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茉莉粉替去薔薇硝 玫瑰露引出茯苓霜
西嶺雪一回一回解紅樓 作者:西嶺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小官大戰趙姨娘
(一)
趙姨娘為二十兩銀子在探春處大鬧一場後,平兒曾對眾媳婦婆子說過:“牆倒眾人推,那趙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著兩,有了事就都賴他。”
——這話,果然應在了六十回。
《茉莉粉替去薔薇硝》中,五官大戰趙姨娘一幕,堪稱是第九回“頑童鬧學堂”的女伶版,寫得熱鬧非凡,卻另有一番口角含香,花容堪憐。
要說那趙姨娘也實在不靠譜兒,“愚妾爭閑氣”一回已經足見其愚知淺見,不知所謂,給親生女兒沒臉,開門第一句話就是“這屋裏的人都踩下我的頭去了”,先就自己給了自己一個最卑微的受害者定位,然後還想爭臉麵爭銀子,又怎會讓人瞧得起看得上呢?
這回也是一樣,聽說賈環在寶玉處向小丫頭芳官討薔薇硝,卻隻討了茉莉粉來,原該自愧才是:一個爺們兒要給相好的送禮物,就該自己拿銀子買去,怎能跑到別房小丫頭跟前去討硝討粉的惹厭!那芳官的地位比彩雲猶不如,這禮物送起來又有何趣味,況且還是錯的。
要說賈環也確實眼皮子淺,看見什麽都是好的,連丫頭的東西也好意思討。且又不向芳官本人討要,而是衝著寶玉說:“好哥哥,給我一半兒。”徑從靴桶內掏出一張紙來拿著——這行為本身已經夠招人嫌棄了,誰會願意把閨密一片心意剛送給自己的香噴噴的硝粉裝進一個臭男人的靴筒裏呢?
靴桶,又作靴筒,古代男人沒有包裹,常喜歡把一些隨身小件裝在靴筒裏攜帶,比如賈政遊大觀園時,叫來賈璉詢問幔帳之事,賈璉便是“忙向靴桶取靴掖內裝的一個紙折略節來看了一看”,可見“靴桶”裏麵還有一層叫“靴掖”,類似於今天女式背包裏的夾層,專門用來裝紙折扇子碎銀子的。
想象下,如果是寶玉向丫鬟討東西,比如向紫鵑討小圓鏡子,必然會打疊起一番甜言蜜語來哄得女孩兒高興再提要求,態度謙恭舉止溫存的,絕不會向那丫鬟的主子轉折來討,更不會徑自從靴桶裏取個包裝袋出來,這怎能讓芳官看得上眼?
那芳官去取硝時,偏又發現自己的硝沒了,便臨時以茉莉粉替代。倒不是存心欺蒙,隻是沒當什麽大事,本來賈環就是臨時起意討硝的,便給粉也沒差什麽,橫豎都是擦臉的,且不可能是賈環自己用,左不過送給哪個丫頭相好罷了,何必丁是丁卯是卯?
這事兒原怪賈環行的沒分寸,也怨不得小丫鬟沒把他當爺們兒,甚至都不願意親手遞給他,見他伸手,“忙向炕上一擲”,生怕髒了自己的手似的。要說芳官此舉的確有點兒矯情,然而演慣了千金小姐的正旦芳官,又怎會沒點子傲性呢?
況且那賈環也並不當一回事,徑自爬到炕上拾了揣在懷內,這形象真夠難堪的。
(二)
賈環“興興頭頭”來找彩雲,知道是茉莉粉,本也不在意,且道“自是比外頭買的高便好”。果然能這樣想,倒也不失為一種心寬大度。
偏偏趙姨娘多事,覺得兒子受了天大的侮辱,被個小丫頭給羞辱了——果真這麽想,就該悄悄兒地偃旗息鼓引以為戒才是。然而趙姨娘典型的不著調兒思維正在此處,反覺得自己捏了芳官的錯兒,以為大鬧一場,把丟臉的事張揚得滿園子皆知,才是爭臉。
她的理論是:“趁著這回子撞屍的撞屍去了,挺床的便挺床,吵一出子,大家別心淨,也算是報仇。莫不是兩個月之後,還找出這個碴兒來問你不成?便問你,你也有話說。寶玉是哥哥,不敢衝撞他罷了。難道他屋裏的貓兒狗兒,也不敢去問問不成!”
這心理也夠特別的,先擺明車馬為的是報仇——可是報的什麽仇呢?向誰報仇呢?難不成是跟芳官等小丫頭的仇?
自然不是。這仇指的是趙姨娘一慣的心理:“這屋裏的人都踩下我的頭去了”。認定全世界的人都在欺侮她,所以鬧事就是報仇。
可她自己也知道這行為是沒理的,所以預先想好了退路,趁著賈母王夫人守靈顧不上,大鬧一場,等兩個月後消停了,縱翻出來也不好問的——為什麽不會問呢?因為芳官隻是個不起眼的小丫頭,便如貓兒狗兒一般,賈環畢竟是主子,難道一個爺打了貓兒狗兒,還要被裁辦不成?
