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山從鄭伯的口中了解到,來這裏讀書的都是附近稍微有點閑錢的農村娃,讀書也不是為了科舉,是為了以後識字能找份輕鬆的工作。
孫山問到:“鄭伯,我們中午怎麽吃飯?”
孫家村走到鄭家村要半個小時,完全可以走回家吃午飯,不過這裏隻吃兩頓,也就是說中午不吃飯的。
不知道學堂裏的學生吃不吃中午飯呢。
鄭伯耐心地說:“我們這裏自卯正來學,至酉刻散學,中午有半個時辰休息,所以你們中午,如果要吃飯,就要自帶,學堂不提供,不過這邊有熱水,你們要吃熱飯,把家裏帶來的午飯放到廚房,我會幫你們蒸熱。”
意思是早上6點要來到學校,中午有1個小時的休息給你吃飯,下午5點15分放學。
孫山聽到上課時間,比現代小學上學時間長很多。
幾乎一天到晚都要和鄭童生待在一起。
孫山又問:“鄭伯,夫子是一整天都要教我們讀書嗎?”
鄭伯摸了摸好問的孫山,笑著說:“不會一整天,一般早上教你們知識,下午讓你們自習,有不懂的可以問夫子。當然具體要看我家老爺怎麽安排了,他教三個班,會根據學生的進度來安排學習時間的。”
又看了一眼,眼珠子溜溜轉的德哥兒,嚴肅地說:“德哥兒,山子,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莫要辜負阿爹阿娘辛苦賺的銀錢。”
德哥兒老早就認識鄭伯了,因為鄭氏過年過節帶禮物回娘家探親,也會上門拜訪鄭童生,和鄭伯早就相熟了。
一點也不害怕鄭伯的表情,拆穿孫三叔和孫三嬸的真麵貌,不服氣地說:“鄭伯,我讀書的銀錢不是阿爹阿娘辛苦賺的,是我大姑和阿奶給的。我阿爹阿娘一分錢也沒出呢,我今天穿的衣服,還是大姑給錢做的。”
鄭伯聽到德哥兒如此直白的坦白,一哽,不用你說,鄭家村誰不知道,就你阿爹阿娘那副德行,怎麽也供不起三個孩子上學,誰不知道你家能讀書,全靠有個嫁到府城的大姑。
孫山一囧,德哥兒好傻好天真,要是被三叔和三嬸聽到,回去少不了一頓藤條悶豬肉。
鄭伯嚴肅地說:“德哥兒,為人子女,不準背後議論父母,要是被夫子聽到,他會打你手板子,今天念你第一次,我就不告訴夫子,要是再有下次,別怪我不客氣。”
德哥兒聽到要告訴夫子,要打板子,害怕地雙眼立即紅起來,可憐兮兮地說:“鄭伯,我知錯了,你不要告訴夫子,我再也不敢了。”
要是說告訴父母,德哥兒倒不害怕,最多被罵幾句,打一下,皮實,一點也不疼。可告訴夫子,那就慘了,因為德哥兒看到大哥二哥曾經被鄭童生打過手板子,手腫得像豬蹄,可慘了。
孫山愣愣地看著德哥兒,好樣的,前一秒還嬉皮笑臉,後一秒眼眶說紅就紅起來,好厲害的變臉。
對麵的鄭伯看到德哥兒知錯了,滿意地說:“既然知錯了,行,這次就不告訴夫子。”
德哥兒得到大赦,又抖起來了,嘻嘻笑地說:“鄭伯,我弘文哥呢?”
