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鬆楸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粉繁華,縹緲如煙,英雄帝王亦如石燕,但隨風雨,朝起夕沒。縱江山不改,青山依舊,世事如塵亦如雪泥鴻爪,不見蹤影,難計西東。
春意撫弄,香酥沁骨。深穀幽幽,澗泉泠泠。嫩草新綠,花苞正吐,瞧來美不勝收。
自那幽深處淌出一淙泉來,激著岩石,繞穿草木,緩緩流向遠方。自下往上,蔥翠層疊,東西而向,簇擁起一道錯落山。居中山體陡起,峻急險烈,引開合之姿座以向北,麵著鳳陽府——此處正是橫亙山,離南京城不過六十餘裏。
晉人顧長康曾有詩雲:“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鬆。”
橫亙山山勢挺拔,高聳入雲。晴日裏,極目遠眺,可見群山巍巍,蜿蜒嵯峨,峰巒疊巘,氣吞千裏。而此刻,看不到春水滿溢,隻見到雲海繚繞,縹緲詭譎,形態無窮,變化萬端。
本是一望可見的錦繡山河,卻在翻騰的雲海中時隱時現,雖也是一番景致,倒也容易讓人迷亂了眼。
山上二人矗立良久,靜默不語,各自揣著心事,眺著遠方。
半晌,老者眉收眼頓緩聲道:“此去雁蕩,不同以往,今番殷光照定有防備,天玄令能取則取,莫要與他周旋,免生事端!”
“師父放心,徒兒自有分寸。”少年也收斂心神,肅然道。
左邊老者,須發花白,身形偏瘦,一副粗衣直裰包裹,獵獵山風中,稍顯得羸弱,卻目光祥藹,麵有豐神,約摸五十光景。
右邊少年,不過二十三四,劍眉星目,神采翩翩,一襲青衫隨風而動,俊逸非常。
這二人便是夾穀重雲與其唯一的弟子楊卓。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號曰“清君側,匡社稷”。
時年,鬼穀門祖師穀梁一正值而立之齡,才智武功,獨步天下。意氣風發,欲大展宏圖,傾絕世之才以助朱棣。
四年六月,南京城破,宮中火起,建文不知所蹤。
七月,朱棣登大寶,大賞功臣。穀梁一雖立下不世之功,但自覺才華盡展,再留無用,便請賜雁蕩山,爾後歸隱。
翌年,穀梁一因此處“山中有地穀,鬼神不可入”創鬼穀門。
不過五年,鬼穀門人遍布天下,致使朝野震動。恰逢建文舊部時有異常,朝廷遂以此為由,遣三千精兵意欲清剿鬼穀門人。
祖師穀梁一領數十門下弟子大擺天玄大陣,朝廷三千兵馬死傷殆盡,同時回書朱棣“鬼穀門人不歸順,無異心!”。
朱棣卻以“能無二心,當再無卿!”為條件。
同年九月,穀梁一創九天玄功,造天玄令,令陰陽雙尊分持。
十二月,留下師祖訓一本,隱遁無蹤。
不過三十年,江湖武林大亂,鬼穀門內弟子無人可堪大任,宵小四起,天玄令不知去向。鬼穀一門風雨飄搖,九天玄功自此失傳,鬼穀門門主之位空懸六十餘載。
恰逢創門百年之際,鬼穀門陽尊韓種奇才天縱,參習祖師所留師祖訓,以五行衍生相化為基,悟得蓋世神技天玄五訣,攜天玄令出,隻一載,江湖武林百年之亂得以大統。
韓種深恐曆史重演,在陰陽雙尊之下以五行之屬另立行主五人,分授五訣之要,是以既能安鬼穀門之太平,又能讓幾人相互製約,不致一人獨大。
