人卻不慌不忙,對李存勖說道:“治理天下的人隻能是你一個,你卻喊了兩聲,那一聲是在喊誰?”
李存勖一聽的確是這個道理,結果不僅沒有懲罰那個伶人,反倒是賞賜了點東西,信任更勝之前,現在我們看來這簡直荒唐透了,可是李存勖就是不懲罰伶人。
李存勖寵信伶人,還有一個後果,這一點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李存勖這個人和他的父親比較像,都是十分重感情的,而感情咋培養,咱們這些普通人培養感情,那就是沒事出去吃個飯、k個歌、經常搞一些活動,說白了在一起時間長了才能有感情。
在李存勖征戰的時候,梁國沒有平定,雖然他寵信伶人,但是他和伶人呆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時候還是他和武將們在一起,所以那時候李存勖和武將的關係最好。
在打下了梁國之後,李存勖曾經拉著他的一個大將的手說道:“將來與你一起坐天下。”這就是我們大家經常聽到了一字並肩王,屬於最厲害的一種爵位了。
但是安定下來之後,李存勖就把這件事忘了,也不提共坐天下的事情了,和他的那些大將功臣們漸漸的疏遠了,後期甚至出現了屠虐功臣的情況,而這個時候他把對武將的感情轉移到了伶人身上,好吧,李存勖“移情別戀”了!。
在治理天下上,李存勖用了不少的伶人的點子,但是他也知道僅僅靠伶人那是不行的,而且武將也是用來打天下的,不能用來治天下,後來他用了儒生治理國家,但是他不放心啊,那些文臣不聽話,整天和他鬧矛盾,於是李存勖準備自己幹。
於是他恢複了被朱溫滅絕的宦官製度,其實原本在晉陽的時候,李存勖身邊就有好幾百的宦官,可是在他登基之後,他又覺得身邊的宦官太少了於是又增加了一倍,達到了千人。
李存勖要這麽多的宦官不是讓他們吃白飯的,而是讓他們幹活的,於是唐朝的監軍製度又恢複了,在下麵征稅、管事的都是太監,這樣一來眼瞅著宦官製度就要從中國曆史上消失了,李存勖一出手宦官們又活了過來。
當時李存勖的後唐基本上成了伶人治國,太監執政的局麵,當然這樣說有點誇張,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一種趨勢,伶人在李存勖身邊動動嘴,太監在下麵跑著腿。
李存勖對於太監也是十分的信任的,這裏麵有好幾個原因,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宦官無後,身體上有缺陷,僅僅是他們家的家奴,根本不能對他造成任何的威脅。
在加上前麵有一個好太監張承業做例子,他覺得太監就算是比不上張承業,估計也差不多,於是對於太監也是十分的信任的。
但是他沒有想到,太監無後,而且不能對他造成任何的威脅,而太監們的一切有都來自於皇帝,所以太監們隻會一味的討好皇帝,至於什麽結果他們卻不管不顧,隻管自己富貴榮華,哪管背後洪水滔天。這就是太監們的心理寫照,他們幹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不會從國家的角度出發,所以宦官辦事,百事不成。
李存勖寵信伶人,重用宦官,必然帶來一係列的問題,而這兩點也正是後唐此後發生動亂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