鄭童生有一子一女,女兒嫁到縣城,兒子也在縣城幹活。
鄭童生有2個孫子,大孫子16歲,跟著父親在縣城幹活,小孫子10歲,在縣城秀才家讀書。
德哥兒問的是二孫子,也就是鄭弘文。他們之前也一起耍過,出於八卦無聊地問一下去處。
說到鄭童生的小孫子,鄭伯寵溺地說:“文哥兒早就開學了,在縣城跟著嚴秀才讀書。”
德哥兒驚訝地說:“那麽早就開學,多無趣啊,我還想找弘文哥玩呢。”
鄭伯給德哥兒一個糖炒栗子,怒罵道:“玩,就知道玩,今後好好讀書,學多些知識,將來找個好工作,你別不珍惜,多少人沒機會,你運道好,要好好利用。”
鄭伯也是從小看鄭氏長大的,怎麽說也是外嫁的閨女,也希望她好。
想要她好,最好兒子好,母憑子貴。
德哥兒被暴打一個大包,委屈地說:“我知道了,我會好好學習的了。”
孫山噗嗤一笑,德哥兒是個活寶,這種性子,在學堂可受苦了。
鄭伯帶著孫山和德哥兒從前院走到後院參觀一遍。
鄭童生家裏人員簡單,兒子兒媳孫子都在縣城。老家隻有他,媳婦,鄭伯三人,整個鄭家大院顯得空空蕩蕩。
鄭童生媳婦陪孫子去縣城住幾天,等鄭氏學堂開學再回來。
孫山算了一下,鄭氏學堂,一年能保持10個學生左右,也就是說一年能賺10兩。
別看10兩少,在黃陽縣也算高收入了。
加上鄭童生家的田地收入,怪不得能起那麽大的院子,也有能力供家裏的孫子到縣城讀書。
看來童生身份雖然不及秀才,可日子過得也不差。
孫山更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秀才,起碼要比鄭童生的生活水平好。
孫山此時此刻這麽想,完全不知道他要科舉,第一步的攔路虎是孫伯民,因為父親根本沒讓鄭童生對他朝科舉方麵教學,隻是希望能識字好找工作。
孫山則認為在鄭童生這裏學兩年,然後轉到縣城的秀才處讀書。
聽說縣城的秀才一要天賦高的學子,二要稍微有點基礎知識的學子。
普普通通的睜眼瞎是不收的。
孫山不會因為是穿越人士自認為高人一等,前世無論做人做事,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自然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不驕不躁,腳踏實地。
參觀完,鄭伯帶著孫山和德哥兒回到會客廳。
會客廳孫三叔和鄭童生聊得天花亂墜,孫伯民在一邊坐立不安地點頭附和。
看到山子回來了,長長舒了一口氣。
鄭童生並不嚴肅,但不知道為什麽就聊不到一起,真佩服三弟,跟誰都能完美無瑕疵地交接談話。
孫山和德哥兒笨拙地行了個小書生禮,是鄭伯剛才教的,還說以後見夫子,見同窗都要這樣行禮,因為你們是讀書人,要懂得讀書人的規矩。
鄭童生慈愛地說:“都熟悉了吧?”
孫山和德哥兒表示知道了。
孫三叔看時間差不多了,站起來說:“夫子,我們先回去,今天謝謝你,以後小子有什麽不對,打就是,孩子們就拜托你了。”
孫伯民在一邊依舊扮演附和的角色。
鄭童生很滿意孫家人的態度,摸了摸胡子說:“放心,我一定會認真教,怎麽說你也是鄭家村的半個兒子。”
一個女婿半個兒子,何況孫三叔和孫三嬸會做人,禮數周到。
孫山問到:“鄭伯,我們中午怎麽吃飯?”
孫家村走到鄭家村要半個小時,完全可以走回家吃午飯,不過這裏隻吃兩頓,也就是說中午不吃飯的。
不知道學堂裏的學生吃不吃中午飯呢。
鄭伯耐心地說:“我們這裏自卯正來學,至酉刻散學,中午有半個時辰休息,所以你們中午,如果要吃飯,就要自帶,學堂不提供,不過這邊有熱水,你們要吃熱飯,把家裏帶來的午飯放到廚房,我會幫你們蒸熱。”
意思是早上6點要來到學校,中午有1個小時的休息給你吃飯,下午5點15分放學。
孫山聽到上課時間,比現代小學上學時間長很多。
幾乎一天到晚都要和鄭童生待在一起。
孫山又問:“鄭伯,夫子是一整天都要教我們讀書嗎?”
鄭伯摸了摸好問的孫山,笑著說:“不會一整天,一般早上教你們知識,下午讓你們自習,有不懂的可以問夫子。當然具體要看我家老爺怎麽安排了,他教三個班,會根據學生的進度來安排學習時間的。”
又看了一眼,眼珠子溜溜轉的德哥兒,嚴肅地說:“德哥兒,山子,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莫要辜負阿爹阿娘辛苦賺的銀錢。”
德哥兒老早就認識鄭伯了,因為鄭氏過年過節帶禮物回娘家探親,也會上門拜訪鄭童生,和鄭伯早就相熟了。
一點也不害怕鄭伯的表情,拆穿孫三叔和孫三嬸的真麵貌,不服氣地說:“鄭伯,我讀書的銀錢不是阿爹阿娘辛苦賺的,是我大姑和阿奶給的。我阿爹阿娘一分錢也沒出呢,我今天穿的衣服,還是大姑給錢做的。”
鄭伯聽到德哥兒如此直白的坦白,一哽,不用你說,鄭家村誰不知道,就你阿爹阿娘那副德行,怎麽也供不起三個孩子上學,誰不知道你家能讀書,全靠有個嫁到府城的大姑。
孫山一囧,德哥兒好傻好天真,要是被三叔和三嬸聽到,回去少不了一頓藤條悶豬肉。
鄭伯嚴肅地說:“德哥兒,為人子女,不準背後議論父母,要是被夫子聽到,他會打你手板子,今天念你第一次,我就不告訴夫子,要是再有下次,別怪我不客氣。”
德哥兒聽到要告訴夫子,要打板子,害怕地雙眼立即紅起來,可憐兮兮地說:“鄭伯,我知錯了,你不要告訴夫子,我再也不敢了。”
要是說告訴父母,德哥兒倒不害怕,最多被罵幾句,打一下,皮實,一點也不疼。可告訴夫子,那就慘了,因為德哥兒看到大哥二哥曾經被鄭童生打過手板子,手腫得像豬蹄,可慘了。
孫山愣愣地看著德哥兒,好樣的,前一秒還嬉皮笑臉,後一秒眼眶說紅就紅起來,好厲害的變臉。
對麵的鄭伯看到德哥兒知錯了,滿意地說:“既然知錯了,行,這次就不告訴夫子。”
德哥兒得到大赦,又抖起來了,嘻嘻笑地說:“鄭伯,我弘文哥呢?”