這想得倒也周全。可是芳官既然貓狗一般,卻又何必與她們計較,平打平上地鬧一場,豈非自貶身份?
因此連親生兒子賈環這回也不幫她了,且說:“遭遭兒調唆了我鬧去,鬧出了事來,我捱了打罵,你一般也低了頭。”可見此類事非隻一次,且從未占到好處,偏偏趙姨娘不知悔改,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三)
趙姨娘衝進園子來,偏又遇見另一個多事之人夏婆子,三言兩語挑撥得她更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那夏婆子的話才是可笑:“你老想一想,這屋裏除了太太,誰還大似你?”又說,“你隻管說去,倘或鬧起,還有我們幫著你呢。”
這兩句話可笑之至——趙姨娘在這府裏何嚐有過地位威信?除了王夫人,至少還有王熙鳳讓她避若猛虎,怎麽可能“除了太太你最大”?而夏婆子等人是奴才中的奴才,且不說根本不會真的幫著趙姨娘,就算幫,她們能幫得上什麽忙呢?自身還難保呢。
趙姨娘既然自視甚高,一門心思要把自己往主子堆裏拔,如何又與夏婆子等人為伍?怎能受婆子挑唆,還“越發得了意”?還“仗著膽子”?有誰是能給她倚仗的呢?
所以趙姨娘的心理可謂矛盾,邏輯更是荒唐,而行為言語就更加顛三倒四了——她雖然是賈政的妾,到底是長輩,倒衝進小輩的屋子裏跟人家小丫頭打架,且開口便罵:“小淫婦!你是我銀子錢買來學戲的,不過娼婦粉頭之流!我家裏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的,你都會看人下菜碟兒。”
先把自己抬得高高的——你是我銀子錢買來的;再把芳官壓得低低的——娼婦粉頭之流,下三等奴才也不如;最後派了罪名兒——你都會看人下菜碟兒。
這三句話貌似有頭有尾,實則自曝其醜:既然自謂是主子,又何以跟下等奴才一般見識?而這奴才既然“看人下菜碟兒”,自然是說下三等的奴才也瞧不起她,那她又有何高貴可言呢?
於是惹得芳官更說出好的來了:“姨奶奶犯不著來罵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買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幾’呢!”
這句話可是戳了趙姨娘的肺,也真叫作自取其辱,所以益發瘋了,衝上來便打了芳官兩個嘴巴。襲人等忙勸:“姨奶奶別和他小孩子一般見識,等我們說他。”
襲人最有城府的人,說話有板有眼,既是勸架,也是說理:芳官有不是,自有本房裏姑娘管教,何勞姨娘動手?此前何婆子打春燕兒,被麝月教訓,也是這個理兒,趙姨娘之無理取鬧,比婆子猶甚。而她的膀臂,恰恰便是夏婆子等一幹人,可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趙姨娘既自願與婆子為伍,又怎怪得芳官不拿她當主子待?
(四)
芳官這一受屈不要緊,驚動了葵官、豆官,又去告訴藕官、蕊官:“芳官被人欺侮,咱們也沒趣,須得大家破著大鬧一場,方爭過氣來。”
這是文章最好看處,也是小戲子們與小丫鬟們的最不同處:小戲子們當年從蘇州一起買了來,一起學戲,台上演盡悲歡離合,台下結成生死同盟,便連做事也多有些戲劇性的義骨俠腸;各房丫鬟雖有親疏冷熱之別,卻多不過是三兩成群的,日以爭風邀寵為己事,且兼顧各房各層主子顏麵臉色,縱有反抗行徑,也都是個體行為,像芳官等這樣講義氣打群架的作為,是絕無可能的;即便是小丫頭們打群架,也必是委委屈屈扭扭捏捏,斷沒有小戲子們放得開,潑得出,渾身是戲——書中說藕官等“終是小孩子心性,隻顧他們情分上義憤,便不顧別的”,正是特定環境特定人物的特定行為。
若不是戲班解散,必不會有小戲子分為各房做丫鬟的安排;而若不是“小戲子變成小丫鬟”的行當轉換,也就必不會有“茉莉粉替去薔薇硝”的戲碼上演——正是假鳳虛凰,方見真情實意。
襲人與晴雯鬥嘴,嚇得怡紅院眾丫頭鴉雀無聲;碧痕訓小紅,晴雯攆墜兒,那都是單方麵耀武揚威;鴛鴦抗婚雖得襲人平兒相知,上堂時終得孤軍奮戰;平兒捱打竟得寶玉安慰勸妝,終不敢對鳳姐含怨……而五官的這場大鬧,一掃各院丫頭們嘔氣時忍氣吞聲藏頭露尾之憋屈,寫得暢快淋漓,頭角崢嶸。
可歎的是,趙姨娘鬧事之先原仗著王夫人不在家,曾說“莫不是兩個月之後,還找出這個碴兒來問你不成?”誰知王夫人真還就記住這個碴兒了,抄檢之時,便向芳官翻起舊賬來:“你連你幹娘都欺倒了,豈止別人!”且說:“唱戲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且株連同黨,吩咐凡有姑娘們分的唱戲的女孩子們,一概不許留在園裏,都令各人幹娘帶出,自行聘嫁。到底逼得芳官入了空門,被姑子拐去庵裏,不知下落如何。
給趙姨娘報仇的,竟是素日不睦、吃齋念佛的王夫人,誰能料想得到?