然而世事詭譎,終究難測。一代英俠韓種,五年之後,身染不治重疾。眼見大去之期將近,在雁蕩石壁之上留下鬼穀門三個大字,隨天玄令再次消失於人間。
歲月沉浮,時光匆匆,轉眼已是隆慶年間。楊卓此番領了師命,直奔雁蕩而去。
初春時候,天氣稍冷,巳時已過,此刻雁蕩山中依舊是霧靄蒙蒙。一路往上,草木蔥鬱,密林深處清脆鳥鳴時有發出,勃勃有生機。
楊卓手執三尺長劍,沿著蜿蜒小路疾馳,道雖險,行卻快。待到山頂,已是午時。
日頭一照,暖風和煦,霧也散去不少。目極之處,一山頭矗立,迎麵是一道百丈絕壁,上書“鬼穀門”三個大字,字體豐腴,勁道十足。
楊卓少時,聽過不少武林俠客提及韓種,遙思先賢馳騁天下,把劍拯世人與水火,卓絕風采,為之神往。
放眼腳下所踏之處,卻是寬及數十丈的深澗,說來怪異,澗中幾條石柱拔地而起,立於其間,似擎天玉柱,傲然挺立。
楊卓見此番景象,暗運內勁,自知輕功雖高,也須當中石柱借力,若落腳之處稍有不穩,一旦失足跌落,定然是神仙難救。
氣勁運足,一步掠起半空,不差分毫在石柱輕地一點,複又借力一躍,再一點,已穩穩站在對麵,稍一頓足,又抬眼望了望壁上大字,疾步向山門走去。
鬼穀門自祖師穀梁一創門伊始,迄今已是一百六十餘年,雖建於山林內,但經曆代門主整繕修葺,較之新建之初,現已是屋簷堂皇,氣勢非常。
此處為鬼穀後門,地勢險峻,非常人可至。楊卓沿著一行絕壁石階一路往上,尋隙潛入七星門中,一邊尋物,一邊摸索地形。
楊卓自知此處戒備森嚴,一步一挪,均是小心謹慎。白日裏人多,楊卓伏在房頂,直等暮色漸起,甫才動身。
鬼穀門內地形複雜,且極其講究。進到山門,第一處大門,名為七星門,此門內有高樓七座,對應北鬥七星而建,因此得名。
楊卓身下的正是鬼穀門武功典籍藏書之地——搖光閣,料想天玄令應也在此處,才來到此處伺機而動。
月上中天,楊卓一個翻騰,如鬼魅般進了七樓,一直潛伏靜候,是因不知是否有其他守衛。
觀察了許久,發現確無異常,加上醜時已過,夜早深了,人也早已困乏,再不遲疑,動身找了起來。
連續幾間屋子,一無所獲,卻發現整個閣樓之上靜得出奇,楊卓輕走輕挪,生怕弄出半點聲響。
一番苦尋不得,又翻身一躍進的六樓,如此反複,轉眼已尋到了三樓之中,除了無數兵法武功典籍之外,並未發現天玄令。
剛要翻身下到二樓,突然想起夾穀重雲曾交代,這七座高樓,是依北鬥七星方位而建。
自古便有“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之說。此樓建於數九寒天,又位於鬼穀門內最深處,當是鬥柄,故取名搖光。
因又有“七顯二隱”北鬥九星之說,另藏輔弼兩星於暗處,故而鬼穀門還有兩處似塔非塔的高樓。
據傳祖師穀梁一好收藏名家至寶,書法字帖、琴簫刀劍,但能所得,無有不藏。
楊卓本料搖光閣樓最高,地最偏,天玄令應當供在此處,經此一想,更覺天玄令可能是藏在了另兩處暗樓之中。
一念及此,一腳輕踏欄杆,順勢一躍,又上了樓頂。
借著月光,四周朦朧一片,隻其餘六座高樓清晰可見。無奈之下,運足腳力,又來到“開陽閣”頂,四下一望,仍舊一所獲。