鄭童生有一子一女,女兒嫁到縣城,兒子也在縣城幹活。
鄭童生有2個孫子,大孫子16歲,跟著父親在縣城幹活,小孫子10歲,在縣城秀才家讀書。
德哥兒問的是二孫子,也就是鄭弘文。他們之前也一起耍過,出於八卦無聊地問一下去處。
說到鄭童生的小孫子,鄭伯寵溺地說:“文哥兒早就開學了,在縣城跟著嚴秀才讀書。”
德哥兒驚訝地說:“那麽早就開學,多無趣啊,我還想找弘文哥玩呢。”
鄭伯給德哥兒一個糖炒栗子,怒罵道:“玩,就知道玩,今後好好讀書,學多些知識,將來找個好工作,你別不珍惜,多少人沒機會,你運道好,要好好利用。”
鄭伯也是從小看鄭氏長大的,怎麽說也是外嫁的閨女,也希望她好。
想要她好,最好兒子好,母憑子貴。
德哥兒被暴打一個大包,委屈地說:“我知道了,我會好好學習的了。”
孫山噗嗤一笑,德哥兒是個活寶,這種性子,在學堂可受苦了。
鄭伯帶著孫山和德哥兒從前院走到後院參觀一遍。
鄭童生家裏人員簡單,兒子兒媳孫子都在縣城。老家隻有他,媳婦,鄭伯三人,整個鄭家大院顯得空空蕩蕩。
鄭童生媳婦陪孫子去縣城住幾天,等鄭氏學堂開學再回來。
孫山算了一下,鄭氏學堂,一年能保持10個學生左右,也就是說一年能賺10兩。
別看10兩少,在黃陽縣也算高收入了。
加上鄭童生家的田地收入,怪不得能起那麽大的院子,也有能力供家裏的孫子到縣城讀書。
看來童生身份雖然不及秀才,可日子過得也不差。
孫山更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秀才,起碼要比鄭童生的生活水平好。
孫山此時此刻這麽想,完全不知道他要科舉,第一步的攔路虎是孫伯民,因為父親根本沒讓鄭童生對他朝科舉方麵教學,隻是希望能識字好找工作。
孫山則認為在鄭童生這裏學兩年,然後轉到縣城的秀才處讀書。
聽說縣城的秀才一要天賦高的學子,二要稍微有點基礎知識的學子。
普普通通的睜眼瞎是不收的。
孫山不會因為是穿越人士自認為高人一等,前世無論做人做事,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自然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不驕不躁,腳踏實地。
參觀完,鄭伯帶著孫山和德哥兒回到會客廳。
會客廳孫三叔和鄭童生聊得天花亂墜,孫伯民在一邊坐立不安地點頭附和。
看到山子回來了,長長舒了一口氣。
鄭童生並不嚴肅,但不知道為什麽就聊不到一起,真佩服三弟,跟誰都能完美無瑕疵地交接談話。
孫山和德哥兒笨拙地行了個小書生禮,是鄭伯剛才教的,還說以後見夫子,見同窗都要這樣行禮,因為你們是讀書人,要懂得讀書人的規矩。
鄭童生慈愛地說:“都熟悉了吧?”
孫山和德哥兒表示知道了。
孫三叔看時間差不多了,站起來說:“夫子,我們先回去,今天謝謝你,以後小子有什麽不對,打就是,孩子們就拜托你了。”
孫伯民在一邊依舊扮演附和的角色。
鄭童生很滿意孫家人的態度,摸了摸胡子說:“放心,我一定會認真教,怎麽說你也是鄭家村的半個兒子。”
一個女婿半個兒子,何況孫三叔和孫三嬸會做人,禮數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