十二官再仗義再剛烈,終究不敵權勢之威,到底是敗了。
(五)
五官大鬧怡紅院,襲人忙上來拉勸,而晴雯卻一邊阻止說:“別管他們,讓他們鬧去,看怎麽開交。如今亂為王了,什麽你也來打,我也來打,都這樣起來還了得呢!”另一麵卻早遣了春燕兒去回探春。
這是晴雯的不厚道處,看戲不嫌事兒大,且全然不體諒探春之苦——對照平兒判冤決獄免傷探春臉麵一事,可見性格不成熟處。
探春與尤氏、李紈等一起走來,看到母親不成體統地跟一幫子二等小丫頭打成一團,自是丟臉。問起原故,趙姨娘偏又說不清楚,更是令人難堪;尤李二人隻管噤喝小丫頭,一聲不言語,分明都在看探春笑話。
那探春當眾不得發作,隻歎氣道:“姨娘也太肯動氣了。”且隨便指個理由把趙姨娘叫走,也是給她台階下。
趙姨娘出來,猶自說長說短,探春教訓道:“那些小丫頭子們原是些頑意兒,喜歡呢,和他說說笑笑;不喜歡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貓兒狗兒抓咬了一下子,可恕就恕,不恕時也該叫了管家媳婦們去說給他去責罰,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體統。你瞧周姨娘,怎不見人欺他,他也不尋人去。我勸姨娘且回房去煞煞性兒,別聽那些混帳人的調唆,沒的惹人笑話,自己呆白給人作粗活。心裏有二十分的氣,也忍耐這幾天,等太太回來自然料理。”
——先說道理,再拿周姨娘比較,最後勸誡“別聽那些混帳人的調唆”,“忍耐這幾天,等太太回來自然料理”。講事實,擺道理,舉例證,這探春做議論文的手法實在很高,難怪說得趙姨娘閉口無言,隻得回房去了。
探春便又向尤李二人說:“這麽大年紀,行出來的事總不叫人敬伏。這是什麽意思,值得吵一吵,並不留體統,耳朵又軟,心裏又沒有計算。這又是那起沒臉麵的奴才們的調停,作弄出個呆人替他們出氣。”
——判定是別人調唆,大抵是因為趙姨娘一五一十說不清時,多少也提到些藕官燒紙之類雜七雜八的事,一聽可知是眾人口舌攛掇了出頭笨鳥來。因此探春命人調查調唆之人,眾媳婦含糊以對,探春氣漸漸平服。偏艾官悄悄來回說是夏婆子調唆了趙姨娘,這本是真相,然而探春卻“不肯據此為實”。
這其實是一種婉轉的說法,並非探春不相信艾官,而是不願意再查下去,她隻是用查找幕後長舌婦的命令來警示眾媳婦婆子,別再攛掇母親鬧事,卻並不願意真的要個答案,再把這事繼續張揚開來。
可憐探春,三把火之後,並未再見更多行措,便是因為有個不爭氣的娘,讓她再好強也爭不回臉麵,沒臉再在下人麵前抖威風,隻得漸漸沉默下來。
都說英雄不論出身,誰信?
柳五兒與錢槐
柳五兒在書中出場並不多,始見於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薔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
因芳官往廚房傳話,遂帶出管廚房的柳氏母女:
“原來這柳家的有個女兒,今年才十六歲,雖是廚役之女,卻生的人物與平、襲、紫、鴛皆類。因他排行第五,便叫他是五兒。因素有弱疾,故沒得差。近因柳家的見寶玉房中的丫鬟差輕人多,且又聞得寶玉將來都要放他們,故如今要送他到那裏應名兒。正無頭路,可巧這柳家的是梨香院的差役,他最小意殷勤,伏侍得芳官一幹人比別的幹娘還好。芳官等亦待他們極好,如今便和芳官說了,央芳官去與寶玉說。寶玉雖是依允,隻是近日病著,又見事多,尚未說得。”
比肩於平、襲、紫、鴛,這考語可謂高矣,可見貌美如花,隻是生得弱——這正是嬌花映水,弱柳拂風,豈非黛玉乎?
