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章 生與死


    成吉思汗到了垂暮之時,他的死因眾說紛紜,留下不少傳說。


    總之死亡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再英雄了得,也要麵臨這一關。


    成吉思汗的死,也是啟動著郭靖的生死觀。


    也就是因為看到了成吉思汗的死,郭靖這才以死為生。


    之所以會這麽說,因為往後的郭靖活著的哪一天不是向往著死呢?


    死是他生命的最高境界,也是讓他獲得了至高榮譽。


    郭靖是可以這樣有這樣的生死觀。


    可每一個人對於生與死的人生課題,都有不同的認知。


    郭靖隻是其中之一。


    因為有用,才會被放大。


    有人認為活得好好的,為什麽要死?


    孔子也說,不知生,焉知死?


    也有人說,生是生,死是死,把活著當作是死亡的通途,理論上也沒什麽錯,可是你的生命品質呢?


    這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嗎?


    村上春樹也說過,活著,就意味著必須做些什麽。


    郭靖很幹脆,活著就是為了死亡,馬革裹屍那是無上榮耀。


    他的生命閉環並不廣,難怪他也沒什麽容人之度,身邊的人也就這麽幾個。


    這倒是一脈相連。


    原文是——成吉思汗站了一陣,但覺全身乏力,正要回帳,忽見一小隊人馬飛馳而至。當先一人白袍金帶,穿的是金國服色。成吉思汗一見敵人,精神為之一振。


    那人在遠處下馬,急步過來,遙遙拜伏在地,不敢走近。親衛報道:“金國使者求見大汗。”成吉思汗怒道:“金國不肯歸降,派人來見我作甚?”那使者伏在地下說道:“下邦自知冒犯大汗天威,罪該萬死,特獻上祖傳明珠千顆,以求大汗息怒赦罪。這千顆明珠是下邦鎮國之寶,懇請大汗賜納。”


    那金國使者稟罷,從背上解下包袱,取出一隻玉盤,再從錦囊中倒出無數明珠,跪著雙手托起玉盤。成吉思汗斜眼微睨,隻見玉盤中成千顆明珠,都有小指頭大小,繞著一顆大母珠滴溜溜的滾動。這些珠兒單就一顆已是稀世之珍,何況千顆?更何況除了一顆母珠特大之外,其餘的珠兒都是差不多大小。但見珠上的光采柔和晶瑩,互相映照,玉盤上竟似籠罩一層虹暈。


    若在平日,成吉思汗見了這些珍珠自是喜歡,但這時他眉頭皺了幾下,向親衛道:“收下了。”親衛接過玉盤。那使者見禮物被納,歡喜無限,說道:“大汗許和,下邦自國君而下,同感恩德。”成吉思汗怒道:“誰說許和?回頭就發兵討伐金狗。左右,拿下了!”親衛一擁而上,將那使者擒住。


    成吉思汗歎道:“縱有明珠千顆,亦難讓我多活一日!”從親衛手裏接過玉盤,猛力一擲,連盤帶珠遠遠的甩了出去。眾人盡皆愕然,說不出話來。那些珍珠後來蒙古軍士拾起不少,但仍有無數遺在長草之間,直到數百年後,草原上的牧人尚偶有拾到。


    珍珠長在海裏,蒙古是草原,是罕見珍珠的。


    在身健有力之時,對於此等珍寶自然要賞玩一番。


    同時也是炫耀之物。


    這是在“生”的能量充盈之時的需求。


    如今死亡將近,這些生機看著也討厭了。


    一般來說,缺什麽,就會炫耀什麽。


    所以往常成吉思汗會喜歡珍珠,可如今都快死了,死亡又有什麽可炫耀的?


    這一點郭靖就不同了,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朝前多跨了一步。


    他的死亡是可以拿出來炫耀的,足以炫耀。


    這也是成就。好,明天繼續。


    2023年9月16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流年擷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丹湜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丹湜意並收藏流年擷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