正當抬步欲往“玉衡閣”,一道黑影從十幾丈開外的“天璿閣”頂往“天樞閣”上方疾步掠去。身形迅疾,不過幾個起落,向東而去,不見了蹤影。
雖不知對方身份,楊卓也不待細想,把劍一挽,緊緊跟了上去。
黑衣人輕功極是了得,樹叢屋宇間來回騰挪,依然步履穩健,腳下生風,饒是楊卓自詡輕功一流也暗暗吃驚。
跟了一陣,也不知穿了多少回簷屋廊,二人你追我趕,前後不過三丈。
突然一堵高牆立於前方,黑衣人在牆上兩腳輕點,旋身而上,楊卓生怕跟丟,連忙依樣飛身上牆,剛一落地,隻見一樓閣立於當前,黑衣人已不知去向。
此樓建的雖高,但地處偏角,藏身密林,本也不易察覺。不及細想黑衣人是敵是友,楊卓縱身一躍,已至半空,身不禦物又一竄,剛好上得小樓。
當下暗想:幸好當初習了這“浮身三疊”,雖隻是初窺門徑,但若非如此,這偌大的鬼穀門要想尋物,單憑雙腿奔走,可是極難。
這“浮身三疊”乃當年第三任門主韓種所創,據說是在空渡崖前練武,頓悟而成。此身法以氣禦力,不借他物,淩空而上,是為江湖武林最高輕功之法。
因習練極難,此功法自創至今,習成者寥寥無幾,似楊卓這般能禦氣而上數丈之高,已是萬中無一。
細細找過兩層,突見一門奇特,與別處有異,近裏觀瞧,更有微光透出。
楊卓一把推開門,二十餘尊牌位映入眼前,全是曆代門主和陰陽二尊之靈位。最高處,赫然正是第一任門主穀梁一的牌位。四周空闊,布置簡致,唯有牌位背後一方大布,上書“天玄鬼穀”四個大字。
置於前方的兩根紅燭火焰正高,似是新換上一般。紅燭之間,一塊令牌端放其上。
楊卓一陣欣喜,一把奪過。見這令牌確有陰陽之分,交錯盤扣,屬玄鐵之質,結構紋理細致精巧,有天工之妙。
天玄令消失已久,全憑門下弟子口耳相傳,代代如是。
楊卓下山之初,夾穀重雲也將令牌品相特征一一描述,比對之下一般無二。
方及放入懷中,轉身欲走,又向牌位作揖道:“鬼穀門此番不振,實屬不該,列位高賢在上,身為鬼穀門人,楊卓自當傾力而為。”說罷,轉身帶上門,朝下山方向奔去。
金粉繁華,縹緲如煙,英雄帝王亦如石燕,但隨風雨,朝起夕沒。縱江山不改,青山依舊,世事如塵亦如雪泥鴻爪,不見蹤影,難計西東。
春意撫弄,香酥沁骨。深穀幽幽,澗泉泠泠。嫩草新綠,花苞正吐,瞧來美不勝收。
自那幽深處淌出一淙泉來,激著岩石,繞穿草木,緩緩流向遠方。自下往上,蔥翠層疊,東西而向,簇擁起一道錯落山。居中山體陡起,峻急險烈,引開合之姿座以向北,麵著鳳陽府——此處正是橫亙山,離南京城不過六十餘裏。
晉人顧長康曾有詩雲:“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鬆。”
橫亙山山勢挺拔,高聳入雲。晴日裏,極目遠眺,可見群山巍巍,蜿蜒嵯峨,峰巒疊巘,氣吞千裏。而此刻,看不到春水滿溢,隻見到雲海繚繞,縹緲詭譎,形態無窮,變化萬端。
本是一望可見的錦繡山河,卻在翻騰的雲海中時隱時現,雖也是一番景致,倒也容易讓人迷亂了眼。
山上二人矗立良久,靜默不語,各自揣著心事,眺著遠方。
半晌,老者眉收眼頓緩聲道:“此去雁蕩,不同以往,今番殷光照定有防備,天玄令能取則取,莫要與他周旋,免生事端!”