這位薄命的黛玉替身兒最大願望是能進怡紅院做丫鬟:“一則給我媽爭口氣,也不枉養我一場;二則添了月錢,家裏又從容些;三則我的心開一開,隻怕這病就好了。便是請大夫吃藥,也省了家裏的錢。”
一番話,寫出個柔弱多病而善良孝順有主見的女孩兒。
說柳五兒有主見,還因為她的執意拒婚。
後文寫芳官送玫瑰露與五兒,柳嬸子分了一半給自己侄兒,恰遇著錢槐:
“有一小夥叫喚錢槐者,乃係趙姨娘之內侄。他父母現在庫上管賬,他本身又派跟賈環上學。因他有些錢勢,尚未娶親,素日看上了柳家的五兒標致,和父母說了,欲娶他為妻。也曾央中保媒人再四求告。柳家父母卻也情願,爭奈五兒執意不從,雖未明言,卻行止中已帶出,父母未敢應允。近日又想往園內去,越發將此事丟開,隻等三五年後放出來,自向外邊擇婿了。錢家見他如此,也就罷了。怎奈錢槐不得五兒,心中又氣又愧,發恨定要弄取成配,方了此願。”
竟然又關著趙姨娘的事?!剛剛兒的芳官因茉莉粉跟趙姨娘鬧了一場,緊接著就冒出來一個趙氏內侄,還是對五兒久有垂涎之意,“發恨定要弄取成配”的。
賈赦向鴛鴦逼婚時曾說過:“叫他早早歇了心,我要他不來,此後誰還敢收?此是一件。第二件,想著老太太疼他,將來自然往外聘作正頭夫妻去。叫他細想,憑他嫁到誰家去,也難出我的手心。除非他死了,或是終身不嫁男人,我就伏了他!”
這柳五兒的計劃,正是要到怡紅院應個名頭,等將來放出來還了自由身,“自向外邊擇婿”,做個正頭夫妻,好過嫁與錢槐,兩口兒做奴才,將來再為賈府生下小奴才來;而錢槐的心理,也正如賈赦被鴛鴦拒婚時的“又氣又愧”,“發恨定要弄取成配”。
鴛鴦已是發了誓終身不嫁的,而柳五兒既然不肯落入錢槐魔掌,又會如何結局呢?
芳官與趙姨娘對立已經是寫明了的文章,怡紅院正是趙氏積恨之地,而柳家既與芳官、晴雯等人親近,五兒又因巴望著要進怡紅院而拒婚,自然更加劇趙姨娘、錢槐等人對怡紅院的仇恨。
但是這裏又有一個死結:趙姨娘姓趙,她的內侄卻姓錢,怎麽算?
所謂侄子,應是趙姨娘兄弟的兒子,而趙姨娘的兄弟在文中隻提到一個趙國基,職務和錢槐一樣,是跟賈環上學的,並非“在庫上管賬”,可見另有其人。
然而趙姨娘會有個姓錢的兄弟嗎?或是趙姨娘的姐妹嫁了姓錢的,生了兒子叫錢槐?可是那樣,錢槐應該是趙姨娘的“外甥”而非“侄子”。古時男人管自己的老婆叫“內子”,老婆的兄弟叫“內兄”或者“內弟”,而老婆的侄子或外甥就叫作“內侄”或“內甥”。然而趙姨娘的“內侄”,卻是從何算起呢?難道從賈政這頭算?
這當然不可能,因為賈政的子侄隻能跟王夫人攀親戚,怎麽也算不到趙姨娘頭上來。
這就隻剩下最後一個可能性,就是趙姨娘在趙國基之外另有個兄弟,入贅到錢家,生了兒子叫錢槐。這樣,“侄子”的關係就成立了。
至於為什麽會“入贅”呢?自然是因為錢家比趙家體麵些。雖然都是奴才,然而“錢”家卻是在庫上管賬的,相當於賴大、林之孝的身份;而趙家卻隻是低等奴才,趙國基仗著姐姐趙姨娘做了妾侍,也隻升到跟賈環上學的職級上,跟侄子錢槐同位次,可見出身之低。
這讓我們想起第八回的一次管家點名來:
“可巧銀庫房的總領名喚吳新登與倉上的頭目名戴良,還有幾個管事的頭目,共有七個人,從帳房裏出來,一見了寶玉,趕來都一齊垂手站住。獨有一個買辦名喚錢華,因他多日未見寶玉,忙上來打千兒請安,寶玉忙含笑攜他起來。”
買辦錢華,正是書中惟一出現過的姓錢的高級奴才,既然是買辦,可見油水之豐,勢力之大,可能比賴大、林之孝更有實權。倘若趙姨娘兄弟娶的就是錢華的姐妹,那麽顯然是高攀了,入贅也就變得順理成章,而生下的兒子,自然也就姓錢了。同時,也正因為錢槐的父親入贅到買辦錢華之家,才會有機會升職,去庫上管賬。
第八回中錢華的名字是跟吳新登等人同時出現的,而他們一行人又正“從賬房裏出來”,而錢槐的父母又正是管賬的,可見彼此都熟悉。吳新登如果與錢槐父母相熟,自然也和趙姨娘是一派,也就不難理解吳新登媳婦為什麽會“欺幼主”“蓄險心”,調唆趙姨娘去索討那四十兩銀子了。
一個銀庫房總領、一個買辦、一個管賬,彼此身份都相當,且也是一條線上的螞蚱。可想而知,將來賈府事敗,吳新登、錢華、錢槐、趙姨娘甚至戴良這些人,隻怕都是要趁機作亂,虧空公款的。
錢槐之名,在書中這是惟一一次出現,後來借王夫人之口輕描淡寫地說五兒已經死了,然而死因卻沒說明,錢槐也不見再出現,似乎來無影去無蹤,這句“發恨弄取成配”也沒了下文。然而將來事敗,這些刁奴沆瀣一氣,都是要上場跳粱的吧?
