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都有哪些量器?
活在戰國:鬼穀子的局助讀 作者:公孫無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戰國時期,各國測量東西的量器各不相同,那麽,各國都有哪些量器呢?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普遍以銅方升為量器。銅方升高2.32厘米,內徑長12.47厘米,容積為202.15毫升。近年來,出土的一個銅方升三麵及其底部均刻有銘文:左邊刻著“(秦孝公)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五分尊1為升”,中間刻著“重泉”,右邊刻著一個“臨”字,底部刻著“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1歉疑者,皆明1之”。該銅方升原本是秦孝公時期所鑄造,底部文字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二次鑄造上的。由此可見,從商鞅變法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後,普遍以銅方升作為度量衡的。
(銅方升)
此外,在秦國出土的量器還有銅瓿和銅鼎等。其中,銅瓿上麵刻有銘文“一鬥八升”,銅鼎上麵刻有銘文“一鬥三升”。秦國以升、鬥、斛為容量單位,每升約合202毫升,一斛相當於十鬥,一鬥相當於十升。
秦國的量器既有整鬥整升的,也有非整鬥整升的。這與秦國的口糧分配有關,因為不同地位的人要用不同容積的量器進行分配。
楚國有銅量,容積為216毫升。此外,還有大府銅量和王銅量,容積分別為222毫升和225毫升。
齊國剛建國時,使用的標準量器為栗氏量。栗氏量應用了數學、物理學以及冶金等技術製作而成,不但有尺寸、容積,對重量還有一定的要求。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田氏想要取代薑氏成為齊國國君,為贏得民心,就用大鬥向民眾貸糧,以小鬥收回,將齊國原有的容量單位從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四區為釜改為五升為豆、五豆為區、五區為釜、十釜為一鍾。於是,就出現了禾子釜、陳純釜、左關銅等量器。
魏國的量器比秦國稍大,有安邑下官銅鍾和少府銅盉。安邑下官銅鍾上刻著銘文“斛一鬥一益少半益”,少府銅盉上刻著銘文“斛一鬥二益”。魏國以斛、鬥、益為容量單位,每益約合225毫升。
此外,趙國有原氏壺和尹壺,原氏壺銘文為“三鬥少半鬥”,尹壺銘文為“四升”。韓國有較小的陶量,容積為一鬥。趙國、韓國以鬥為容量單位,每鬥約合1700毫升。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普遍以銅方升為量器。銅方升高2.32厘米,內徑長12.47厘米,容積為202.15毫升。近年來,出土的一個銅方升三麵及其底部均刻有銘文:左邊刻著“(秦孝公)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五分尊1為升”,中間刻著“重泉”,右邊刻著一個“臨”字,底部刻著“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1歉疑者,皆明1之”。該銅方升原本是秦孝公時期所鑄造,底部文字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二次鑄造上的。由此可見,從商鞅變法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後,普遍以銅方升作為度量衡的。
(銅方升)
此外,在秦國出土的量器還有銅瓿和銅鼎等。其中,銅瓿上麵刻有銘文“一鬥八升”,銅鼎上麵刻有銘文“一鬥三升”。秦國以升、鬥、斛為容量單位,每升約合202毫升,一斛相當於十鬥,一鬥相當於十升。
秦國的量器既有整鬥整升的,也有非整鬥整升的。這與秦國的口糧分配有關,因為不同地位的人要用不同容積的量器進行分配。
楚國有銅量,容積為216毫升。此外,還有大府銅量和王銅量,容積分別為222毫升和225毫升。
齊國剛建國時,使用的標準量器為栗氏量。栗氏量應用了數學、物理學以及冶金等技術製作而成,不但有尺寸、容積,對重量還有一定的要求。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田氏想要取代薑氏成為齊國國君,為贏得民心,就用大鬥向民眾貸糧,以小鬥收回,將齊國原有的容量單位從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四區為釜改為五升為豆、五豆為區、五區為釜、十釜為一鍾。於是,就出現了禾子釜、陳純釜、左關銅等量器。
魏國的量器比秦國稍大,有安邑下官銅鍾和少府銅盉。安邑下官銅鍾上刻著銘文“斛一鬥一益少半益”,少府銅盉上刻著銘文“斛一鬥二益”。魏國以斛、鬥、益為容量單位,每益約合225毫升。
此外,趙國有原氏壺和尹壺,原氏壺銘文為“三鬥少半鬥”,尹壺銘文為“四升”。韓國有較小的陶量,容積為一鬥。趙國、韓國以鬥為容量單位,每鬥約合17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