“師父放心,徒兒自有分寸。”少年也收斂心神,肅然道。
左邊老者,須發花白,身形偏瘦,一副粗衣直裰包裹,獵獵山風中,稍顯得羸弱,卻目光祥藹,麵有豐神,約摸五十光景。
右邊少年,不過二十三四,劍眉星目,神采翩翩,一襲青衫隨風而動,俊逸非常。
這二人便是夾穀重雲與其唯一的弟子楊卓。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號曰“清君側,匡社稷”。
時年,鬼穀門祖師穀梁一正值而立之齡,才智武功,獨步天下。意氣風發,欲大展宏圖,傾絕世之才以助朱棣。
四年六月,南京城破,宮中火起,建文不知所蹤。
七月,朱棣登大寶,大賞功臣。穀梁一雖立下不世之功,但自覺才華盡展,再留無用,便請賜雁蕩山,爾後歸隱。
翌年,穀梁一因此處“山中有地穀,鬼神不可入”創鬼穀門。
不過五年,鬼穀門人遍布天下,致使朝野震動。恰逢建文舊部時有異常,朝廷遂以此為由,遣三千精兵意欲清剿鬼穀門人。
祖師穀梁一領數十門下弟子大擺天玄大陣,朝廷三千兵馬死傷殆盡,同時回書朱棣“鬼穀門人不歸順,無異心!”。
朱棣卻以“能無二心,當再無卿!”為條件。
同年九月,穀梁一創九天玄功,造天玄令,令陰陽雙尊分持。
十二月,留下師祖訓一本,隱遁無蹤。
不過三十年,江湖武林大亂,鬼穀門內弟子無人可堪大任,宵小四起,天玄令不知去向。鬼穀一門風雨飄搖,九天玄功自此失傳,鬼穀門門主之位空懸六十餘載。
恰逢創門百年之際,鬼穀門陽尊韓種奇才天縱,參習祖師所留師祖訓,以五行衍生相化為基,悟得蓋世神技天玄五訣,攜天玄令出,隻一載,江湖武林百年之亂得以大統。
韓種深恐曆史重演,在陰陽雙尊之下以五行之屬另立行主五人,分授五訣之要,是以既能安鬼穀門之太平,又能讓幾人相互製約,不致一人獨大。
然而世事詭譎,終究難測。一代英俠韓種,五年之後,身染不治重疾。眼見大去之期將近,在雁蕩石壁之上留下鬼穀門三個大字,隨天玄令再次消失於人間。
歲月沉浮,時光匆匆,轉眼已是隆慶年間。楊卓此番領了師命,直奔雁蕩而去。
初春時候,天氣稍冷,巳時已過,此刻雁蕩山中依舊是霧靄蒙蒙。一路往上,草木蔥鬱,密林深處清脆鳥鳴時有發出,勃勃有生機。
楊卓手執三尺長劍,沿著蜿蜒小路疾馳,道雖險,行卻快。待到山頂,已是午時。
日頭一照,暖風和煦,霧也散去不少。目極之處,一山頭矗立,迎麵是一道百丈絕壁,上書“鬼穀門”三個大字,字體豐腴,勁道十足。
楊卓少時,聽過不少武林俠客提及韓種,遙思先賢馳騁天下,把劍拯世人與水火,卓絕風采,為之神往。
放眼腳下所踏之處,卻是寬及數十丈的深澗,說來怪異,澗中幾條石柱拔地而起,立於其間,似擎天玉柱,傲然挺立。
楊卓見此番景象,暗運內勁,自知輕功雖高,也須當中石柱借力,若落腳之處稍有不穩,一旦失足跌落,定然是神仙難救。
氣勁運足,一步掠起半空,不差分毫在石柱輕地一點,複又借力一躍,再一點,已穩穩站在對麵,稍一頓足,又抬眼望了望壁上大字,疾步向山門走去。
鬼穀門自祖師穀梁一創門伊始,迄今已是一百六十餘年,雖建於山林內,但經曆代門主整繕修葺,較之新建之初,現已是屋簷堂皇,氣勢非常。
此處為鬼穀後門,地勢險峻,非常人可至。楊卓沿著一行絕壁石階一路往上,尋隙潛入七星門中,一邊尋物,一邊摸索地形。
楊卓自知此處戒備森嚴,一步一挪,均是小心謹慎。白日裏人多,楊卓伏在房頂,直等暮色漸起,甫才動身。
鬼穀門內地形複雜,且極其講究。進到山門,第一處大門,名為七星門,此門內有高樓七座,對應北鬥七星而建,因此得名。