(一)
趙姨娘為二十兩銀子在探春處大鬧一場後,平兒曾對眾媳婦婆子說過:“牆倒眾人推,那趙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著兩,有了事就都賴他。”
——這話,果然應在了六十回。
《茉莉粉替去薔薇硝》中,五官大戰趙姨娘一幕,堪稱是第九回“頑童鬧學堂”的女伶版,寫得熱鬧非凡,卻另有一番口角含香,花容堪憐。
要說那趙姨娘也實在不靠譜兒,“愚妾爭閑氣”一回已經足見其愚知淺見,不知所謂,給親生女兒沒臉,開門第一句話就是“這屋裏的人都踩下我的頭去了”,先就自己給了自己一個最卑微的受害者定位,然後還想爭臉麵爭銀子,又怎會讓人瞧得起看得上呢?
這回也是一樣,聽說賈環在寶玉處向小丫頭芳官討薔薇硝,卻隻討了茉莉粉來,原該自愧才是:一個爺們兒要給相好的送禮物,就該自己拿銀子買去,怎能跑到別房小丫頭跟前去討硝討粉的惹厭!那芳官的地位比彩雲猶不如,這禮物送起來又有何趣味,況且還是錯的。
要說賈環也確實眼皮子淺,看見什麽都是好的,連丫頭的東西也好意思討。且又不向芳官本人討要,而是衝著寶玉說:“好哥哥,給我一半兒。”徑從靴桶內掏出一張紙來拿著——這行為本身已經夠招人嫌棄了,誰會願意把閨密一片心意剛送給自己的香噴噴的硝粉裝進一個臭男人的靴筒裏呢?
靴桶,又作靴筒,古代男人沒有包裹,常喜歡把一些隨身小件裝在靴筒裏攜帶,比如賈政遊大觀園時,叫來賈璉詢問幔帳之事,賈璉便是“忙向靴桶取靴掖內裝的一個紙折略節來看了一看”,可見“靴桶”裏麵還有一層叫“靴掖”,類似於今天女式背包裏的夾層,專門用來裝紙折扇子碎銀子的。
想象下,如果是寶玉向丫鬟討東西,比如向紫鵑討小圓鏡子,必然會打疊起一番甜言蜜語來哄得女孩兒高興再提要求,態度謙恭舉止溫存的,絕不會向那丫鬟的主子轉折來討,更不會徑自從靴桶裏取個包裝袋出來,這怎能讓芳官看得上眼?
那芳官去取硝時,偏又發現自己的硝沒了,便臨時以茉莉粉替代。倒不是存心欺蒙,隻是沒當什麽大事,本來賈環就是臨時起意討硝的,便給粉也沒差什麽,橫豎都是擦臉的,且不可能是賈環自己用,左不過送給哪個丫頭相好罷了,何必丁是丁卯是卯?
這事兒原怪賈環行的沒分寸,也怨不得小丫鬟沒把他當爺們兒,甚至都不願意親手遞給他,見他伸手,“忙向炕上一擲”,生怕髒了自己的手似的。要說芳官此舉的確有點兒矯情,然而演慣了千金小姐的正旦芳官,又怎會沒點子傲性呢?
況且那賈環也並不當一回事,徑自爬到炕上拾了揣在懷內,這形象真夠難堪的。
(二)
賈環“興興頭頭”來找彩雲,知道是茉莉粉,本也不在意,且道“自是比外頭買的高便好”。果然能這樣想,倒也不失為一種心寬大度。
偏偏趙姨娘多事,覺得兒子受了天大的侮辱,被個小丫頭給羞辱了——果真這麽想,就該悄悄兒地偃旗息鼓引以為戒才是。然而趙姨娘典型的不著調兒思維正在此處,反覺得自己捏了芳官的錯兒,以為大鬧一場,把丟臉的事張揚得滿園子皆知,才是爭臉。
她的理論是:“趁著這回子撞屍的撞屍去了,挺床的便挺床,吵一出子,大家別心淨,也算是報仇。莫不是兩個月之後,還找出這個碴兒來問你不成?便問你,你也有話說。寶玉是哥哥,不敢衝撞他罷了。難道他屋裏的貓兒狗兒,也不敢去問問不成!”
這心理也夠特別的,先擺明車馬為的是報仇——可是報的什麽仇呢?向誰報仇呢?難不成是跟芳官等小丫頭的仇?
自然不是。這仇指的是趙姨娘一慣的心理:“這屋裏的人都踩下我的頭去了”。認定全世界的人都在欺侮她,所以鬧事就是報仇。
可她自己也知道這行為是沒理的,所以預先想好了退路,趁著賈母王夫人守靈顧不上,大鬧一場,等兩個月後消停了,縱翻出來也不好問的——為什麽不會問呢?因為芳官隻是個不起眼的小丫頭,便如貓兒狗兒一般,賈環畢竟是主子,難道一個爺打了貓兒狗兒,還要被裁辦不成?
這想得倒也周全。可是芳官既然貓狗一般,卻又何必與她們計較,平打平上地鬧一場,豈非自貶身份?
