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1]。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2]也。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3]。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4]。可知者[5],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製人,而不貴見製於人。製人者握權也,見製於人者製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6]。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7],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8]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9]義者,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與遠近之義。
注釋
[1]危:危險。
[2]陰道而陽取之:悄悄進行謀劃,公開進行奪取。
[3]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去,除掉、去掉;縱,放縱、恣肆;乘,利用、趁機會。
[4]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不論對任何事物都不立刻把喜怒形於色的人,都是屬於冷靜而不偏激的人,這種人可以完全信賴他。
[5]可知者:可以了解透的人。
[6]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聖人謀劃的事情,隱而不露;愚笨的人謀劃事情,張揚外露。
[7]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這裏指救亡圖存和轉危為安都是很難的事。
[8]言有之:古語有這種說法。
[9]道理達於此:能認清此種道理。
譯文
雖然是自己人,如果說有利於外人的話,就會被疏遠;如果是外人,卻知道內情太多,就必然陷入危險。不要強迫別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拿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去說教別人。如果對方有某種興趣愛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厭惡什麽,就要加以避諱,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進行隱密的謀劃和公開的奪取。想要除掉的人,就放縱他,任其胡作非為,待其留下把柄時就乘機一舉消滅他。那些遇到事情既不喜形於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機密大事。對於了解透徹的人,可以大膽重用;對了解不夠透徹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重用他們的。所以說,掌握別人的思想最為重要,絕對不要被人家控製。控製人的人是掌握大權的統治者;被人家控製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治者。所以聖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的,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的。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複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所以無為與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在施展智謀以及才幹之後,如果證明是可行的,就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自己;如果發現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別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於“陰”的,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於高與深,聖人的治道在於隱與匿,並不是單純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徹底認清這種道理的真義,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係。
鬼穀錦囊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在現實生活中用“藏巧於拙,用晦而明、聰明不露,才華不逞”等韜略來隱蔽自己的行動,可以達到出奇製勝的目的。表現低調些,做事情過於張揚就會泄露“事機”,就會讓對手警覺,就會過早地把目標暴露出來,成為對手攻擊和圍剿的“靶子”。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暴露,盡管這樣做會有損失,卻能避免更多不可預知的風險。
延伸閱讀
控製者,是擁有一定智慧的人,而被控製者,命運隻能永遠掌握在他人手裏。愚人運用智慧是大肆張揚的,而聖人運用智慧卻是隱而不露的。隱而不露是一種謀略,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故意將自己的內心隱藏起來以麻痹對方,而一旦時機成熟,條件具備,就會露出利牙,刀槍出鞘,置對手於死地。
在運用智慧時,不僅要運用在對方所看不見的地方,還要時刻觀察事物的規律性,探索事物變化的征兆,分析引起變化的原因,製定隱秘又合理的應變措施,並通過適當的時機,將措施得以實施。如果條件不夠成熟,切莫倉促實施計劃。此時,可以做一些對方喜歡的或完全為他人服務的事,要讓對方感覺你是在全心全意為他服務,等到對方對你另眼相待開始接受你時,再尋找機會實施計劃。
公元73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的一天晚上。疏星淡月,萬籟俱寂。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太守廉範在軍營帳篷內一會兒踱步苦苦思索,一會兒翻閱著已經讀得熟爛的兵書。最近北方匈奴又大舉進攻,雲中太守廉範奉命抵抗。當時手下部隊隻有匈奴的一半,形勢很是危急。
一位部將建議道:“廉大人,依小人之見,還是向四周友鄰求救,才是上策。”
廉範搖搖頭,說:“請求增援當然可以一試,但匈奴這次是大舉進攻,萬一友鄰不肯增援,或者確實分不開兵力呢?我們應該立足於自己的力量去抗擊強敵才是啊!”
那個部將說:“可眼下我們的兵力實在是太少了。”
“兵不厭詐!”廉範突然說,“我們用假象欺騙敵人,對!就用無中生有之計。”
“無中生有?”部將疑惑地問,“如何無中生有?”
