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醫者父母心


    關於神醫的傳,一直都沒有斷過。在老孫頭之前有著扁鵲和華佗,在老孫頭之後還有著李時珍和張仲景,他們都是以醫術和醫德著稱的一代名醫。就比如是李時珍的傳。


    一天,李時珍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裏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快停下來,棺材裏的人還有救啊!”眾人聽了,麵麵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李時珍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便反複勸,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李時珍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於是,人群歡動。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於是人們都傳言李時珍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李時珍開棺救母子的故事。還有傳言李時珍“活人斷其死”的故事。


    傳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藥店老板的兒子正在櫃台上大吃大喝,聽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麵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麽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道:“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裏人到處找。”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板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髒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歎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有人,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蔓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象茄子葉,花象牽牛花,早開夜合的蔓陀羅花,他又為了掌握蔓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嚐試“乃驗也。”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據現代藥理分析,蔓陀羅花含有東莨菪堿,對中樞神經有興奮大腦和延髓作用,對末梢都有對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經作用。


    李時珍在做蔓陀羅花毒性試驗時,聯想到本草書上關於大豆有解百藥毒的記載,也進行了多次試驗,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並:“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下去了,借故辭職。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現。


    李時珍是明代一個出色的醫學家。他每天替鄉民治病,累積了豐富的醫學經驗。他空閑時常常研讀各種醫藥書,充實自己的醫藥知識。但他發現,藥書中有很多錯誤的地方。有些藥書把一些藥物的名稱、性質和功效等數據,寫得含糊不清,十分混亂。有一本藥書更把一種毒藥誤寫成補藥,結果醫生開給人吃,醫死了人。


    於是,李時珍便立下雄心壯誌,決定要重新編寫藥書,糾正那些錯誤、混亂的數據,補充新的知識。他把修書的決定告訴父親。父親非常支持,:「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但修書的工作非常艱巨,你要有不屈不撓的毅力,和準備花上畢生的精力,才能完成它呀李時珍一麵行醫,一麵閱讀大量書籍,又常常做筆記,考證材料。當他對書本上的記載有懷疑時,便翻山越嶺,實地考察,希望找出正確答案。他又深入民間,搜集各種藥方,因而獲得了大量寶貴的醫藥知識。李時珍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寫成了《本草綱目》這一本偉大的醫藥巨著。


    李時珍出生在明代一個醫學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醫生。他自幼也喜歡醫學,長大後當上醫生,並鑽研醫學,成為中國偉大的醫學家。當時,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長生不老。方士看準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煉不死仙丹,取悅皇帝,因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煉丹熱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後中毒死亡。


    李時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銀、鉛、丹砂、硫磺、錫等煉取,含有毒素,於是大聲疾呼:“丹藥能長壽的法,決不可信”他列舉服食丹藥後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駁:“古代藥書上,水銀無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種長生藥。”


    李時珍:“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可以參考,但一定要經過分析,我們不能盡信書上所的。古書上也過,‘食黃金能成神仙’,但有誰見過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長生,結果還不是死了嗎?所謂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質,吃了不但不能長壽,反而會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時珍雖然堅決反對服食仙丹,卻以科學的態度應用煉丹的方法。他親自研製水銀來醫治瘡疥等病,又利用煉金術燒製外用藥物,他還把研究的數據記載在《本草綱目》裏,對後世影響深遠。


    中國自古不同於西方,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級。秦漢以來,有禦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dài,而不讀dà。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坐堂醫是在中藥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藥鋪裏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直至近代,醫生才成為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雖然兩個大夫之間單單看字形是一模一樣,不過身份上卻有很大的差別。官職上的大夫身份明顯比治病的要高許多,雖然以前人們對於醫者也是十分尊敬,因為沒有人能自己永遠都不患病,總有需要醫者的地方。但是,如果要當時的人們選擇,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考取科舉當官,很少人會選擇摒棄科舉而去學醫的。


    而且,古代的醫者很多都是一代傳一代的,也不能參加科舉,隻能是世襲為醫。外人要學醫也是個麻煩事,因為他們的手藝一般都會留給嫡親,外人就算有幸能拜師,但是師傅總要留一手的。


    還有的就是遊醫了,也就是所謂閭閻醫人、草澤醫、鈴醫、遊方郎中等人。顧名思義,他們就是到處遊走的醫者,身背藥籃,手搖虎撐走街串巷,腰間掛著一個葫蘆,裏麵裝有各式的自製藥丸,有的還扯了一塊布用竹竿撐著當做是廣告,在上麵寫著什麽“濟世懸壺”“妙手回春”之類的話語。


    所謂“虎撐”,是指一種用銅或鐵做成的環,是遊醫郎中行醫的標誌。起這種“虎撐”,在安慶還有一段神奇的傳:


    相傳在唐代,名醫孫思邈一天進深山采藥,剛到半山坡,忽見麵前跪著一隻斑斕猛虎,張開血盆大嘴,向孫思邈發出痛苦的呻吟,顯得十分悲哀可憐。孫思邈定下心來,朝虎口望去,隻見老虎的喉中卡了一根長骨,孫思邈知道老虎正向他求救,心想,取這根骨頭很容易,但是用手將骨頭取出時老虎會護痛,隻要虎口一合,我的手不就完了嗎?於是孫思邈慌忙下山,請一位鐵匠打了一隻鐵環,用它撐住虎口,再用右手從鐵環中伸進虎喉,把骨頭取出來,老虎感激地向孫思邈叩頭,之後飛奔而去。此事傳出後,遊醫郎中為顯示自己也有名醫孫思邈那樣的醫術,手裏也都拿著這樣的鐵環,作為行醫的標誌,並取名為虎撐。