因此連親生兒子賈環這回也不幫她了,且說:“遭遭兒調唆了我鬧去,鬧出了事來,我捱了打罵,你一般也低了頭。”可見此類事非隻一次,且從未占到好處,偏偏趙姨娘不知悔改,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三)
趙姨娘衝進園子來,偏又遇見另一個多事之人夏婆子,三言兩語挑撥得她更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那夏婆子的話才是可笑:“你老想一想,這屋裏除了太太,誰還大似你?”又說,“你隻管說去,倘或鬧起,還有我們幫著你呢。”
這兩句話可笑之至——趙姨娘在這府裏何嚐有過地位威信?除了王夫人,至少還有王熙鳳讓她避若猛虎,怎麽可能“除了太太你最大”?而夏婆子等人是奴才中的奴才,且不說根本不會真的幫著趙姨娘,就算幫,她們能幫得上什麽忙呢?自身還難保呢。
趙姨娘既然自視甚高,一門心思要把自己往主子堆裏拔,如何又與夏婆子等人為伍?怎能受婆子挑唆,還“越發得了意”?還“仗著膽子”?有誰是能給她倚仗的呢?
所以趙姨娘的心理可謂矛盾,邏輯更是荒唐,而行為言語就更加顛三倒四了——她雖然是賈政的妾,到底是長輩,倒衝進小輩的屋子裏跟人家小丫頭打架,且開口便罵:“小淫婦!你是我銀子錢買來學戲的,不過娼婦粉頭之流!我家裏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的,你都會看人下菜碟兒。”
先把自己抬得高高的——你是我銀子錢買來的;再把芳官壓得低低的——娼婦粉頭之流,下三等奴才也不如;最後派了罪名兒——你都會看人下菜碟兒。
這三句話貌似有頭有尾,實則自曝其醜:既然自謂是主子,又何以跟下等奴才一般見識?而這奴才既然“看人下菜碟兒”,自然是說下三等的奴才也瞧不起她,那她又有何高貴可言呢?
於是惹得芳官更說出好的來了:“姨奶奶犯不著來罵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買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幾’呢!”
這句話可是戳了趙姨娘的肺,也真叫作自取其辱,所以益發瘋了,衝上來便打了芳官兩個嘴巴。襲人等忙勸:“姨奶奶別和他小孩子一般見識,等我們說他。”
襲人最有城府的人,說話有板有眼,既是勸架,也是說理:芳官有不是,自有本房裏姑娘管教,何勞姨娘動手?此前何婆子打春燕兒,被麝月教訓,也是這個理兒,趙姨娘之無理取鬧,比婆子猶甚。而她的膀臂,恰恰便是夏婆子等一幹人,可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趙姨娘既自願與婆子為伍,又怎怪得芳官不拿她當主子待?
(四)
芳官這一受屈不要緊,驚動了葵官、豆官,又去告訴藕官、蕊官:“芳官被人欺侮,咱們也沒趣,須得大家破著大鬧一場,方爭過氣來。”
這是文章最好看處,也是小戲子們與小丫鬟們的最不同處:小戲子們當年從蘇州一起買了來,一起學戲,台上演盡悲歡離合,台下結成生死同盟,便連做事也多有些戲劇性的義骨俠腸;各房丫鬟雖有親疏冷熱之別,卻多不過是三兩成群的,日以爭風邀寵為己事,且兼顧各房各層主子顏麵臉色,縱有反抗行徑,也都是個體行為,像芳官等這樣講義氣打群架的作為,是絕無可能的;即便是小丫頭們打群架,也必是委委屈屈扭扭捏捏,斷沒有小戲子們放得開,潑得出,渾身是戲——書中說藕官等“終是小孩子心性,隻顧他們情分上義憤,便不顧別的”,正是特定環境特定人物的特定行為。
若不是戲班解散,必不會有小戲子分為各房做丫鬟的安排;而若不是“小戲子變成小丫鬟”的行當轉換,也就必不會有“茉莉粉替去薔薇硝”的戲碼上演——正是假鳳虛凰,方見真情實意。
襲人與晴雯鬥嘴,嚇得怡紅院眾丫頭鴉雀無聲;碧痕訓小紅,晴雯攆墜兒,那都是單方麵耀武揚威;鴛鴦抗婚雖得襲人平兒相知,上堂時終得孤軍奮戰;平兒捱打竟得寶玉安慰勸妝,終不敢對鳳姐含怨……而五官的這場大鬧,一掃各院丫頭們嘔氣時忍氣吞聲藏頭露尾之憋屈,寫得暢快淋漓,頭角崢嶸。
可歎的是,趙姨娘鬧事之先原仗著王夫人不在家,曾說“莫不是兩個月之後,還找出這個碴兒來問你不成?”誰知王夫人真還就記住這個碴兒了,抄檢之時,便向芳官翻起舊賬來:“你連你幹娘都欺倒了,豈止別人!”且說:“唱戲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且株連同黨,吩咐凡有姑娘們分的唱戲的女孩子們,一概不許留在園裏,都令各人幹娘帶出,自行聘嫁。到底逼得芳官入了空門,被姑子拐去庵裏,不知下落如何。
給趙姨娘報仇的,竟是素日不睦、吃齋念佛的王夫人,誰能料想得到?