楊卓身下的正是鬼穀門武功典籍藏書之地——搖光閣,料想天玄令應也在此處,才來到此處伺機而動。
月上中天,楊卓一個翻騰,如鬼魅般進了七樓,一直潛伏靜候,是因不知是否有其他守衛。
觀察了許久,發現確無異常,加上醜時已過,夜早深了,人也早已困乏,再不遲疑,動身找了起來。
連續幾間屋子,一無所獲,卻發現整個閣樓之上靜得出奇,楊卓輕走輕挪,生怕弄出半點聲響。
一番苦尋不得,又翻身一躍進的六樓,如此反複,轉眼已尋到了三樓之中,除了無數兵法武功典籍之外,並未發現天玄令。
剛要翻身下到二樓,突然想起夾穀重雲曾交代,這七座高樓,是依北鬥七星方位而建。
自古便有“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之說。此樓建於數九寒天,又位於鬼穀門內最深處,當是鬥柄,故取名搖光。
因又有“七顯二隱”北鬥九星之說,另藏輔弼兩星於暗處,故而鬼穀門還有兩處似塔非塔的高樓。
據傳祖師穀梁一好收藏名家至寶,書法字帖、琴簫刀劍,但能所得,無有不藏。
楊卓本料搖光閣樓最高,地最偏,天玄令應當供在此處,經此一想,更覺天玄令可能是藏在了另兩處暗樓之中。
一念及此,一腳輕踏欄杆,順勢一躍,又上了樓頂。
借著月光,四周朦朧一片,隻其餘六座高樓清晰可見。無奈之下,運足腳力,又來到“開陽閣”頂,四下一望,仍舊一所獲。
正當抬步欲往“玉衡閣”,一道黑影從十幾丈開外的“天璿閣”頂往“天樞閣”上方疾步掠去。身形迅疾,不過幾個起落,向東而去,不見了蹤影。
雖不知對方身份,楊卓也不待細想,把劍一挽,緊緊跟了上去。
黑衣人輕功極是了得,樹叢屋宇間來回騰挪,依然步履穩健,腳下生風,饒是楊卓自詡輕功一流也暗暗吃驚。
跟了一陣,也不知穿了多少回簷屋廊,二人你追我趕,前後不過三丈。
突然一堵高牆立於前方,黑衣人在牆上兩腳輕點,旋身而上,楊卓生怕跟丟,連忙依樣飛身上牆,剛一落地,隻見一樓閣立於當前,黑衣人已不知去向。
此樓建的雖高,但地處偏角,藏身密林,本也不易察覺。不及細想黑衣人是敵是友,楊卓縱身一躍,已至半空,身不禦物又一竄,剛好上得小樓。
當下暗想:幸好當初習了這“浮身三疊”,雖隻是初窺門徑,但若非如此,這偌大的鬼穀門要想尋物,單憑雙腿奔走,可是極難。
這“浮身三疊”乃當年第三任門主韓種所創,據說是在空渡崖前練武,頓悟而成。此身法以氣禦力,不借他物,淩空而上,是為江湖武林最高輕功之法。
因習練極難,此功法自創至今,習成者寥寥無幾,似楊卓這般能禦氣而上數丈之高,已是萬中無一。
細細找過兩層,突見一門奇特,與別處有異,近裏觀瞧,更有微光透出。
楊卓一把推開門,二十餘尊牌位映入眼前,全是曆代門主和陰陽二尊之靈位。最高處,赫然正是第一任門主穀梁一的牌位。四周空闊,布置簡致,唯有牌位背後一方大布,上書“天玄鬼穀”四個大字。
置於前方的兩根紅燭火焰正高,似是新換上一般。紅燭之間,一塊令牌端放其上。
楊卓一陣欣喜,一把奪過。見這令牌確有陰陽之分,交錯盤扣,屬玄鐵之質,結構紋理細致精巧,有天工之妙。
天玄令消失已久,全憑門下弟子口耳相傳,代代如是。
楊卓下山之初,夾穀重雲也將令牌品相特征一一描述,比對之下一般無二。
方及放入懷中,轉身欲走,又向牌位作揖道:“鬼穀門此番不振,實屬不該,列位高賢在上,身為鬼穀門人,楊卓自當傾力而為。”說罷,轉身帶上門,朝下山方向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