    遊醫們搖動虎撐時來還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放在胸前搖動,表示是一般的郎中;與肩齊平搖動,表示醫術較高;舉過頭搖動,象征醫術非常高明。但不管在什麽位置,在經過藥店門口時都不能搖動虎撐,因為藥店裏都供有孫思邈的牌位,倘若搖動,便有欺師藐祖之嫌,藥店的人可以上前沒收遊醫的虎撐和藥籃,同時還必須向孫思邈的牌位進香賠禮。


    而遊醫們還有一手絕活,那就是所謂的“祖傳秘方”。起“祖傳秘方”,很多人也許會想起“懸壺濟世”的那個壺。在一些反映古代遊醫生涯的影片中,江湖郎中從那個壺中倒出一粒粒的“藥丸”,用於包治百病雖然這種情景隻可能存在於遙遠的過去,但由它所演變的情形卻從來就沒有斷絕,那種稱為“祖傳秘方”的藥物到現在也是遊醫們包治百病的法寶。


    其實真正的“祖傳秘方”其實就是幾味常用的中草藥。遊醫們事先把這些草藥磨成粉末,分別裝在不同的容器中,作為為百病施藥的基礎。然後他們會準備一些常用的藥劑,比如常用的胃藥,常用的鎮痛藥,以及常用的安神藥。而施藥也相當的有技巧,如果病人在找自己看病的時候事先聲明自己是胃病,那麽遊醫一般開給病人的藥除了大劑量的常用的胃藥外,另外也不忘給他們配一些祖傳秘方


    如果病人告訴遊醫自己的胃痛的話,那麽配給他的“祖傳秘方”中,一定要加入鎮痛類的藥,這樣可以使病人感到明顯的效果。如此類推,如果病人由炎症的話,就在“祖傳秘方”中加入消炎藥;如果是呼吸道如哮喘氣管炎之類,就加入一些清涼藥。而這一切,往往是會產生效果的。


    遊醫的所謂“祖傳秘方”,大多都是來自於民間的土方和偏方。偏方,就是民間流傳的治療病症的藥方,有些人也稱之為“海上方”。這種藥方在中醫藥典上找不到,是人們幾千年生活中積累的靈丹妙藥。有的是祖傳的秘方,藥的成分不外傳,有的是大眾藥方,人人皆知。


    我們生活中得了病,一般都到醫院就診,很少使用偏方的。使用偏方治病有兩種人,一種是得了各大醫院難以治療的頑疾的人,還有一種是得了沒有必要上醫院破費的簡單病症的人。生活在農村的人,可能都接觸過偏方,記得我爺爺得了蛇身瘡,到醫院治療一直效果不佳,最後使用偏方,很快就好了。偏方有時候真的很好用,能治療很多頑疾。


    有一個人的姥姥,都有八十多歲了,家住在縣城裏。春節過後,姥姥的額頭上長了一個肉疙瘩,樣子就像當地人所的“肉瘊”,並且不斷增長,非常難看。兒孫們就陪著姥姥到一個知名的大醫院進行檢查,經過專家門診得仔細檢查,病理、化驗等結果出來了,專家講了很多醫學術語,讓兒孫們滿頭霧水。那個人就扯著醫生焦急地問道:“大夫,你就直吧,這是個什麽東西,影響不影響姥姥的生命?”


    專家很嚴肅地:“根據各種數據分析,這個東西屬於皮膚癌的一種,發展下去很危險,最好是手術切除。”這個結論,可把兒孫們嚇壞了,癌症,多麽可怕的字眼。那個人慌忙把姥姥的子女們召集在一起,研究是否動手術?子女們個個拿不定主意。姥姥的一個孫子有個朋友在醫院工作,就把病曆拿給這個醫生看,讓他給出個主意。這位醫院的朋友:“這種東西發展很慢,姥姥那麽大歲數了,最好不要動手術了。”子女們聽從了這位醫生朋友的建議,就把老人家送回了老家。


    老人家回家後,家裏頭親戚偶然得到了一個偏方,就是用拉瓜片敷在肉疙瘩上就可以治愈。拉瓜、方瓜、冬瓜這些是農村裏常見的東西,多的是,又不用花錢,又簡單,就讓姥姥試試。真實靈丹妙藥喲,姥姥用拉瓜片貼了沒幾天,肉疙瘩就掉了。這真是:偏方治大病。


    相對於坐堂大夫的正規而言,遊醫就是無證經營的流動攤販了。現在社會,很多地方都傳出什麽遊醫騙人的新聞或者消息。其實,在古代,遊醫在中醫的傳播和繼承方麵,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整個中國古代曆史上,官方醫療機構都無法滿足民眾醫療需求,而至於坐堂大夫他們又多是集中在繁華的城市裏,對於處於人數最多的貧苦大眾來,診金方麵承受不起,而且有時候路途也太過於遙遠,那麽為數眾多的遊醫才是社會醫療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穿街走巷,很是方便民眾,而且費用也不高,有些時候甚至隻需要一頓飯或者幾個饅頭。


    另外,一般坐堂大夫他們都是家傳或者師承的,醫術方麵規規矩矩。而遊醫就不一樣了,他們走遍大江南北,不停地從各地收集各種藥方,雖然有些是假的,但是也有很多是有用的。他們集萬家之所長,才能有了中醫的發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黑寶葫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悲痛麽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悲痛麽名並收藏黑寶葫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