十二官再仗義再剛烈,終究不敵權勢之威,到底是敗了。
(五)
五官大鬧怡紅院,襲人忙上來拉勸,而晴雯卻一邊阻止說:“別管他們,讓他們鬧去,看怎麽開交。如今亂為王了,什麽你也來打,我也來打,都這樣起來還了得呢!”另一麵卻早遣了春燕兒去回探春。
這是晴雯的不厚道處,看戲不嫌事兒大,且全然不體諒探春之苦——對照平兒判冤決獄免傷探春臉麵一事,可見性格不成熟處。
探春與尤氏、李紈等一起走來,看到母親不成體統地跟一幫子二等小丫頭打成一團,自是丟臉。問起原故,趙姨娘偏又說不清楚,更是令人難堪;尤李二人隻管噤喝小丫頭,一聲不言語,分明都在看探春笑話。
那探春當眾不得發作,隻歎氣道:“姨娘也太肯動氣了。”且隨便指個理由把趙姨娘叫走,也是給她台階下。
趙姨娘出來,猶自說長說短,探春教訓道:“那些小丫頭子們原是些頑意兒,喜歡呢,和他說說笑笑;不喜歡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貓兒狗兒抓咬了一下子,可恕就恕,不恕時也該叫了管家媳婦們去說給他去責罰,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體統。你瞧周姨娘,怎不見人欺他,他也不尋人去。我勸姨娘且回房去煞煞性兒,別聽那些混帳人的調唆,沒的惹人笑話,自己呆白給人作粗活。心裏有二十分的氣,也忍耐這幾天,等太太回來自然料理。”
——先說道理,再拿周姨娘比較,最後勸誡“別聽那些混帳人的調唆”,“忍耐這幾天,等太太回來自然料理”。講事實,擺道理,舉例證,這探春做議論文的手法實在很高,難怪說得趙姨娘閉口無言,隻得回房去了。
探春便又向尤李二人說:“這麽大年紀,行出來的事總不叫人敬伏。這是什麽意思,值得吵一吵,並不留體統,耳朵又軟,心裏又沒有計算。這又是那起沒臉麵的奴才們的調停,作弄出個呆人替他們出氣。”
——判定是別人調唆,大抵是因為趙姨娘一五一十說不清時,多少也提到些藕官燒紙之類雜七雜八的事,一聽可知是眾人口舌攛掇了出頭笨鳥來。因此探春命人調查調唆之人,眾媳婦含糊以對,探春氣漸漸平服。偏艾官悄悄來回說是夏婆子調唆了趙姨娘,這本是真相,然而探春卻“不肯據此為實”。
這其實是一種婉轉的說法,並非探春不相信艾官,而是不願意再查下去,她隻是用查找幕後長舌婦的命令來警示眾媳婦婆子,別再攛掇母親鬧事,卻並不願意真的要個答案,再把這事繼續張揚開來。
可憐探春,三把火之後,並未再見更多行措,便是因為有個不爭氣的娘,讓她再好強也爭不回臉麵,沒臉再在下人麵前抖威風,隻得漸漸沉默下來。
都說英雄不論出身,誰信?
柳五兒與錢槐
柳五兒在書中出場並不多,始見於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薔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
因芳官往廚房傳話,遂帶出管廚房的柳氏母女:
“原來這柳家的有個女兒,今年才十六歲,雖是廚役之女,卻生的人物與平、襲、紫、鴛皆類。因他排行第五,便叫他是五兒。因素有弱疾,故沒得差。近因柳家的見寶玉房中的丫鬟差輕人多,且又聞得寶玉將來都要放他們,故如今要送他到那裏應名兒。正無頭路,可巧這柳家的是梨香院的差役,他最小意殷勤,伏侍得芳官一幹人比別的幹娘還好。芳官等亦待他們極好,如今便和芳官說了,央芳官去與寶玉說。寶玉雖是依允,隻是近日病著,又見事多,尚未說得。”
比肩於平、襲、紫、鴛,這考語可謂高矣,可見貌美如花,隻是生得弱——這正是嬌花映水,弱柳拂風,豈非黛玉乎?