這時廉範兩眼閃閃生輝,對部將耳語一陣,部將點點頭,馬上照廉太守的計謀去辦。
門口,幾個哨兵舉著火炬在來回巡邏,火炬的一頭是火,另一頭握在手中。可是,一會兒,軍營中所有的兵士都出來了,每人手裏拿一個十字形火炬,用手握住一頭,其餘三頭都點著火,然後在軍營裏分散站開。這樣,一個人就“變”成了三個人。
在和漢兵對峙的匈奴人的軍營中,主帥聞報說:“廉範的軍營裏到處是舉著火炬的士兵。”主帥以為漢朝的增援部隊已經趕到,不久就要發動攻擊,因此很是害怕。天色微明,群星消失,大地一片蒼茫,匈奴部隊急急收起帳篷,向北撤退。廉範命令士兵們緊擂戰鼓,喊殺聲驚天動地,一個衝鋒,殺敵數百。匈奴兵慌忙中自相踐踏,又拋下1000多具屍體,讓他們做“異鄉鬼”了。
“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聖人之道,在隱與匿。”廉範的這招無中生有之計就是如此,計謀隱秘又合理,時機又恰到好處,可謂“奇謀”。
大凡智慧者,都應該“隱而不露”。過分地張揚自己,就會經受更多的風吹雨打,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不合時宜地過分張揚、賣弄,那麽不管多麽優秀,都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和攻訐。
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1]。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2]也。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3]。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4]。可知者[5],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製人,而不貴見製於人。製人者握權也,見製於人者製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6]。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7],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8]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9]義者,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與遠近之義。
注釋
[1]危:危險。
[2]陰道而陽取之:悄悄進行謀劃,公開進行奪取。
[3]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去,除掉、去掉;縱,放縱、恣肆;乘,利用、趁機會。
[4]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不論對任何事物都不立刻把喜怒形於色的人,都是屬於冷靜而不偏激的人,這種人可以完全信賴他。
[5]可知者:可以了解透的人。
[6]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聖人謀劃的事情,隱而不露;愚笨的人謀劃事情,張揚外露。
[7]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這裏指救亡圖存和轉危為安都是很難的事。
[8]言有之:古語有這種說法。
[9]道理達於此:能認清此種道理。
譯文
雖然是自己人,如果說有利於外人的話,就會被疏遠;如果是外人,卻知道內情太多,就必然陷入危險。不要強迫別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拿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去說教別人。如果對方有某種興趣愛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厭惡什麽,就要加以避諱,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進行隱密的謀劃和公開的奪取。想要除掉的人,就放縱他,任其胡作非為,待其留下把柄時就乘機一舉消滅他。那些遇到事情既不喜形於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機密大事。對於了解透徹的人,可以大膽重用;對了解不夠透徹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重用他們的。所以說,掌握別人的思想最為重要,絕對不要被人家控製。控製人的人是掌握大權的統治者;被人家控製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治者。所以聖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的,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的。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複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所以無為與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在施展智謀以及才幹之後,如果證明是可行的,就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自己;如果發現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別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於“陰”的,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於高與深,聖人的治道在於隱與匿,並不是單純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徹底認清這種道理的真義,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係。
鬼穀錦囊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在現實生活中用“藏巧於拙,用晦而明、聰明不露,才華不逞”等韜略來隱蔽自己的行動,可以達到出奇製勝的目的。表現低調些,做事情過於張揚就會泄露“事機”,就會讓對手警覺,就會過早地把目標暴露出來,成為對手攻擊和圍剿的“靶子”。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暴露,盡管這樣做會有損失,卻能避免更多不可預知的風險。
延伸閱讀
控製者,是擁有一定智慧的人,而被控製者,命運隻能永遠掌握在他人手裏。愚人運用智慧是大肆張揚的,而聖人運用智慧卻是隱而不露的。隱而不露是一種謀略,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故意將自己的內心隱藏起來以麻痹對方,而一旦時機成熟,條件具備,就會露出利牙,刀槍出鞘,置對手於死地。
在運用智慧時,不僅要運用在對方所看不見的地方,還要時刻觀察事物的規律性,探索事物變化的征兆,分析引起變化的原因,製定隱秘又合理的應變措施,並通過適當的時機,將措施得以實施。如果條件不夠成熟,切莫倉促實施計劃。此時,可以做一些對方喜歡的或完全為他人服務的事,要讓對方感覺你是在全心全意為他服務,等到對方對你另眼相待開始接受你時,再尋找機會實施計劃。
公元73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的一天晚上。疏星淡月,萬籟俱寂。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太守廉範在軍營帳篷內一會兒踱步苦苦思索,一會兒翻閱著已經讀得熟爛的兵書。最近北方匈奴又大舉進攻,雲中太守廉範奉命抵抗。當時手下部隊隻有匈奴的一半,形勢很是危急。
一位部將建議道:“廉大人,依小人之見,還是向四周友鄰求救,才是上策。”
廉範搖搖頭,說:“請求增援當然可以一試,但匈奴這次是大舉進攻,萬一友鄰不肯增援,或者確實分不開兵力呢?我們應該立足於自己的力量去抗擊強敵才是啊!”
那個部將說:“可眼下我們的兵力實在是太少了。”
“兵不厭詐!”廉範突然說,“我們用假象欺騙敵人,對!就用無中生有之計。”
“無中生有?”部將疑惑地問,“如何無中生有?”
這時廉範兩眼閃閃生輝,對部將耳語一陣,部將點點頭,馬上照廉太守的計謀去辦。
門口,幾個哨兵舉著火炬在來回巡邏,火炬的一頭是火,另一頭握在手中。可是,一會兒,軍營中所有的兵士都出來了,每人手裏拿一個十字形火炬,用手握住一頭,其餘三頭都點著火,然後在軍營裏分散站開。這樣,一個人就“變”成了三個人。
在和漢兵對峙的匈奴人的軍營中,主帥聞報說:“廉範的軍營裏到處是舉著火炬的士兵。”主帥以為漢朝的增援部隊已經趕到,不久就要發動攻擊,因此很是害怕。天色微明,群星消失,大地一片蒼茫,匈奴部隊急急收起帳篷,向北撤退。廉範命令士兵們緊擂戰鼓,喊殺聲驚天動地,一個衝鋒,殺敵數百。匈奴兵慌忙中自相踐踏,又拋下1000多具屍體,讓他們做“異鄉鬼”了。
“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聖人之道,在隱與匿。”廉範的這招無中生有之計就是如此,計謀隱秘又合理,時機又恰到好處,可謂“奇謀”。
大凡智慧者,都應該“隱而不露”。過分地張揚自己,就會經受更多的風吹雨打,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不合時宜地過分張揚、賣弄,那麽不管多麽優秀,都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和攻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