這位薄命的黛玉替身兒最大願望是能進怡紅院做丫鬟:“一則給我媽爭口氣,也不枉養我一場;二則添了月錢,家裏又從容些;三則我的心開一開,隻怕這病就好了。便是請大夫吃藥,也省了家裏的錢。”
一番話,寫出個柔弱多病而善良孝順有主見的女孩兒。
說柳五兒有主見,還因為她的執意拒婚。
後文寫芳官送玫瑰露與五兒,柳嬸子分了一半給自己侄兒,恰遇著錢槐:
“有一小夥叫喚錢槐者,乃係趙姨娘之內侄。他父母現在庫上管賬,他本身又派跟賈環上學。因他有些錢勢,尚未娶親,素日看上了柳家的五兒標致,和父母說了,欲娶他為妻。也曾央中保媒人再四求告。柳家父母卻也情願,爭奈五兒執意不從,雖未明言,卻行止中已帶出,父母未敢應允。近日又想往園內去,越發將此事丟開,隻等三五年後放出來,自向外邊擇婿了。錢家見他如此,也就罷了。怎奈錢槐不得五兒,心中又氣又愧,發恨定要弄取成配,方了此願。”
竟然又關著趙姨娘的事?!剛剛兒的芳官因茉莉粉跟趙姨娘鬧了一場,緊接著就冒出來一個趙氏內侄,還是對五兒久有垂涎之意,“發恨定要弄取成配”的。
賈赦向鴛鴦逼婚時曾說過:“叫他早早歇了心,我要他不來,此後誰還敢收?此是一件。第二件,想著老太太疼他,將來自然往外聘作正頭夫妻去。叫他細想,憑他嫁到誰家去,也難出我的手心。除非他死了,或是終身不嫁男人,我就伏了他!”
這柳五兒的計劃,正是要到怡紅院應個名頭,等將來放出來還了自由身,“自向外邊擇婿”,做個正頭夫妻,好過嫁與錢槐,兩口兒做奴才,將來再為賈府生下小奴才來;而錢槐的心理,也正如賈赦被鴛鴦拒婚時的“又氣又愧”,“發恨定要弄取成配”。
鴛鴦已是發了誓終身不嫁的,而柳五兒既然不肯落入錢槐魔掌,又會如何結局呢?
芳官與趙姨娘對立已經是寫明了的文章,怡紅院正是趙氏積恨之地,而柳家既與芳官、晴雯等人親近,五兒又因巴望著要進怡紅院而拒婚,自然更加劇趙姨娘、錢槐等人對怡紅院的仇恨。
但是這裏又有一個死結:趙姨娘姓趙,她的內侄卻姓錢,怎麽算?
所謂侄子,應是趙姨娘兄弟的兒子,而趙姨娘的兄弟在文中隻提到一個趙國基,職務和錢槐一樣,是跟賈環上學的,並非“在庫上管賬”,可見另有其人。
然而趙姨娘會有個姓錢的兄弟嗎?或是趙姨娘的姐妹嫁了姓錢的,生了兒子叫錢槐?可是那樣,錢槐應該是趙姨娘的“外甥”而非“侄子”。古時男人管自己的老婆叫“內子”,老婆的兄弟叫“內兄”或者“內弟”,而老婆的侄子或外甥就叫作“內侄”或“內甥”。然而趙姨娘的“內侄”,卻是從何算起呢?難道從賈政這頭算?
這當然不可能,因為賈政的子侄隻能跟王夫人攀親戚,怎麽也算不到趙姨娘頭上來。
這就隻剩下最後一個可能性,就是趙姨娘在趙國基之外另有個兄弟,入贅到錢家,生了兒子叫錢槐。這樣,“侄子”的關係就成立了。
至於為什麽會“入贅”呢?自然是因為錢家比趙家體麵些。雖然都是奴才,然而“錢”家卻是在庫上管賬的,相當於賴大、林之孝的身份;而趙家卻隻是低等奴才,趙國基仗著姐姐趙姨娘做了妾侍,也隻升到跟賈環上學的職級上,跟侄子錢槐同位次,可見出身之低。
這讓我們想起第八回的一次管家點名來:
“可巧銀庫房的總領名喚吳新登與倉上的頭目名戴良,還有幾個管事的頭目,共有七個人,從帳房裏出來,一見了寶玉,趕來都一齊垂手站住。獨有一個買辦名喚錢華,因他多日未見寶玉,忙上來打千兒請安,寶玉忙含笑攜他起來。”
買辦錢華,正是書中惟一出現過的姓錢的高級奴才,既然是買辦,可見油水之豐,勢力之大,可能比賴大、林之孝更有實權。倘若趙姨娘兄弟娶的就是錢華的姐妹,那麽顯然是高攀了,入贅也就變得順理成章,而生下的兒子,自然也就姓錢了。同時,也正因為錢槐的父親入贅到買辦錢華之家,才會有機會升職,去庫上管賬。
第八回中錢華的名字是跟吳新登等人同時出現的,而他們一行人又正“從賬房裏出來”,而錢槐的父母又正是管賬的,可見彼此都熟悉。吳新登如果與錢槐父母相熟,自然也和趙姨娘是一派,也就不難理解吳新登媳婦為什麽會“欺幼主”“蓄險心”,調唆趙姨娘去索討那四十兩銀子了。
一個銀庫房總領、一個買辦、一個管賬,彼此身份都相當,且也是一條線上的螞蚱。可想而知,將來賈府事敗,吳新登、錢華、錢槐、趙姨娘甚至戴良這些人,隻怕都是要趁機作亂,虧空公款的。
錢槐之名,在書中這是惟一一次出現,後來借王夫人之口輕描淡寫地說五兒已經死了,然而死因卻沒說明,錢槐也不見再出現,似乎來無影去無蹤,這句“發恨弄取成配”也沒了下文。然而將來事敗,這些刁奴沆瀣一氣,都是要上場跳粱的吧?